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掘“亮”点读开去
2021-04-25夏旭春
夏旭春
摘要:当前的语文课堂,虽然已经在关注学生的“读”,但教学效率并不高,很多教师还是习惯面面俱到式地传授,课堂节奏显得拖沓,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时间被太多烦琐的分析和无价值的教学内容挤占。如何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尽量做到少讲、精讲,需要教师善于发现文本的教育价值和其中的亮点,以亮点为抓手,对课文进行深耕细挖,去除表象,提炼精髓,从而理解课文主旨,并体会和感悟文章的韻味。
关键词:高效阅读 钻研教材 文本价值 文眼 词语 标点 段落
引言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和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近年来,随着教改的深入,语文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读,从各种课堂教学和教案设计中,展现出的指导阅读的方法也是层出不穷。虽然我们的语文课堂已渐入正途,然而为了构建一堂高效的阅读课,还需要教师别具慧眼,不断深入地钻研教材,对教材亮点进行挖掘。笔者发现,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灵魂的附着点,它便是我们常说的“文眼”,它可能是一个词、一个标点、一个文题或者一段话,教师应善于发现这些“文眼”,以此作为情感的触发器,牵一发而动全身,让教学变得更为简单,也让学生读得更加出彩。
一、善读文题
课文的标题是一篇文章的浓缩,有些标题浓缩的是中心事件,有些标题则浓缩的是作者的情感。一个富含情感的文题,能先声夺人,为全篇文章奠定情感的基调,“感乎心者,莫先乎情”,情感因素被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随之被调动起来。
《再见了,亲人》写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如亲人般的关系,这个标题极具情感色彩,让人读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仿佛能听见中朝人民深情地告别。抓住这个课题,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上课前我播放了一段抗美援朝的视频,并配以深情的解说,让学生亲历那战火纷飞的场景,深切感受中朝人民之间的战斗友谊,再顺势导入:
中国人民志愿军即将告别这曾经浴血奋战过的土地,即将告别这曾生死与共过的朝鲜亲人,他们依依惜别,有太多的话还来不及说,千言万语浓缩在这短短的五个字中,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读:再见了,亲人!
离别的队伍已经启程,朝鲜的亲人与中国人民志愿军深情相拥,他们深情地呼唤着——
生再读:再见了,亲人!
在对文题的反复朗读中,学生早已心潮澎湃,情感如奔涌的洪水,不吐不快!
二、深掘关键词
我在执教《凡卡》这篇长文时,抛弃了传统的逐段式剖析,而是大胆取舍,围绕凡卡的悲惨命运,选取了课文中几个典型的“悲”和“喜”的精彩片段,来揭示文章主题和品析语言风格。在精彩句段品读时,她善于抓住情感丰富的词,将这些词语进行细细咀嚼,从而将文本的意境充分挖掘,让学生进行多元化解读。
片段一:
她在品读:“亲爱的爷爷,老爷在圣诞树上挂上糖果的时候,请您摘一颗金胡桃,藏在我的绿匣子里头。”这句话时,充分抓住“藏”字,通过换词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反复读。
师:这个“藏”可以用哪些词换?
生:收、放、装。
师:试着换一换,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1:“藏”表示生怕弄丢了的意思,读出了凡卡的渴望!
生2:“藏”读起来更俏皮,读出了凡卡的童心。
生3:我还能读出爷爷对凡卡的爱,从一个“藏”字,我仿佛看见了凡卡与爷爷在一起做游戏的情景。
一个简单的动词,学生在反复的读中,读出了内涵,读出了个性,读活了人物,也读出了契诃夫作品的特色——表达简单,却能带给人心灵的震撼。
片段二:
在教学凡卡家乡美景这个片段时,教师紧扣下面这段话里的语气词“啦”深情地朗读。
“天气真好,晴朗……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擦亮了似的……”
师:哪个词最具特点?
生:啦!
师:其实,读好句子只用读好那么一两个词,我们一人一句来对比着读一读,老师去掉“啦”读,你们不去掉“啦”读,看看你读出了什么。
师生比较读。
生1:我读出了凡卡内心的欢喜!
