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你同龄 伴我成长
2021-04-26李丽
李丽
编者按:四十载风雨同舟,展未来携手共进。自1981年9月《中国学校体育》(原《学校体育》)杂志创刊以来,《中国学校体育》始终坚持立足一线、服务一线、引领一线、扎根一线,坚持为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改革服务,努力走出一条管理人员、编辑人员与广大作者、读者相结合的办刊路线,把刊物深深地植根于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中。在党和国家的正确带领下,在教育部的关心和指导下,《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经过40年的发展与壮大,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与辐射力,这离不开全国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支持,在此向所有陪伴杂志成长的读者、作者朋友们表示真诚的谢意,杂志社将不负众望,继续为读者、作者朋友們搭建平台,把杂志办成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的期刊,为促进学校体育事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为纪念《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创刊40周年,杂志社组织了征文评比活动,在读者、作者朋友们的征文中,透露着对杂志的深深情感和浓浓情意,令评委和杂志社编辑感动,也让杂志社编辑更加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本期将呈现部分获“庆祝《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创刊40周年系列活动之征文评比活动”一等奖的文章,并特邀从杂志成长起来的优秀体育教师一同分享他们的成长故事,以期为读者朋友们呈现他们的成长经历,激励更多得体育教师提升教学与教研能力。
我出生于1981年,成长于一个军人家庭,入伍参军曾是我的理想,后来机缘巧合下我被教练选中成为一名体育特长生,这改变了我的人生方向,大学毕业后我成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后来我读研了,在研究生学习刚刚开始时,导师对我说:“先看《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吧。”我与这本杂志的缘分就这样开始了。
一、初识你时,书页泛黄
在学校图书馆我找到了厚厚的合订本看到创刊第1期时,我惊喜地发现我居然与这本杂志同龄。翻开泛黄的扉页,我看到了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施行;看到了20世纪90年代学校体育思潮的变化,快乐体育、主动体育、成功体育等新型体育观不断被提出和实践,学校体育的功能也被进一步拓展。此外,“为什么要教滑步推铅球”的讨论,也引发了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思考。当时的我几乎每天晚上都在图书馆如饥似渴地翻看杂志,阳光体育、一校一品……随着时代的发展,杂志也变成了彩色,但学校体育发展的每一步都被记录着。
作为学校体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这本杂志就像一名教师为我徐徐展开了中国学校体育鲜活的发展史。来自专家学者、一线体育教师、教研员、体育管理者等不同视角的文章让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历程,我在每一位作者笔下看到了他们当时的思考和实践。以史为鉴,我不断从杂志中汲取成长的养分并反思当下的学校体育改革,看文章、记笔记、写反思,我慢慢地积累了厚厚一本读书笔记。现在翻看起来,当时的思考虽不成熟,但这样的学习过程为我的专业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那时起,我养成了通过杂志了解学校体育发展动态和学习体育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习惯。
二、网络助力,伴我成长
在研三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我急需了解体育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但如何才能了解更多一线体育教师的情况,成为摆在我面前的难题。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上看到了杂志创建的QQ群,这瞬间让我找到了办法。于是,我的大多数问题便通过这个QQ群向全国各地的体育教师咨询,这些来自一线的真实反馈给我的论文写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帮助。对我而言,此时杂志已经不单单是一本杂志了,它更像是一个立体的空间,汇聚了很多有理想的体育教师,他们通过杂志书写实践智慧,通过网络分享心得体会。
2008年,我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那时《中国学校体育》博客圈是我经常浏览的平台。在这里,无私的武长河老师搜集了很多国优课和省优课视频放到新浪博客上,并将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公开,以方便更多的教师看到高水平的体育优质课;“小黑向前冲”常常分享自己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的故事,每天都能量满满;“爱军云轩”在《中国学校体育》博客圈中经常与大家交流课堂教学的真知灼见,很多好的方法都被我借用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余,一有空我就翻看《中国学校体育》,学习好的教学方法,研究清楚后就带到自己的课堂上实践;实践中遇到问题就在《中国学校体育》博客圈或QQ群里提问,有时候抛出一个话题大家就讨论得火热。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我坚持学习、实践和反思,逐渐扎实了教学功底,得到了很多展示课、公开课、研讨课和评优课的机会。在各种锻炼机会中,在教研员和教师们的帮助下,我个人的业务能力得到迅速提升。那时没有微信,没有Wi-Fi,《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在文字之外,为全国体育教师打造了一个网络专业共同体。一根网线将我们连接,大家虽相隔千里,但心却聚在一起;虽未曾谋面,但志同道合各抒己见。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在杂志构建的平台中学习、成长、进步,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视野,也结识了全国各地优秀的体育教师,大家在这样的平台中交流、互助、共享。可以说这本杂志是引领我进步的良师,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媒介,是网络共同体的核心,更是我专业发展的加速剂。
三、争鸣己见,草根力量
后来,我成为了一名体育教研员。《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的网络研讨也更加丰富,开设了“草根争鸣”“案例研析”和“群英荟萃”等多个层次的网络教研板块。之前的成长经历让我坚信网络教研将是所有体育教师的一扇窗,会在教师日常琐碎的工作中照进一束光!我开始迫不及待地向骨干教师们推荐。同时,为了更好地引领教研员和教师了解这个平台,从2016年开始,我连续2年带领骨干教师主持“草根争鸣”话题研讨活动,并刷新了当时参与人数的记录。在我的带领下,区级教研团队也参与到主持团队中,吸引了更多体育教师参与。为了提升网络教研实效,我们还将网络研讨主题与日常教研工作相结合,形成网络研讨、区域教研和课堂实践相结合的路径,引导教师知道、了解、参与、习惯网络教研。在这个平台上,面临同样问题和困惑的教师们一起思考、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虽然在日常教学中存在不少困难,但大家依然心怀理想、不断奋进,这份精神令我感动。
作为教研员,我深知《中国学校体育》不仅宣传党和国家在学校体育工作方面的方针政策和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而且是非常实用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工具书”,很多教学方法、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和教学经验都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开展工作所必备的。因此,长期以来,在我所在地区的体育工作检查和各项评比过程中,是否订阅《中国学校体育》杂志都是打分项之一,我通过评价引导体育教师重视专业学习。此外,读杂志、看教法、多实践、常反思也是培养体育骨干教师的重要路径,很多体育教师行动力强但文笔差,一起看文章、一起分享交流对体育教师的提升作用也非常显著。
在体育教研员的岗位上,《中国学校体育》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很亲切、很熟悉。它为所有一线“草根”教师和教研员提供了表达的机会和学习的空间,是骨干教师提升教学研究能力的重要平台,是教研员了解课程改革方向、提升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更为教研员开展“互联网+教研”提供了平台和抓手。
四、不忘初心,走在前行的路上
如今,我已经进行了近20年的体育专业学习,虽历经不同的成长阶段,但《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却一直相伴左右。2021年,我们都40岁了,这些回忆清晰得像是昨天,时光流转,当初那个想当女兵的体育生已成为教研员;彼时那泛黄的扉页已被精美的设计替代,我们都在成长中一起走进这个新的时代。《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始终为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服务的初心未变,我的专业理想也愈加清晰而坚定。我想我们都会不断提升自己,影响更多的体育教师,让自己的光热散播到操场上、教师旁。你做时代记录者、知识分享者,我做实践引领者、教研推动者,让我们携手并进,一起走向下一个40年,一起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