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宾茶史初探

2021-12-15鄂千一任燕纪荣全

农业考古 2021年2期
关键词:宜宾茶树茶叶

鄂千一 任燕 纪荣全

四川宜宾,古称僰侯国,后改为戎州、叙州等,地处川滇黔结合部,三江汇流之地,自古以来就是四川西南重点货物集散城镇和航运要道枢纽,更是四川茶叶输往江南的重要港口[1]。宜宾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拥有上千年的种茶制茶历史,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宜宾茶文化,在我国茶叶史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宜宾茶树原产地探源

宜宾属于盆地向高原过渡地带,峡川众多,海拔在236—2018m区间,植被覆盖广阔,加上大娄山脉对洋流季风的阻隔,使其热量丰足、雨量多、土层深厚,宜宾优越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2]。

“僰道出香茗,悠悠三千载”。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其地东自鱼腹(今奉节),西至僰道(今宜宾)……荼、蜜……皆纳贡之……园有芳蒻香茗”,表明在周朝初时,宜宾地区就已经有野生茶树或人工栽培茶树,并向周王朝纳贡[3]。陆羽在《茶经》中记述:“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此处所涉及的“巴山峡川”,根据《中国茶文化经典》考异解释,范围从万县沿长江而上直到宜宾的长江南岸峡川一带[4]。“两人合抱”则可以表明宜宾地区的大茶树生长期不下千年。通过史料记载表明,宜宾植茶种茶具有3000多年历史。

20世纪50年代,在宜宾黄山茶场发现了一株具有典型特征的野生乔木大茶树,后又在宜宾高县、筠连、屏山等地发现相似的古茶树。经过多项生理指标测定,宜宾古茶树是与云南野生古茶树同源种但被长期隔离分局,以及自然衍化之后的古老原始茶树群体[5]。20世纪70年代,四川茶科所对川渝地区野生茶树的分布、性状展开考察、调研,整理总结出两片比较集中呈月牙形分布的野生茶树分布地域,其中一片就包含宜宾[6]。从生物学性状推测其是来源于云贵高原的野生茶树,是经过千百万年自然传播,通过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形成的新的茶树品种。同时,古地质学家研究表示,4000万年之前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之后将西藏向北推移,从而将本来呈东—西直线分布的茶树一分为二,最终形成了如今这一片呈月牙形分布的野生茶树[7]。因此,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研究都可以证明宜宾是中国茶树原产地之一。

二、宜宾茶叶制造史

西汉王褒的《僮约》记载:“烹荼尽具,武阳买荼”[8],表明茶叶当时已经在川内市场流通。“武阳”即为今四川彭山,与宜宾相距228公里,宜宾在武阳之前已经拥有800多年的种茶历史,并且僰道与蜀中联系密切[9],商品茶叶的需求必然催生茶叶制造的发展。此外西汉扬雄在《方言》中记载:“蜀西南人谓荼曰蔎”,此处的“蜀西南人”包括川西南边境的夷僚,当然也包括古僰国(宜宾地区)的少数民族[10]。由此可推测,西汉时期的西南夷蛮(僰人)极有可能已经饮用自产的茶叶。但上述资料都没有涉及茶叶制作方法,宜宾地区茶叶制作的明确记载应该从唐朝开始。

(一)唐代的茶叶制造

1.唐代制茶原料

宜宾有着3000多年的种茶历史,在茶叶制造的发展过程中,茶叶原料的采收标准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但对茶树原料明确记载出现在唐朝。唐代陆羽《茶经·三之造》中指出8个茶叶品质较佳的产地,其中之一就是剑南区域的宜泸地区。对茶叶原料的标准有记载:“茶之笋者……长四五寸……凌露采焉”[11],茶芽大约四五寸,根据古代茶树以乔木为主,可判断原料在一芽二三叶之间。唐代诗人刘禹锡贬谪连州(筠连)时作诗云“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余”。采摘的新芽如鹰嘴,半卷而未展开,即现在的一芽一叶初展。据《茶谱》记载:“泸州之茶树,夷僚常携瓢寘侧,登树采芽茶,必含于口,待其展,置于瓢中……通呼为泸茶”[12],表明此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二叶之间。可见,唐时宜宾地区采摘的茶叶原料较为细嫩,在一芽一、二、三叶之间。