生2:我读出了凡卡对家乡美景的难忘,对家乡美好生活的怀念。
生3:我读出了凡卡内心的渴望,这美丽的景令人向往,却也令凡卡悲伤。
……
师:带着你独特的体会读一读。(指名配乐读)
师生共悟之后,再次深情地对读,优美的背景音乐响起,凡卡家乡的夜晚是那样神秘而宁静……
在优美的意境中,在师生多番深情的对读中,凡卡命运之悲被读得淋漓尽致,作者“以乐衬悲”的写法也读进了学生的心坎中。
三、巧读标点
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我们关注最多的是词或句,然而很多文章中作者对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是别有用心的,精彩的课堂往往是在对一些细节的揣摩中生成的。
我在执教《穷人》时,整节课没有烦琐的内容分析和传统的层次划分,而是别具慧眼地发现了这篇文章中的省略号,以省略号为贯穿课堂的线索,从省略号读开去,引导学生想象省略的内容,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以下是整节课设计的基本思路:
首先,初读课文,找出省略号。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通过浏览和跳读的方式找出文中使用省略号的语段,并用大屏幕展示出来。如此,既明确了阅读重点,又节省了教学时间,实现了长文短教。
其次,精读批注,思考省略号。
在学生初步明确阅读重点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文中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思想?”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批注,达到自读自悟的效果。
再次,品词咂句,感悟省略号。
学生经历了充分的自读感悟后,我在一旁引导点拨,启迪学生走进省略号的意境中深读细品。在学习第一处省略号“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省略了什么内容?
生:時间。
师:省略的时间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受到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
师:读出这种时间的延续感。(生读此句)
师: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为什么丈夫还没回家?你又感悟到什么?
生:桑娜家生活的贫穷。
师:再读省略号,你能读出桑娜的什么心情?(生再读)
生:桑娜担心丈夫的安全。
生:读此句时,我还仿佛看见了桑娜不停地抬头看看那古老的钟,坐立不安的样子。
……
师:此时外面是什么情景?
生读环境描写的句子,师相机播放海上波涛翻滚的视频,并引导学生想象:海上狂风呼啸,电闪雷鸣,渔夫在( )。
最后,反复朗读,升华省略号。
在学生想象了渔夫在外打鱼的各种危险画面后,我再次回到省略号,引导学生读出桑娜的担心和穷人生活的无奈。
在此片段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对省略号由浅入深的朗读,并用省略号将相关内容进行串联,形成一张情感的大网,将穷人生活的悲惨和无奈,通过反复品读不着痕迹地揭示出来,为下文感悟“善良”做足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在朗读中受到了艺术的熏陶,体会出省略号表达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诵读抒情段
作者在写文的时候,情感的积蓄总会有一处宣泄,因而每篇文章都会有些抒情的段落,这是作者情感的爆发,同时也是读者理解文旨的凭借。这样的段落适合反复诵读,形成气势,读出作者心中奔涌的情感之潮。
《修鞋姑娘》这篇文章采用倒叙的方式,在首尾两段中,都抒发了作者对姑娘的敬佩之情和对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呼唤,且这两段文字写得很深情,值得细品。于是,我在教学时,选取这两个片段,采用分层齐读的方式进行感悟。
新课伊始,齐读首尾段,质疑导入。
(“凛冽的寒风把繁华的大街吹得冷冷清清,而我……到处寻觅……修鞋姑娘。”
“是的,这样大的县城,到哪儿去找啊!然而,我还在找,走遍长街,望穿深巷。
修鞋姑娘,你在哪儿?”)
师:齐读第一段和最后两段。(生读)
师:你有什么疑问?
生:我很好奇这是一个怎样的姑娘。
生:作者为什么要寻找她?
如此拋砖引玉,顺着作者情感的脉络,学生在齐读中自然而然地走近作者,想要一探究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在学生深入了文本,感悟了姑娘的真诚之后,我又引导他们再读首尾段,升华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引读环节。
师:(引读)为了这份真诚和信任,第二天,我在凛冽的寒风中寻找——生齐读首段.
师:(引读)我走遍长街,望穿深巷,来寻找那位善良真诚的修鞋姑娘.他在苦苦寻觅,发出了一声声的呼唤——齐读尾段(修鞋姑娘,你在哪儿?)
学生在一次次齐读中,情感已升温,顺理成章地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深处,和作者一起生发出对真诚的呼唤。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一篇文章可读之处有很多。教师应立足文本,大胆取舍,用教育的智慧去发掘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善于发现课文的“亮”点,由此读开去,实现一“点”多“得”,让阅读更高效,让语文课堂在简单中生成,在简约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