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循环经济影响因素研究

2021-04-26蔡文皎

中国经贸导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循环经济影响因素

摘要:利用2005—2018年《海西州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建立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对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循环经济可疑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绿地面积、交通用地、财政支出对试验区循环经济产生负向影响,科研经费投入和教育支出产生正向影响。加速推进试验区循环经济发展必须综合施策,要在大力提高绿地生态质量、科学规划交通路线的同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扩大教育支出规模。

关键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  循环经济  影响因素

一、引言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有活力的地区,承担着支撑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三江源的重任。但这个地区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不稳定性突出,环境保护的任务艰巨。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找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科学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有利于进一步加速推进试验区循环经济发展。

二、文献综述

目前,在循环经济的研究中,有像闫佑宁(2020)对工业循环经济生态效率进行分析一样对某种产业循环经济进行分析的研究,也有王晶晶(2019)一样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进行分析的。在研究循环经济影响因素方面,李斌等人(2017)通过对环境规制的分析得出了对循环经济绩效的影响,艾良友(2018)分析证明了创新要素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刘红兵等人(2019)分析了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政策、科技、产业结构和工业化水平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见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

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学者们都从多角度为试验区如何高质量地循环发展提出建议:寇修德等人(2019)研究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后,提出需着力构建循环工业体系,全面提升主导产业的产品生产技术。尹小金(2020)研究了试验区资源型企业生态行为后提出需从政府和企业层面进行针对性强化。

三、数据来源和指标选取

(一)数据来源和指标初选

本文主要选取2005-2018年度《海西州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在建立指标时,主要根据罗甜甜(2019)在挖掘长江中游城市群循环经济影响因素时,认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因素有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两方面。其中,直接因素为资源和环境、产业结构、科技支撑、政府推动和资金支持五个维度。刘蒙单(2018)在探寻我国区域循环经济效率影响因素时,认为应分为由政府的财政支持、对外开放程度组成的外部因素,和产业结构、资源储量、科学技术水平、公众意识形成内部因素。黄明凤和姚栋梅(2017)将经济发展程度、科学技术水平、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投资力度、对外开放程度作为测量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影响因素。可以看出,在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拟影响指标时,学者通常会选择产业结构、科技支撑、政府投资三项。但是,试验区作为以工业产业为主的园区,所以剔除“產业结构”这一因素。

首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以“综合开发、循环利用”为核心的试验区,注重资源消耗和生态保护,所以结合“资源和环境”指标,加入“资源绿化”指标。其次,试验区贡献了海西州生产总值的绝大部分,海西州的当地发展也助力试验区发展,所以加入“当地发展”一项。最后,在就业人口上,试验区就业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过半,试验区的发展给海西州居民提供就业,同时海西州给试验区的员工提供相应保障,试验区的发展也离不开海西州政府对当地居民有关科教文卫的投资,所以将政府投资分为“财政投资”和“居民保障”两项。综上所述,试验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可疑影响因素划分为“资源绿化”、“当地发展”、“科技支撑”、“财政投资”、“居民保障”五个维度。

与此同时,各位学者都将循环经济发展因变量选取为当地的地区生产总值。试验区作为以工业为主的园区,每年贡献给海西州的工业生产总值约等于海西州的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所以将海西州的第二产业生产总值选为模型的因变量。

最终,在考虑了数据的可得性后,将五个维度初步划分为如表1所示的指标。

(二)单因素筛查

为了控制模型变量,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中建立如表2所示的单因素筛查。在单因素筛查中,主要选取五个维度中相关性大于0.3,且Sig大于0.05的指标。其中,在A维度中,符合条件的是A1指标,相关性为-0.870,且显著性为0。在B维度中,符合条件的是B1、B2指标,相关性分别为-0.804和-0.662,其中B1的相关性更高。在C维度中,符合条件的是C1指标,相关性为0.557,显著性为0.038。在D维度中,符合条件的是D1和D2指标,相关性分别为-0.834,0.870,显著性都为0,其中D2的相关性更高。在E维度中,符合条件的是E1和E3指标,相关性分别为0.545,0.951,其中E3的相关性更高。

(三)指标选取

最后,“资源绿化”维度中选择“绿地面积”指标、“当地发展”维度中选择“交通面积”指标、“科技支撑”维度中选择“科研经费投入”指标、“财政投资”维度中选择“财政支出”指标、“居民保障”维度中选择“教育支出”指标。    四、实证分析

(一)模型建立

由于是数值连续的因变量、多个自变量组成的线性方程,所以选择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令第二生产总值作为因变量,记作Y,而A1、B1、C1、D2和E3作为自变量,建立如下模型:

(1)

其中,a、b、c、d、e分别为相应自变量的系数,f0为常数量。

(二)计算过程

最终得出如表3所示的原始数据的拟合度调整后R2=0.940>0.60,反应程度较好。本模型运用的是2005—2018年的年代数据,所以还需要检验DW统计量,DW统计量为2.189,接近且大于2,不存在序列相关,是负自相关。

在表4的方差分析表中显示:F值为41.569对应的显著性0明显小于0.05的,得出在绿地面积、交通用地、科研经费投入、财政支出、教育支出这些自变量中,至少存在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产生显著影响的结论。

