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四五”时期我国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建议

2021-04-26李海琴姜照

中国经贸导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十四五金融市场

李海琴 姜照

摘要:“十四五”时期,我国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经济复苏态势良好、RCEP协定的落实以及数字人民币的推广等有利的形势,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外的一些挑战。建议我国抓住有利时间窗口,深度推动人民币亚洲化,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建设与加强金融安全保障,提升互联互通和双向开放水平,从而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金融市场  双向开放

一、引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尽管2008年之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主权货币国际化发展水平仍然滞后,与当前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不相匹配。货币国际化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十四五”时期我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着较好的形势,应利用好时间窗口,减少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中的障碍和限制,完善金融市场建设和提升双向开放水平,从而逐步提高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水平,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态势较好。从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来看,我国人民币跨境收付数额保持较快增长,国际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发展平稳向好。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9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19.67万亿元,相较于2015年的12.1万亿元增长了约62.8%。在国际债券发行方面,截至2019年末,“熊猫债”发债主体已涵盖政府类机构、国际开发机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等多种类别,累计发行金额达3751亿元。在外汇交易方面,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平稳运行,产品结构进一步完善,2019年人民币外汇成交折合达25.0万亿美元。从价值储备職能来看,根据IMF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数据,截至2019年第四季度末,我国人民币储备资产位居全球第五,规模达2176.7亿美元,这是IMF自2016年开始公布人民币储备资产以来的最高水平。从计价单位职能来看,我国逐步推动原油等四类大宗商品以人民币计价,债券、股票逐步纳入国际主要指数。从政策环境来看,近年来我国央行采取积极开展双边本币互换、支持离岸市场发展、启动“沪伦通”、发布人民币汇率指数等各项有利措施,在优化跨境人民币业务、完善交易结算基础设施、形成更加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等方面政策成效显著。

然而,与国际上其他主要流通货币相比,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程度仍然滞后,与我国经贸大国地位不匹配。我国当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2019年我国GDP占世界的比重超过1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然而人民币在国际经贸往来和金融交易计价清算以及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仍然较低。从各主要货币在国际经贸往来和金融交易计价清算的份额来看,2019年末美元在40%以上,欧元在30%上下,日元和英镑在8.5%左右,而人民币的份额仅不到2%。从全球外汇储备份额来看,截至2019年第四季度末,人民币储备规模占标明币种构成外汇储备总额的比重仅为1.95%,与美元60%以上、欧元20%左右、日元约5.5%等国际主要流通货币的占比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三、“十四五”时期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形势

(一)人民币国际化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1.全球经贸形势或陷入长期衰退,超低利率时代降临。全球经济或陷入长期衰退期,经济复苏面临挑战。当前,国际单边主义、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冲击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加速、环境问题与粮食危机加剧、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诸多挑战。根据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卡门·赖因哈特预测,全球经济要从新冠病毒引发的危机中完全恢复可能需要等到2025年。得益于良好的处置政策,我国在新冠疫情发生后成为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十四五”时期将是引领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

全球流动性宽松及超低利率时代到来,人民币资产吸引力上升。为促使经济回暖,西方主要经济体普遍采取超低利率政策。例如,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采取降低联邦基准利率、推行QE(量化宽松)政策,2020年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已经降至零利率,货币政策的效果逐渐减弱。又如,2016年以来日本采用QQE(量化加质化货币宽松政策),通过调整控制收益率曲线,将长期利率维持在零左右,然而收效甚微,并且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与此相比,我国利率目前仍然保持在中高水平,常规的货币政策具有一定操作空间。预计“十四五”时期美元、日元等主要货币处于走弱状态,中美利差仍然处于较高位置,人民币资产对境外投资者的吸引力较强。

2.我国出口贸易发展态势良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不断加深。我国出口贸易发展态势良好,为扩大人民币跨境结算范围创造有利条件。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后,我国采取了严格迅速、力度空前的防控措施,已经较早实现疫情的有效防控,经济生产活动迅速恢复,外贸企业已正常开展经营活动。然而,部分境外国家和地区受政府有效管控不足、民粹自由主义盛行等因素影响,新冠疫情的扩散仍然十分严重,未来几年发展前景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停滞或受到重创,对从我国进口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出口贸易将继续延续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另外,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环中国经济带”区域经贸合作深入推进,为我国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推进人民币结算提供良好发展环境。RCEP协定的落实将会有效推动亚太经济的一体化,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将越来越密切。

3.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将拓展人民币国际化空间。我国数字货币体系正在探索中不断推进,未来有望大幅提升人民币跨境结算效率。我国数字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巨大。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产值将达到60万亿元,数字经济的规模经济、网络效应、非接触性、范围经济等优势将进一步凸显。顺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我国不断推动数字货币的测试与应用,是世界上着手研究央行数字货币的先行国家之一。未来我国数字货币体系的深入应用,将改良传统的国际结算模式,增加支付清算的安全性,极大地提升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速度和效率。

