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型双创基地资源拼凑对服务质量的影响
2021-04-27刘宏笪牛文尧
刘宏笪,牛文尧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444)
0 引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21世纪的时代之音,赋予了中国全新的经济动力与创造活力,消除了全社会全领域的思维束缚和桎梏。双创活动的推广与普及既承担了激发民族创造热情、促进经济社会稳增长保就业的现实目标,更肩负创造全新经济增长点、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发展中资源与价值流动的长远使命。作为双创事业的一线阵地,大学生已成为双创“主力军”。最新调查显示[1],我国创业热情和创业环境位居全球第5;创业人群主要集中于16~35岁的80后、90后人群,其中年龄为16~25岁的占总创业者的44.3%,26~35岁者占39.4%,创业主体年轻且受教育程度较高,整体素质与能力较强,在2018届大学毕业生中,约47.8万人选择自主创业,同期增加11.9万人,增长幅度达33.3%,自主创业逐渐成为学生毕业的新选择,但创业繁荣的背后,双创质量仍显不足: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足5%,创业人数激增的另一面却是更多的“创业死亡”。考虑到资金单薄、技术匮乏等先天弱势创业条件,大学生多选择创建小微型企业进入创业市场,由此引发的资源问题进一步限制了学生创业活动:资源约束形成的管理经验缺失、市场积累匮乏、融资难度较高、生产要素流动阻滞等“新创劣势”使企业发展艰难,存活达4年的新创小微企业仅46.67%,存活5年者仅17.33%,突破6年者不足12.67%。
就现有的双创事业格局而言,①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双创群体有效转移了结构性就业矛盾,丰富了双创梯队的建设,使双创事业年轻化、整体双创意识和机会捕捉力加强;②年轻创业者多选择小微企业作为创业起步,使小微企业逐步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7年,小微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7.3%,创造了75%的城镇就业岗位、65%的发明专利及75%以上的技术创新。可以说,小微企业支撑了99%的经济市场,并承担了80%以上的双创职责,小微企业的活力、生命力决定了我国市场的健康程度,并影响了行业整体的宏观经济感受、市场、资金和投入的景气度。由此,大学生创业培育及小微企业的孵化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但随着双创事业的稳步开展,双创基地的孵化压力逐步凸显,双创资源的匮乏、资源环境的禀赋差异限制了双创基地的孵化能力,使整体服务效用进一步下降。重构双创基地的资源利用方式、突破资源环境的限制,从根本上提升基地孵化服务质量已迫在眉睫,尤其是提升高校型双创基地的服务能力,围绕大学生创业和小微企业展开孵化保障工作,更是双创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考虑到资源拼凑活动对资源压力缓解、资源限制突破的重要意义,本文探寻资源拼凑活动对高校型双创基地服务质量的影响。基于镇江市高校型双创基地资源拼凑行为的问卷调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高校型双创基地资源拼凑——服务质量的关系模型,通过路径分析,就高校型双创基地存在的资源、服务问题提出优化对策与建议。
1 理论基础
资源拼凑理论于2005年被正式提出,其本质是通过资源的“将就”与“重构”帮助企业家突破资源限制边界,获得组织的长远发展能力[2]。现实中初创企业较成熟企业而言,其获取资金、人力、时间的能力明显较弱,资源限制制约企业活动,也使创业活动仅能存活于想象之中[3]。就企业创建过程而言,创业机会是创业活动的前提,但资源获取才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由此,资源拼凑行为的产生使企业创业活动得以延续,企业通过周边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创造性利用,在承认资源异质性和禀赋性差异的前提下,对资源进行逻辑指导下的重组。