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微课构建“可视化”数学课堂探研

2021-04-25赵盛春

成才之路 2021年7期
关键词:教学手段可视化数学教学

赵盛春

摘 要:微课具有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等特点,能够为学生构建可视化的课堂,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将微课这种可视化教学手段运用到数学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进行化繁为简的学习,并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不断提高数学教与学的质量及效率。文章以数学教学为例,对微课构建可视化课堂的价值、微课构建可视化课堂的原则及实践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微课;可视化;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07-0058-02

学生在学习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知识时,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而将微课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图形和图像等不同的直观视觉元素,把较为抽象和复杂的内容与学科知识简单地展示出来,能够让学生利用形象思维学习,还能够让学生由形象思维方式逐渐向逻辑思维方式转变,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构建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数学课堂。本文对如何巧用微课构建“可视化”数学课堂进行讨论。

一、微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丰富教学资源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用板书来教学,不仅会浪费较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并且会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沉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将微课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就可以给学生展示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可视化的教学过程中轻松理解及内化所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关于生活中购买书籍的微视频。这样可视化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轻松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主动将之运用到生活中解决问题。

2.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既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也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学生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消退。而将微课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能够使师生间的沟通与互动逐渐频繁,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教师可以播放微课视频,让学生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下面观察物体,使学生在这样立体的观察中对所学知识有深入的理解。这样,师生、生生能进行有效的互动与交流,学生还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视频,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是用数量关系反映客观世界的一门学科,逻辑性很强,因此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而微课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进行多角度观察,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使学生逐渐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需要学生进行想象,在大脑中勾勒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特征。而教师利用微课对图形进行直观展示,不仅可以让学生多角度观察,理解重难点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对事物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思维过程。

二、利用微课构建可视化课堂的原则

数学课堂教学中,想要为学生构建可视化的课堂,让学生在可视化课堂中有所收获,教师就必须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充分发挥微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趣味性原则

学生的年龄较小,心理和生理尚不成熟,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再加上数学学科独具的抽象性、逻辑性特点,如果教师一味讲解,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难以充分理解与掌握所学内容。这种缺乏趣味性的课堂教学,会使学生无法全身心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学习效果自然不好。所以,在运用微课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所设计的微课必须要生动有趣,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微课的引导下进行有效的学习。

2.可接受性原则

微课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及内化所学知识,所以教师要基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微课设计。这样,学生在微课学习中,才能够理解课程的核心内容。同时,学生对自己尚存疑惑的知识点,还可以通过针对性观看的方式,突破学习难关,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实际性原则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极为紧密的学科,所以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的过程中,要善于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融入其中,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为了确保所设计的微课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更加契合,教师应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然后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微课设计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调整、补充及更新。

三、利用微课构建可视化课堂的实践策略

1.课前前置学习

数学学习中,前置学习环节十分重要。教师应将微课运用到学生的前置学习中,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验证和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但受教学时间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限制,课堂上很难开展这个验证活动。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展示三个三角形之间的辩论情境,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第一个三角形:“我比你们都大,自然我的内角和最大。”第二个三角形:“我的钝角比你们要大,我的内角和才是最大的。”第三个三角形:“与你们相比,我确实是最小的,所以我的内角和最小。”这样,能让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從而自主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的定义。教师还可让学生在课前对自己三角板的内角和进行测量。学生发现无论测量哪个三角板,内角和都是180度,对三角形内角和产生了疑惑。教师还可以用学生喜欢的动画方式来展示量、撕、折三种验证方法,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微课最后,教师可以给学生预留四边形和五边形内角和的作业,并要求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这样,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课中自主学习

微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让学生顺利突破学习重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微课进行直观性的教学,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理解知识。例如,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学生要动手操作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但操作难度大,而且容易出现误差。这时,教师可播放微课视频,展示多种验证方法。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模仿微课中的方法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对于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教师可鼓励其提出其他验证方法;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要求其梳理三角形内角和的思维导图。这样的分层教学,能让全体学生都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并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3.课后总结

微课要能够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梳理已有知识。教师可以录制总结类的微课视频,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认知结构,将所学内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呈现,使教学可视化。在这样的微课教学背景下,学生会逐渐养成回顾与整理所学知识的习惯。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喜好及需求,为学生设计更多拓展性的可视化微课视频,既使学生能够进行更加深入及全面的学习,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将微课应用到数学教学中,能够化抽象知识为具象知识,化静态知识为动态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应坚持趣味性、可接受性、实际性原则,在课前、课中、课后充分利用微课构建可视化数学课堂,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席新文.从课前、课中、课后谈微课数学教学使用时机的把握[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4).

[2]蒋雪.数学微课教学“可视化”元素嵌入策略微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06).

[3]黄杏贤.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探讨[J].广西教育,2019(41).

[4]夏悦.小学低段数学知识的可视化教学[J].小学教学研究,2019(30).

[5]周艳霞.借用“可视化”策略,促进学生数学理解[J].数学教学通讯,2019(16).

猜你喜欢

教学手段可视化数学教学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数据结构》中“插入”算法课堂教学实践与体会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