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熊继柏:国医大师、抗疫“老兵”

2021-04-26

今古传奇·双月号 2021年2期
关键词:国医中医药大学老兵

湖南省年龄最大的抗疫“老兵”,接到电话當晚往返600公里赶回长沙16岁出诊,医术“摸爬滚打”而来

2020年大年初二,刚回到湖南省石门县老家,78岁的国医大师、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熊继柏就接到通知,请他出任防治新冠肺炎湖南省中医药高级专家组顾问。他不顾年迈体弱,当晚就赶回长沙。

为了准确切脉,剪掉防护手套三个指套

每年春节回老家,过几天只叙天伦的日子,是熊继柏一年之中唯一的休假。2020年大年初二,78岁的国医大师、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熊继柏刚踏进湖南省石门县老家家门,就接到通知,请他出任防治新冠肺炎湖南省中医药高级专家组顾问。儿孙们都劝他休息一天再走,毕竟一口气往返600多公里对于年逾古稀的老人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是责任在肩的熊继柏,片刻也不愿耽误,当晚就赶回长沙。

之后的时间,熊继柏全身心投入到抗疫救治的工作之中。凭着他一生中防治大小疫病的实战经验,以及他对中医典籍有关疫病防治的研究心得,都让他在大疫面前,有了更多的把握和自信。

熊继柏主导制定了湖南省防治新冠肺炎的中医药方案第二、三、四版,并于2020年2月5日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亲自讲解和培训第三版诊疗方案。第三版诊疗方案非常完整,中医理、法、方、药透彻清晰,不仅对湖南省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而且在全国各地产生了极好的影响,方案主要内容被吸纳进国家诊疗方案中,全国好评如潮,对外省的诊疗工作也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熊继柏在疫病发生初期,先后参与了37名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人的治疗,包括几名重症病人,亲自设计了周详的远程问诊方案。这些病人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均治愈出院,给战斗在一线的中医专家们起到了直接应用示范作用。

2月下旬,熊继柏不顾年事已高免疫力弱、易感染的风险,亲身参与直接抢救两位新冠肺炎危重病人。他连续多日,日以继夜地询查病情,指导抢救,拟定药方,并亲自多方联系寻求急需的药物。通过全力抢救,两位危重病人先后脱离险境。

在临床一线,熊继柏右手防护手套的三个指头套被剪掉了,原来这是他为了准确切脉,执意剪掉了防护手套的这三个指套。虽然医院做了足够充分、安全的消毒保障措施,确保安全,但人们仍不禁为熊继柏严谨认真的医风医德,无私无畏的职业精神所折服。

2020年4月13日,湖南省表彰了一批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表现卓越的医务工作者,国医大师熊继柏——这位年龄最大的抗疫“老兵”——被列为记大功的先进人员。

三年学徒时光,练就了扎实的中医“童子功”

从农村医生成长为大学教授、国医大师,熊继柏的人生颇有传奇色彩。如今,年过古稀的他坚持出诊、讲学、撰写著作。他说:“我一生只做两件事:倾力临床、治病救人;传承经典、教书育人。”

1942年,熊继柏出生于湖南石门县的山区农村。12岁时,因他体质差干不了农活,身为骨伤科医生的爷爷逼着他学医,读的第一本书是西晋医学家王叔和的《脉诀》。熊继柏喜欢一边背书一边提问,爷爷常常被问得哑口无言,于是带他拜常德有名的老中医胡岱峰为师。

全班36名学生一起学习,没法做到人手一本书,胡岱峰就要求他们抄一本、读一本、背一本。熊继柏记忆力强,胡岱峰规定一个月内背完的《雷公炮制药性赋》,他才学习了4个早晨,就能做到一字不漏地背诵。

胡岱峰知道后大吃一惊,自此对他区别对待,开小灶、加新码。不到一年,《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脉诀》等中医基础著作,已被熊继柏消化吸收。班上同学尚在中医基础著作里咬文嚼字时,胡岱峰已让熊继柏学习《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理奥意深的医学古典。