所谓资源“将就”,即是对现有资源的分析与高效利用,在适应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开展各项业务活动;而资源“重构”则是对自身架构的创新[4],即对企业内部多单元资源的持续改进,以全新的运作方式将各单元、各部件链接起来。资源拼凑观拓宽了创业活动研究视野,其强调的创造性、开拓性和适应性的资源构建方式保持了企业的生存能力,进而解决了企业资源的来源与利用问题。资源拼凑理论的应用随着创业氛围的改善,包括创业资源价值的认知[5](资源拼凑的前提环节)、资源拼凑在创业中介过程中的调节作用[6](资源拼凑的辨析环节)以及资源拼凑的策略分析[7](资源拼凑的应用环节)。在创业活动频发的时代背景下,为使创企发展更为平稳,学术界对资源拼凑理论的延展、更新和运用高度关注。综合已有研究可见,资源拼凑是原发性、创造性的主观行动,是资源匮乏者通过资源获取、资源整合、资源重组等手段突破资源束缚的环境,以灵活多变的策略应对资源危机,达到满足自身生存或发展的最低状态。从概念而言,资源拼凑从最初的“修补论”到今日的“协调协同观”,这个跨越并非单是主体的变动与调整,更是从被动到主动的反应机制改变,反映出各组织对资源危机的应对能力与调控思路。
而从资源拼凑理论的源头来看,其本质是资源基础观和资源依赖观的延伸与实践丰富。资源基础理论将企业视为异质性资源的集合体,企业通过各项异质性资源的运用与分配,来获取可持续、更稳定的竞争优势,并获得更高的企业绩效。资源基础理论有两大核心前提假设[8]:①企业获得的资源具有鲜明的异质性表现,资源的异质性本质造就了企业的独特性;② 企业资源具备不完全流动性[9],导致生产性要素出现不同的使用效果、效率,继而推动企业资源异质性的保持。资源基础观强调,企业内部的资源决定了企业的市场地位与竞争优势,异质性的特征决定了企业的差异,也由此产生了企业绩效的差异;资源基础观明确突出了企业资源的基础性地位,资源的优劣、积累是决定企业上层建筑的关键与保障。资源基础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将企业发展的关注点从竞争、壮大聚焦至竞争动力的来源——资源,企业成长的动力源自资源的异质性特征与资源使用方式的差异。Barney[10]将企业资源分为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及组织资源,而能赋予企业竞争优势的资源则一般具备4个特性:具备价值、稀缺属性、不可模仿、不可替代。从发展的视角来看,资源拼凑理论是资源基础理论的延伸与“实际化”改造:①资源基础理论无法指导拥有同质资源的企业如何突破竞争边界,获取异质价值与可持续发展能力;②一旦企业处于非流动资源状态,即资源固化、僵硬时,企业该如何获取竞争优势;③如何在缺乏资源这一基础条件时,企业将有限资源或劣质资源转换为有价值、稀缺、不可模仿与不可替代的高质量资源。对于这些问题,资源拼凑观则能很好地回答与解释。本文进行的双创资源拼凑分析,是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新延展,同时将研究对象由企业向双创基地转变,以期获得新结论与新建议。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依托于外部环境进行发展,强调组织需要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流、互动与交换,资源的有效获取才能为组织提供长久生存的动力。资源依赖观提出的核心假设为:组织无法孤立地自给自足生存,为了发展必须获得资源,为了获得资源必须依赖外部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和必要性决定组织的依赖性本质[11],由此可见,资源依赖理论是资源拼凑的前提和基础,资源依赖观所倡导的组织对外界的适应力与反应能力,在行动侧即表现为资源拼凑行为,是组织对自身处境的挣扎与奋斗,也是对外部环境的自我适应与调整。同时,资源依赖提出的环境动态性指出,外部资源亦具有流动性和变化性,企业需要对外部机会进行识别、把握,而后进行获取与应用,环境动态观点的产生为资源拼凑行为提供了可能性与理论尝试,也突出了资源拼凑的一个核心特征:主观能动性,资源拼凑是组织对外部环境的主动融合,也是和外部其他组织的交流、学习和交易。但另一方面,资源依赖论没有考虑到资源的差异,本文通过资源依赖论和资源基础观的结合,分析双创基地资源拼凑行为的机制和影响效果,明确资源拼凑能力对基地服务质量的贡献程度。
2 维度划分与研究假设
2.1 维度划分
