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来时路 一起再出发
2021-04-26吴爱军
吴爱军
致敬遇见,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日。自与《中国学校体育》(以下简称学体)相识以来,便有了多个第1次。2001年,第1次征订学体杂志;2005年,第1次向学体投稿;2007年,第1次在学体刊发文章;2008年,第1次以管理员身份担任学体读者QQ群的管理员;2009年,第1次以管理员身份组织学体QQ群话题研讨;2011年,第1次加入“学体部落”;2012年,第1次创建“爱军云轩”博客,并加入了学体博客圈;2012年,第1次担任学体“一线话题”栏目的社外编辑;2013年,第1次组织学体“草根争鸣”网络研讨;2015年,第1次以学体通讯员的身份参加在武汉体育学院举行的全国中学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的现场采访工作;2015年,第1次担任学体“教学研究”栏目的编辑;2019年,第1次登上了学体的封面……这么多的第1次是我与学体从相识到不离不弃的印记,学体已成为我生活学习中的不可或缺。与学体的20年,我完成了近40篇文章的发表,成功组织了近70期的“群英荟萃”栏目研讨并承担了文字编辑任务,同时担任近5000人的3个学体QQ读者群的管理员,在个人博客“爱军云轩”上传了近300篇原创教学反思与教研成果,在武汉体育学院、鄂尔多斯一中、常州五中等地留下了我作为学体通讯员忙碌的身影,开展了近60期的“一线话题”与“教学研究”栏目的外审与编辑任务。这一切的付出,都在不断增加我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深度理解,提升我的文字功底,并促使我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
致敬遇见,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对学体杂志上的每1篇文章进行勾画标注,并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借鉴与应用,已成为我的一种常态;将实践后的思考撰笔成文,已成为我的一种习惯;将不定期通过学体网络平台与全国的体育教师交流,更新我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已成为我的一种需求。学体提供的平台是夯实自我、追求卓越的助推剂,更是成就自我、超越自我最有力的载体。
一、回首过往,只为追求卓越
2021年是我与学体相识20年的年份,20年弹指一挥间,我从刚入职不久的毛头小伙,成长为市级名教师工作室的领衔人。
1999年,我从南京体育学院毕业,刚参加工作时就知道有学体这本杂志,那时偶尔也会拿起师父办公桌上的学体杂志快速翻阅。直到2001年,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征订1本期刊时,我才在师父的建议下订阅了学体杂志。记得2004第4期刊登了《解读篮球“新”规则》一文,这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了我。文章讲述了很多典型的篮球案例,在篮球教学和执法篮球比赛方面给予我较大帮助,使我对篮球教学与比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那时开始,我开始有意识地主动对每期文章进行精读、品读,尽量做到学以致用。同时我也开始学着将自己的体育课堂教学、业余训练、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等心得体会撰写成文,尝试将我的思考与实践刊发在期刊中,与全国的体育教师分享。从那时开始,在学体刊发一篇文章便成了我的梦想,这个美好的梦想终于在2007年成真。
2007年,在为刊发第1篇文章与编辑讨论文稿时,我结识了学体的编辑,由此让我初步领略到学体编辑优秀的工作作风与职业素养,他们治学的严谨态度与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无时无刻不感染与影响着我,他们的耐心、细心、专心、有责任心令人敬佩,他们高超的专业技能、优秀的文化素养与文字功底,以及前沿的策划与决策能力使我获益匪浅。最终,经过编辑的反复指导和我坚持不懈的修改完善,我的文章《做学生的严师诤友 行体育人无悔的路》在2007年第9期发表。
回忆过往,在追求卓越的路途中,离不开因学体这样优秀的平台而走在一起的伙伴们。人们常说,和优秀的人在一起只会变得越来越优秀,事实验证了这个道理。通过网络,我结识了来自全国的优秀体育教师,这当中有因组建学体读者QQ群结识的吉林武长河、江苏刘军等老师;有因组织学体网络研讨相识的上海王彩云、浙江孟凡东、江苏张建等老师;还有因现场新闻采访相识的山东吕兵文、尹耀、李宁宁等老师。我清楚地记得,2015年5月全国第八届中学体育教师评优课比赛在湖北武汉举行,学体的社外编辑们齐聚武汉进行本次赛事的报道。我有幸与山东尹耀等老师分在了一组,开展上课选手采访、课堂综述、评委专家与观摩教师访谈等通讯报道工作。尹耀老师总是主动分担最累、最繁琐的采访报道工作,每天采访结束后回驻地,他就马不停蹄地整理稿件,与同组采访报道的教师交流后,第一时间发布在相关平台上与全国体育教师分享赛事状况。尹耀老师谦虚谨慎、热情细心,他对待采访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精神在5天的采访报道工作中时刻感染着我。通过学体平台,我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体育教师不仅相互学习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升,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参与学体建设的这些年,我见证了学体的发展,更见证了這些伙伴们在学科专业上的快速发展。
回忆过往,在与学体相伴的20年中,学体编辑和伙伴们启发了我,鼓励了我,令我也在这追求卓越的路途中不断激励自我、发展自我。这期间,我获得了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后备等荣誉称号,获得了过全国十四城市评优课一等奖、市级体育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等比赛奖项,在“十二五”与“十三五”期间共主持省、市、区级课题5项。所有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学体这个平台,也正是在这个平台上,我与学体的伙伴们一起见证发展,走在追求卓越的路上。
二、展望未来,只为逐梦远航
学体发展的40年,见证了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更见证了几代学校体育教师的成长,促进了学校体育工作迈入一个新的时代。作为学体的社外编辑,我深知在与学体一起追求更好的发展、追逐美好明天的同时,要铭记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要铭记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优化网络资源,服务于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与教师专业化能力提升,从而指向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相信在未来,在所有学体人的群策群力下,定会让学体更加服务一线、贴近一线,从而助力中国学校体育工作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站在学体创刊40年的节点上,我们要厘清原点、厘清自我,整装再出发,相信未来学体办刊的质量会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期刊教育教学前沿性的理念引领、栏目设置、文稿的质量、网络教研平台等将会更加贴近一线、服务一线、成就一线。学体是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方向的“引路者”,是造就一批批优秀体育教师的“引导者”,更是打造优秀体育学科教研团队的“引领者”。对于全国千千万万名一线体育教师中平凡一员的我来说,从初识学体到成为学习生活中的不可或缺,它无论是在促进我对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深度理解与实践方面,还是在对我自我价值的实现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我与学体未来结伴的20年,我会不离不弃,那时即便我已经退休,也一定是学体最“忠实的粉丝”,就像与我情同父子的导师王渺一教授一样,70岁了还在订阅学体、心系学体,还时常指导青年体育教师如何将实践提炼成文本,在学体杂志社上刊发,或将学体文章转化为自我实践,提升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展望未来,我会永远铭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信条,与所有学体人一起结伴而行,逐梦远航,助力学体走向新的发展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