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頔《皎然杼山集·序》和赞宁《杼山皎然传》初探

2021-04-26李广德

农业考古 2021年2期
关键词:始祖陆羽湖州

李广德

皎然(720—789),字清昼,湖州长城(今长兴)人,是一位集儒释道为一身的茶道始祖、茶诗泰斗、茶学和佛学及国学文化大师。千百年来尤其在当代,僧俗各界对他的人生、思想、感情、学理、著作、影响等进行探讨、研究、传承、弘扬,正在形成一门皎然学。茶经圣地、茶道之源的湖州,于2020年11月26日举行纪念皎然诞辰1300周年活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将“茶道之源”之名牌授予湖州。各地茶人朋友聚会研讨这位茶学史上的茶道始祖、诗歌史上的茶诗泰斗、佛教史上的释门伟器、文化史上的一代大师,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于頔《皎然杼山集·序》和皎然茶诗、赞宁《唐湖州杼山皎然传》所呈现的“释门伟器”进行一些探讨,明确认知诗僧皎然成为茶道始祖的根本,以促进以茶道和茶人为中心的茶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一、于頔《皎然杼山集·序》及皎然的诗与茶道

(一)《皎然杼山集》与于頔其人及《杼山集·序》

《杼山集》即《皎然杼山集》,又称《昼上人集》,是茶道始祖、诗僧皎然留给后人的一部诗集。打开这部诗集的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首先读到的是《四库全书》编者按,称这本“《杼山集》共十巻”,为“唐僧皎然”撰。指出,《新唐书·艺文志》已经说明:皎然,字清昼,湖州人,谢灵运十世孙,居杼山。在颜真卿为刺史时,集文士撰《韵海镜源》,“预其论著”。贞元中,取其集,藏集贤御书院。并特意指出,《杼山集》由“刺史于頔为序”。此集巻数与唐《志》合,“頔序亦存”[1](卷一,P002)。

于頔何人?缘何由他为皎然《杼山集》作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于頔出身于河南于氏,是北周柱国大将军于谨的七世孙。祖父于汪,官至秘书监。于頔字允元,河南洛阳人,唐朝宰相。史书记载:贞元七年,于頔出为湖州刺史。该州长城方山(在今浙江长兴县西)下有湖陂,名西湖。南朝时曾疏凿,灌田3000顷,后失修废弃。他到任行至该处,命修复堤塘,重新灌田,水稻和养鱼获丰收,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湖州任后,调为苏州刺史。在苏州,他整修荻塘岸,平望至南浔五十里,缮完堤防,疏凿畎浍,列树以表道,决水以溉田,民颂其德,改名頔塘。他还移风易俗,毁淫祠,拆庙宇,修街道,开沟洫,改造环境,卓有政绩。史书称于頔“有政声,与诗僧皎然等唱酬”[2]。

那么《杼山集·序》是怎样一篇文章呢?此序开篇叙述诗文之兴起和流变:“诗自风雅道息二百余年,而骚人作,其旨愁思,其文婉丽……王曹以气胜,潘陆以文尚。气胜者魏祖兴武功于二京已覆;文尚者晋武亡帝图于刘渊肇乱。”接着由远而近涉及皎然之祖康乐侯谢灵运,然后指出,后人气势渐降:“……魏晋文章郁然复兴,康乐候谢灵运独歩江南,俯视潘陆……迨于齐世宣城守谢玄晖,亦得其辞调涵于气格,不侔康乐矣。梁陈已降,虽作者不絶,而五言之道不胜其情矣。”其后笔锋一转,论说皎然如奇峰出现:“有唐吴兴开士释皎然,字清昼,即康乐之十世孙。得诗人之奥旨,传乃祖之菁华,江南词人莫不楷范。极于缘情绮靡,故辞多芳泽;师古兴制,故律尚清壮。其或发明玄理,则深契真如,又不可得而思议也。”最后是重点,先写他为《杼山集》作序的缘起:“贞元壬申岁,余分刺吴兴之明年,集贤殿御书院有命征其文集。余遂采而编之,得诗笔五百四十六首,分为十巻,纳于延阁书府。”接着写皎然与他熟稔、为知交:“以余尝著诗述论前代之诗,遂托余以集序。辞不获已,略志其变。”称赞皎然:“上人之植性清和,禀质端懿,中秘空寂,外开方便。妙言说于文字,了心境于定惠。又释门之慈航智炬也。余游方之内者,何足以扣玄关?谢氏世为诗人,岂佛书所为习气云尔。”[1](卷一,P02)

