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着写就能拿高分
2021-04-27
全国甲卷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可为之志,当有为之人
文/四川一考生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中国共产党历百年沧桑,迎可为时代。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我们应该立可为之志,当有为之人。
2021年是特别的一年,它不仅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中國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下,红色文化根植中华大地。《歌唱祖国》《我的中国心》等歌曲,周恩来、钱学森等老一辈令人敬仰的事迹……无处不随历史的洪流交织着红色的印迹。历史给予的文化滋养,为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打下坚固的基石。
立可为之志,当追溯历史,踏着前人的足迹,与家国共生。在上个世纪,中国是一个灾难深重的国家。为了唤醒这个被封建思想禁锢了几千年的民族,几代人踏上了探索之旅,用自己的一生去寻找那条救国救民的道路。1915年,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在《红楼钟声》的报幕词中,有这样一句话:“《新青年》的呐喊,就是躁动于母腹之中新生婴儿自由的歌唱。”当年,李大钊先生和陈独秀先生进行了庄严的宣誓,立下了展望中国命运的宏图之志:“为了中华国富民强,为了民族再造复兴,我愿意奋斗终生!”这不仅是救亡图存的呐喊,更是民族复苏的开端。
当有为之人,应结合当下,开拓未知的世界,同时代共存。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一个有为的人既能发扬五四精神,也能做一个传承中华文化、勇于开拓创新的人。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国上下涌现出了太多值得歌颂的可爱的人。他们积极乐观,踏踏实实,以“新时代青年”的身份践行着时代赋予的使命。钟南山爷爷的马不停蹄,陈薇院士的废寝忘食,平凡岗位上人们的默默奉献等,都是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红色精神。“嫦娥五号”发射成功,“天问一号”登陆火星……中国人正在浩瀚宇宙中探寻着未知的世界,与星空做伴,留下星星点点的印迹。
生活在这个复兴的时代,有人选择在平凡的日子里与“不凡”为友,也有人选择在高速发展的时代里“躺平”。“啃老族”“寄生虫”“御宅族”等网络新词揭示了当代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新时代带给了我们岁月静好,但这从来都不是不肩负责任的借口。
身处可为之境,共担复兴大业。立可为之志,当有为之人,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家庭,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阅卷启示
一篇好的考场作文,不仅要中心突出、内容充实,还要思路清晰、语言流畅,更要有现实意义。这篇高分作文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序来展开论述,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更难能可贵的是,考生能结合当今青年常见之弊病,深度挖掘“可为”与“有为”的时代含义,将时代追求与实践精神相对接,让文章极具现实针对性。
核心亮点
1.?思路清晰
文章开篇便指出“中国共产党历百年沧桑,迎可为时代”,紧扣材料,进而水到渠成地提出中心论点——“立可为之志,当有为之人”,观点显豁。第二段紧承第一段强调“在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下,红色文化根植中华大地”,较好地扣合材料,同时引出过渡句——“历史给予的文化滋养,为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打下坚固的基石”,为第三段、第四段分别从“立可为之志,当追溯历史,踏着前人的足迹,与家国共生”“当有为之人,应结合当下,开拓未知的世界,同时代共存”两个角度进行论述做好铺垫。第五段再对当今青年存在的“躺平”“啃老”等现象进行批判,彰显了青年人在“可为”的时代应“有为”的主旨。结尾再次点题,发出号召,颇有感染力。文章紧扣材料和中心论点,将“可为”与“有为”的深层关系逐步展现出来,可谓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结构严谨。
2.?富有文采
文章语言整散结合,句式灵活,多处恰当引用,文句有意蕴,颇具文采,展现了考生的才情。如开篇所引用的苏轼的诗,与“中国共产党历百年沧桑,迎可为时代”一句相得益彰,为文章的开头增添了一抹亮色。又如第三段将《新青年》的创刊与李大钊、陈独秀两位革命先驱的铮铮誓言有机结合,语言流畅洗练,彰显了考生的阅读积淀。再如第五段在对当今青年常见之弊病进行批判之后,一直见血地指出“新时代带给了我们岁月静好,但这从来都不是不肩负责任的借口”,观点启人深思,富有哲理,增强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还如结尾一段,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化用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名言,使语言铺排有力、收束有情,彰显了“豹尾”的特点。
技法点拨
如何让议论文思路清晰?
