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劳动教育的“正名”与“补课”

2021-04-26徐雪平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正名劳动育人

摘   要

劳动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引导学生爱劳动、想劳动、会劳动、能劳动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学生劳动教育被窄化、被软化、被弱化、被形式化,迫切需要对劳动教育“正名”与“补课”,纠正忽视劳动教育的倾向,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劳动教育  正本清源  回归本真

2016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国家教育现代化要加强劳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至此,劳动教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热点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更新劳动教育理念、创新劳动教育方式、推进劳动教育落实落地提出了系列指导性意见,这不仅对纠正学生忽视劳动的倾向有利,而且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长期以来,劳动教育被简单视为体力劳动,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劳动教育被窄化、被软化、被弱化、被形式化,这既不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也不符合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因此,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劳动素质,迫切需要对劳动教育“正名”与“补课”,探索接地气的劳动教育模式。

一、正本清源:劳动教育要“正名”

对劳动教育进行科学界定,是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的前提。在学术界,学者从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研究视野出发,对劳动教育的概念、结构、特点、作用及培养对策进行了多个层面的研究。一直以来,基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不同时期劳动教育显现出各自不同特色和风格,劳动教育也被赋予了不同内涵和价值取向[1]。劳动教育一度被窄化为创造物质财富的体力劳动,没有把脑力劳动、创造性劳动纳入研究领域,同时,劳动教育也被限制在学校中,没有看到家庭劳动教育的价值。思想认识上的模糊不清,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摇摆不定,甚至本末倒置。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劳动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有劳无教、劳大于教、教劳分离、教育价值观异化等问题。因此,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迫切需要消除对劳动教育的狭隘理解,辨清争议,厘清劳动教育内涵,重构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1.厘清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

(1)劳动教育同其他“四育”并列而非从属关系

劳动教育,主要是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劳动观点、真挚的劳动情感、积极的劳动态度,从而获得社会所需的劳动技能和良好劳动习惯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劳动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劳动素养[2]。一直以来,劳动教育时常被视为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实现形式之一,并沒有与其他四育并列成为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五育并举意味着必不可少、不可偏废,要齐抓共管、整体推进。因此,要努力探索五育融合的协调育人模式,服务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

(2)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须并重而非割裂

目前,大家都认识到加强劳动教育的积极意义,但是在具体操作中,极易出现劳动教育形式化,劳动实践活动能少则少、能免则免。《意见》指出,劳动教育要通过对学生开展系列劳动实践活动,改善劳动精神面貌、形成正确劳动价值取向、提高劳动技能水平,进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但是,目前不少学校的劳动教育仍停留于劳动知识讲授,甚至认为劳动会占用学生学习时间,是影响学生学习的绊脚石;在家庭中,家长把劳动教育与家务活动、体力劳动挂钩,认为劳动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因此,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能流于形式,要将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通过劳动,学生可以理解劳动知识的发展历程,深入掌握劳动知识,同时可以使学生通过劳动融入集体、适应社会,提升综合素质。

2.重构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生产劳动不能脱离教育,教育也不能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时至今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发生异化,学生忽视、轻视劳动的状况依旧存在。因此,为了让劳动教育走出困境,必须重构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使劳动教育回归其本质根源[3]。

(1)融会贯通,彰显综合育人价值

有学者指出,多样化的劳动决定了多元化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五育融合的起始点和凝结点[4]。劳动教育是实现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支撑,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通过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崇高、伟大、美丽的观念,形成对劳动和劳动者尊重的态度,拥有积极的劳动情怀。通过劳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运用劳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而且能让学生加深对劳动知识的深入理解。劳动是最好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强身健体,而且还能使学生心情愉悦、意志力得到磨练。劳动不仅能创造真正的美好生活,而且也能创造美本身,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不仅能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和幸福,而且还能提升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以人为本,挖掘独特育人价值

当前,受应试教育、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部分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对劳动实践活动不积极不主动,甚至漠视、歧视劳动和劳动者。劳动教育必须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挖掘其独特育人价值。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正向态度以及对劳动者、劳动过程及劳动成果的尊重。开展劳动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强化劳动体验,让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与其它四育的融合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回归本真:劳动教育要“补课”

目前,学生劳动教育在育人体系中严重缺位、错位,是短板,普遍被软化、被弱化、被淡化、被形式化,亟需从思想认识、情感态度和知行结合方面“补课”,使劳动教育循序渐进、回归育人本真,不断推进学生素质教育进程。