2.唐代制茶技术

根据《唐史》中记载,全国50多种名茶中有18种出自四川,这里面就有宜宾珙县“鹿鸣茶”、兴文县“梅岭茶”。据程启坤对《茶经》和《唐国史补》等史料研究统计,唐朝名茶中蒸青团茶占大多数,宜宾出产的名茶也属于蒸青团茶之列[13]。《茶经》记述蒸青团茶制作工艺大致流程为:茶叶采摘回来需要及时放在箅(篮子)中,而后又把箅放在甑(木或瓦制的桶)中,放在锅内蒸煮。茶叶蒸到一定程度后放置杵臼中捣磨,之后再倒入规(模具)中,用力拍打能够使茶饼充实平整,将压好的茶饼从模中取出来,放在竹制的籯子上晾晒。最后一道工序是焙茶,需要搭建一个茶棚用来焙火,首先放在下层,用以茶叶脱水,快要干燥时则转移至上层继续烘烤[10]。

此外,诗人刘禹锡(唐)贬谪连州(筠连)时还有诗云:“山僧后檐茶树丛……斯须炒成满屋香……”[14]这里的“炒成满屋香”中一个“炒”字反映了当时可能已经用锅炒青。南宋朱翌的《猗觉寮杂记》载:“唐造茶与今不同,今采茶者,得芽即蒸熟焙干,唐则旋摘旋炒”[11],此处说明唐时已经存在炒茶这一事实,从而证实在唐朝已有炒青制法的出现。

(二)宋代的茶叶制造

1.宋代制茶原料

北宋时期的制茶原料与唐代基本相同,但南宋以后宜宾逐渐沦为边茶产区。宋代宜宾为全国重要茶马交易场所之一,其中用来茶马交易的茶叶就包括宋代名茶纳溪“梅岭茶”、黄山“龙芽茶”[15]。根据《大观茶论》对当时国内茶叶记载:“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一旗一枪为拣芽,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16]。宜宾生产的贡茶,其原料应在“斗品”左右。宋朝后期,因为战事的需要,朝廷对战马的需求增加,以茶易马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茶马交易对茶叶的大量需求导致的是对茶叶原料的粗放采收,以剪刀粗叶为主的大宗茶成为宜宾地区的主流。

2.宋代制茶技术

宋代的茶叶主要有片茶和散茶两大类。片茶就是蒸青团饼茶。除特定作为贡品外,其余主要为大宗产品,主要用来茶马交易。宜宾在延续贡茶制造的基础上承担着边茶的生产重任,而宋代饼茶的制造基本上沿袭了唐代的制茶方法。贡茶制法精妙之处,可以总结为采茶、拣芽、蒸、压、研、造、过黄等7道工序。制茶工具种类繁多,主要有灶、釜、甑、杵臼、盆、榨、模具、承、籯、襜、焙等[17],此外还增加了研盆和压榨的工具。边茶的制作更为简便,原料较贡茶更粗老,主要以蒸茶、压榨、烘焙等步骤为主[2]。

(三)明清时期的茶叶制造

1.明清制茶原料

元末明初宜宾生产茶叶以晒青、锅焙茶为主,分为绿茶和篾包茶。由于明王朝采取严厉的以茶治边政策,一度茶贵马贱,运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茶叶以篾包茶为主,篾包茶原料主要有剪刀粗叶即粗老叶片、细茶、黑茶、黄茶等[18]。其他绿茶原料则包括全芽、嫩芽叶。清代至民国年间,四川宜宾生产的毛茶运往雅安做“康砖”。人们一般选择在清明—立夏之间采摘茶叶,利用自制的刀子,从茶树上采下两至八寸的茶青,此时的茶叶原料也是以剪刀粗叶为主;春夏秋三季的嫩叶,仍采用“徒手”的方式;对夏秋两季的老叶,则采取“刀割”的形式。制作边茶原料较粗老,普遍具有一定的成熟度[19]。

2.明清制茶技术

明代以后,茶叶制造方法与唐宋时期相比已有很大不同,明代罢团茶兴散茶,推动了炒青绿茶的发展。明代茶叶的杀青方法基本上改蒸为炒,干燥方法则有炒干、烘干和晒干。据明代丘濬的《大学衍义补》记载:“唐宋用茶,皆为细末……今世惟闽广间用末茶,而叶茶之用遍于中国。”[20]明代宜宾地区的茶叶已逐渐转为散茶格局为主。此外,销往少数民族地区的茶叶经过蒸压以篾包包装,称为篾包茶,也叫庄茶。篾包茶是将各种绿茶,主要是以晒青绿茶为主,经过蒸压制成。把烘青、炒青和晒青等原料茶,经过揉捻、渥堆、干燥、筛分、风选,拣出茶梗,进行拼配,再经过蒸热,装入篾包舂压紧实,晒干之后就成为了篾包茶。篾包茶销往少数民族地区,称为边引,后来把包括宜宾地区所生产的茶叶统称为南路边茶。明朝中后期宜宾成为南路边茶原料的供应地,大量生产毛庄茶,即将茶青采回之后,只需经过杀青,不加揉捻就直接晒干或烘干而制成。