要想让一篇议论文思路清晰,关键在于选择合理的论证结构。下面笔者就简要介绍一下考场高分议论文常见的三种论证结构。
1.并列结构,即各个分论点和论据一般采用并列方式。在设置分论点时要注意围绕中心论点,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角度中的其中一个入手,从而得到几个分论点,各个分论点之间不能交叉,亦不可包含。同时,分论点最好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这样就有一种建筑美,放在每段的开头或结尾也很醒目。
2.对比结构,即在论证中把两种事物或意见加以对比,或用一种事物或意见来衬托另一种事物或意见。对比结构的模式通常为:第一部分引论,提出论点;第二部分本论,采用对比或对照的方式来写,分正反两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由分论点、论据和小结组成;最后得出结论加以评析,并照应开头。
3.层进结构,即論证结构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原则,文章的各个层次之间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原因到结果等。它的实质是对事理做纵深剖析,以显示思维的深刻性。经常先言本质,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再分析原因,揭示危害,说明后果,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最后提对策,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全国乙卷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修身与矫思齐飞 立义共行动一色
──当代青年“追求理想”主题演讲
文/河南一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修身与矫思齐飞,立义共行动一色。
生逢盛世,我们正值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舍我其谁,我们将担中华巨龙腾飞九天的重任。感动于五月的成人礼,师长们对我们的殷殷厚望;欣喜于六月的毕业季,同学们对未来的憧憬希冀。我们骄傲,新时代的舞台海阔天空;我们自豪,新时代的使命重大光荣。
“修身以为弓”,不修身,无以立。这是追求理想的前提。修身是儒家倡导的“修齐治平”的基础,是宋代张载的“横渠四句”,是青年毛泽东疾呼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当代青年的谆谆教诲——“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君不见,时代楷模张富清隐藏功名,甘于奉献,告别炮火连天沙场鏖战,响应号召扎根偏僻鄂西山区,在来凤县一干就是大半辈子,“从不居功索取,只为坚守使命初心,默默奉献”。
“矫思以为矢”,无端思,行不远。这是追求理想的引擎。端正思想、坚定信念是我们行动的司南,是我们愈挫愈勇的力量源泉,是梳理升华我们为之终生奋斗的人生目标的利器,更是我们不断矫正人生航标的熠熠灯塔。君不见,我们的“民族魂”鲁迅先生,为医父病矢志向学,为救治国人之愚昧麻木而弃医从文。他一路走来,不断矫正自己的思想,明确自己的追求,确定人生的目标,笃定自己的信念。
“立义以为的”,无道义,不人生。这是追求理想的要义。黄文秀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只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理想之中,理想才会更远大。”也正因为黄文秀的心中有了“义”的劲松,才有了她面对扶贫攻坚时的刚毅果敢,“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才有了她与朋友交流时的铮铮誓言,“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不获全胜,绝不收兵”;才有了她驻村日记里的甘之如饴,“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
“奠而后发”,行胜于言,贵在实践。这是追求理想的锁钥。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亲手栽种的泡桐见证着他躬亲实践,与百姓一起“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的匆匆脚步;历经40年风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论断仍言犹在耳;“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教导我们“一次行动胜过一打纲领”。
最后,化用北京大学赵兰昕同学的话与诸位共勉:
青年何妨梦摘星?敢挽桑弓射玉衡。
莫言今朝精卫少,且邀他日看海平!
阅卷启示
写作高考作文时要敢于打造亮点。亮点即文章的精彩之处,它是高考作文获得发展等级分数的重要筹码与赢得阅卷老师青睐的关键因素。那么该如何为高考作文打造亮点呢?本文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文采飞扬拟标题,画龙点睛扣材料,别出心裁巧构思,层层深入精结构;同时,立意切中肯綮,论述旁征博引,选材以一当十,说理不蔓不枝,文体特征鲜明。
核心亮点
1.?结构行云流水
文章采用演讲稿形式写成,结构行云流水,契合材料展开。主标题“修身与矫思齐飞 立义共行动一色”,紧扣材料中扬雄的话,并化用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形式,可谓切中肯綮、立意精准,不仅观点明确,还颇具匠心;副标题紧扣驱动任务中“追求理想”“当代青年”“思考”等关键词,使得文章主题鲜明、有的放矢。开篇交代演讲的题目,接着置身具体时代背景、环境演讲,抒发家国情怀,居高声远,特别是“我们骄傲,新时代的舞台海阔天空;我们自豪,新时代的使命重大光荣”一句,洋溢着青年的豪情,使文章未成曲调便先有了情。主体部分,“‘修身以为弓,不修身,无以立”“‘矫思以为矢,无端思,行不远”“‘立义以为的,无道义,不人生”“‘奠而后发,行胜于言,贵在实践”四个分论点一目了然,层层深入,结构匀称,或道理论证,或举例论证,井然有序。结尾,“回眸一笑”,呼应题目见真情。
2.?语言文采飞扬
文章语言文采飞扬,征引丰富精彩。(1)引用、化用俯拾皆是,彰显积淀。如第三段中,“修身是儒家倡导的‘修齐治平的基础,是宋代张载的‘横渠四句,是青年毛泽东疾呼的‘文明其精神, 野蛮其体魄,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当代青年的谆谆教诲——‘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一句,既有古代先贤的名言,又有现代及新时代国家领导人的名言,彰显出考生的深厚积淀。(2)整句散句相得益彰,熠熠生辉。不必说标题巧妙化用的中肯蕴藉,不必说“凤头”打造的整饬充沛,不必说筋骨句的锤炼精当,也不必说令人拍案的“豹尾”收束,单是通篇语言的凝练严谨,就值得大家借鉴、学习。例如,上面提到的四个分论点中,前三个分论点不仅格式基本相同,而且富有哲理情韵,可谓字字珠玑;第四个分论点又呈现出变化,避免了呆板,可谓整饬中有变化。
技法点拨
如何为高考作文打造行云流水的结构?