1.补思想认识课

一直以来,劳动脱离教育,教育不与劳动结合,劳动教育丧失了应有的育人功能,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偏离。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传统文化中消极片面的劳动观及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对劳动教育认识模糊,迫切需要转变思想观念,补齐思想认识短板。

(1)劳动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

今日我们重提劳动教育,根本原因在于劳动教育畸变成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劳动技能,劳动教育的本质即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已不断消解。如果把劳动教育课当作“劳动技术课”“副课”,把劳动教育当作学生繁重学习之余的调节,势必导致劳动教育的弱化,无助于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因此,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着眼于合格劳动者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劳动不应是对学生的惩戒或让学生休闲娱乐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指出,劳动教育要利用好校内校外资源,防止劳动教育惩戒化、娱乐化等问题。如果把劳动作为惩罚学生违反校规校纪的手段,则显然与劳动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对于受惩罚的学生而言,被动服从命令的劳动常与自由被限制、尊严在丧失等情感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逃避劳动的动机和厌恶劳动的心理。如果将劳动视为调节学生紧张学习生活的休闲娱乐方式,则劳动教育完全异化为旅游休闲观光,就会使学生失去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尊重,从而使劳动的育人功能不断发生异化。

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劳动技能的培养,更在于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因此,劳动教育要把准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2.补情感态度课

情感是学生劳动行为的动力源泉,学生只有发自内心喜欢劳动,劳动行为才能持久。对于劳动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参与,学生劳动观念的形成就不会牢固,劳动态度就不会积极主动,劳动行为就不会自愿自觉。学生只有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幸福,才能认同劳动,否则就是消极被动行为,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劳动心态。因此,要充分利用情感熏陶的作用,激发劳动情感,端正劳动态度,增强劳动幸福感,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到劳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1)丰富教育内容,强化热爱劳动的态度

以往劳动教育内容存在碎片化、随意化的倾向,科技含量不高的劳动技能教育居多,忽视劳动与教育间的相互渗透,导致学生的劳动获得感不强。因此,劳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系统开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劳动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热爱劳动的态度。当今社会已发生深刻变化,劳动教育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做到持续更新,注重时效性和实用性。

(2)关注氛围营造,强化环境熏陶

现在,大部分学生在家能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学校能够完成值日活动、参与学校公益活动等,但是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参加劳动会影响学习,更不愿意参加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因此,需要营造有利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魅力,从思想上形成对劳动价值的真實确认。例如,学校可以邀请社区街道、医院诊所的普通劳动者,用他们的平凡事迹讲述劳动故事,诠释劳动的快乐,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普通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能书写人生的精彩。

3.补知行结合课

劳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引导学生将劳动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转化为稳定的劳动行为习惯,做到认知和行动相结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学生的劳动行为与所接受的劳动知识脱节的情况。因此,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劳动教育的育人格局,以实现学生劳动教育的知行结合。

(1)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注重劳动习惯养成

家长要抓住学生家庭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快乐参与劳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例如,通过完成诸如洗碗洗衣、整理床铺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形成强烈的劳动意识和劳动兴趣,而且可以体会到父母的辛劳,进而培养学生尊重父母、自强不息的优秀品格。

(2)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着重于举措细化实化

学校要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生活环境等实际情况,规划好劳动实践活动内容,灵活运用劳动形式,系统开发、培养学生劳动的动机和能力。例如,学校可以利用荒地作为校本种植基地,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种植计划,通过开展瓜果蔬菜的播种、栽培、收获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辛苦、分享劳动成果、获得快乐劳动体验。

(3)发挥社会的支持作用,让学生步入社会、适应社会

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协助学生深入基层参加义务劳动,让学生形成“实干才能成就梦想”“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等新时代劳动价值观。例如,可以利用文明城市创建的契机,让学生深入社区、街道开展环境卫生清洁志愿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城市发展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受益者理念,培养学生辛勤劳动、团结合作、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等优秀品质。

总之,劳动是光荣的,也是快乐的。劳动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喜爱之情,更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改变长期以来劳动教育被窄化、被软化、被弱化、被形式化的状况,迫切需要对劳动教育“正名”与“补课”,促使学生劳动思想认识得以重塑、情感态度得以完善、知行得以结合,这是让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体系中不缺位、不错位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徐海娇,柳海民.历史之轨与时代之鉴: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的回顾与省思[J].教育科学研究,2018(03):36-41+47.

[2] 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J].中国教育学刊,2019(02):82-84.

[3] 王鹏.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应坚持四个回归[J].教学与管理,2020(14):10-12.

[4] 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12-17.

[作者:徐雪平(1979-),男,江西九江人,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正名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为何P2P“正名”席卷网贷界 “另类”广告凸显行业危与机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