在表5中,一方面在显著性一列中,常量显著性为0.003小于0.05,在五个常量中,C1、D2、E3的显著性分别为0.036、0.025和0.001都小于0.05,对第二产业生产值呈现显著影响,而A1和B1的显著性分别为0.399和0.158大于0.05,不能呈现显著影响。另一方面在共线性统计中,由于在变量中存在社会影响,所以VIF小于30为不存在共线性。而A1、B1、C1、D2和E3的VIF值分别为6.536、3.333、1.436、12.933和11.811,均小于30,所以五个变量不存在共线性。

最后,通过图1可以看出点在线附近;在图2中可以看出点呈现不规则状态,不存在喇叭状,所以不需要进一步再次计算残差。

(三)计算结果

根据图,最终得出:

Y=-0.002A1-4.092B1+258.829C1-1.657D2+24.260E3+2120424.228    (2)

增加每单位绿地面积会降低0.002个单位的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对循环经济产生负向影响。与其他影响因素相比,影响程度较低。增加每单位交通用地面积,会降低4.092单位的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对循环经济产生负向影响。每提高一单位科研经费投入就会增加258.829单位的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对试验区循环经济产生正向影响。每提高一单位的财政支出就会降低1.657单位的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对试验区循环经济发展产生负向影响。每提高一单位教育支出就会提高24.260单位的第二生产总值,对试验区的循环经济发展产生正向影响。

五、进一步促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提升绿地生态质量

一方面,众所周知,绿地面积对循环经济的影响存在规模效应的临界点,目前试验区的绿地面积已经超过临界点,在此基础上再提高绿地面积反而会产生负向影响。另一方面,对于循环经济而言,绿地的影响方面不只是面积,还有生态质量。所以,在探索出绿地面积已经达到试验区循环经济发展影响程度的临界点后,未来应该在提高生态质量方面下功夫,真正做到维护生态屏障作用。如,将园区附加的普通绿地换为湿地,建立出小型生态系统,提高生态质量。

(二)科学规划交通路线

在了解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后发现,试验区的地理位置较差,而产品多数向园区外输送,这使得交通运输变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园区面积大(规划面积25.6万平方公里)、入驻企业分布较广,即便是征地修建公路,增加了交通面积,方便了地处偏远的企业,但对提高总体交通运输效率意义不大,才会出现负向影响的结果。所以,未来应该在增加交通面积的同时,科学规划交通路线,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才能为试验区运输产品、发展循环经济添砖加瓦。

(三)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首先,通过前期走访,发现试验区内部的企业虽然大型企业的年收入占比高,但是中小型企业数量占比过大,这一結构导致试验区总体的科研投入数额在增加的情况下,也暂时难以满足大范围企业的科研需求,需要继续提高科研经费的投入。其次,试验区企业多数企业有科研需求,但是囿于资金、人力、机器等因素,不能达到科研目的,所以提高科研经费投入需要不能只是单纯提高数额,还需要考虑各种科研限制因素,应该根据因素有规划地投入经费。最后,试验区还需要加强科研经费投入监管机制,不断加强经费使用机制,最终达到科研效果最大化。

(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总体而言,青海省海西州的发展离不开试验区的发展,反过来试验区的发展也离不开海西州的财政支出扶持。在调研后发现,试验区目前的财政支出规模在逐渐上升,但是财政支出结构问题较大,使得对循环经济的发展产生负向影响。所以,海西州应该以一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占比为落脚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握好民生关系和产业发展之间关系,在满足居民生活的基础上助力试验区发展,也从侧面维护试验区的人力资源。

(五)扩大教育支出规模

试验区缺乏人力资源,尤其是技术型人才、知识型人才,高质量外来人员吸引力较弱,所以需要在培养本地人员上下功夫,加强当地教育支出,培育优秀人力资源。一方面,海西州需要增加教育支出数额,提高当地学校教育水平,提高当地人口素质。另一方面,海西州需要增加教育支出种类,不只是单纯地在教师上下功夫,还需要增加宣传支出,提高当地人口的受教育意识,增加其他学校支出,增开老年大学和技术培养学校,加大受教育群体,最终达到提升当地受教育程度的目的,为试验区培养优秀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闫佑宁.山东省工业循环经济评价[D].鲁东大学,2020.

[2]王晶晶.科技创新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李斌,曹万林.环境规制对我国循环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生态创新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7,000(006):140-154.

[4]艾良友,郗永勤.创新要素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中国省域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

[5]刘红兵,李彩云.中国各省(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J].资源与产业,2018,020(006):67-77.

[6]寇修德,王建军,蔡文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研究[J].特区经济,2019(10):100-102.

[7]尹小金.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资源型企业生态行为研究[D].青海大学,2019.

[8]罗甜甜.长江中游城市群循环经济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D].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19.

[9]刘蒙单.我国区域循环经济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辽宁大学,2018.

[10]黄明凤,姚栋梅.“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循环经济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7(09):99-105.

(蔡文皎,青海大学)

猜你喜欢

循环经济影响因素
构建循环经济下会计核算体系的路径探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我国电子垃圾资源化问题研究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