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气养阴方联合化疗治疗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

2021-04-27任连杰应栩华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气阴骨髓肺癌

任连杰 应栩华

肺癌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居第一位,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癌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占肺癌总数的80%以上,其中30%的患者不能及时发现,发现时已是肺癌晚期[1]。目前现代医学主要采用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以全身为主的综合治疗。化疗仍然是治疗TNM 分期为ⅢB 期和身体状况评分0~2 分的Ⅳ期NSCLC 的主要方式之一,无论有无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传统化疗仍有许多不可替代之处[2]。但化疗对正常细胞的杀伤作用不容忽视,其所致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肝肾损害等毒副作用影响化疗的使用和效果[3-4]。中药联合化疗治疗NSCLC 应用广泛。相关资料显示,中药联合化疗能够提高患者免疫功能、生活质量,并减轻骨髓抑制[5-6]。益气养阴方由经典方剂沙参麦冬汤、生脉饮及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治疗肺癌的经验方益肺饮化裁,并结合柴可群教授治疗肺癌的相关临床经验而组成的经验方[7-8],对于肺癌有较好疗效。本研究观察益气养阴方对NSCLC 化疗患者瘤体直径、免疫功能、骨髓抑制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3 月—2018 年10 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住院确诊的NSCLC 患者9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5 例。本研究通过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伦理原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诊断标准参照《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版(ICD-10:C34/D02.2)[9],分期标准采用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IASLC)2009 年第7 版分期标准[10]。

1.2.2 中医证候标准 根据《中医内科学》中肺癌气阴两虚证[11],并结合文献研究结果,拟定气阴两虚证型,确定主症、次症等辨证要点。主症:咳嗽无力,干咳少痰,气短喘促,口干少饮。次症:自汗,盗汗,舌偏红或淡,脉细弱。若符合主症2 项,次症1 项以上者,即可诊断为气阴两虚型。

1.3 纳入标准(1)患者知情同意;(2)年龄18 岁以上,75 岁以下;(3)经组织或细胞病理学诊断的ⅢB-Ⅳ期NSCLC 患者;(4)身体状况(PS)评分0~2 分者;(5)预计生存期>12 周;(6)具有可测量病灶;(7)白细胞≥4×109/L,中性粒细胞≥2×109/L,血小板≥100×109/L,血红蛋白≥100g/L,血胆红素≤1.5ULN(ULN 为正常值上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5ULN,肝转移时≤5ULN,血清肌酐≤1.5ULN;(8)能口服中药汤剂。

1.4 排除标准(1)有症状的中枢神经系统转移或可行胸部放疗的ⅢB 患者;(2)治疗前4 周内行放化疗治疗者;(3)接受靶向及免疫治疗者;(4)合并活动性的系统性疾病;(5)哺乳期妇女;(6)目前或计划参加其他临床研究实验的。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NSCLC 常用化疗方案,包括NP 方案:TP 方案:紫杉醇135~175mg/m2d1(d1即第1 天),顺铂75mg/m2d1;GP 方案:吉西他滨1250mg/m2d1,d8(d8 即第8 天),顺铂75mg/m2d1;DP 方案:多西他赛75mg/m2d1,顺铂75mg/m2d1;PC 方案:培美曲塞500mg/m2d1,顺铂75mg/m2d1。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方:黄芪30g,五味子12g,南沙参、北沙参、麦冬各15g,茯苓12g,炙甘草6g,气虚(乏力、自汗)明显者可加太子参、淮山药各15g,阴虚(干咳、口干、盗汗)明显者加天冬12g。上述汤药水煎服,每天1 剂,早晚各100mL。

表1 两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化疗期间如果患者出现呕吐反应可暂停口服中药,但停止中药时间不应>1 周。两组均以21 天为1个周期,2 个周期为1 个疗程。化疗期间常规应用对症药物:5-羟色胺3 受体阻断剂,防治胃肠反应;当出现骨髓抑制,白细胞计数低于2.5×109/L,或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1.0×109/L 时,可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处理。