读于頔这篇序,首先发现作者对以诗歌为代表的文学史颇为熟悉。尤其是他写到自己任职湖州,集贤殿御书院要“征其(皎然)文集”时,他早已闻知皎然诗名并与皎然为友,而且皎然知他“尝著诗述论前代之诗”,故托他作序。其次发现作者对皎然的确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值得后人重视,尤其是“上人之植性清和,禀质端懿,中秘空寂,外开方便。妙言说于文字,了心境于定惠”和“释门之慈航智炬”。于頔之慧眼卓识,对于后人认知一代诗僧皎然及其被称誉和尊为茶道始祖、茶诗泰斗的缘由是重要的开示。

于頔虽不以诗闻名于世,但《全唐诗》收录有于頔的诗作两首:《郡斋卧疾赠昼上人》《和丘员外题湛长史旧居》。前者附于皎然《杼山集》开卷第一首《五言奉酬于中丞使君郡斋卧病见示一首》之后。此乃于頔有心编次,也应为皎然所认可。在这首诗中,于頔写皎然与他一起探讨诗文,“深论穷文格”,“极理探精赜”。皎然的“明性不染”“顺令得解”,使得他“我行贞白”“我言芳泽”。而皎然所论“吻合南北宗”,深得其心[1](卷一,P007)。诗中写道,湖州山水“含珠蕴玉”“皪曜奇彩”“清流雅音”“切谱瑶琴”,诗人欣然于“吴山为我高”“霅水为我深”。称皎然为“昼公我禅伯”“逢师年腊长”,并以“高洁古人操,素怀夙所仰。觌君冰雪姿,祛我淫滞想”称赞皎然上人的学问、识见、品格、操守。而诗中写到霅水、清浔、吴山、苕浦、苹洲等,这些湖州地名不仅与茶道始祖皎然和茶圣陆羽在湖州的活动有关,而且正是这些些清远秀丽的山水景物与所种植的嘉木、瑞草之茶,以及他们内心的灵性,共同激发出诗的灵感和禅悟,创作出一首首茶诗佳作。

再读皎然的《五言奉酬于中丞使君郡斋卧病见示一首》,虽然全诗无一个茶字,却是一首重要的茶诗、茶人诗。皎然这首“奉酬”于頔“见示”的诗,开口就写祖师教诲“了空无不可”。自己是“枯槁未死身,理心寄行坐”。此日得以欣赏大作,感到“春令”“和风”。而自己是“天生一草木,大道无负荷”。所谓“草木”“天生”,是皎然称自己为天生的“草木”人也即茶人,而茶人就是陆羽在皎然指导、帮助下撰著的《茶经》中特别指出的“精行俭德”之人。皎然和于頔的身份是一僧一俗、一民一官,而两人平等地品茶言人,谈时论道,性妙不染,心行寂寥,诗的灵感往往在此时就会闪光而迸发。

皎然认为于頔这位官员、诗友,“若非禅中侣,君为雷次宗”。雷次宗(386—448),字仲伦,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南朝刘宋时期教育家、佛学家。他曾两次被皇帝请到京城讲授儒学,齐高帝萧道成曾是他的学生。以雷次宗为首的分科教学,对隋唐时代专科教育的发展有直接影响,是后代分科大学的开端。雷次宗还是东林寺十八高贤之一,对净土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皎然从不以名诗家骄人,对于頔之诗欣然称赞:“比闻朝端名,今贻郡斋作。”“真思凝瑶瑟,高情属云鹤。抉得骊龙珠,光彩曜掌握。”皎然又说:“若作诗中友,君为谢康乐。”认为于頔的诗写湖州的山水如同谢康乐那样,“盘薄西山气,贮在君子衿。澄澹秋水影,用为字人心。群物如凫鹥,游翱爱清深”。于诗中有“常吟柳恽诗”,皎诗就以“伊昔柳太守,曾赏汀洲苹。如何五百年,重见江南春”相回应并称赞之。后而写道:“公每省往事,咏歌怀昔辰。以兹得高卧,任物化自淳。”结语的“还因访禅隐,知有雪山人”[1](卷一,P006)①更体现出皎然之虚幻了空禅心。后世茶人修身多讲究“禅茶一味”,如果没有禅修之功夫,怎能从饮茶中体悟出茶道之空灵悠然真味?