(1)资源拼凑维度划分。资源拼凑是指组织在有限资源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对现有手边资源的创造性融合或重组形成新的有价值资源,来保障组织的变革创新与持续发展。Baker与Nelson[2]提出资源拼凑的两大核心概念:“将就、凑合利用”“突破资源束缚与边界”,随后Lennerfors结合拼凑理论在创业领域的研究成果,提出第三个核心概念:“即兴创作”,由此基本概括了资源拼凑的特点。围绕着资源拼凑的三大核心特征,学者们依据资源形态、拼凑目标等标准进行了更细致的资源拼凑行为划分,Baker指出资源的主要形态为实物、人力、技能、市场和制度,拼凑活动主要通过上述资源的交换、流动与整合展开;Desa(2013)则强调资源拼凑活动具有很强的目标导向性,其本质是完成企业在资源处理任务方面的目标,因此将拼凑分为需求拼凑及构想拼凑两类,前者以满足企业生存发展的资源需求为动机,后者则以实现资源的价值为动机。
分析可见,资源拼凑理论是资源基础观和资源依赖观的实践延伸,其本质特征也和基础观、依赖观有重要关联:资源基础观所强调的资源突破引导资源拼凑理论形成“突破资源束缚与边界”特征,而在具体操作中表现为将“非所需、低价值”资源通过“将就与凑合利用”转变为企业当下所需的“正确的、具有异质性”的资源。而资源依赖观则强调企业要具有主观能动性,对内外部资源压力能主动适应,由此形成了资源拼凑的“即兴创作”特征。周健明[12]依据资源拼凑的主要特征,将拼凑活动分为资源将就使用、资源就地取材与资源新目的重组三个维度,其中将就使用指拼凑主体无论所处的资源环境如何,都会主动回应问题且不受限制与传统手段;就地取材指拼凑主体仅依靠周围的零散、廉价资源处理问题;而新目的重组则为拼凑者对资源利用方式改变,使企业保持发展能力。彭伟[13]通过初创企业案例的扎根研究,得到资源拼凑活动的划分维度:实物拼凑、技能拼凑、市场拼凑、人力拼凑和制度拼凑,而这也与Baker的分析结论一致。
分析认为资源拼凑活动可分为内部资源拼凑和外部资源拼凑两个维度,资源基础论强调主体内部资源“同质性”向“异质性”转化的重要性、必要性,主体已拥有的资源是发展的基础和基石,任何活动都基于内部资源开展;资源依赖观则认为任何组织或个体都要与外界进行资源交换等活动,环境动态性意味着主体要主动适应环境,与外部资源进行拼凑、互动等活动。
(2)高校型双创基地服务质量维度划分。陈志刚(2016)[14]基于双创基地的服务体系研究,总结了基地的主要创业服务项目,包括:房产和设备等配套设施为主的基础设施服务、创业讲座和培训为主的创业辅导服务等8类服务,对其质量优劣的评判以入孵企业的直接感受为依据。考虑到高校型双创基地的服务对象为大学生及其所创的小微企业,主要服务包括基础设施供应、创业辅导、信息共享、技术管理、基金投资等,本文将高校型双创基地的服务项目划分硬性服务和软性服务,其中软性服务划分为双创基地自身供给输出的基本服务、双创基地和第三方联动合作输出的增值服务;硬性服务则以空间及设施服务为主。
2.2 研究假设
(1)内部资源拼凑对高校型双创基地服务质量的影响。学术界对双创基地的实证研究较少,也少有研究分析双创基地的内部资源环境,但考虑到双创基地在实际运营中可视为一个独立组织或企业,因而对其资源拼凑的研究与企业视角下的资源能力分析相似。欧尚华[15]提出,在新创企业面对资源约束时,通过资源拼凑可以重构决策的能动策略,对内部已拥有的资源进行创造性发掘,拼凑过程中不强调资源的数量和价值,而是以满意决策为唯一标准,关注企业运营、生存所需与拼凑的匹配性。由于不以数量为核心要求,因此企业在拼凑活动中可以使用大量碎片化黏性资源,而这往往能影响到企业的财务型绩效。同时,企业资源拼凑活动的针对性较强,能选择性汇集其他周围项目资源,调度集中至潜力项目,有助企业快速提升发展绩效。
基于上述分析,考虑到服务质量也是双创基地绩效的一种表现形式,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1内部资源拼凑对高校型双创基地服务质量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H1包括以下3个子假设。
H1-1内部资源拼凑对高校型双创基地空间及设施服务质量产生显著正影响;
H1-2内部资源拼凑对高校型双创基地的基本服务质量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H1-3内部资源拼凑对高校型双创基地的增值服务质量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2)外部资源拼凑对高校型双创基地服务质量的影响。左莉[16]则基于环境动态性的视角,分析了创业拼凑与新创企业绩效的关系,由于强调创企和外部环境的沟通行为,因此其主要得出创企绩效和外部资源环境的适应与耦合关系,并发现市场动态性是创业活动的关键权变影响因素:创企面对资源束缚,脱离原定的思维模式,形成全新的“手段-目标”导向关系,以达成“错配资源”的再优化,抢抓市场机遇;创企在同质资源环境中努力挖掘异质性价值资源,割裂原有的企业要素链接,生成更符合现下所需的问题解决方案,及时响应市场变革,更好地在外部环境中生存。