(四)近代制茶的变革

鸦片战争以后,清廷为了弥补国库空虚,大大增加了茶叶税收,又加上印度茶大量销西藏,宜宾边茶一度滞销。当时茶主要分为细茶、粗茶两种。细茶产量少,价格高,茶农一般在每年二月至四月采摘,原料较为细嫩。粗茶是老枝叶,一般每两、三年砍一次,产量多,价格低。宜宾生产的细茶质较薄,味较淡,也称为“下河茶”[21]。

近代宜宾茶叶加工技艺,和我国的茶叶加工变革年代相一致。从宜宾老茶区的茶农了解他们所经历的植、制、饮茶技艺,以及上辈口传之方法为:茶采两季,春茶和粗茶(夏末秋初)。春茶有“清明探头(明前无茶,即使有亦不可饮,可祭神),谷雨正中,白露封山”说法。传统制法为白天采茶,晚饭后炒茶,尔后在簸箕里揉搓茶叶,数量太多则是把炒青叶包于白纱布中,用脚踩(揉),即所谓手搓脚揉之意。也有用白纱布将茶包成纺锤形,手持两端布,将包放在斜靠于墙壁的木板(俗称蹓板)上,用力往下拉,将茶揉成形,次日,若天晴就拿去晒干,若雨天则放在锅内焙干(俗称锅焙子茶)[15]。至今在一些茶区尚有此类加工方法。另一种加工方法,即杀青、揉条、干燥全过程都在锅中进行(俗称旋炒青)。生叶下锅前,多用白蜡打锅,也有用菜油润锅的,往往一锅茶要做四五个小时才能完成,成品与现在手工炒青相似。这种技术在屏山地区仍完整保留至今。粗茶则是捋老叶做边茶,其制法与现在相同。生产品种主要是晒青、少量炒青和大量的粗老边茶。新中国成立以后,茶叶生产蓬勃发展,传统加工方法远不能满足生产之需,进而逐渐采用斜锅(俗称歪锅)杀青,蹓板揉茶(后逐渐改用木桶揉茶,用人、畜做动力),干燥工序则采用土烘灶烘干或大铁锅炒干。

三、宜宾茶叶传播与发展

宜宾茶叶的传播之路也是宜宾茶叶发展悠久的历史写照。宜宾自古就是茶叶原产地,茶叶品质优良,更是川南集散重镇和交通枢纽,有着“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誉,茶叶的传播之路虽然饱经沧桑、历经波折,但对全国茶叶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西周的初贡伊始

西周时期,宜宾地区的僰人族跟随周武王伐纣有功,赐封僰侯,始建僰侯国,僰人每年向周王朝进贡。历史记载表明,当时宜宾的茶叶很珍贵[22],极大可能已经作为贡品进献宫廷。

(二)秦汉的古道传播

秦汉时期,朝廷修建了一条重要的商贸通道“五尺道”,为宜宾茶叶的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五尺道”是从古代成都南下南安(今四川乐山),经僰道、夜郎西境(今黔、滇地区),直达建宁(今云南曲靖),既作为川内通往西南夷僚边境的要道,又延续着古代丝绸之路,据考证它还连载着古代中国同东南亚地区交流往返的路线[23]。宜宾作为这条道路上的重要驿站,其茶叶便直接或间接地向各地传播。

(三)唐代的朝贡佳品

唐代是中国茶叶史上的兴盛时期。唐《膳夫经手录》中记载“惟蜀茶南走百越,北临五湖”,川内大批茶叶依托着这个长江上的商埠顺江东下,向各地传播开来[24]。根据史料表明,唐代名茶中18种出自川内,宜宾名茶也被收录其内。宜宾名茶,多因地域来命名,并以其特有的茶叶造型、香气和滋味美誉内外[13]。比如珙县“鹿鸣茶”,兴文“梅岭茶”,蕨溪黄山等地的“龙芽茶”在市场都享有较高的声誉,曾一度成为朝贡的佳品,香飘皇宫,美誉天下。