(二)“茶道”出于頔所编《皎然杼山集》中的茶诗

“茶道始祖”这个冠冕或者称誉之对皎然,如同“茶圣”之尊称和名誉之于陆羽,皆是无数茶人和官民等各界大众对皎然大师的尊称。冠冕并非封号,而是实成名立,名实相副之谓。

皎然有诗480多首,《全唐诗》收录皎然诗470首。其中茶诗约占十分之一。据统计,皎然写他与陆羽交游的有11首,与陆羽等联句的多首,更多的是与诗友、茶人酬和的诗作。许多诗都写到了茶人、茶事、茶景、茶情、茶味、茶意、茶理。而这些皆涉及茶道之内涵和外延。如《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境新耳目换,物远风烟异。倚石忘世情,援云得真意。”《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春夜集陆处士居玩月》:“欲赏芳菲肯待辰,忘情人访有情人。西林可是无清景,只为忘情不记春。”《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行人无数不相识,独立云阳古驿边。凤翅山中思本寺,鱼竿村口望归船。归船不见见寒烟,离心远水共悠然。他日相期那可定,闲僧着处即经年。”《送李道士》:“常随山上下,忽限江南北。共是忘情人,何由肯相忆。”《送别》:“闻说情人怨别情,霜天淅沥在寒城。长宵漫漫角声发,禅子无心恨亦生。”《答李季兰》:“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至于直接提出“茶道”一词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为:“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引用和解析的文章很多。我认为这首《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向我们传递的信息极其广博、丰富,涉及茶名、茶具、茶饮、茶性、茶用,饮茶与饮酒的比较,世人对茶、酒的处世态度等。诗的重点是“茶道”,然而诗僧先写“茗”“仙”“神”“得道”,在“茶道”之后归结到“丹丘”。“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的意思是只有学道、修道、悟道、得道之人如丹丘才能够深知、精通“茶道”的全部真谛。它的重要意义在于:茶道在唐代之前未有文献典籍记载,直到释皎然的这首诗才出现“茶道”一词,学术界据此公认“茶道”是皎然第一个提出,皎然为茶道创始人。

那么,为什么不是中国或外国其他的僧人、道人、诗人、茶人提出“茶道”呢?皎然首提“茶道”是机缘、灵感、哲思之圆成。皎然为湖州吴兴杼山妙喜寺住持,而湖州自古为名茶产地,如中国茶史上最早的贡茶“温山御荈”,即产于湖州吴兴的温山,为寺僧采摘山茶制作进奉。皎然《顾渚行寄裴方舟》明确写出他在顾渚山有茶园,他之种茶、爱茶、事茶、品茶、悟茶,与他礼佛、诵经、参禅、修道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民以食为天,饮以茶为先,茶饭之要是生存之道。皎然由于和僧俗茶友一起饮茶,多日的精心熟虑,此时灵感闪光,道、佛、儒的思维照耀在“茶”之物上,凝聚为“茶道”一词。此语之出现如同皎然写诗著文,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诗是文学,其写作属于形象思维,而哲思、道悟、诗性、意境等属于哲学、美学。茶道、禅茶一味,属于茶文化学、宗教学,也属于哲学,即今日的“茶道哲学”。

皎然在另一首“饮茶歌”即《饮茶歌送郑容》中也写到丹丘:“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常说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日上香炉情未毕,乱踏虎溪云,高歌送君出。”这首诗,人们大多在论皎然对《茶经》提出批评时加以引用。我认为此诗与《饮茶歌诮崔石使君》都是皎然关于“茶道”的重要作品。而且这首诗第一次向世间露布陆羽撰写《茶经》。皎然在这些茶诗中的“茶道”思想,以及他对陆羽修改、深化《茶经》中的“道”的哲学内涵,无疑是有很大的影响和助益。皎然把佛家的禅定般若的顿悟、道家的羽化修炼、儒家的礼法和淡泊等有机结合融入了“茶道”,特别是其佛道方面的造诣使他在饮茶修道、饮茶本道方面远远走在时代的前列。为此,皎然上人可以称为“茶道之祖”“茶道之父”[3](P77-78)。

