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区中青年慢性病多病共存现况研究
2021-04-23张亚君刘华王朝昕石建伟
张亚君,刘华,王朝昕,石建伟*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在疫情期间,患有基础慢性病的人群更是成为新型冠状病毒的重点“攻击对象”,其导致的疾病负担给我国居民带来身体和经济上的双重挑战[1-2]。为此,国家建立了慢性病防控制度,以便及时发现慢性病高危人群,及早为患者和高危人群提供预防、诊疗、随访和健康教育等服务,而社区和家庭医生是提供慢性病服务的重要力量。随着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开展,慢性病管理服务已经基本覆盖老龄化人口,针对社区中青年人群的慢性病管理将成为下一步的重点。而目前关于社区中青年人群慢性病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多病共存的研究更少,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上海社区18~50岁中青年居民慢性病流行病学趋势及多病共存现状,为家庭医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慢性病管理服务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上海某社区医院信息系统(HIS)年龄18~50岁患者的诊疗数据,包含性别、年龄、是否签约、主诉、诊断等基本信息,排除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编码不全和错误者,共获得有就诊记录的患者34 720例。人口统计认定的“劳动适龄人口”是年龄15~59岁,然而其年龄跨度长达45年,本研究主要聚焦社区和家庭主要生产力力量的 18~50 岁青壮年人群[3]。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ICD-10和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慢性病分类为依据对社区高发16类慢性病进行分类。将社区同一慢性病诊断超过3次的患者界定为“患有某种慢性病”,将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患者定义为多病共存[4]。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包括慢性病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签约、慢性病病种分布、多病共存组合分布;不同特征人群慢性病数量比较采用χ2检验或趋势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17年1月—2019年12月来社区就诊的18~50岁中青年患者共34 720例,其中男13 526例(38.96%),女21 194例(61.04%);签约7 581例(21.83%),未签约27 139例(78.17%);年龄18~30岁8 899例(25.63%),31~40岁13 787例(39.71%),41~50岁12 034例(34.66%);19 180例(55.24%)3年来没有慢性病就诊记录,8 922例(25.70%)有1种慢性病,3 134例(9.03%)有2种慢性病,3 484例(10.03%)有≥3种慢性病,6 618例(19.06%)患者存在多病共存。
2.2 不同特征社区中青年慢性病多病共存情况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签约与否社区中青年慢性病多病共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慢性病多病共存比例高于女性(P<0.05),年龄越大慢性病多病共存比例越高(P<0.05),签约者慢性病多病共存比例高于未签约者(P<0.05,见表1)。
表1 不同特征社区中青年慢性病多病共存情况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community-based prevalence of coexistence of multiple NCDs among young and middle-aged people in Shanghai by sex,age and having contracted healthcare services or not
2.3 中青年重点慢性病病种顺位分析 16类高发慢性病中,患病率排名前5位的分别为高血压、关节脊椎疾病、胃十二指肠炎症、功能性肠疾患、脑血管病,而传统“三高”的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并列第10位。
从性别分类来看,男性和女性的前3顺位均无差异,分别为高血压、关节脊椎疾病、胃十二指肠炎症,二者存在差异的病种主要集中在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和泌尿系统疾病,其中对于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和糖尿病,男性比女性高4个和5个顺位,泌尿系统疾病女性比男性高5个顺位。
从签约情况来看,签约居民和未签约居民的慢性病患病谱并无明显差异;从年龄构成来看,高年龄组慢性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高于低年龄组3个顺位以上,低年龄组功能性肠疾患、消化系统其他疾病、慢性支气管疾病等高于高年龄组3个顺位以上(见表2)。
表2 不同特征社区中青年慢性病病种类别排序情况Table 2 Ranking of chronic diseases among young and middle-aged people in the community of Shanghai by sex,age and having contracted healthcare services or not
2.4 中青年慢性病多病共存的病种组合 男性和女性间2种慢性病组合差异并不明显,“高血压+糖尿病”“高血压+慢性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关节脊椎疾病”均位列前3位,男性患者排名第4位的是“高血压+胃十二指肠炎症”,“高脂血症+高血压”排名第5位,女性排4、5位的组合分别是“胃十二指肠炎症+功能性肠疾患”和“脑血管病+关节脊椎疾病”。3种及以上的病种组合,男性和女性间的差异较小,前5顺位的疾病组合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3种及以上的病种组合中“高血压”“肝胆疾病”“睡眠障碍”出现的频次较高(见表3)。