1.标题点睛,旗帜鲜明。作文拟题不能随意,题目最好能起到画龙点睛、明确观点的作用。論点式、话题式、修辞式等拟题方式的恰切选用,主标题和副标题的相得益彰,均能让题目出彩。
2.契合文体,精心布局。精选符合写作要求、自己擅长的文体,然后采用契合文体的结构精心布局谋篇,是精彩行文的重要一环。
3.筋骨锻造,有条不紊。在行文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关键句、段首句、中心句、分论点句等的设计与锤炼,只有这样才能让阅卷老师对文章的内容与结构一目了然。
4.回眸一笑,首尾圆合。结尾应照应开头,与全篇浑然一体;应如撞钟,清音有余,或深化、拓展、升华文章的意蕴,或余音绕梁般唤起阅卷老师的思考和共鸣,让其沉浸在文章的境界之中,久久回味。
全国新高考Ⅰ卷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生而弱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
文/湖北一考生
1917年4月,青年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青年毛泽东的这番话,揭示了弱者“以至于强”的基本规律:生而弱者不必自怨自艾,自强不息才是走向强大的必由之路。
由此,我想起了非洲大地上的一种知名的植物——尖毛草。在生长最初的半年里,尖毛草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而在沉潜半年之后,它就会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以每天一尺半的速度向上疯长,三五天便会长到两米的高度,成为“草地之王”。可见,生而弱者,或许只是在起点上晚了一步,但起点并不能决定最终的结果。仔细想想,“起点低”也许是上天额外的“恩遇”呢,正如青年毛泽东“天之诱我”的观点,也与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名言如出一辙。
起点比别人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怨天尤人而不知进取。深圳的“三和大神”原本是些怀揣着赚钱致富梦想来到深圳打工的“农二代”,现实中的种种不堪无情打碎了他们的梦想,于是他们心安理得地“破罐破摔”——他们抵制枯燥乏味的流水线工作,在三和周边干着“日清日结”的临时工,“混吃等死”却乐在其中。试想,生活中像“三和大神”一样的,不乏其人。如果只贪恋成功后的果实,却不赋予努力奋斗的加持,面对困境只会自悲自叹、自怨自艾,哪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反之,只要埋首奋斗,相信总会有逆天改命的一天。今年四月,中科院自动化所黄国平的博士论文致谢部分引发热议。作者回顾了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打动了大批网友。“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但正因为有了这些坎坷点滴,我才有勇气和耐心面对任何挑战。希望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这是弱者走向强大的宣言书,更是一个智者的彻悟!
澳大利亚励志演讲家、天生四肢缺失的尼克·胡哲说,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一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了很多孤独和寂寞,不抱怨不诉苦,只有自己知道,而当日后说起时,连自己都能被感动的日子。
生而弱者,不必自悲,更不能怨天尤人;永不放弃,自强不息,弱者才能在磨砺中成长,进而走向强大!
