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雕塑中的团块与体量感
2021-04-24田佳龙
田佳龙
中国当代雕塑有着非常快的成长历程。到今天,我们会看到各式各样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难免会发现具象雕塑有着边缘化的趋势。团块与体量感的表达在具象雕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具象雕塑并非仅仅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而是会因为越来越多艺术家的展现而产生新的发展,获得新的生命。西方的费尔南多·波特罗与中国的申红飙都是具象雕塑艺术的代表人物,其作品皆在团块与体量感的体现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有着令人震撼的感染力,可以说是他们内在精神的体现。
一、具象雕塑中的团块与体量感概念分析
东西方雕塑史的发展历程中,意向雕塑通常会被认为是人类最早期的雕塑形式。原因就在于原始时期的人们没有工具与技术的支持。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意向雕塑已不能满足艺术家创作需要时,具象雕塑便应运而生。具象在英文中是representational,意思是具象派的,代表性的,而对于具象雕塑,普遍理解为:“用写实手法制作,运用严格的透视、解剖等科学原理,再现物象的基本形态、比例、动态、结构、肌肉变化等,追求物象的形似。特点是情节生动、形体准确、传达单纯、交流直接。”换句话说,在雕塑作品中只要能够感知到与自然环境中相似的具体形象的作品都可归类为具象雕塑。在中国当代艺术环境中,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具象雕塑某种程度上可理解为一种媒介或者某种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
(一)团块的概念
团块不仅在雕塑中常常被提及,素描中也有涉及,一般认为是封闭严实的意思。在宗白华的《中国古代的绘画美学思想》中,他说道:“埃及、希腊的建筑、雕刻是一种团块的造型。米开朗琪罗说过:‘一个好的雕刻作品,就是从山上滚下来滚不坏的。’他们的画也是团块。”所谓的“从山上滚下来剩下的东西”就是团块,是具象雕塑艺术中最纯粹最重要的存在。我们经常把团块看作成是体量大的,整体感强的形体,并非是单纯的方或圆,表达着是雕塑自身的韵律感。高点膨胀,低点较浅。团块让具象雕塑变得形象生动,保证了其完整性。当然,团块的形式也让雕塑作品中的情感迸发。
(二)体量感的概念
“雕塑是造型艺术,是以特定物质材料创作出的有体积的立体形象。立体是其造型特点,体积是其语言特点”,这里的体积的表达便是体量感。体是指“形体”,可以说是“形体”中的体积感。量是“体量感”,通常是指饱满度,重量感和质量感。在雕塑艺术中,无论大小都是有体积的,体量感的展现会让观者心里产生或大或小的震撼。雕塑艺术家在创作中利用雕塑的体量感表达来把握事物的形象美,进行思想的传递。由于雕塑家表现手法与个人情感表达的不同,在雕塑体量感的叙述方面也会不同,例如有的雕塑让人觉得轻盈挺拔,有的雕塑让人觉得浑厚沉重。一直以来,雕塑家通过雕塑来再现自然,赞颂生命,常常将自己的愿望与追求以夸张、充实的体量感表达出来,观者也可以从中体会到造型中所存在的其精神性。
二、具象雕塑中团块与体量感的体现分析
雕塑是一种立体三维艺术,对于其团块与体量感表达的目的也非常明确。纵观中西方雕塑史,我们可知的是早在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便可以看到器物的存在。这是一种实体的半封闭式的块体,它的诞生预示着人们对于“形”有了一定的概念,对此,恩格斯就说过:“和数的概念一样,形的概念也完全从外部世界得来的,而不是头脑中由纯粹的思维产生出来的。必须先存在具有一定形状的物体,把这些形状加以比较,然后才能构成形的概念。”古希腊文明可谓是西方历史文明的巅峰时代。希腊的雕刻艺术在今天都会被当作美的典范,而希腊人对于“形”的理解,就体现在希腊的陶器中,那时的陶器堪称是上古时代最出色的制造品,在当时也极为兴盛,其不仅满足国内村民的生活需要,更是出口远销。古希腊黑绘风格陶器代表作《阿喀琉斯和埃阿斯玩骰子》便体现出一种内在的“形”,这就是在雕塑艺术中所说的团块造型。双耳陶瓶的外形简洁,器皿对称式的构造显得稳定又和谐,强调的是形体与形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对于局部细节的深入刻画。团块的造型并不是简单的方与圆,而是通过简单的变化即达到其作为陶罐所拥有的生活属性,又简单大方,这就是古希腊时代从科学与哲学中所得来的团块意识,一直流传到今天为我们所用。事实上,不仅是西方陶罐,中国传统雕塑凭借着其对于三维空间的呼应关系,也是团块意识的体现。在霍去病墓中的石雕《马踏匈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匹昂首挺胸的战马,这是一匹代表胜利者的战马,脚下踩的是象征匈奴的失败者,匈奴人蜷缩的身体与高大威猛的战马形成鲜明的对比。值得注意的是,作品并没有对于这一场景进行精细刻画,而是运用循石造型手法和线刻,马腹下不做镂空处理,雕琢巧妙,加剧了团块整体感与稳定感,像纪念碑一样浑圆而富有气势。