(二)人民币国际化未来面临的挑战

我国人民币国际化面对的挑战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美国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我国视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未来会采取更加花样翻新、指向性强的手段遏制我国发展,我国金融安全面临挑战。二是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可能进一步加剧。中印边境冲突、钓鱼岛问题、台海问题未来可能会对推动亚太区域经贸合作带来不利影响。三是新冠疫情发生之后我国宏观杠杆率有较大的攀升,金融的脆弱性加强,可能会引起外国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疑虑。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数据,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宏观杠杆率增幅为27.7个百分点,由2019年末的245.4%上升到270.1%,其中政府和企业部门杠杆率上升较快。第三季度宏观杠杆率上升3.7个百分点,相较于第一二季度增幅快速回落。此外,受信用债暴雷事件影响,债券市场投资者信心受到扰动。2020年11月以来,华晨集团、永煤集团等AAA级国企的债券相继发生违约事件,引起投资者不小的恐慌,未来应警惕由债券市场震荡可能诱发的金融风险。

四、“十四五”时期我国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建议

(一)抓住RCEP签订后时间窗口,深度推进人民币亚洲化

我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要先从亚洲化开始。RCEP协定的签署落实将会极大地促进亚洲地区的货物贸易自由化和国际双向投资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推进人民币亚洲化提供良好土壤。RCEP签署后,我国对外签署的自贸协定将达到19个,自贸伙伴将达到26个,其中首次与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我国要抓住未来几年RCEP的推动落实时间窗口,加强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10国等国家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貿易往来,消除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障碍和壁垒,发展多种外币直接兑换业务,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方便企业自主选择使用人民币进行支付结算,从而深度推进人民币在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使用,提升邻国政府企业对人民币的真实需求,逐步提升人民币亚洲化的水平。

(二)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建设,提升运行效率和保障金融安全

一是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探索并逐步推动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结算中的使用,扩大支付系统使用范围,提升服务便利性和信息安全性,同时完善征信和反洗钱系统平台建设。二是完善债券市场改革。健全债券信用评级体系,破除政府隐性担保信仰,防范企业部门杠杆率较高可能诱发的信用债市场震荡风险。加快发展熊猫债券市场,鼓励周边国家政府和企业在我国境内发行人民币计价债券。三是进一步推动货币和外汇市场化改革。提升货币和外汇政策透明度,逐渐减少政府干预,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外汇交易平台建设,培育市场理性预期。四是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行为监管相结合。健全“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审查机制,充分利用监管科技等手段,健全对风险的监测、预警与防控机制。

(三)提升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双向开放水平,加强对海外投资者吸引

一是稳步扩大资本市场开放力度,对内要加快向民间资本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对外要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扩大对境外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国家投资者的开放力度,吸引具有长期持有人民币资产意愿的境外投资者。二是推动各类大宗商品的人民币计价结算。发展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拓展人民币计价职能。三是提升人民币在岸市场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上海打造为包容开放、营商环境良好的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国际保险和区域性再保险中心、金融科技中心。创新丰富金融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创造更加多元化的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满足全球各类投资者的投融资需求。四是优化人民币离岸市场全球布局。利用好已有的香港、新加坡、伦敦等人民币离岸市场,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人民币的使用。同时根据贸易往来数额、投资者实际需求等因素,在中亚、中东等地区探索设立新的人民币离岸市场,逐步形成人民币离岸市场全球布局。

参考文献:

[1]余永定.再论人民币国际化[J].国际经济评论,2011(05).

[2]张明,陈谦.后疫情期人民币国际化面临新机遇[J].当代金融家,2020(05).

[3]张明.中国当前应推动亚洲区域金融合作[J].中国经济信息,2016(08).

[4]徐义国,王增武.从远东中心到全球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演进与跃迁——发展标金市场的历史智慧与现实选择[J/OL].河北经贸大学学报.https://doi.org/10.14178/j.cnki.issn1007-2101.20201104.003,2020-11-30.

[5]徐奇渊.人民币国际化紧迫性上升[J].创新世界周刊,2020(10).

[6]韩雨晴.构建“五维”责任体系助推人民币国际化[J].中国物价,2020(11).

[7]者贵昌,徐晶.人民币区域国际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学术探索,2020(11).

(李海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姜照,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猜你喜欢

人民币国际化十四五金融市场
美联储的艰难选择:稳通胀还是稳金融市场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沪港通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互动机制研究
新常态视角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及发展探讨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下一步”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