阅卷启示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题目具有很强的思辨性(材料中提到了“体育之效”“强弱转化”等),可以看作是一道思辨型材料作文题。虽然这样的作文题目给考生提供的立意切入点不是唯一的,考生不容易偏题,但要写出深度从而得高分,就需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这篇文章选择从“生而弱者”如何走向强大的角度来论述“强弱之变”,对切入角度的选择可谓机智。同时,开篇合理而有选择性地引述材料,顺势引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采取类比论述和正反对比的思路行文,事例典型精当,论述辩证有力;结尾再次点题,收束颇有力度。
核心亮点
1.?说理方法多样
议论的力量,主要在于说理分析。这篇文章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述方法——第二段引述非洲草原上尖毛草由弱变强的事例材料后,由物及人,类比论述;然后用“上天额外的‘恩遇”紧扣材料中的“天之诱我”,又举孟子的名言予以佐证,论述“起点低并不可怕”的观点。第三段列举深圳“三和大神”的事例材料后,由此及彼,从反面分析危害,体现了理例结合的论述特点。第四段举出中科院黄国平博士的事例材料,与第三段中“三和大神”的人生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引述之后只稍作点化,但因为其中引述的内容本身已经揭示了“生而弱者”面对人生应有的正确态度,显得理趣十足。结尾部分引述尼克·胡哲的名言,对中心论点予以有力的佐证,也十分恰当。
2.?思辨色彩鲜明
文章开头,考生有意识地从材料中选择相关信息,提炼概括出“弱者‘以至于强的基本规律”,为全篇张本——提炼概括材料能力值得称道。第二段,考生将“生而弱者”的概念内涵定位为“或许只是在起点上晚了一步”,这样的定位较好地扣住了尖毛草的材料,做到了自圆其说——这是概念辨析方面的功夫。三、四两段,考生先举出“三和大神”的事例从反面论述,再举出黄国平的材料从正面论述——这种正反对比的论述,最能体现出思辨色彩。另外,“三和大神”的材料对应中心论点中“基本规律”的前半句(“生而弱者不必自怨自艾”),黄国平的材料则扣住后半句(“自强不息才是走向强大的必由之路”);而尼克·胡哲的名言与前面正反两则材料都有逻辑关联,结尾概括也能照应两个方面——这些勾连、点题和照应之笔,让文章显得文脉清晰而又逻辑严密。
技法点拨
议论文如何凸显思辨色彩?
1.层次分明,文脉清晰。层次分明,文脉清晰,这涉及行文思路与脉络。无论是常见的并列式、递进式、正反式、总分式,还是复杂一些的变体,如“引—议—联—结”“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等,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分,只要运用恰当自如,都能达到让文章层次分明、文脉清晰的效果。上述高分作文采用“总—分—总”式和正反式的论述结构,脉络相当清晰。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大家要能根据不同的写作要求,合理选择并熟练运用多种行文结构。
2.逻辑严密,说理有力。逻辑严密,说理有力,这涉及论述说理的效度。要达到逻辑严密、说理有力的效果,由此及彼、因果推断、提炼概括等方法都比较实用。大家思考和辨析某种现象或问题,只有站在更高的观察视点上,着眼更大的空间维度和更长的时间维度去考量,跳出现象本身的圈子去观察现象,跳出问题本身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才可能真正弄清问题——这就是由此及彼。同时,任何现象或问题的产生绝非偶然,结果背后必然隐藏着错综复杂的原因,表象背后必然隐藏着更深层面的实质,遵从从原因到结果或由结果到原因的认识思路来思考问题,才能把现象或问题分析透彻——这就需要因果推断的逻辑思维。而由此及彼和因果推断,最终必须通过高度凝练的观点来传达作者的思想。
全国新高考Ⅱ卷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注]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認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书堂堂之人,奏时代华章
文/重庆一考生
人世间,一撇一捺,三岁幼儿即可写;但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则讲人之可塑。对人来说,不加检点的生活确实不值得一过,是人就要自省。而我时代之青年,如毛笔书人,于藏处藏,于偏处不倚,于缓处缓,书堂堂之人,奏时代华章。
“逆锋起笔,藏而不露。”此处之藏,非躲藏、隐藏也,也非什么避世之意。而是力量的积蓄,薄发之厚积。君可闻,毛竹五年扎根地下,芽不超过杂草,而积累之期一过,便扶摇而上,甚至高达四十米;君可闻,华为十年准备,焚膏继晷,最终在遭受打压之际,露出藏着的“鸿蒙”“麒麟”,才不至于陷入绝境。故吾辈当以其为圭臬,不断积累自我,终有“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的豪气干云,为时代奏响最强音。
“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当是目及远方,眼神不离之坚定;当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毅。习总书记说过,中国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越是艰难越向前的一种精神。一如从广东惠州到湘西支教的“小橘灯”殷沙漫,远赴穷恶之地奉献自己,为大山里的孩子们送去打开知识殿堂的钥匙;一如从摇滚青年变身乡村音乐教师的顾亚,为大山里最初只有几十个人的小学送去音乐,成立摇滚乐队,红极一时,为学生们打开多彩世界之门。他们也迷茫过,失望过,怀疑过,但他们相信,只要能再迈出一步,只要能以人类所怀有的无与伦比的决心为力量之源,他们便势不可挡。所以,前进吧,即使独自前行,也仿佛带着一万雄兵。他们与我们同在,不要指望少数人做很多,而是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多做一点点,终将改变这个世界。
“停滞迂回,缓缓出头。”这是不急不躁之缓,是不急于求成之缓。《菜根谭》有言:“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现。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所以我们看日出日落,看春花秋月,听雨喝茶,品味美食,这都是生活的必需品,它们能涤荡我们的精神,让我们的灵魂披甲执锐,使我们不必陷入“内卷”的痛苦当中。
如何为人,百岁老人也道不尽,但如何做这新时代青年,我们应有自己的答案,便是:书堂堂之人,为时代奏响最灿烂的华章!