(四)宋代的茶马交易

《宋史》有记载,蜀地产茶二十州,有戎州(宜宾),其下辖州县筠州(筠连)、珙州(珙县)、晏州(兴文)、高州(高县)、雷马厅(屏山)、长宁军(长宁)等,按照朝廷指令调度茶叶用来交换马匹[25]。由于蕃夷“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茶马互市起到了治边的作用。南宋时期全国八大茶马互市,叙州、长宁占了两个,可见宜宾在当时具有不小的茶叶生产规模。此外《宋史·兵志》记载:“市马分为二:其一曰战马,生于西陲,良健可备行阵,今宕昌、文州所产。其二曰羁縻马,产西南诸蛮,今黎、叙等五州所产是也。”[26]南宋年间因为战乱不断,战马短缺,所以朝廷在黎州、雅州、泸州等地设茶马司用来获取马源。宋代开西戎马市以茶砖来换取马匹。当时宜宾的市场上主要包括黄山的龙芽茶、筠连县的黄芽茶、明前毛尖以及大宗的团茶等,用茶叶来换取良马、药材及其他商品。宜宾的栈房街、走马街、土桥子一带街市至今还遗存着曾经的印记,彰显着一方茶文化的独特魅力[27]。茶马互市极大地促进了宜宾茶叶向西南地区及沿长江下游等地的传播力度。

(五)明清的曲折发展

明朝嘉靖年间,川内实行“茶引”制度,以雅安为制造或集散中心,销往打箭炉和康藏一带的茶叶统称为南路边茶,其茶源地为川康两省约三十县,最主要的是雅安、荥经、天全、名山及邛崃等县。由于后来藏民需求的增长和销路的扩大,逐渐由叙府、屏山、嘉定、峨嵋及马边地区满足定额[19]。明朝中后期,宜宾逐渐成为南路边茶的原料供应地,因此将宜宾粗加工的茶叶运往雅安再加工成为“南路边茶”,几经辗转运往西藏民族地区,符合当时明王朝对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

明洪武五年,朝廷对永宁(叙永、古蔺)、筠连设立征茶局收取税收,“易换红缨、氊、衫……以备官用”[12]。据《筠连县志》记载,明代筠连茶叶已远销陕、滇、黔西南诸省。明朝之后,四川的茶叶重点面向边茶生产,重点生产砖茶(黑茶)。由于受到“流官制”的影响,宜宾地区的僰人族受到明军围剿,间接导致宜宾名茶失传,比如“梅岭茶”“龙芽茶”等。清代年间,清廷的“怀柔政策”使得藏区同胞如沐春风,对川内的边茶持续增额,因此也使得宜宾茶叶从明末以后获得较大的恢复,销往藏区的茶叶年均可达数十万斤[28]。

(六)近代茶路的辉煌

新中国成立之后,20世纪50年代宜宾主打的“工夫红茶”首次露面,即受到各界的喜爱。在之后宜宾古柏乡生产的“川红”以其香高、味醇、形美的优秀品质驰名国内外市场。20世纪70年代出品的“早白尖工夫红茶”,远涉重洋到达里斯本参与了世界食品博览会,斩获最高奖项,彻底打开了销路,并且一度销往英国、波兰等地。此后宜宾茶叶一路走红,尤其绿茶不仅被国内茶商界所追捧,并出口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29]。此外,宜宾生产的黑茶也远近闻名,茶品颜色深厚、滋味醇厚,以沱茶、砖茶为主要产品行销边藏等地[12]。

四、丰富多彩的宜宾茶文化

(一)文人茶风

宜宾拥有深厚的文人茶风。据《叙永县志》载:“川南饮茶之风始于周时,到汉时行栽培,迄魏晋而大盛,饮茶之风,浸染东南,唐宋之际文人茶风盛极川南。”[13]川南古戎州有着优越的地形地势,向来就是朝廷开疆拓土、巩固政权的政治重点,在茶马互市和民间商贸的共同促进下形成了丰富的茶文化,同时也吸引着众多文人雅士的到来,留下千古茶风。

茶叶从自然物质上升到文化层面,文人学士起着重要的作用。历史上先后有唐代诗人杜甫、岑参;宋代诗人刘兼、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范成大;明代诗人杨慎、曹学佺;清代诗人顾汝修、张问陶、刘光第等来宜宾居停,留下了许多赞美宜宾的诗词歌赋和饮茶名篇。

黄庭坚贬谪戎州3年,与茶结缘,以茶会友,写下名篇《晚饮锁江亭》。流杯池公园里至今还有当年茶酒会宴时留下的遗迹。在池两面石壁上刻有历代名人诗词、书法遗迹90多处,至今仍吸引海内外游客参观,成为宜宾文化的标志性符号[20]。南宋诗人陆游既是一位爱国诗人,又是一位懂茶人,他一生嗜茶爱茶,对宜宾拥有深厚情感。他自诩为“戎州陆羽”,对宜宾茶的嗜好与研究造诣可见一斑。

