“冯唐”意象与中国古代士人的报国情怀
2021-04-27郭汉深
郭汉深
摘 要:汉朝人冯唐逐渐成为华夏文化中的独特意象。自身经历、荐举魏尚(为魏尚辩白)、持节赦魏尚这三个来由决定了“冯唐”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以三种含义呈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等观念是深入传统士人骨子里的。只要“冯唐”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就多半表明爱国仁人志士的存在。“冯唐”已成为古代士人渴望报国、渴望建功立业的代名词。“冯唐”意象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大量出现,标志着儒家爱国思想已在不经意间完成传承。在华夏文化中,“冯唐”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不可替代的意义。
关键词:冯唐;意象;魏尚;出仕
“冯唐”意象在中国文学中大量出现,点缀了古典文化的灿烂天空。学界对于“冯唐”意象的专文论述较少。曾良《“冯唐”典故的误解》[1]与刘慧文《“冯唐”典故辨析》[2]均仅仅认为后人误把颜驷当成了冯唐。两文的观点基本相同。然而曾文与刘文并不能完全否定“冯唐”意象来源于冯唐本人。笔者认为,“冯唐”意象在文学作品中是以三种含义来呈现的;冯唐为朝廷中“举荐人才”之代称,与冯唐成为“带来统治者起用自己的消息之人”的代称这两种含义源于冯唐本人,是毋庸置疑的。就此而言,笔者的思考与曾文、刘文全然不同方向。
一、冯唐其人及意象形成的来由
《史记·冯唐列传》记载: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唐对曰:“……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馀,不能复为官。[3]
“冯唐”意象形成的来由主要有三:一是自身经历,冯唐在文帝时为中郎署长;武帝时被荐举,但当时冯唐已九十多,不能再为官了。二是其为魏尚辩白,使皇帝再启用魏尚。三是由皇帝派遣,持节去赦免魏尚,重新让魏尚担任云中守。
二、“冯唐”的名字在文学中的三种比喻
从魏晋南北朝至唐宋元明,“冯唐”的名字在中国文学中如繁星般璀璨夺目。
(一)冯唐成为老去不被重用的意象——以冯唐老去喻自己
西晋左思在《咏史八首》其二中以“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来说明有才之人得不到重用,空待时光老去,即诗中所谓“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初唐王勃在《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写道:“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表达了时光流逝,年华老去,尚未建立功名的悲哀。杜甫在《垂白》中写道:“垂白冯唐老,清秋宋玉悲。”他以冯唐喻自己老去,意蕴悲音。陆游《悲秋》亦有“已惊白发冯唐老,又起清秋宋玉悲”句,与老杜共鸣。
用“冯唐”意象这一含义的诗作他如唐人白居易“重文疏卜式,尚少弃冯唐”(《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徐铉“三朝恩泽冯唐老,万里乡关贺监归”(《送陈秘监归泉州》)、杜牧“玉辇君频过,冯唐将未论”(《奉送中丞姊夫俦自大理卿出镇江西叙事书怀因》)、王维“扬子解嘲徒自遣,冯唐已老复何论”(《重酬苑郎中》)等;宋人王禹偁“冯唐空潦倒,卫绾是谁何”(《病中书事上集贤钱侍郎》)、李弥逊“雍具且侯真戏事,冯唐已老盍归休”(《送似表弟还乡》);明肃靖王“强欲从军事鞍马,冯唐已老复如何”(《塞上二首》其二)等等。
还有众多作品反用其意,比如唐人郑谷“未如何逊无佳句,若比冯唐是壮年”(《省中偶作》)、武元衡“晋臣多乐广,汉主识冯唐”(《酬陆员外歙州许员外郢州二使君》),宋人陆游“夜出灞亭虽跌宕,也胜归作老冯唐”(《北窗闲咏》)、王安石“留连山水住多时,年比冯唐未觉衰”(《寄张先郎中》)等等。
(二)馮唐成为朝廷中举荐人才、为忠臣良将辩白之人的代称
宋人徐钧在《李牧》诗中写道:“良将身亡赵亦亡,百年遗恨一冯唐。”其以赵王听信谗言诛名将李牧而赵最终亡国的典故,叹息君王身边没有像冯唐一样为忠臣良将辩白之士。
