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创新型经济发展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1-04-25许道乾刘丽娟商思争
许道乾,刘丽娟,商思争
(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江苏 连云港222005)
一、 引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颁布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促进科技创新。 2005 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2017 年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到2035 年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五大发展理念”更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经济新常态下,积极发展创新型经济将助推我国经济迈上新台阶。
江苏省作为中国最早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创新型经济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已经出台了许多激励创新的政策法规。 2011 年江苏省印发《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意见》,积极引导本省创新型经济发展。 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原因,苏北地区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2013 年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动科技资源向苏北集聚的意见》,纵深推进创新经济在苏北的发展,有助于提高苏北地区在全省的竞争力,对江苏省实现全局创新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距离江苏省召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工作会议已经过去10 年时间,10 年来苏北地区创新型经济发展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影响苏北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目前,学术界针对苏北地区的创新型经济研究不多,因此,选取科学合理的创新型经济评价指标,对创新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科学测度并找出背后的驱动因素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 文献综述
关于创新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国外学者的研究相对较早,且成果较为丰富。 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 年最早提出创新的概念,强调生产技术变革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唯一内在因素,真正使资本强大起来的是源于创造性的利润;新古典学派Robert M.Solow 等经济学家把技术进步看作是保持一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唯一动力;罗斯托提出“起飞”六阶段理论,认为主导产业的更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哪个阶段的主要因素;Edward F.Denison 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理论中再次指出,一国经济增长中的决定因素是技术进步,推动技术发展并将之用于生产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内生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保罗·罗默进一步证实知识和技术革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这些理论为创新型经济概念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创新驱动概念,波特把一国优势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分为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对部分国家的研究表明处于创新驱动阶段的国家,各种产业和产业环节中的竞争开始深化和扩大,许多产业摆脱了生产成本与币值汇率的威胁,企业除了改善国外技术和生产方式外,在产品、工艺流程、市场营销和其他竞争方向上也有创造力的表现。 英国政府1998 年在《英国创新驱动型经济报告》中使用“创新驱动型经济”一词,将其特点描述为以科技和知识为原动力,通过对创造力的深度开发实现财富和价值的增加。
国内学者对创新型经济的研究相对较晚,对其内涵的解释以浙江大学吴晓波教授和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为主。 吴晓波把创新型经济概括为以信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推动力,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经济。 洪银兴认为,创新型经济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是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产业为标志的经济。
尽管学术界对创新型经济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对创新型经济的价值取向具有一致的看法,即依靠知识储备和科技进步,变革传统生产方式、创造新生产力、激发产业活力,最终获得创新效益,实现高质量发展。
科学测度创新型经济发展水平及变化,有利于了解各地区创新型经济发展现状,积极调整措施、选择发展路径,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显得尤为关键。 雷红秀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三个方面选取了10 个指标,对我国各省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偏相关分析,发现广东和江苏的创新能力位列一二位,而西藏和青海的创新能力排名垫底。 余翠琴和刘红红基于广西小微企业视角建立了一套以创新投入能力、产出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和创新环境能力为指标的评价体系,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其企业创新能力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段姗等以浙江为例,在创新投入、创新组织和创新产出三个层面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省的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知识储备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是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发展创新型经济营造良好的环境。 资金投入是创新的催化剂,为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获得创新效益是发展创新型经济的目的,也是衡量创新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基于上述分析,论文从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效益三个方面来构建评价体系。
三、 研究设计与指标测算
(一)赋权方法的选取
按照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不同,评价指数的计算方法包括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类,两类方法各有优缺点。 主观赋权法便于决策者依自己的偏好决定权重,带有较强主观性,在实践中有很大局限性。 客观赋权法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指标权重,摆脱了主观性判断,但无法体现各指标在决策者眼中的重要程度。 论文综合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的优缺点,采用组合评价法确定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实现了主客观的统一。
(二)评价指标选取
依据创新型经济发展的相关概念及理论,从发展创新型经济的环境、投入和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如表1 所示。
表1 苏北创新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三)数据来源
论文以江苏省13 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区间为2010 ~2019 年,原始数据来自各地级市统计年鉴和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四)确定权重