陆羽《茶经》中也有“茶道”。至于有专家认为皎然茶道是修道派或精神派茶道,陆羽茶道是茶艺派茶道。其实,皎然大师在茶技之道、茶饮之道方面也是顶尖高手。他的《顾渚行寄裴方舟》就于实写茶事中蕴含道心禅意。而此诗中两提“紫笋”,比陆羽《茶经》中写的“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更明确。如果说到“顾渚紫笋”茶的命名权,似乎应该属于皎然。只可惜:他的《茶诀》失传,仅存茶诗;又由于身为佛门,其对后世社会公众饮茶的影响力不及陆羽。但从现存的能反映皎然茶道的茶诗来看,皎然在“饮茶修道,饮茶即道”方面表现得更加杰出,是他首次把“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本道”完整、系统地通过茶诗阐述出来,而且向世人第一次公开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与定义,在茶道史上具创世之功。[4](P181-185)

二、赞宁《杼山皎然传》有助于认知皎然成为“茶道”始祖的根本

古代没有当代的“茶人”之名称,当代在人之前加上“茶”而出现“茶人”,是一种特有的现象,有助于学术研究的专门化、细化和深入。这对于研究古代人物如茶道始祖皎然,同样适用。但是古人和今人之成为个体生命,并非是只具备同一种专门的言语和行为,而是各具言行、知为的。诗骚文人、大德高僧则多是灵性地生活之人。研究茶道始祖之所以是皎然大师而非其他人,必须从他是一个灵性生命的个体出发进行全面观照、洞察、认知。而赞宁所编撰的《皎然传》,即《宋高僧传》第二十九卷中的《唐湖州杼山皎然传》,是历代研究皎然大师之人生、经历、性格、成就的经典文献[5](P73-78)。

释赞宁俗姓高,吴兴郡(治今湖州)德清县人。他于后梁贞明五年(919)生,后唐天成间(926—929)在杭州祥符寺出家,清泰初年(934)入天台山受具足戒。通南山律,有“律虎”之称。任两浙僧统,吴越国王授以“明义宗文大师”的称号。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降宋,赞宁随钱俶来到汴京。宋太宗在滋福殿召对,授予紫衣,赐“通慧大师”号。六年(981)任右街副僧录。七年(982)奉令修《大宋高僧传》,乃请命回杭州编纂,于端拱元年(988)完成。淳化元年(990)又奉令编《三教圣贤事迹》中的佛教部分,撰成《鹫岭圣贤录》五十卷。二年(991)任史馆编修,咸平元年(998)任右街僧录,次年迁左街僧录。咸平四年(1001,一说咸平五年)入寂,年八十三岁。撰佛教著作共一百五十二卷,一般著作四十九卷[6]。

《宋高僧传》第二十九卷包括多篇高僧传,其中就有关于皎然的《唐湖州杼山皎然传》。由于其后的括号中有“福琳”,有人说此传为福琳所撰,如写为“福琳《杼山皎然传》”。但如果研讨赞宁这篇传时注意传文后面的“又唐黄州大石山释福琳,姓元氏,荆州人也……”就可确定“(福琳)”应是附录之“福琳”传,而非皎然传的作者。而释赞宁是“律虎”“僧统”,又是湖州人,由他撰写同为湖州人释皎然的传记,是最为适合的人选。《皎然传》全称为《唐湖州杼山皎然传》,则因他是宋人,所写传主皎然为唐人,杼山在湖州(吴兴)妙西,皎然是杼山妙喜寺的住持,一生大多数岁月在杼山度过。

关于皎然的诗名、声誉,尤其是茶诗,特别是关于茶道和禅理的诗,前面已经论述。探究赞宁的这篇传记,主要是考察皎然的僧人事迹。皎然是著名诗人,但他的主要身份是僧人,是著名的诗僧,而俗家诗人难以达到释皎然的禅修境界,“茶道”由他这位茶僧和诗僧首先在诗中提出,有机缘,更有根本,天地人三元合和,花开蒂落,水到渠成。