三年学徒时光,少年熊继柏大量抄写、诵读乃至背诵多本中医典籍。胡岱峰又随时答疑释惑,让他练就了扎实的中医“童子功”。

18岁时,熊继柏拜入名老中医陈文和门下。陈文和曾留学日本东京大学,因善治温病而远近闻名。当时在公社卫生院药房当学徒的熊继柏,听说陈文和要在县里举办中医进修班,就找到了卫生院领导,“死皮赖脸”要去参加。熊继柏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进修班后,在陈文和的指导下,他开始着重学习《黄帝内经》《温病条辨》。“陈老师非常喜欢我,他讲《内经》五运六气学说的时候,班上很少有人听得懂,他烦起来了,便说:‘熊继柏你上来给我复讲。我就站在座位上,把老师刚才讲的内容通俗地给大家解释一遍。”陈文和十分偏爱这个悟性非常高的学生,单独给他开小灶——学习方剂。老师告诉他,要当一个好医生,必须学方剂。于是,熊继柏白天在进修班学习,晚上背汤方,用了两个月时间,背下了2000个验方、秘方及经典方。

“两位老师我终生不忘,我得益于他们,四大经典全靠他们教诲,否则我不可能走上中医正道。”熊继柏说。

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熊神医”

说到行医之路,熊继柏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从16岁接诊第一个病人开始,所有的经验都是自己在摸爬滚打中“实战”得来的。他用“知行合一,学用结合”八个字,形容自己60余年的行医生涯。

1958年,16岁的熊继柏开始悬壶乡里,成为一名“小郎中”。第一个接诊的病人是附近杨家山上的一个村民,得了“大头瘟”,脖子肿成跟头一般粗,又疼又痒。熊继柏自恃饱读医书,于是很有把握地开了普济消毒饮。没想到病人吃了不见效,又换成防风通圣散,仍是不奏效。熊继柏急眼了,跑了30多里山路去找老师胡岱峰。熊继柏回忆:“一进门,还没等开口,老师就问,看不好病了吧?我就把这个病和所开的处方原原本本一讲。老师送我三个字:‘翻书去!”

熊继柏回去后,翻了一通宵书,他一边翻书一边思考,终于找到“消风败毒散”,加上大黄,3服药下去,病人头面肿明显消下来了。“我没有跟我的师傅上过临床。我的诊疗经验,完全是在实践中一点点摸索和积累的。所以当我治好这个病人时,那个兴奋劲啊,一天不吃饭都可以。”

没过多久,熊继柏又碰上了一个棘手的病人—— 一個十八九岁的精神病患者,大雪天里光着身子乱跑。家人多处求治无果,只好用链子把他锁在家里。“病人疯到什么程度呢,他不分昼夜,大喊大叫,满口吐涎。”熊继柏回忆道。他先后开了三个方子,但病情丝毫未见起色。熊继柏又陷入苦苦的思索,翻了一晚上书后,他又琢磨出两个方子。几服药下去,病人能睡觉了,能穿衣了。10服药后,完全康复如常人,至今仍健在。

经历了这些事,熊继柏明白了一个道理,书读得再好,也只能说明一个人会读书,并不代表就是一个好医生。只有“知行合一,学用结合”,有针对性地把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才能练就“真功夫”。

1964年夏天,石门县乙脑流行,病死者无数。一位乙脑病人高热昏迷,抽搐不止,危在旦夕。熊继柏治疗后,病人痊愈了。自此,这位年轻的中医在当地医名大振。从那时起,熊继柏每天都要诊治大量患者。

1974年,石门县出现麻疹疫情。有几个村的疫情尤为严重,7天内死了8个孩子。当地政府把熊继柏调去抢救麻疹病人。两个多月时间,他几乎不眠不休,诊治了数千名病人,这些人中再没有因麻疹病死亡的人,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熊神医”。

农村行医22年,城市行医40余年,熊继柏诊治病患数不胜数。找他看病的患者,有救护车送来的、担架抬来的,有挂着氧气筒的、插着呼吸机的。有些被医院“判了死刑”的病人,都被他治愈了。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要遵循中医传统法则,认真辨证施治。”这是熊继柏总结出来的核心思想。他深知病人疾苦,特别关照六种人:躺担架、坐轮椅来的危急病人,各种重症病人,残疾病人,80岁以上的病人,3岁以下的病孩,来自边远山区和省外的病人。他要求中医馆在挂号处贴出告示,让这些人优先挂号。

鉴于求治患者中急危重症患者居多,熊继柏坐诊的一间诊所,特意将诊室门加宽一尺,方便患者担架出入。

只要出门诊,熊继柏总是早上5点半起床,6点半到诊室,无论刮风下雨,一分钟都不会延误,几十年来都是如此。由于长期久坐,熊继柏腰椎间盘突出症很严重,曾有一次疼得下不了床,他不顾家人反对,硬是躺在担架上,让弟子抬进了诊室。