四、 苏北地区创新型经济发展评价
(一)苏北与苏中、苏南创新型经济指数的比较
从指数的测算结果来看(表2),近十年,苏北地区的创新型经济指数在全省排名垫底,苏南地区则一直处于领先的位置,苏中地区围绕全省均值上下波动。 与苏南和苏中地区相比,苏北地区创新型经济尚有很大发展空间。 从具体指标来看,拖累苏北地区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人均GDP。苏南地区作为江苏省的经济、教育和科技中心具有传统上的优势,苏南地区高等院校云集,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由2010 年的128.16 万增长到2019 年的145.45 万,增长率为13.49%,人才储备量丰富。 反观苏北地区,2010 年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仅为29.61 万,创新型人才储备与苏南存在较大差距,截至2019 年苏北地区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增长到36.53 万,增长率为23.37%,增长速度较快。 在创新投入方面,苏北地区虽然在投入总量上面与苏南地区差距显著,但表现出快速追赶的态势,R&D 经费投入强度十年间平均增长率为92%,远远超过苏中地区的55% 和苏南地区的23%。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人均GDP 是苏北地区创新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2019 年苏北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苏南地区的36.42%,比苏中三市低4300 亿元。 2019 年苏北、苏中和苏南人均GDP 分别为16.80 万元、12.35 万元和7.56 万元,较2010 年分别增长111%、161%与154%,可以看出苏中和苏北地区的人均GDP 增速远超苏南,这有助于减小创新效益上的差距。
表2 2010~2019 年苏北苏中苏南创新型经济综合指数及排序
(二)苏北五市创新型经济发展时序分析
从苏北五市创新型经济综合指数平均值(表3)来看,苏北地区创新型经济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10 年的1.275 上升到2019 年的1.607,提高了26.04%。 从增长率来看,2019 年苏北地区增长率最低,仅为1.39%,增长率最高出现在2013年,为5.85%。 其中创新环境指数在过去十年间呈波动上升,由2010 年的0.319 增长到2018 年的0.353,增长率为10.66%,最小平均值出现在2011 年,为0.318,最大平均值为2019 年的0.353。 创新投入指数在过去十年间逐年增加,平均值从2010 年的0.443 提高到2018 年的0.558,增长率为25.96%。 创新效益指数十年间呈逐年上升,平均值从2010年的0.514 提高到2019 年的0.558,增长率为8.56%。
表3 2010~2019 年苏北5 市创新型经济综合指数及排序
从各市发展水平来看,五市差距较大,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徐州市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在苏北地区处于领跑的位置。 宿迁市相对落后,排在苏北五市的末位,与其他四市差距较大,拖累了苏北地区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淮安市在2010~2013 年排名第二位,2014 ~2019 年排名第三位,连云港市2010~2012 年排名第三位,2013~2019 年排名第四位,盐城市从2010 年的第四位上升到2019 年的第二位。2010 年排名第一的徐州市和排名第五的宿迁市综合指数之比为1.23,到2019 年排名第一的徐州市和排名第五的宿迁市综合指数之比增加到1.31,说明经过十年的发展苏北地区创新型经济差距有所拉大。 从各市增长率来看,十年间盐城市创新型经济综合指数增长率最高,为40.70%,宿迁市增长率最低,仅为19.26%,低于苏北地区平均水平,徐州市、淮安市和连云港市的增长率分别为27.41%、20.03%和22.69%。
具体来看,徐州市创新环境指数十年间均排名第一位(表4),宿迁市则一直排名垫底,连云港市则保持在第四名的位置。 宿迁市在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和公共图书馆藏书两项指标上排名垫底,制约了本市创新型经济的发展。
表4 2010~2019 年苏北5 市一级指标测算及排序
创新投入指数方面,盐城市在2010 ~2013 年排名第五位,从2014 年起一直处于第一位,主要原因在于该市自2014年起,教育和科学技术支出占GDP 的比重较之前有了大幅度提高,其中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从2013 年的10.95%提高到2014 年的18.84%,科学技术支出占GDP 的比重从2013年的1.89%提高到2014 年的3.56%,说明盐城市开始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徐州市创新投入指数一直处在前两名的位置,宿迁市在2010 ~2013 年排名第四位,2014 ~2019年排名第五,主要原因是后六年该市教育支出占GDP 的平均比重由17.10%降为14.14%。
创新效益指数方面,徐州市和盐城市一直占据前两名的位置,除2011 年外,徐州市均排名第一位,但两市的发展差距在缩小,其他三市呈现出波动交替。 其中徐州市和盐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专利申请授权量在苏北地区遥遥领先,有力支撑了两市的创新效益指数。
五、 创新型经济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论文把创新型经济发展指数(Qit)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如下解释变量进行Tobit 回归分析:
人力资本(Hrmit)。 内生增长理论把劳动力要素视作推动创新发展的因素之一,认为人力资本参与到创新活动的方方面面。 因此,论文选取每万人中科技活动人数表示人力资本。
投资支出(Radit)。 加强创新投资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作用,能够为科研人员持续参与创新活动注入活力,带动创新型经济发展。 以R&D 经费投入强度代表投资支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 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锋队”,高新技术企业对推动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基于此,选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Amoit)和专利申请授权量(Patit)来表示技术能力。
利用2010~2019 年的苏北地区数据,建立如下模型:
上式中,Qit为被解释变量,表示第i个地区t年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指数,γ0是常数项,γ1,γ2,…,γ4为待估系数,μit是随机误差项。 结果如表5 所示。
表5 影响因素实证结果
人力资本、投资支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专利申请授权量与创新型经济发展指数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且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提高科技人才素质、加强研发投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对推动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六、 苏北创新型经济发展对策
(一)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推动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 在苏北五市的比较中,宿迁市在高校数量和高校在校生人数方面明显偏低,对创新环境指数产生明显的制约作用。 一方面苏北应当加强本地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增加人才储备;另一方面要完善高层次人才引入政策,提供落户、税收、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便利措施。同时制定相应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各领域高素质人。
(二)提高科研要素投入,激发创新潜能
2014 年起盐城市创新投入指数快速增长,极大地推动了该市创新型经济的发展。 在政府财政预算支出方面,适当增加在科学技术和教育支出上的倾斜力度,形成与GDP 增长相适应的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同时,优化科技创新服务方式,建立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做到资源供给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匹配。
(三)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新旧动能转化,建设创新载体
就现状来看,连云港市医药行业在全国处于领先的位置,徐州市在工程机械制造方面优势明显,盐城市将汽车产业视为支柱产业。 各市可以结合当地传统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参与企业技术攻关,通过产学研相融合的方式,对核心领域进行重点突破,集中力量实现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