阅卷启示
要在短时间内,当堂写出一篇有思想、材料新、构思巧、语言美的作文,绝非易事。但本文作为一篇考场应试作文,却做到了“四美具”。在审题上,考生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材料,切合题意要求。在论证过程中,以漫画中的文字作为分论点进行论述,层层递进,观点明确,结构清晰而完整。在论据使用上,不仅论据丰富,而且所选论据贴切、有时代感。再加上文笔优雅畅达,句式长短参差,令人赏心悦目,最终该文被评为满分作文。
核心亮点
1.行文贯通,层层推进
文章开篇开门见山,明确抛出中心论点——作为时代之青年,应如毛笔书“人”,于藏处藏,于易偏处中,于须缓处缓。继而分“‘逆锋起笔,藏而不露。此处之藏……是力量的积蓄,薄发之厚积”“‘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当是目及远方,眼神不离之坚定;当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毅”“‘停滞迂回,缓缓出头。这是不急不躁之缓,是不急于求成之缓”三个层次进行论述,不仅结构清晰,而且论证深入,足可见考生对分论点深刻而独到的见解。结尾再次回扣标题和开头,点明主旨,并发出呼吁,启人深思。
2.文辞典雅,句式参差
本文文辞典雅,句式长短参差,行文环环相扣,极富说服力和气势。如第二段“君可闻,毛竹五年扎根地下,芽不超过杂草,而积累之期一过,便扶摇而上,甚至高达四十米;君可闻,华为十年准备,焚膏继晷,最终在遭受打压之际,露出藏着的‘鸿蒙‘麒麟,才不至于陷入绝境”一句,由物及人,文辞典雅,颇有比兴的意味。又如第三段选取的从广东惠州到湘西支教的“小橘灯”殷沙漫和从摇滚青年变身乡村音乐教师的顾亚的例子,不仅贴切且具有时代感,同时表述结构基本一致,有一种整饬美,为文章增色不少。再如倒数第二段,考生从《菜根谭》里的名言得出结论:“所以我们看日出日落,看春花秋月,听雨喝茶,品味美食,这都是生活的必需品,它们能涤荡我们的精神,让我们的灵魂披甲执锐,使我们不必陷入‘内卷的痛苦当中。”文辞同样典雅优美,同时长短句结合,具有一种句式参差之美,充分彰显出考生不凡的文字驾驭能力。文章做到文辞和思想如此密切结合,怎能不令阅卷老师青睐?
技法点拨
如何写出一篇有思想的考场作文?
