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政立项课题看辅导员科研素养与能力培育
——基于2016-2020年全国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工作课题分析
2021-04-25张宗海
张宗海
(商洛学院 艺术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思政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自此,我国高等教育的思政工作再次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全国高校思政工作课题立项,由教育部牵头,社会科学司具体组织,在全国思政工作课题立项中极具代表性,是各类思政工作课题的最高级别。本文将近五年立项的全国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工作课题进行梳理分析,从而认识和了解我国高等教育思政工作研究的热点问题,把握其研究的前沿动态,以期为后续学者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一、数据的采取
以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公示的563项全国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工作课题作为研究对象,将各立项课题的关键词、单位等信息进行整理,文献分析全部依托于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官方网站公布的2016年至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立项的通知①立项通知参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网站:http://www.moe.gov.cn/s78/A13/tongzhi/index_1.html.。
二、研究方法
(一)数理统计法
采用数据整理与汇总软件,对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近五年所公示的563项立项课题的关键词、所在单位、单位所在地区及单位性质进行对比,通过插入透视图等操作对相关信息进行梳理和汇总,并以图表等方式直观呈现。
(二)高频词分析法
高频词分析法是指在立项的课题题目中极具代表的某一个或者几个关键词出现频率的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指向[2]。通过大量的词频分析后,呈现出多次反复的关键词便是该领域现今研究的热点课题。
(三)逻辑分析法
将近五年思政课题立项的相关数据进行梳理,对高校思政课题立项的地域、学校、高频词等因素进行客观分析,明确立项课题的区域特点、内容特点以及研究前沿指向等,探寻出课题立项的内在规律,对未来高校思政课题的申报提供一些规律性的理论资料。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课题数量及立项单位统计分析
对近五年教育部公布的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工作立项课题进行统计分析,见图1。
图1 近五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立项院校层次及数量分布
由图1可见,近五年课题立项中,2016年立项150项;2017、2018及2019年立项总数每年在70至73项之间浮动;2020年有较大的增幅,共立项200项。从数量上看,近五年的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工作课题立项数量成“W”型浮动,2017年及2019年均为70项,2020 年达到峰值200项。从立项单位性质来看,普通本科院校的立项率最高,共立项388项,占比为68.92%;“985、211”院校次之,共立项133项,占比为23.62%;大专、高专院校的立项率最低,共立项42项,占比为7.46%。
(二)立项课题内容的高频统计分析
摘取立项课题题目关键词后,利用透视图等技术对出现频次不小于4的高频词进行统计,见表1。
表1 立项课题高频词统计
由表1不难发现,近五年我国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工作课题的主流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再者便是“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及“实践育人”。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首先,本文以全国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工作立项课题为研究对象,本身就是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展开;其次,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之后,各高校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再一次成为高校学工队伍的研究热点;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较大,可细化研究的内容丰富,为研究者提供了充足的研究切入口,使得该项研究成为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工作立项课题中最高频率者。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全国人民应该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含义[4]。高校是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当代大学生的理解及在生活各领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更是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近年来一直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研究重点,立项率较高。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及实践育人研究。思想政治工作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展开的各项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包含内容广泛且切入点较多,研究热度高。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提到“协同育人”和“实践育人”,主张以校专职教师和专职辅导员两支队伍的“同一性”为起点,利用实践与教学的相互结合,加强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全方位发展、提升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需[5]。育人模式的改变为新时代的高校研究人员提供了研究契机,“协同育人”和“实践育人”的新型育人模式成为高校思政立项课题研究的热点话题。
(三)南北方高校立项课题的研究内容与频次
本文参考中国地理学会会长张相文1908年提出的我国地理南北划分方法,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将资料整理中涉及的高校按照地理位置分为南方高校和北方高校。南方高校和北方高校在原始办学中的经济基础、理念、方针及培养方向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过对南北方高校立项课题研究内容与频次进行梳理与分析,探索南北方高校思政工作研究中各自的优势与弱势,为今后南北方高校辅导员科研及进一步完善当地高校思政工作研究提供大致的指向,见表2。
表2 南北方高校研究内容及频次
南北方高校立项课题的前三个高频关键词趋同,都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为主。表内数据明显呈现出区域性差异:第一,在第四高频研究内容后区域性差异较为明显,北方注重校园育人环境的研究,而南方注重育人模式的研究。第二,在整体数量上,南方高校远高于北方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北方高校前十个高频立项课题的总频次为67,南方高校前十个高频立项课题的总频次为123。
(四)课题立项的高频单位