(二)茶俗民情

宜宾茶俗因其极具地方特色和世俗化的特点,而广泛留存于农村。客来敬茶、过年摆茶、正月看灯吃茶、中元节以茶祭祀、中秋节设茶祈福、父母过寿吃寿茶、走亲访友随茶礼、种田栽秧要吃茶、婚媒嫁娶下聘茶、民事纠纷吃茶调解、求人办事送茶钱,就连平日街头偶遇也会相约进茶馆小坐。宜宾人的生活里已经处处离不开茶,茶叶已经和人们生活紧密相连,而茶也早已脱离普通的物质身份,俨然成为宜宾人古道热肠、民风淳朴的象征。

宜宾茶文化的艺术成就,从民间流传的茶歌、茶谚、茶舞、茶戏、民间故事之中可以领略。20世纪80年代,在宜宾群众艺术馆长钱正杰倡导之下,各区县、乡进行了广泛的民间文学收集,编撰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宜宾卷》,总共汇集民歌民谣17000多首,其中涉茶的将近100来首,可以说包罗万象,极具宜宾地域民族风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29]。《采四书茶》以茶寓理,在人间世俗之中给人警醒和教导。《采英雄茶》以民间的民族英雄为楷模,以茶喻人,彰显英雄的勇敢忠诚。《采孝茶》告诫世人讲孝义、守孝道。《十字采茶》罗列了十位古今名士入歌,从而给人训诫和启发。《采五更茶》和《采姐妹茶》则广泛凝聚了勤苦、淳朴的民风民俗。

宜宾还有一些与茶相关的传说故事。如,筠连县联合苗族乡的《茶小伙与盐姑娘》的故事,反映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的向往;珙县孝儿双田村的《玉香茶》传说,反映了人们对恶徒的憎恨;还有江安县《酽茶解毒》的故事以及屏山县《药王的传说》等。

这些扎根于民间的茶歌和茶故事,反映的虽是茶农们琐碎的生活,却汇集了茶乡浓烈的乡土气息,透露了采茶人浓郁的生活氛围和场景,更是传承了千百年的茶乡文化,增添了宜宾文化中的人文素养。

(三)茶馆茶艺

根据史料记载,在唐代早期,宜宾路边就设有茶水摊,过路人口渴的话可以就地取饮。茶马互市兴盛之后,来往商旅络绎不绝,茶馆顺应而生,于是出现专门替人冲泡茶水的“幺师”,还有堂倌在馆内接待宾客。自清代始,曲艺渐渐进入茶馆之中,掌柜在前台挂有艺人、曲目的招牌,茶客到来则可以根据要求来点唱欣赏。

宜宾地区的茶馆兴盛于民国时期,曾经大有来头的茶馆不胜枚举,比如火神楼、杨泅楼、乐宾茶园、望江茶德园、留园、锁江亭、三江茶社等。茶馆档次不尽相同,有帮会和行业的分别,也有高档和普通的差距[29]。茶馆中上档次的推荐八仙桌、木雕太师椅,普通小商贩或者老百姓进茶馆喝茶则提供木板桌、长条凳和竹靠椅。

宜宾人自古喜爱进茶馆,在茶馆无非就是消遣、解渴、休息。当然也有来做生意谈买卖的;专门到馆内听曲、听说书的;还有谈论公正,或是调解邻里纷争的等等。如今的宜宾茶馆早已从单纯的饮茶闲谈转变为请客团聚、文化体验的好去处。有的素净优雅,有的讲究奢华大方,有的还创造性地营造出日、韩式和欧美风格的主题。在一些规模大的茶馆,每天提供着茶道表演,彰显出现代茶馆的文化氛围,这也正凸显出宜宾茶馆行业逐渐朝着市场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宜宾茶艺表演,极具“唐代分碗,宋代分汤”的地域风尚,还兼备“点茶论道,试茶为艺,涤器观赏”的审美意趣。旧时老宜宾茶馆中“三件一壶”是不可或缺的,挥动的长嘴壶和静谧的盖碗茶具就是最受欢迎、最朴实接地气的献艺器具[21]。今日宜宾,茶技演绎与各地几乎在伯仲之间,装饰清净优雅的室内,乐声荡漾飘扬,端庄的茶艺师动作轻盈,将一套完整的茶艺呈现在观众面前,令人赏心悦目。

猜你喜欢

宜宾茶树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The New Trends in Graphic Notation After 1945
宜宾面塑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探讨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香喷喷的茶叶
宜宾(外四首)
宜宾豆腐乳毛霉分离及应用
两个推荐茶树品种
茶树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