1.理性审题,科学立论,关注时代,多维思辨
在写作过程中,要对材料设置的情境、给定的话题进行概括提炼,找出关键词或核心概念,然后依据材料来界定概念内涵,辨析和厘定概念。要能敏锐感知并捕捉作文题干提供的材料包含的旨意,从中多方向挖掘主题。当然,还要注意挖掘人性、人情之美,探究其精神价值、时代意义与社会影响,有关注当下的情怀温度、有体现主流价值观的高度、有多维思辨的思想深度。
2.立片言以居要,成一篇之警策
要写出有思维力度、思辨深度、思想高度的考场佳作,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构思以打造出“片言居要,纲举目张”的主干段、主干句。应将所写的论题、观点等关键词句,直接置于段首或段尾或立于主干段中,切忌若即若离、朦胧隐晦。一般来说,论述类文章写好两三个主干段,或并列、或层进、或辩证、或对比式展开,就是“结构严谨”。当然,构架这些主干段,还应关联相关素材,设计材料组合方式,充分发挥“片言居要,纲举目张”的统帅作用。
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名言叠构,引证出彩
在确定好文章的“骨架”和“肌理”之后,就该考虑“美图秀秀”,让深刻的思想、正能量的价值观实现艺术化的表达:或名言嵌入式,或比喻形象摹状式,或近义联想对偶、排比式,或正反分析式等。旁征博引是议论文常用的证明方法。运用引证时要注意:引证要准确,切忌斷章取义、牵强附会;引证要恰当,不宜引证过多,不能以引代证,简单堆砌。
天津卷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就是道路两侧最醒目的路标,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时间永不停步,纪念日不会消失。记住它,可以让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而它也不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五月的纪念
文/天津一考生
说到纪念日,不自觉地想起了刚刚翻过的五月日历上,能让我的目光长久停留的那几页。
首先是“五四”。每年的这一天学校都要举行纪念活动,但我对“五四”的了解,不会超过课本上那一页半的介绍,能说出来的也只有几条少得可怜的口号。前些日子忙里偷闲,每天要看几眼《觉醒年代》,虽说断断续续,但通过演员们的精彩演绎,对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陈延年等在国家风雨飘摇的紧要关头,苦苦求索国家强盛之路的精神有了直观形象的理解。终于明白,“五四运动”其实是启蒙的春雨,是觉醒的惊雷,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孵化作用。
我觉得,“五四”精神的核心应该是天下兴亡我有责;纪念“五四”的目的,是把这种精神植入我们的大脑,然后虎虎生风地行走于奋斗的路上。
五月十二日,黑色的日子。十三年前地魔滥施淫威的时刻,我只有五岁,但至今依稀记得那几天电视屏幕里灾区的惨象与令人心碎的数字。前年暑假我到过汶川,在大地震纪念馆碑前驻足良久。鞠躬低头,致祭八万多逝去的生命;仰望苍天,表达对不屈人民的敬仰。在无可预知的灾难面前,唯一可做的就是挺直身姿,重建被毁的家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无数令人动容的身影,无数可歌可泣的细节,成为盛开于废墟之上的木棉。
以国家的名义纪念,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对抗震精神的弘扬。英勇无惧、步调一致,皇皇华夏独有的优势,是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根本。
五月十六日,很多人不愿提及的日子。从1966年起以后的十年,是艰难曲折的十年。小时候经常听爷爷断断续续地说起那十年中间发生的一些荒诞事。剧情的最后走向远远超出了人们最初的设想,可能谁也没有预估到最后的结局。但历史无法改变,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难以估计的。历史课本上说这十年是“灾难”,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这是深刻的自省与自我修正。有了这样的勇气与自信,才有了改革开放四十几年的蒸蒸日上与灿烂辉煌。纪念是沉重的,更是有价值的。
天一脚地一脚,我的思维跳跃异常。其实,历史长河的流走轨迹有时就是大收大放大起大合,国家命运、个体职责,慷慨高歌、幽咽低吟……一切的一切,合成了宏大、雄浑的盛世交响。
阅卷启示
对于热点话题,由于平时看到、听到的相关表述太多,下笔时很容易先受这些大众化话语的影响。想要避免内容与立意上的同质化,就要精心选“点”,并力求凸显“我”的认识。在这方面,该文是很好的示范。文章构思巧妙,以五月的三个特殊日子作为切入口,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几个片段的扫描式呈现,突出了党的光辉形象。此外,文章对相关素材的解读也颇有新意,让人耳目一新。
核心亮点
1.精心划定时间线,避免随大流
2021年高考天津卷的作文试题具有很强的暗示性,很多考生会把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作为写作的首选。有些考生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进程中选择关键的几个时间点,如1921年、1949年、1979年、2019年等,通过对特定历史事件的呈现与解析,提取其中丰厚的精神要素。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设想,但由于这几个时间点的特殊性过于显豁,是大多数考生的首选,很容易出现素材“撞车”现象。写作时,不妨调整一下思路,重新划定时间线,比如可以从“每月一号”中选择几个有关联的纪念日,也可以选择某个固定月份的几个有关联的纪念日。本文明显属于后者,考生以五月的三个特殊日子作为切入口,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建立至今的百年历史中几个片段的扫描式呈现,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天下兴亡我有责,矢志奋斗”“沉着应对灾难,尊重生命”“能够深刻自省与自我修正”的光辉形象。
2.选“点”有讲究,设计有匠心
五月的纪念日其实也很多,所以选其中的哪几个也是要动一番脑筋的,必须在相关性方面下功夫。“五一”国际劳动节设立于1889年,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直接关联有些远,所以舍弃;“五四运动”虽然发生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前两年,但其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密切关联,陈独秀、李大钊等都是“五四”时期的风云人物,他们在民族危亡关头勇于担当,这种精神其实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心;而“五·一二”大地震,则彰显了在不可预知的天灾面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与重要性;選择“五·一六”有些出人意料,可见考生的大胆,其从“勇于自省与自我修复”的角度立论,突出中国共产党的可贵品质,这比简单化、程序化的歌颂更有感染力,无疑是颇见匠心的设计。
另外,文章的开头、结尾设计也颇有意思。开篇直接点明五月日历上有几页能让自己“目光长久停留”,简明精练,总领全篇;结尾“历史长河的流走轨迹有时就是大收大放大起大合”“一切的一切,合成了宏大、雄浑的盛世交响”的表述则形象蕴藉,令人回味。
技法点拨
如何让时政作文避免同质化?