释赞宁的《释皎然传》中的以下内容,学人似应高度重视:

1.家世出身:“释皎然,名昼,姓谢氏,长城人。康乐侯十世孙也。”

2.聪慧合道:“幼负异才,性与道合。初脱羁绊,渐加削染。登戒于灵隐戒坛,守直律师边听毗尼道。”

3.儒释并进:“特所留心于篇什中,吟咏情性,所谓造其微矣。文章俊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哉。后博访名山法席,罕不登听者。然其兼攻并进,子史经书各臻其极。凡所游历,京师则公相敦重,诸郡则邦伯所钦。莫非始以诗句牵劝,令入佛智,行化之,意本在乎兹。谒诸禅祖,了心地法门。与武丘山元浩、会稽灵澈为道交。故时谚曰:‘霅之昼,能清秀。’贞元初居于东溪草堂,欲屏息诗道,非禅者之意,而自悔之曰:‘借使有宣尼之博识、胥臣之多闻,终朝目前矜道侈义,适足以扰我真性。岂若孤松、片云、禅座相对,无言而道合、至静而性同哉!吾将入杼峰与松云为偶。’”

4.心性了无:“所著《诗式》及诸文笔,并寝而不纪。因顾笔砚曰:‘我疲尔役尔,尔困我愚。数十年间,了无所得。况汝是外物,何累于人哉!住既无心,去亦无我。将放汝各归本性,使物自物,不关于予,岂不乐乎?’遂命弟子黜焉。”

5.会神交友:一:“至五年五月,会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负谴,再移为湖守。初相见,未交一言,恍若神合。素知公精于佛理,因请益焉。先问宗源,次及心印。公笑而后答。”二:“他日言及《诗式》,具陈以宿昔之志。公曰不然,固命门人检出草本。一览而叹曰:‘早年曾见沈约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诗箴,三子所论殊不及此。奈何学小乘褊见,以宿志为辞邪?’遂举邑中辞人吴季德,梁常侍均之后,其文有家风。予器而重之。”三:“昼以陆鸿渐为莫逆之交。相国于公頔、颜鲁公真卿命裨赞《韵海》二十馀卷。好为《五杂俎》篇,用意奇险,实不忝江南谢之远裔矣。”

6.志清心高:“昼清净其志,高迈其心,浮名薄利所不能啖。唯事林峦,与道者游,故终身无惰色。又兴冥斋,盖循燋面然故事,施鬼神食也。昼旧居州兴国寺,起意自捐衣囊施之。尝有军吏沈钊,本德清人也。夕从州出,乘马到骆驼桥。月色皎如,见数人盛饰衣冠。钊怪问之如何到此?曰:‘项王祠东兴国寺然公修冥斋,在兹伺耳。’钊翌日往覆,果是鬼物矣。又长城赳胥钱沛行役,泊舟吕山南。见数十百人并提食器、负束帛,怡然语笑而过。问其故,云赴然师斋来。时颜鲁公为刺郡,早事交游,而加崇重焉。”

7.天下荣之:“有集十卷,于頔序集。贞元八年正月,敕写其文集入于秘阁,天下荣之。观其文也,亹亹而不厌,合律乎清壮,亦一代伟才焉。昼生常与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崔子向、薛逢、吕渭、杨逵,或簪组,或布衣,与之交结,必高吟乐道。道其同者,则然始定交哉。故著《儒释交游传》及《内典类聚》,共四十卷,《号呶子》十卷,时贵流布。”

8.道安流芳:“元和四年,太守范传正、会稽释灵澈同过旧院,就影堂伤悼弥久。遗题曰:‘道安已返无何乡,慧远来过旧草堂。余亦当时及门者,共吟佳句一焚香。’其遗德后贤所慕者相继有焉。”[5](卷二十九,P805-807)

赞宁的《宋高僧传》中也有皎然的诗。如:“有会稽云门寺释无侧者,外国人,未知葱岭南北生也,若胡若梵,乌可分诸?建中中,越碛东游,得意则止,度其冬夏。后栖越溪云门寺修道,然善体人意,号利智梵僧焉。相传则是康宝月道人后身也,必尝以事徵验而知。与名德相遇谈话终夕。吴兴皎然题侧房壁云:‘越山千万云门绝,西僧貌古还名月。清朝扫石行道归,林下眠禅看松雪。’其高邈之状在昼(皎然)辞焉。”[5](卷二十九,P804)