由此可见,外部资源拼凑活动能有效提升创企绩效,引导创企主动适应外部环境,通过部分思维、模式的抛弃,产生更合时宜的运行机制。而对于高校型双创基地而言,能有效进行自身制度的变革[17-18],调节适应外部市场,则可更高效地带动入孵企业发展,实现服务质量的升级。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外部资源拼凑对高校型双创基地服务质量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H2包括以下3个子假设。
H2-1外部资源拼凑对高校型双创基地空间及设施服务质量产生显著正影响;
H2-2外部资源拼凑对高校型双创基地的基本服务质量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H2-3外部资源拼凑对高校型双创基地的增值服务质量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最终形成本文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预设模型,如图1。
图1 资源拼凑与高校型双创基地服务质量关系理论预设模型
3 实证分析
3.1 数据来源
通过文献梳理与专家访谈后,设计得出测量量表(如表1、表2)。在委托5名教授和7名硕士生对初测问卷进行预调查后,最终形成正式问卷,各测项内容清晰明确,不存在概念模糊、表述重复等问题,便与调研者理解与使用,具有较高的分析价值。正式调研问卷共形成19个题项,其中潜在变量“资源拼凑”包括9个题项,潜在变量“高校型双创基地服务质量”包括10个题项。问卷采取李克特5级量表形式进行,各选项分别对应1~5级。问卷发放共覆盖6所高校型双创基地(镇江高专、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涉及21家企业,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65份,回收率为93%(发放时间为2019年4月20日至2019年6月20日),其中有效问卷452份,有效率达97.2%。由于调研对象为高校型双创基地,因此创业群体的整体学历较高,本科生的比重最大,有108人,占比23.9%,其次是硕士生,共计116人,占比达25.7%,博士生有27人,占比6%,专科及以下有201人,占比44.5%。由此可见,高校型双创基地中,高学历人员较多,是创业活动的主力军。
表1 资源拼凑初始量表
表2 高校型双创基地服务质量初始量表
本文基于资源拼凑—服务质量关系模型,通过SPSS 20与AMOS 21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与检验。
3.2 信度与效度分析
基于SPSS 20软件,对各测项的内部一致性进行验证,通过测项净化剔除无效或说服力较低的测项。本文采取校正的测项与潜变量之间的总计相关性来进行(CITC)项目净化,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资源拼凑、服务质量潜变量的信度检验情况
通过信度检验的要求为:(1)总量表Cronbach’sAlpha系数大于0.7;(2)分量表Cronbach’s Alpha系数大于0.5较为合适。由表3可见,各测项的初始CITC也达到0.5的临界值,整体量表系数在0.7以上,通过信度检验,内部一致性较好。
为保证测项的效度,对因变量和自变量进行KMO与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结果见表4。
表4 高校型双创基地资源拼凑与服务质量的Bartlett和KMO检验
KMO 值均大于0.6,χ2/df低于3,卡方检验概率几乎为0,因此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其中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模型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结果
从拟合指数分析可见,模型均通过拟合要求,适配度较高,整体信效度佳。
3.3 模型分析
通过模型适配分析后,将图1所预设的资源拼凑—服务质量关系结构方程模型运算,得到如图2所示的机理模型路径,其路径系数及拟合效果可见表6。
图2 资源拼凑对高校型双创基地服务质量影响机理模型路径