1.旧材新用
近年来,高考作文在命题时会或显或隐地呈现宏大叙事的价值取向,即让考生写时政作文。时政作文的审题一般不是难点,考生在写作过程中不容易离题、偏题,但却容易在素材、表达上出现同质化现象。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很多考生就从党史中选材。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很多事件其实是所有考生的共同“财产”,每个考生都有使用的权利,但只有用得“新”,才是取胜之道:可以采用组合式呈现,也可以截取同一事件的不同“切面”来呈现。比如很多考生都使用了《觉醒年代》的素材,但与大多数考生只是赞颂相关人物的担当、奉献精神不同的是,《五月的纪念》一文是从启蒙、觉醒的角度解读“五四运动”的,这个“切面”给人的印象就很新颖、别致。
2.解析得宜
时政作文很容易出现因使用相同历史事件而表达同质化的问题。要想避免表达的同质化,大家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解析就不能只是简单重复媒体上的观点,要能够根据作文的中心与情感抒发的需要,做出特定情境下的恰切分析。如《五月的纪念》一文对“五·一二”大地震纪念的解读,特别强调了“以国家的名义纪念,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对抗震精神的弘扬”,这与党的百年华诞这一背景是吻合的;对“五·一六”的解读,除了引用历史课本上的结论,还特别对“自省与自我修正”做了强调,并与四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相联通。如此处理既解析得宜,又有新意,自然能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浙江卷
题目
作文。(60分)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蹀躞万里,得失为途
文/浙江一考生
林清玄有言:“人生的最大意义不在奔赴某一目的,而是在承担每个过程。”恰如人生中的得与失,若我们把荣光与挫折皆视作过程,便可在一次次的经历中进行心灵的自省,找到未来的航向。
有人说得与失是人生的起点或终点,我认为不然。若将其视为起点,则画地为限,犹豫不前,以至于穷困其间,难以奔赴山海;若将其视为终点,则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终成为在功名枷锁下的精致利己者。唯有将得与失看作过程,才能跳出窠臼,大步向前,摆脱自我设限,回归生命本真。且看樊锦诗将自己“心归敦煌处,根入石窟蟠”,将人生化为一场文化苦旅,不因饱受塞外风沙的“失”而退缩,不因外界称赞盛名加身的“得”而迷失,一窟洞,一壁画,半生敦煌。试想:假使她不堪风吹日晒,亦非执意敦煌,唯有满心功成名就,岂能于敦煌文化中实现自我价值?
