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东北地区大鳍鳠人工繁育关键技术

2021-04-26黄利国文凤君陈胜荣

四川农业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亲鱼溶氧性腺

许 超,黄利国,明 伟,文凤君,郭 伟,陈胜荣

(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大鳍鳠(Mystusmacropterus)属鲶形目、鲿科、鳠属,俗称石板条、石扁头、石胡子等,分布于我国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属我国特产经济鱼类[1]。由于长江十年禁渔战略的实施,以及新冠肺炎的冲击,国家不提倡食用野生鱼类,而且大鳍鳠的人工繁殖技术难度大,人工养殖尚未推广,市场上售卖的大鳍鳠基本来源于垂钓,市售价格上涨至250~300元/kg。南充市农业科学院2017年开始进行大鳍鳠的人工繁殖,经过多年试验,不断优化催产药物和改善孵化条件,使大鳍鳠在试验条件下可顺利进行人工繁殖,现将相关技术经验总结如下,旨在为大鳍鳠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1 大鳍鳠亲鱼引进及培育技术

1.1 场地选择

大鳍鳠的人工繁殖场地要求水源方便,环境安静,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培育池水深保持在1.5~2m,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的要求,水体透明度保持在30~40cm为宜,水体溶氧4mg/L以上。

1.2 亲鱼引进

大鳍鳠亲鱼的引进在上一年的11月左右温度较低时进行,要求大鳍鳠亲鱼体质健康,无电伤痕迹。由于大鳍鳠胸鳍坚硬且有倒刺,运输途中极易划破表皮受伤,下塘前用浓度为3%~5%的食盐水进行体表消毒抑菌,亲鱼池内可搭配适量鲢、鳙进行水质调节,雌性亲鱼体重约120~180g,雄性亲鱼体重约100~150g,放养密度为80~100kg/667m2,雌雄比例1∶2。

1.3 春季培育

春季培育是补充越冬后亲鱼的营养主要时期,也是性腺发育的重要时期。3月气温开始回升后,选择体质健壮的亲鱼至亲鱼培育池进行集中培育,该阶段亲鱼的食欲随着水温的提升而加快,应增加饲料的投喂量,保证性腺发育所需营养,由于目前没有大鳍鳠的专用饲料,可选择蛋白含量40%以上的人工配合饲料替代,投喂量保持在亲鱼体重的3%~5%,按照“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原则,以2h以内吃完为宜,可适当提升鲜活鱼糜或水蚯蚓等动物饵料的投喂比例,还需定期拌投多维等药物防止疾病的发生。有条件的养殖场,保证每周进行1次亲鱼培育池冲水,每次1h,刺激亲鱼性腺发育。

1.4 产前培育

产前培育是亲鱼性腺发育的最重要时期,直接关系着当年大鳍鳠人工繁殖的成败。4月下旬至5月下旬,水温上升较快,大鳍鳠亲鱼食欲高涨,活动量增加,性腺发育进一步加快,应特别注意饲料的投喂,保证性腺发育过程中的营养供给,可提升动物饵料至整体投喂量的50%以上,有条件的可全部投喂动物饵料。产前半个月加大培育池的水流刺激,每天早晚各冲水1次,每次1~2h,让大鳍鳠亲鱼顶水游动以加强运动,保证体质的健壮以及刺激性腺的发育,阴雨天气要及时补充水体溶氧。

1.5 产后培育

产后培育主要保证亲鱼的产后恢复。在捕捞亲鱼、注射催产药剂、挤卵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对大鳍鳠亲鱼造成伤害,产后亲鱼体力消耗较大,体质虚弱,如果不仔细护理,极易造成大鳍鳠亲鱼的死亡。产后过度疲劳的亲鱼应该放入水体微流动、水质清新、溶氧充足的培育池内,培育池遮光处理、减少周围的响动以及人工干预,让亲鱼得到充分休息,防止亲鱼产后应激反应过大。该阶段应采取精细化投喂,主要以水蚯蚓或者红虫等高营养动物性饵料为主,使亲鱼在短期内恢复体质,同时为了防止亲鱼伤口受到细菌的感染,可在注射抗菌药物后转移亲鱼至培育池,若半个月内亲鱼恢复良好即可进行日常培育工作。