表6 资源拼凑与高校型双创基地服务质量拟合数据
由图2、表6可见,各潜变量与可测变量间的因子载荷系数均在0.55至0.77区间内,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其中RMESA、RMR等值均接近于0,GFI、CFI和NFI等值也基本大于0.9,模型基本符合拟合标准。
通过上述的模型拟合分析与假设检验,本文最终得到以下结果。
内部资源拼凑对高校型双创基地服务质量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01、0.17和0.35,但内部资源拼凑对高校型双创基地空间及设施服务质量的影响力较微弱,因此关系路径被剔除。内部资源拼凑对基础服务质量的影响力较强,但对比基地增值服务质量提升的影响还不足,子路径(子假设)1-2、1-3均呈显著状态,表现出内部资源拼凑对服务质量的重要推动和关联作用。
外部资源拼凑也对高校型双创基地服务质量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各条子路径的相关系数为0.26、0.21、0.23,系数较为接近,说明外部资源拼凑活动对基地空间服务质量、基础服务质量和增值服务质量的影响类似,检验结果均呈较高的显著状态,体现了外部资源拼凑活动和服务质量的较高关联性。
4 主要结论及建议
4.1 研究结论
从基地的内部资源活动来看,内部资源拼凑有助于缓解基地运行的资源限制问题,而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基地对资源利用的思维模式,从表面而言,实物拼凑有效保障了创企的“资源生存线”,使之可以稳定生存,继而谋求发展,而从内涵而言,实物拼凑活动作为基地的“临时性行为”,进行有效的“即时创作”,将无效无用资源迅速转换为即时生产力,投入给入孵企业。因此在无形中,双创基地获得了入孵企业的认同感与信任感,这种体会继而转化为对基地服务质量的信赖和赞誉;此外,基地在内部拼凑中,强调人力与技能拼凑,着眼未来谋发展,从内部挖掘潜在人才,并加以培育,形成人才建设梯队,有效提升了服务的专业性,也大幅提升基地的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质量;而在高效的运行机制下,双创基地不仅主动进行资源供给,还将这种拼凑的“创造型思维”赋予入驻企业,引导企业也去获取资源,明确基地主体,聚焦企业发展;基地在顾客拼凑活动中,有效将服务对象连接贯通,强调入孵企业在基地活动的参与度,把“客人身份”变“主人话语权”,及时了解所需所想,在基地与企业相融合的非正式关系下,形成一体化、统一化的融合式组织体系,从而大大提高了服务效果和服务质量;同时,基地长期关注弱势企业,吸纳幼小企业,引导其跟随部分领头的入孵企业,不仅催化了创新活力,提供新的创新因子,也使创企在以老带新的过程中实现“顾客拼凑”,加快资源流动率和信息交换率,提升基地工作效率,使服务质量显著优化。综上,内部拼凑活动中的资源供给思维改变、稳定发展制度、运行机制、组织结构和创新发掘从降低成本、提升基地凝聚力和运转效率的角度来提升高校型双创基地的服务质量,在拼凑过程中逐步赢得入孵企业的好感,表现为基地竞争实力与品牌效应的大幅增加,服务质量也不断增强。
而在外部资源拼凑活动中,高校型双创基地对制度和市场的有效把握则对服务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制度是双创活动的有效保障,但不同基地、不同创企对制度存在着异质性需求,如果因原有规章要求而拒绝部分创企入驻或达不到创企的活动要求,则有可能动摇双创事业的根基,而拼凑思维所强调的“创造性”、资源依赖观强调的“环境动态性”都清晰地指明,创企与基地离不开外界的环境,但更需要对外界环境有效把握,因此及时调整规章制度,实现“制度拼凑”,因地制宜谋发展,则更贴近基地内部的入孵企业需求,使许多“无效、错误”资源变为“正确资源”,把冗余的动能直接催化推动创企活动,大幅激励了创客群体的积极性和认同度,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创企面向的是市场,市场决定了创企的生死存亡,而通过“市场拼凑”活动,双创基地也直接面向市场,并剖析和适应市场,将这种认知资源传递给入孵企业,同时对内部企业进行“市场拼凑”,将需求对接,从内部再创造部分需求市场,以缓解部分弱势企业的生存压力。综合来看,基地的外部拼凑活动是对外部环境的敏锐把握和高效利用,继而通过专家指导、第三方信息咨询等方式“传递过渡”给创企,因此对基地的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质量有显著提升,而在制度的变革与资金的支持之下,基地也能对基础环境予以改善,提升空间服务能力。因此外部资源活动对服务质量有着重要的正向推动作用。