他被学生们称为“问不倒”“中医界的易中天”

1978年,中央下发文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考试,在民间选拔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中医充实到国家医疗单位,从事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就是这样一个文件,改写了熊继柏的命运。他从此走上了高等中医学府的讲坛,一讲就是40多个春秋。

当时石门县人民医院的老院长,给熊继柏报了名。熊继柏的考试成绩在湖南省名列榜首。1979年,湖南省人事厅和湖南中医学院(现湖南中医药大学)联合下发调令,调他到湖南中医学院当老师。

37岁的熊继柏初次跨进大学校门,校长安排他讲《黄帝内经》。为了讲好这门课,熊继柏下了很多苦功夫。“讲台上的艺术我不了解,所以当时学校老师们讲课,不论老少,只要和中医有关,我基本上都去听了。”此外,熊继柏还跑到湖南师范大学偷师,学习师范类的高级教师怎么讲古文、怎么写板书……仅《内经》一门课,他就先后动手写了上百本详细的备课本。

天道酬勤。很快,熊继柏在三尺讲坛上也名声大震。学生们都说,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理论联系实际而又融贯经典,是其教学广受欢迎的关键。

他讲课从不拿讲稿,每一条经文、汤方,他不但能倒背如流,更能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辨证体会与之融会贯通,相得益彰,富有代表性的医案不胜枚举。那些或疑难或复杂的病例,在他用中医理论讲解和剖析下,总能诠释得深入浅出、清晰透彻。为了聆听这位“明星”教师授课,学生们会在打早饭前赶去教室占座,以至于校方不得不出台规定,旁听的外班生必须自带板凳。

除了《内经》,熊继柏还主讲《中医内科学》《难经》《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课程,先后8次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教学效果好的老师和学生最喜爱的老师。

教学的同时,他应邀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同济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单位讲学,总共在省内外做了200多堂大型学术讲座。

2008年,熊继柏到某大学作讲座,盛况轰动一时,连走廊里都挤满了听众。为了“考倒”他,一个香港同行挑中医古籍中冷僻晦涩的条文,向熊继柏“发难”,却读错两个字的发音,被熊继柏当堂指正。从此,他对熊继柏佩服得五体投地,熊继柏也因此被学生们称为“问不倒”“中医界的易中天”。

古稀之年,熊继柏仍然心系中医药传承事业。2014年,他首创“临床现场教学课”,即现场临证、实时教学。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真实直观,既遵循了中医口传心授的教学规律,还打破了传统师带徒的人数局限。“临床现场教学课”每月举办一次,由最开始参加学习的骨干医生三四十人,发展到每次现场听讲的人数达500人,影响也由湖南省逐步辐射全国。2016年初,这一现场教学通过手机直播,实现了近2000名用户同步观看。

2017年6月29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熊继柏“国医大师”荣誉称号。

迄今,熊继柏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撰写出版20本著作。让他高兴的是,《内经理论精要》一书被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大英博物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列为藏书。他带出的100多名徒弟中,已有70名是正高职称,40多名为副高职称。

“时至今日,我仍不敢有丝毫惰怠。”熊继柏说。他一周出诊四次、不定期外出讲学、研究撰写著作、帮学生修改论文……如今,熊继柏依旧是超负荷工作。在他看来,国医大师不是一顶花冠,而是一份责任,激励着自己继续扛起中医大旗,担起传道之责、救命重任。

(责编/黄梦怡 责校/李希萌 来源/《熊继柏:一生名医亦名师》,王云娜/文,《人民日报》2018年12月5日;《国医大师熊继柏抗疫战记:为准确切脉,他把防护手套剪掉三个指套》,张树波/文,《潇湘晨报》2020年5月7日;《熊继柏:知行合一守正道,手到擒来克疑难》,杨志云/文,《中国中医药报》2018年6月8日)

猜你喜欢

国医中医药大学老兵
老兵
流离失所老兵的“天使”
Two Approaches of Literature Teaching:A Classroom-Based Study
8所中医药大学被“除名”?只因标准不同罢了
大学生微信骗考卷
午休养生 跟四位国医大师学
教育部回应8所中医药大学未列入名录:不影响学位授予及考试
跟国医大师学睡眠养生
老兵
卫计委:研究形成中国特色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