另外,我们研究茶道始祖时,既要重视赞宁《唐湖州杼山皎然传》,也应注意到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中的《皎然上人》篇[7](史部,卷四),它也是一篇关于皎然的传,虽然简略,对赞宁的《皎然传》有一些重要补充,尤其在皎然之为茶道始祖和茶文化方面。如:

1.皎然住持杼山,与灵澈、陆羽、颜真卿交往:“初入道,肄业杼山。与灵澈、陆羽同居妙喜寺。羽于寺旁创亭,以癸丑岁癸卯朔癸亥日落成,湖州刺史颜真卿名以‘三癸’,皎然赋诗,时称‘三绝’。真卿尝于郡斋集文士撰《韵海镜源》,预其论著,至是声价藉甚。”这些涉及茶圣陆羽及茶事的内容皆为赞宁的皎然传所略。

2.皎然的《诗式》五卷及《诗评》三卷:“往时住西林寺,定余多暇,因撰序作诗体式,兼评古今人诗,为《昼公诗式》五卷,及撰《诗评》三卷,皆议论精当,取舍从公,整顿狂澜,出色骚雅。”这些是研究皎然茶诗所不可忽视的。

3.皎然的诗禅心性及传闻与影响:“公性放逸,不缚于常律。初,房太尉琯早岁隐终南峻壁之下,往往闻湫中龙吟,声清而静,涤人邪想。时有僧潜戛三金以写之,惟铜酷似。房公往来,他日至山寺,闻林岭间有声,因命僧出其器,叹曰:‘此真龙吟也。’大历间,有秦僧传至桐江,皎然戛铜椀效之,以警深寂。缁人有献讥者,公曰:‘此达僧之事,可以嬉禅。尔曹胡凝滞于物,而以琐行自拘耶?’时人高之。”这更是记叙了茶道始祖皎然生性旷达的逸事,所表现出的心智禅悟更具特色。

4.对皎然及其诗评论的补充:“议论精当,取舍从公,整顿狂澜,出色骚雅;公外学超然,诗兴闲适,居第一流、第二流不过也。”

这些对赞宁传所记所议的补充,使后人对释皎然成为茶道始祖可以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三、结语

近五年来,“茶道始祖”“茶道之源”继“茶圣陆羽”“茶经故里”之后得到茶界尤其是学术界的重视和深入研究。2017年5月中国(顾渚山)皎然禅茶文化节、“中国——茶道之源”主题高峰论坛在湖州长兴举行,2018年4月第二届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在湖州吴兴举行。2020年11月26日,湖州举行纪念皎然诞生1300周年研讨会,笔者撰写论文,以《走近皎然大师,涵养灵性生命》为题发言。之后,经征求有关专家、学者和编辑意见,再次对于頔《皎然杼山集·序》、皎然的茶诗、赞宁《杼山皎然传》进行阅读,思考,做出初步探讨,写成以上论文。目的在于促进茶界、茶人、诗人和僧俗读者重视对包括茶诗在内的《皎然杼山集》的阅读和研究,深入认识、理解皎然拜师、学佛、种茶、饮茶、作诗、交友、修禅、悟道,于漫漫岁月中度过的人生,让“健康第一,生命至上”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从而使我们进一步走近“生成一草木,大道无负荷”的茶道始祖皎然大师,以修养康健身心,涵养灵性生命,深入对以茶业、茶学、茶诗、茶文、茶道、茶人为本体的茶文化的认知和研究。

本文撰写过程中曾参阅多位专家、学者的论文、著作,虽文中未加征引,未一一列入参考文献,但受到之启迪、帮助却铭记于心,谨此致谢!

注释:

①雪山人,指独修苦行、勇猛精进之僧徒:“时佛往昔在凡夫,入于雪山求佛道。摄心勇猛勤精进,为求半偈舍全身。”(《心地观经·序品》)

猜你喜欢

始祖陆羽湖州
“茶圣”陆羽:煮茶走天涯
『万工始祖』鲁班
华夏始祖
陆羽弃佛从文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后稷教稼
陆羽弃佛从文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
《始祖》心魂在 光焰万丈长
第一次放孔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