通过数理统计,将近五年来全国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工作课题频次为3次及以上的立项单位进行筛选,得到14个高频立项单位,见图2。
图2 近五年全国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工作课题高频立项单位
由图2可见,近五年来高频立项单位依次为滨州医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宝鸡文理学院等14所高校。从学校办学层次来看,近五年立项频次不小于3的14个立项单位中,普通本科高校有7所,占比为50%;“211”及以上的高校有6所,占比为42.8%;高职院校仅有1所,占比为7.2%。不难发现,普通本科院校是高校思政工作课题立项的主力军,“211”及以上的高校次之,高职院校立项最少。
四、研究结论与发展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是思政工作立项课题数量与立项单位、办学层次不成正比。通过统计近五年全国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工作课题的563个样本可以看出,普通本科院校是全国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工作课题立项的“中坚力量”,总计388项,占比为68.92%;“211、985”院校次之,共计133项,占比为23.62%;最后是高职高专院校,共计42项,占比仅为7.46%。从教育部2019年教育统计数据看,截至2019年底,我国普通本科高校共计2 021所,其中公办1 265所,民办756所;“211”及以上办学层次的113所,公办和民办的高职高专院校共计1 745所。各类院校基数与全国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工作课题立项数量不成正比。
二是思政工作课题立项研究内容具有倾向性。将近五年立项课题的关键词提取出来,通过高频词分析法分析后得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研究在立项过程中出现的频率最高达到73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研究占比较大,而“创业教育”和“辅导员核心素养”等研究近五年的频次只有4次,研究和立项课题的离散程度较大,频率值的极差达到69,整体表现出研究内容不均衡的特征。
三是南北方高校思政工作立项课题研究内容“异同并存”。从南北方高校最高频的十项研究内容来看,南方高校和北方高校的前三项研究内容相同,分别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同之处也明显存在,从数量上看,南方整体数量高于北方的整体数量,且南方项目频次递减较慢,而北方递减跨度较大;从内容上看,南方高校更注重心理健康和育人方式的研究,而北方高校更注重网络环境和党团建设研究。
四是思政工作高频立项单位地域聚集性明显。从立项单位的地域分布来看,近五年全国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工作立项课题的高频单位有着明显的地域聚集性,入围的14所高频立项高校中,北京有4所高校,山东有3所高校,吉林有2所高校,以上3个地区立项单位相对较为密集。
(二)高校思政工作发展展望
一是思政工作理所当然应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第一要务。“211”及以上办学层次的高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专业性人才的重要渠道,师资力量、科研实力等都优于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高校思政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修课。这类学校作为国内高校的“领头羊”,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高校思政工作研究的重要性,充分发挥自身的师资优势,挖掘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潜力,加大高校思政工作研究力度。以辅导员为主体,思政教师为主要推进力量,互帮互助、互利共进,共同推进本校的思政工作研究,将高校的思政工作研究作为科学研究的第一要务,为落实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1]的问题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是思政工作应突出高校学生工作体系建设的多维度。研究发现,近五年的全国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工作课题研究的内容对学生工作体系的构建和系统研究相对匮乏,高校思政工作应该突出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建设。以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6],将各高校地域特点和专业特色相结合作为思政工作优势推进力量,建立一套“异同并存”的符合高校自身特点的学生工作体系,从体系构建、制度引领及学生引导等多层面共同推进高校思政工作。
三是思政工作应注重“知行合一”。高校思政工作立项课题及其相关的科学理论研究最终的落脚点都应回归到思政工作的实践中去,力求实践工作和理论研究达到知行合一。从高校思政工作具体实践角度去探索思政工作理论研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同时利用科学合理的研究理论指导高校思政工作的科学开展。将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有效结合,形成“实践检验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创新加实践探索产出科研成果、科研成果支撑高校思政具体工作”[7]的有效闭环。充分利用理论与实践的高效结合,形成1+1>2的明显推进效果。充分发挥高校思政工作开展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政工作顺利开展。
四是高校应注重辅导员科研素养与能力培育。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中坚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基本参与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整个过程。为更好地适应高校的办学特点、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及时改进高校思政工作方法,促进辅导员的全面发展,高校应该注重辅导员的科研素养与能力培养。首先,依托全国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工作立项课题,紧密把握我国高校思政工作领域研究的前沿动态,时时更新高校思政工作思维路径。其次,扩大高校思政工作队伍交流,以学校为基础,开展辅导员科研沙龙;以地域高校联盟为基础,开展高校学工队伍之间的交流研讨;以全国性协会为基础,组织各地辅导员队伍开展思政工作学术交流分享会。最后,高校应该高度重视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引导,以资金政策鼓励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工作研究,引导其积极参与全国各类思政工作课题申报,在课题申报过程中提高辅导员的科研素养,锻炼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全面发展。
五、结语
从总体立项情况来看,我国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工作课题立项的开展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的科研成果,并且立项课题的不同维度都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当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应该把握全国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工作课题立项的规律;关注高校思政工作领域的研究前沿与热点;重视高校思政工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有效结合;注重自身的科研素养与能力培育。切实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全面助力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