4.2 对策建议
(1)构建有效的高校型双创基地发展制度、运行机制和组织结构。由模型分析可见,高校型双创基地发展制度、运行机制和组织结构的因子相关系数为0.57、0.77、0.6(Q2~ Q4),对服务质量提升的作用较大;从拼凑活动而言,其承担着人力拼凑、技能拼凑等诸多任务,是对入孵企业技术提升、提供技术指导的关键动力,并有效规划了基地的未来发展,实现基地的可持续、有目标发展。针对服务质量的提升,可通过以下角度进行完善:①合理规划基地发展,强调人才建设战略,努力开发基地内部的人力、技术资源,使之在外部环境波动时能持续保障对创企的资源供给,同时不断提升基地专业素养水平;②构建高效的基地运行机制,调动入孵企业的积极性,引导其开展周边资源的挖掘活动,而非仅仅关注双创活动,明确基地主体,打通出路体系;③强调创企的参与度,将金字塔或倒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转变为融合式组织体系,呼吁创企参与基地建设;④转换资源视角,创企本身也是基地的另一种“资源”,通过内部创企间的资源协调,使各创企联动、协同发展,达成资源中转站的建设目标。⑤形成完善的监管体系,构建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契合双创发展规律。
(2)关注弱势企业,努力发掘新双创点。作为资源拼凑活动的重要一环,弱势企业在顾客拼凑中起到重要的作用。①双创基地,尤其是高校型双创基地服务的对象需广,应服务好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宏观格局;②为保证双创基地的生态链、服务链稳固,双创基地在保持自身双创特色的前提下,尽可能接受更多类型的企业入驻。通过适当接纳部分弱势、幼小企业,可以履行双创基地的孵化任务,也可以对一些新兴产业起扶持、培育作用,而最重要的是丰富基地的企业结构,有利于同其他创企形成互补关系,在需求、资源拼凑等方面起关键作用,并可消纳部分冗余资源,使双创基地服务最大化。
(3)及时关注市场,形成以市场为主、制度为辅的发展战略。从外部资源拼凑潜变量的各测项因子负荷系数可见,制度拼凑、市场拼凑的系数均在0.6上,把握市场、有效利用规章制度是实现外部资源拼凑的必经之路。从现有的扶持政策来看,政府一般给予新创企业注册便利和税收优惠,同时对双创基地予以一般的资金支持,但其他有特色的支持政策略少;而市场是创企的最终目标,技术的先进性、产品的领先性最终服务对象仍为市场,对市场的攻关和占领是创企的关键。而在现实中,少有双创基地关注市场和制度问题,导致部分指导脱离实际,使一部分成果难以商业化落地,不少企业因此夭折,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①强化基地对市场的关注度,并将信息及时传递给创企,从外部资源拼凑→基础服务的路径系数(0.21)即可证实,基地对创企的正确指导和信息服务有助于服务效果提升,使创企更好地知市场、谋发展,避免脱离实际等问题;②积极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促成信息的传递,帮助创企开拓视野,提供更多的技术与服务,帮助创企了解市场(外部资源拼凑→增值服务的路径系数高达0.23);③主动拼凑对接入孵企业的需求,形成基地内部的小型市场,帮助初期销售乏力、市场薄弱的企业突破初期发展瓶颈;④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依据基地类型、区位和资源禀赋情况合理制定运行制度,有特色、有目标、有方法地开展孵化工作。
(4)结合现代技术完善双创基地服务体系。双创基地作为双创资源的共享平台,其服务的核心要点是形成双创公共服务体系,以开放、引导、全面的理念推动创新工场的建设。但在实际建设中,可能会遇到资源匮乏等问题。高效利用大数据平台、云平台技术等开放式信息中心,可在某种程度上突破地域双创资源的限制,促成信息资源的流通,形成创新活动的大众化网络。借助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可以实现双创基地间的互动交流,分享建设得失经验,提供远程指导等服务;部分双创工作网络化办公,剔除冗余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基地与政府对接的政务工作也可转移至线上进行,大幅减少创企的奔波,显著提升服务质量;创企间也可实现实时交流,及时解决发展难题,突破部分资源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