2 人工繁殖技术

2.1 亲鱼选择

每年5月底至7月是大鳍鳠的繁殖季节。大鳍鳠最佳的繁殖季节温度为23~28℃,催产前选择健康无伤,性腺发育好的亲鱼放入培育池进行暂养,不断冲水刺激。

2.2 人工催产

水温达到24℃以上开展人工繁殖,雌雄亲鱼配比为1∶2,使用24μg/kg的LRH-A2、1000UI/kg的HCG和12mg/kg的DOM作为催产药物进行2次注射,雄鱼注射量为雌鱼的一半。第一针只注射LRH- A2总量的1/3,注射后的亲鱼仍放入产卵池中暂养,10~12h后捞出亲鱼注射剩余剂量,在注射第二针激素12h后,每隔1h冲水,随时观察亲鱼情况。24℃水温效应时间约20h,在接近效应时间,亲鱼活动明显加强时,每隔1h将亲鱼捞起检查,当发现有卵粒自行排出,且卵黄饱满则表示成熟度较好,可以进行人工授精[2]。

2.3 人工授精

大鳍鳠雄性亲鱼精巢为栉节状,由于试验雄性亲鱼较小,较难挤出精液,为保证试验顺利进行,采用人工取精的方式,解剖雄鱼取出精巢放人研钵剪碎磨烂,倒入精子缓冲液继续碾磨以提高精子释放度,吸取精子缓冲液避光保存,放入4℃冰箱备用[3]。由于大鳍鳠亲鱼怀卵量少且卵子较大,动作过大容易造成卵子受伤,所以应轻柔地挤压雌性亲鱼的腹部,将卵粒排至干燥的陶瓷盆中,然后吸取保存的精子缓冲液到挤出的卵粒中,用鹅毛轻柔缓慢搅拌约3分钟,使精子和卵子充分混匀充分受精,加清水激活精子,继续搅拌2min。

2.4 人工孵化

大鳍鳠的卵属弱粘性卵,将受精卵均匀地布在孵化板上,固定在孵化槽中孵化,池中保持微流水,溶氧充足,必要时用遮阳网遮挡光照[4]。发育至囊胚后期前每小时镜检一次,此后镜检继续发育的胚胎即为受精卵,此时即可统计受精率,此后每隔2h镜检观察受精卵发育情况,每隔2h清除坏死卵。孵化水温24℃出膜时间为64h左右,待鱼苗全部破膜即可统计孵化率。

3 苗种培育技术

刚出膜的卵黄苗体质虚弱,极易受到伤害,水霉病的发生率较高,此阶段孵化池内保持微水流且溶氧充足;出膜3d后,开始投喂牛奶、蛋黄作为开口饵料;5d后投喂轮虫;12d后投喂水蚯蚓,并开始驯化大鳍鳠苗种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投喂水蚯蚓前用食盐水对其消毒,减少疾病来源;培育1个月左右,苗种长至3cm即可放入苗种培育池中,下塘前1周开始培养水体浮游生物等天然饵料,苗种下塘后,选用蛋白含量42%以上的粉状配合饲料投喂;当鱼苗长至5cm左右即可开始投喂小型膨化颗粒饲料,饲料投喂坚持“四定”原则,保证水体溶氧,根据天气、水温、水质及鱼的吃食情况及时调整投饵量。

图1 大鳍鳠胚胎 图2 大鳍鳠水花 图3 大鳍鳠苗种

4 试验效果

大鳍鳠人工繁殖的主要难点在于雄鱼精液不易挤出,在雄性亲鱼个体普遍偏小及性腺发育成熟度不够的情况下,有条件的业主可直接采用剖腹取精的方式。本试验采用精子缓冲液保存精液,可最大限度利用精液,减少大鳍鳠亲本的损耗。2019年6月,笔者开展了3批次大鳍鳠人工繁殖试验,共孵化出大鳍鳠苗种约3000尾。部分大鳍鳠胚胎及苗种照片见图1、图2、图3。

5 应用前景

大鳍鳠作为我国特种经济鱼类,群众接受度较高,由于长江十年禁渔战略的实施,禁止在长江主要干流进行商业性渔业捕捞,人工垂钓难以满足市场对大鳍鳠供应,而开展大鳍鳠的人工繁殖是保证大鳍鳠市场供应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大鳍鳠的市场价较高,养殖周期短,效益好,回报率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亲鱼溶氧性腺
男性腰太粗 性腺功能差
斑点叉尾鮰亲鱼池塘产卵繁殖影响因素研究
小儿肠套叠气体灌肠X线对性腺辐射剂量和放射防护研究
浅谈制药企业中的发酵工艺优化
溶氧对氨基酸发酵的影响分析
亲鱼优选抓好七关键
大鳞鲃亲鱼培育及人工繁殖技术
溶氧对氨基酸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冬季巧留亲鱼七要点
真两性畸形性腺恶变—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