将得与失视作人生的必经之路,应怀有“不念过往,不乱于心,不惧将来”的执着勇毅之心。不念过往,并非两手一摊的无作为,而是全力以赴后的不强求;不乱于心,是既不能耽于“所得”的幸福乡,又不可溺入“失去”的黑泥淖;不惧将来,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毅然追求,也是“是非在己,毁誉由人”般八风不动的坚定本心。“诗词的女儿”叶嘉莹历经人生起落,仍延续易安薪火;改变山区女童命运的张桂梅被置之于危崖,却馈之以芬芳;“北斗”总设计师谢军与时间赛跑,用五十五颗吉星照亮国人的梦。
将得与失视作岁月的漫长过程,应怀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从容淡然之心。陶渊明在《形影神三首·神释》中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看淡得与失,方能于此间解脱,不喜不悲,便可久久为功,行远自迩。古往今来,不仅有东坡先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还有弘一法师在进退间稳立于和谐圆满的境地,更有于敏院士在时代旋涡与时光馈赠前的安然处之……
歌德言:“旅行的意义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程的乐趣。”人生道阻且长,我们在每一个坎坷中失去,又在每一次灿烂中收获。我们在得与失的过程中蹀躞万里,扶摇直上,去到前程似锦,山河远阔。
阅卷启示
近年来高考作文普遍增加了材料的开放性和写作的可控性,以考查考生思维与语言结合的能力。而近年来各界不断呼吁高考作文要更加凸显思辨性,也在浙江卷的作文命题中体现了出来。面对思辨性材料作文,如何才能做到思维与语言齐辉,文质兼美呢?这一篇考场佳作值得大家学习、借鉴。文章审题正确,立意显豁,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观点集中,事例贴切,论述深透,语言畅达,文意丰厚,体现了考生深刻的认识能力、扎实的分析能力与严谨的表达能力。
核心亮点
1.逻辑严谨,思想深刻
文章先引述林清玄的名言,再自然扣紧材料中的关键词“得与失”进行假设分析,得出中心主旨——“视得与失为人生过程”,审题正确、观点显豁。在主体部分,考生围绕主旨,先从“为什么”的层面阐述“唯有将得与失看作过程,才能跳出窠臼,大步向前,摆脱自我设限,回归生命本真”;接着从“怎么样”的层面,设置两个分论点进行阐述:“将得与失视作人生的必经之路,应怀有‘不念过往,不乱于心,不惧将来的执着勇毅之心”“将得与失视作岁月的漫长过程,应怀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从容淡然之心”,从“为什么”进入到“怎么样”,把文章引向深刻,让阅卷老师在阅读文章后能明确认识到“视得与失为人生过程”的理由和“视得与失为人生过程”中要关注的要点。结尾引用歌德名言,并再次点题,升华文章的主旨。
2.语言灵动,文意丰厚
本文语言表达揉以多种手法,如开头引用林清玄名句(“人生的最大意义不在奔赴某一目的,而是在承担每个过程”)导入,为推出全文中心论点张本,给人一种文意丰厚的感觉,亮人眼目。第二段中“若将其视为起点,则画地为限,犹豫不前,以至于穷困其间,难以奔赴山海;若将其视为终点,则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终成为在功名枷锁下的精致利己者”的整散结合句,第三段中“不念过往,并非两手一摊的无作为,而是全力以赴后的不强求;不乱于心,是既不能耽于‘所得的幸福乡,又不可溺入‘失去的黑泥淖;不惧将来,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毅然追求,也是‘是非在己,毁誉由人般八风不动的坚定本心”的排比句,读来朗朗上口,昂然振奋,气酝胸中,思接千载。结尾一段,引用、对偶连用,长句短句交叉,让文章主旨在优美的语言中更加深入读者之心。可以说,本文灵动的语言增添了文章论述的厚度、广度与深度。
技法點拨
高考作文如何做到文质兼美?
1.打造深刻的思想
如前文所述,近几年高考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的作文题,都愈来愈倾向于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因此,考场作文想得高分,就得在思想深刻上下功夫。要想做到思想深刻,除了多读理论性文章和学会辩证思考外,还需要关注两点:一是文章要写清楚“为什么”或“怎么样”,或“为什么”和“怎么样”;二是要掌握一些能使议论文思想深刻的技巧,如:针对任务,分层阐述;纵向挖掘,步步深入;由果溯因,探源究底;由表及里、入木三分;独辟蹊径、求异求新;纵横开掘、多向思维;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缜密辩证、理性分析;关联现实,深度拓展;立驳结合,正反对比……
2.打磨灵动的语言
作文的语言是区分作文能力高低的重要依据。随着高考作文审题难度的降低,语言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语言是否有出彩之处,将直接影响阅卷老师对作文的第一印象。考生可以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1)巧妙引用。引用、化用古诗词、名言警句和典故。(2)多用修辞。诸如比喻、排比等,写出神采。(3)灵活句式。灵活运用各种句式,如整句、散句,长句、短句,设问句、反问句等;还可用文白互渗的句子等。(4)渗透哲理。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富有哲理味的语言都能提升文章的品位,增强文章的内涵。
【友情提醒】
本栏目中的高分作文皆选自《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增刊《2021年全国各省高考优秀作文报告》。更多最真实的2021年高考作文阅卷场信息与最专业的2022年高考作文备考建议尽在《2021年全国各省高考优秀作文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