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文化沃土 绽放创新活力
2021-04-27管璇悦
管璇悦
拿起精巧的洛阳铲,拆开热销的文物盲盒“挖土”;社交平台上,传统文化类节目和视频屡屡刷屏;每到节假日,“打卡”博物馆成为热潮;重大考古發现揭晓,引发全民围观……今天的我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遇愈发频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益融入日常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层出不穷的惊喜。
惊喜源于供给侧的“更新”,越来越多人专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匠心演绎和创新呈现。不久前,一段水下中国舞圈粉无数。美轮美奂的舞美光影、精美绝伦的水下舞蹈,衣袂飘飘间,“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形象穿越千年,跃然眼前。这个不到2分钟却收获一致好评的节目,背后饱含着各种不易:编导用精巧的构思重现《洛神赋》,工作人员在水下泡了26个小时、一天出水入水200次,舞者身上需要带几公斤的配重……正是创意的出彩、样式的多彩、科技的添彩,让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收获更多人的热爱和尊重。1
惊喜也来自需求侧的“迭代”,公众逐渐萌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热情,并不断提升审美素养。近年来,从文物斗图大赛到文物雪糕打卡,从三星堆新发现的围观探讨到文创产品的走俏市场,传统文化持续攀升的热度,折射的是公众越来越广泛的参与度。2 因为喜欢博物馆,选择成为文物摄影师,在镜头里穿透时间;因为热爱传统建筑,选择在自家小院里,用榫卯技术复原经典;因为醉心非遗传承,选择拜师学艺,在非凡技艺中感受历史魅力……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各种各样的打开方式,只要心有所向,定能寻得亲近之道,领略传统之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传承与创新,让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里源远流长;互动与共鸣,让传统文化在时代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近些年来,许多创新尝试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赢得年轻人的欢呼掌声。《典籍里的中国》以沉浸式体验展现典籍的魅力,《国家宝藏》将文物背后的故事徐徐展开,“唐宫小姐姐”从古老画卷中走出……一次次播放点赞,一条条留言评论,观众既成为走近传统文化的接受者,又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岁月洗礼的古老文化由此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思接千载的当代观众由此徜徉在丰富的文化宝库,文化自信也得以不断巩固和提升。3
当然,节目火了、人气高了、产品畅销了,并不意味着要一拥而上、千篇一律。让更多人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靠唯美的情境、精致的设计、宏大的场面,更要激起观众心灵深处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开掘历经千年的旋律、故事、姿态、卷轴等,用忠于历史的讲述、属于当代的表达,进行各自精彩的书写,才能展现传统文化的感染力,体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4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让那些积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经典作品“热起来”、文化遗产“活起来”,观众进行的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国家和民族延续的将是“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发展。
——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07月06日第05版)
①关于优秀传统文化节目为何出圈,还可以有更多思考:《洛神水赋》的火爆出圈再次证明,在这个物质丰沛、信息芜杂的时代,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拥有生存之地。毕竟,无论社会多么现代、文化多么多元,人们仍然需要从传统文化和精神原乡中寻求内心的安宁与滋养;只要传统文化能找到贴合大众需求的出口,它就能再度绽放出崭新的魅力,让大众发自内心地喜爱和认同。
②文章开篇提到优秀传统文化给人们带来层出不穷的惊喜,接下来便从供给侧的“更新”和需求侧的“迭代”两个方面加以论述,衔接自然、逻辑清晰。与此同时,所举例子也都十分时新、鲜活。同学们在写作考场议论文时也一定要注意论述的逻辑性,并多使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事例。
③当代青年应如何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热点。对此,我们还可以这样表达:面对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件件珍宝,我们要做“寻宝者”,找寻传统文化与现实的连接点;我们还要做“守宝人”,守正演绎,创新表达;我们更应做“荐宝官”,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之美,用新时代的审美风尚,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文化自信。
④作者在文末先提出了不要一拥而上、千篇一律的告诫,然后又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使文章既有破有立、论述周全,又高屋建瓴、颇具现实意义。
〈素材延伸1〉
动脉影:拍下近50万张文物照片的博物馆摄影师
2021年,是动脉影“意外”闯入文物摄影界的第十年。这些年,他去过国内外200多家博物馆,为文物拍下了近50万张照片。事实上,他的工作与文博圈并没有一丝联系,他对文物摄影的坚持,全然来自他对博物馆由衷的热爱。
从2012年至今,每逢放假或是到外地出差,动脉影总会抽出时间去博物馆里逛一逛,甚至连20天婚假期间都安排了11家博物馆的行程。他备足干粮,赶着最早的开门时间进馆,一直拍到闭馆才出来,一次看不完就再来一次。而给文物照片修图,也成了他下班后的休闲娱乐方式。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喜欢,才会如此执着与沉迷。
对动脉影来说,眼睛观看是视觉上的欣赏,而拍摄则加深了对文物的思考与理解。拍摄时的反复琢磨可能会让他发现文物不一样的美,这种美并不单纯来源于其价值,而可能是蕴藏其中的烟火气与内心戏,或是一些不为人知的特别形象。这更像是一场与文物无声的对话。
对动脉影而言,在社交平台发布文物照片是一次又一次随手的分享,而分享的最终意义则是让文物走进更多人的眼睛,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去领略文物的美,让蕴藏在文物中的文化基因赓续传承。
〈素材延伸2〉
李明轩:立志成为陕西省最厉害的非遗传承人
花馍,也称面花,属于民间面塑品,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用面团捏成鱼虫、飞鸟、花朵……将它们缀于花馍顶端,飞鸟鱼虫翩翩欲飞,颜色艳丽。很难想象,做出这些漂亮面花造型的,是陕西咸阳三原县一位20岁的年轻人——李明轩。
因为奶奶和妈妈都会做面花,所以李明轩7岁时就在家人的熏陶下学做面花。2017年,17岁的李明轩开始不满足于家人教给他的传统技法,他想要获得更大的进步、更开阔的眼界。那年4月,李明轩去外地拜师学艺,2018年底正式出师。“刚开始我拜师学艺时,周围有一些反对的声音,什么‘学这个没有出息啊‘男孩学这个干什么,我其实挺不开心的。但是幸好,我的家人们都很支持我,所以反对我的声音越多,我越要证明我自己,我没选错!” 李明轩说。
在拜师学艺的过程中,李明轩发现,面花技术最重要的不是技巧多么灵动,而是观念一定不能落伍,颜色、造型、美感,一定得大胆创新,努力迎合年轻人的审美。提到以后的发展,李明轩说:“面花手工艺给了我勇气,我变得更加开朗、有底气,我也想一直坚持下去。我想做陕西省最厉害的手艺人,但是这个目标太大,得先定个小目标——在3到5年内,成为我们三原县最厉害的非遗文化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