表达这层含义的文学作品另如宋代洪咨夔“论事冯唐力,忧时贾谊忠”(《挽李贯之郎中二首》其一)、刘克庄“当馈而今渴将材,岂无枭俊尚沉埋。不曾荐得云中守,也道身从省户来”(《冯唐庙》)、张嵲“自是君心知魏尚,不应微谏待冯唐”(《喜刘宝学彦修得归因叙初时凄怆之意十首》其一),明人朱邦宪“不知汉天子,曾复问冯唐”(《张左虞燕京惠诗却寄》)等等。
(三)冯唐成为带来统治者起用自己的消息之人的代称——希望朝廷派来使者,自己再被起用
唐代张说《南中送北使二首》其二结尾写道:“廉颇诚未老,孙叔且无谋。若道冯唐事,皇恩尚可收。”是诗同时用到廉颇和冯唐的典故,希望朝廷派遣使者来启用自己,从而北归为朝廷效力。这便直接呼应了其一开篇四句:“传闻合蒲叶,曾向洛阳飞。何日南风至,还随北使归”,表达了作者渴望北归之情。
苏轼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可谓运用这一含义的经典名句。苏轼希望朝廷能派使者前来再次启用自己,以便能奔赴边疆抗敌,保家卫国。黄庭坚“问持节冯唐几时来,看再策勋名,印窠如斗”(《洞仙歌·月中丹桂》),与东坡的“何日遣冯唐”,当是异曲同工,都是渴望如魏尚般能再被启用。明人刘基(伯温)的“慢说汉庭思李牧,未闻郎署遣冯唐”(《感兴七首》其六)亦是此意。
另有反其意用而者:如南宋虞俦“季布从渠毁,冯唐莫我招”(《舟中睡起》),希望“处江湖之远”,朝廷不要派使者来起用我。“舟中无一事,睡足有今朝”(同上),在儒家“出”“处”之间选择后者。
三、“冯唐”意象的意义
“冯唐”之名在中国历代文学中的三种比喻的运用,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形成“冯唐”意象。它具有三种意义。
意义一:“冯唐”意象已深入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叹书生老去,功名未立的代名词。诸多仁人志士都感到自己年龄将老,犹未重用,而焦急迫切,总怕自己像冯唐一样在人生暮年时才被启用。
意义二:历代爱国士人为自己不被重用,才华无法施展,而希望在朝廷之上能有一位像冯唐一样肯为自己辩白又能荐举自己出仕的人,以期早日回到朝中,报效国家。
意义三:历代诸多不被重用甚至遭贬谪远离朝廷的忠臣良将,寄希望于朝廷早日派来一位如冯唐一样的使节,带来被朝廷重新起用的消息,使自己能为国家建功立业。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但凡运用“冯唐”比喻者,大致当是以天下为己任,渴望出仕报国者。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等观念是深入传统士人骨子里的。只要“冯唐”比喻或言“冯唐”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即多半可表明爱国仁人志士的存在,比如上述引诗作者中的王安石、苏轼和陆游。王安石在地方上勤政爱民,在中央主持新法,改善了财政,充实了国库,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强了大宋国力,功劳卓著。苏轼在徐州防洪,在杭州救济饥荒、治病救人、治理西湖,為国家作出了不朽的贡献。陆游一生渴望报效祖国,收复中原,曾亲临抗金前线,写出《平戎策》,制定北伐计划。他平日里常常梦到为国出征,收复失地,在去世前夕还念念不忘北伐,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王安石、苏轼、陆游等,都是中华民族爱国诗人的杰出代表。“冯唐”已成为古代士人渴望报国、渴望建功立业的代名词。“冯唐”意象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不断出现,一遍又一遍地把“出仕”“报国”“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等观念嵌入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中。儒家爱国思想便这样在不经意间完成传承。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冯唐”意象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不可替代的意义。“冯唐”不会老去,爱国精神永存。
注释:
[1]曾良:《“冯唐”典故的误解》,《文史知识》1993年第12期。
[2]刘慧文:《“冯唐”典故辨析》,《语文知识》2003年第8期。
[3]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
作者:西南民族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