先“形”后“体”,继而是“体量”。除了团块造型之外,我们常在评论雕塑作品中提及体量感,体量感的表达也极为重要。体量感的表达涉及其空间大小的变化。在创作中,雕塑家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体量所占据的客观空间,通过这种客观空间来对体量感进行传达。当然,我们在观察一件作品时,常常因其空间占据大而感受到强烈的体量感,例如位于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佛像大气恢宏,堪称巨作。设计者不仅在佛像体量比例上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纵向的压缩,同时与主像旁边的天王、菩萨与弟子的形象大小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如此安排让朝拜者的目光都聚集于大佛之上,人站在大佛面前显得十分渺小,强烈的对比下朝拜者会感受到庞大佛像下的体量感。这便是通过占据实际空间的大小来产生体量感。
三、具象雕塑中团块与体量感的意义研究
团块与体量感是具象雕塑中最主要的特征,不仅是情感的传递,更是一种对于雕塑本体意义的升华。费尔南多·波特罗是一位有着丰富经历的艺术家,在绘画与雕塑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他的雕塑将构图、形象和绘画紧密相连,甚至于在雕塑中为我们展现出绘画所不能看到的表现手法,他也称之为是另一种再生。对于他自己的作品,他曾说道:“形式是自然的强化,体量的强化,肉欲的强化。”以作品《鸟》为例,其以鸟为主角,并不是单纯的一只鸟,波特罗赋予这只鸟极大的体量与团块式的表达,让这只鸟看起来极为强悍与庄重。他通过对于自然之鸟的强化,来表达他对于大自然的尊重,这也迎合了他所认为的形式是自然的强化的观点。很多人都认为他的雕塑作品都营造了一种自然的肥胖,他对此并不否认。也许正是因为有这种圆润表达,才让这种大体量的物象变得纯粹与诙谐,观者也不会感受到压抑,而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与人类卓越的想象力。波特罗的雕塑则用智慧将物象以普通的平面形式转向为立体造型。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我们常常陷入于对自然物象的变形与夸张的漩涡之中,便自然而然地开始虚构,夸张,这也就失去了所谓的“真实性”,波特罗是发现自然,探寻自然,而不是杜撰自然。
中国雕塑家申红飙的作品中处处都体现着人与自然的主题。他用庄重与结实的身体语言,再现了游牧民族的力量与品格。中央美院教授邹跃进对于他的评价非常之高,对此他说道:“申红飙艺术的感染力,来自他雕塑的每一个蒙古人都充满了无限的力量,具有古朴、厚实、稳重和崇高的审美特征。我认为这是艺术家追求永恒精神的结果:让普遍和抽象的永恒精神,寓于具体和个别的蒙古人的形象。
《蒙古人》是申红飙最负盛名的系列作品之一,也是这组作品让他走出中国,走向国际。作品不但放在法国索邦先贤祠的前方,同时法国索邦大学也为这件作品举办了专题性的学术研讨会,可见这件巨型雕像所拥有的震撼力是极强的。众所周知,蒙古人本身就给世人一种高大威猛的草原战神的感觉,之所以将蒙古人作为自己作品的主题,是因为他对美丽的乌珠穆沁草原非常向往,希望通过雕塑创造出那个伟大的民族。在作品《蒙古人》中,观者直接的感受便是大体量雕塑所带来的震撼力,结实的肌肉,简约的线条,仿佛成吉思汗在我们面前一般。体量感与团块意识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形成了他独特的语言形式,让所有作品中都充满强烈的个人意识,此时的申红飙便不再是学院派的代表,而是用一种自己的方式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无论是西方的费尔南多·波特罗还是中国的申红飙,他们都以体量感与团块意识为我们展现出了他们对于艺术的思考与艺术人生。
四、结论
文章从具象雕塑中的团块与体量感的概念分析出发,继而分析了两者在雕塑艺术中所带来的作用与意义。并将其所带来的情感的表达与流露作为重点进行强调,并以中西方雕塑艺术家费尔南多·波特罗、申红飙为例说明其团块与体量感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