表3 不同性别社区中青年慢性病多病共存病种组合情况Table 3 The combination patterns of multiple NCDs among young and middle-aged people in the community of Shanghai by sex
未签约患者和签约患者间,多病共存的前5顺位的病种组合基本一致,仅有个别病种组合有差异。
中青年慢性病多病共存的病种组合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尤为明显。对于2种慢性病的组合,18~30岁组的前5顺位主要是消化系统、关节骨骼系统和泌尿系统的两两组合,而41~50岁组主要是高血压与糖尿病、慢性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的组合,从疾病系统层面存在明显差异。对于3种及以上的慢性病组合,18~30岁组的前5顺位主要是肝胆疾病、睡眠障碍、泌尿系统和其他消化系统疾病间的组合;41~50岁组主要是高血压与其他系统的组合,且排名前2位均为超过6种以上的疾病组合;31~40岁组的情况介于二者之间(见表4)。
表4 不同年龄社区中青年慢性病多病共存病种组合情况Table 4 The combinations of multiple chronic diseases among young and middle-aged people in the community of of Shanghai by age
3 讨论
3.1 中青年慢性病多病共存不容忽视 上海市社区中青年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相对较高,超过40%,基本与北京相类似[5],高于部分其他地区[6-8],其中多病共存的比例接近20%,也就是说中青年慢性病患者有接近一半存在多病共存现象,这可能与超一线城市紧张的生活节奏有关,尤其是中青年人群工作负荷重,经济压力大,加班、久坐、晚睡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慢性病的患病率相对较高[9-10]。社区中青年在慢性病多病共存的人口学特征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高年龄组高于低年龄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2],签约人群的多病共存比例高于未签约人群,主要原因是目前的社区家庭医生签约以慢性病等重点人群为主,随着政策引导中青年人群的签约会逐步增多,提示针对中青年人群的社区家庭医生慢性病的个性化健康指导与服务,对慢性病管理有着积极意义[11-12]。
3.2 高血压防治仍是社区慢性病管理的重点 高血压仍是上海社区中青年居民的第一顺位慢性病,说明无论是老年人还是中青年,高血压的防治都是社区慢性病管理的重中之重[13],高血压发病的年龄前移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关节脊椎疾病和慢性消化道疾病是除高血压之外的排2、3顺位的疾病病种,这与天津地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4],提示社区家庭医生需要针对性提供关节脊椎的康复服务、运动处方及消化系统疾病的合理用药和保健知识[15-16]。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在社区中青年的慢性病患病顺位相对靠后,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早期没有症状,不经过检查难以被发现[17]。
3.3 心脑血管疾病之外的慢性病需要警惕 上海社区中青年人群2种慢性病共存的病种组合以“高血压和糖尿病”居首,这与老年人群的多病共存特点基本一致,第二位到第四位的组合基本为“高血压”与“关节脊椎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组合,这与老年人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病种组合相区别[18-19]。并且在中青年人人群内部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病种组合逐步从“关节脊椎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向“三高”疾病组合变化,在病种数量上也逐步向2种以上慢性病共存的趋势转化[13]。
在3种及以上慢性病多病共存的病种组合中,“肝胆疾病”成为一种高频病种,尤其是40岁以下人群中前5顺位的3种及以上的病种组合均包含“肝胆疾病”,这可能与中青年经济负担、心理压力和情绪管理等因素有关[20]。“睡眠障碍”也是3种及以上病种组合中的“常客”,相关研究表明睡眠障碍与多种慢性病相关,长期睡眠障碍可导致肥胖、免疫力低下、神经功能紊乱[21],因此需要对中青年人群的睡眠障碍问题进行及时的监测和早期干预。
慢性病的社区健康管理是实施“健康中国2030”的重要抓手,对社区中青年的慢性病管理是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利用社区真实数据对中青年慢性病的患病情况进行分析,为社区中青年慢性病多病共存情况研究补充了数据。但同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数据仅来自社区诊疗数据,缺少二、三级医院数据的支撑,数据存在偏倚风险。目前课题组在明确现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中青年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及精准干预进行探讨,期望为社区中青年的慢性病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作者贡献:石建伟负责文章的构思与设计、论文的修订,并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王朝昕负责研究的实施与可行性分析、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刘华负责数据收集与整理;张亚君负责统计学处理、结果的分析与解释、论文撰写。
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