2.2 观察指标(1)主要观察指标:①T 淋巴细胞亚群,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检查CD3+、CD4+、CD8+、CD4+/CD8+值1 次。②骨髓抑制情况,化疗前及化疗结束后1 周、2 周检测血常规,参照NCI 一般毒性反应分级标准[12],评估骨髓抑制发生情况。(2)次要观察指标:①实体瘤疗效,参照实体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13],治疗前及治疗后影像学对比病灶大小。所有靶病灶完全消失。所有病理淋巴节需缩小至短轴<10mm,维持4 周为完全缓解(CR);所有可测量目标病灶的直径总和低于基线≥30%,维持4 周为部分缓解(PR);以研究过程中靶病灶直径之和的最小值为参照,直径和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为疾病进展(PD);非PR/PD 为稳定(SD);客观有效率(RR)=CR+PR/总例数×100%;疾病控制率(DCR)=CR+PR+SD/总例数×100%。②其他毒副反应,参照NCI 一般毒性反应分级标准,观察化疗期间消化道反应、肝肾毒性、神经毒性的发生情况。

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临床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分期、病理类型、化疗方案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 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治疗2 个周期后,治疗组患者CD3+、CD4+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高于同期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

表2 两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前后T 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表2 两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前后T 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注:对照组予以非小细胞肺癌常用化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方;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3.3 两组患者实体瘤疗效比较 治疗2 个周期后,两组RR、DC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实体瘤疗效比较

3.4 两组治疗后骨髓抑制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治疗组Ⅰ-Ⅳ度骨髓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骨髓抑制情况比较(例)

3.5 两组治疗期间其他毒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期间在消化道反应、肝肾毒性、神经毒性、心律失常发生例数相仿且较少,无法进行统计学分析,见表5。

表5 两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他毒副反应比较(例)

4 讨论

含铂两药化疗是非基因突变中晚期NSCLC 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尽管NSCLC 常用的化疗方案抗肿瘤作用机制不同,但是相关临床研究[14-15]表明,这些化疗方案用于治疗NSCLC 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且其疗效及包括骨髓抑制在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

肺癌属中医“癥瘕积聚”范畴,晚期肺癌中气阴两虚是最常见的证型,本研究自拟益气养阴方中黄芪益气补肺,北沙参、南沙参、麦冬配伍养阴润肺,是治疗肺癌的常用组合。吴良村教授认为生黄芪、太子参为扶正补虚要品,生黄芪补气升阳而固卫气,偏于阳而实表;太子参补中气而养肺阴,偏于阴而补中,二药配伍,表里兼顾,阴阳共济,治疗肺脾气虚型肺癌[16]。刘嘉湘常用北沙参与麦冬、麦冬与天冬为对药治疗气阴两虚型肺癌,他认为这两对药肺胃同治,配伍之后润肺益胃,养阴生津力量加强[17]。茯苓益气健脾为佐药,以增补气之功,五味子敛阴生津,以固养阴之效。综合配伍,扶正为主,益气养阴之功显著。

骨髓抑制是化疗最常见且最严重的不良反应,90%以上的化疗药物可出现不同程度骨髓抑制,严重骨髓抑制极大限制肺癌化疗药物的使用及疗效,导致治疗难以继续,是目前肺癌化疗过程中主要的限制毒性之一[1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CD3+、CD4+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治疗组在白细胞、粒细胞减少发生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表明益气养阴方能够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并减轻化疗所致骨髓抑制。

综上所述,益气养阴方联合化疗治疗气阴两虚型ⅢB-Ⅳ期NSCLC 能够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骨髓抑制发生率,且无相关不良反应。但本研究设计影响因素较多,样本量较小,且为单中心临床研究,无法在分组时完全平衡诸多影响因素,有待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进一步观察研究。

猜你喜欢

气阴骨髓肺癌
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肾炎的效果及对肾功能、免疫的影响
生脉饮合百合固金汤对中晚期肺癌(气阴两虚证)化疗患者的增效减毒及睡眠质量效果
陈朝金教授运用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经验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80例的临床观察
骨髓18F-FDG摄取模式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骨髓浸润的价值
长链非编码RNA APTR、HEIH、FAS-ASA1、FAM83H-AS1、DICER1-AS1、PR-lncRNA在肺癌中的表达
骨髓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表达
赞美骨髓
218例2型糖尿病合并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