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有效性对比
2021-04-23袁晓晨马茂原
袁晓晨,马茂原
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江苏泰州 225300
反流性食管炎是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消化道疾病,主要表现为食管下段抗反流功能障碍,患者多可见程度不同的反酸、烧心等症状,部分患者甚至还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胸部胀痛等现象,对患者正常工作、生活的影响极大[1-2]。 同时该病还具有复发性高、治愈困难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健康。 目前,临床上通常将抗反流功能作为治疗该病的关键, 但当前临床上尚未明确治疗该病的特效药物, 通常将抑酸剂作为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3]。 雷贝拉唑属于新型抑酸剂的一种,具有良好的抑酸功效,故而逐渐在临床上得到推广使用。 该次研究中以2018 年3 月—2020 年 1 月期间该院收治的50 例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雷贝拉唑在该病患者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该院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 例,其中男15 例,女 10 例;年龄最小 30 岁,最大 70 岁,平均年龄(50.8±3.0)岁;病程最短 2 个月,最长 6 年,平均(3.2±0.3)年。观察组 25 例,其中男 13 例,女 12 例;年龄最小32 岁,最大 69 岁,平均年龄(51.0±3.3)岁;病程最短 3个月,最长 7 年,平均(3.5±0.5)年;该次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或其家属均知情同意,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①患者均经病理及胃镜检查确定患者均存在下段食管炎性改变现象; ②患者均知晓研究内容,同意参与研究;③患者对研究药物均耐受,不存在药物禁忌证、过敏史;④患者均具备正常沟通、交流能力,能够配合研究。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功能性消化不良者;②合并有严重功能障碍者;③合并有神经病变者;④排除不符合诊断标准者;⑤伴有精神疾病、认知障碍活沟通障碍不能配合研究者;⑥对药物不耐受或有药物过敏史者;⑦临床资料不全者。
1.3 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处理,包括戒烟戒酒、停止使用其他促使反流加重的药物等; 对照组同时行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国药准字 H10950086,规格:20 mg)治疗,口服用药,2 次/d,20 mg/次,连续用药 1 个月;完成 1 个月治疗后,调整用药剂量为 1 次/d,10 mg/次,再继续用药1 个月。
观察组同时行雷贝拉唑(国药准字 H20061220,规格:20 mg/片)治疗,口服用药,1 次/d,2 片/次,连续用药1 个月。 完成 1 个月治疗后,调整用药剂量为 1 次/d,1片/次,再继续用药1 个月。 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实施胃镜检查,对疾病康复情况进行明确。
1.4 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各症状积分情况进行对比,包括胸骨后疼痛、烧心、反酸等,各症状均按照从无到严重记录为0~3 分, 其中0 分表示无症状,1 分为经提醒后可发觉症状,2 分为症状明显,但不影响正常生活,3 分为正常明显,并对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总分为各症状评分之和[4]。
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治疗后患者各症状均消失,食管黏膜均表现正常为痊愈;以治疗后患者各症状均明显改善,食管黏膜表现明显好转,且症状积分下降程度超过80%显效;以治疗后患者症状有所改善,症状积分下降程度超过50%为有效;以治疗后患者各症状均无明显好转,症状积分下降程度不足50%为无效[5]。
③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蛋白酶(PG)抗体变化情况,并比较血清幽门螺旋杆菌(HP)抗体阳性率;分别在治疗前后患者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患者静脉血进行检测;取静脉血3 mL,于室温下自凝,以3 000 r/min 离心10 min,分离血清,置于-20℃的冰箱内保存待检,以奥林巴斯AU5400 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PGⅠ、PGⅡ;血清HP 抗体则采用间接固相免疫层析技术进行检测,试剂盒由深圳晶美生物制品公司提供,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情况
观察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82,Z=-2.416,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2.2 治疗后症状评分
观察组治疗后胸骨后疼痛、烧心、反酸等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评分比较[(),分]
组别 胸骨后疼痛 烧心 反酸观察组(n=25)对照组(n=25)t 值P 值0.5±0.1 1.6±0.3 17.393<0.001 0.5±0.1 1.5±0.2 22.361<0.001 0.4±0.1 1.6±0.3 18.974<0.001
2.3 血清PG 变化情况、血清HP 抗体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组间对比血清PGⅠ、PG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PGⅠ水平及HP 抗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G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表 4。
表3 两组患者血清 PG、血清 HP 抗体变化情况比较[(),ng/mL]
表3 两组患者血清 PG、血清 HP 抗体变化情况比较[(),ng/mL]
组别PGⅠ治疗前 治疗后PGⅡ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25)对照组(n=25)t 值P 值81.3±5.3 81.5±5.7 0.128 0.449 113.8±9.3 101.2±6.4 5.580<0.001 44.8±3.9 44.9±4.2 0.097 0.462 45.3±4.1 45.1±4.0 0.175 0.431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P 抗体情况比较[n(%)]
3 讨论
既往,临床上多采用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该药物属于第一代质子泵抑制剂的一种,能够在酸性环境下快速聚集,用药后可快速分布在胃黏膜细胞的分泌小管中, 并可在强酸环境下转变形式,不可逆转地与酸质子泵进行结合,进而可达到阻断质子泵活性所促使的胃酸分泌现象, 有效控制胃酸分泌的效果, 且该药物还属于R 型与S 型两种光学异构体的混合物, 用药后能够有效改善胃酸过多所致的胸骨后疼痛、反酸等症状,对减轻患者病情有重要意义[6]。但该药物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抑酸效果短、有明显个体差异性等,且在促进黏膜愈合和病症缓解方面的稳定性较差, 故而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也逐渐受到了限制。
随着研究的深入, 临床上逐渐将雷贝拉唑应用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治疗中, 该药物属于新型质子泵抑制剂的一种, 能够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 同时用药后,还可附着于患者胃壁细胞表面而发挥药效,且该药物同样可与酸质子泵进行不可逆性结合, 进而达到控制胃酸分泌、改善患者病情与症状的效果。 但相对于奥美拉唑而言, 雷贝拉唑所具有的吡啶环基团能够发挥更强的抑酸质子泵功效, 同时该药物代谢情况通常不会受CY2C19 基因多态性的影响,故而能够发挥更持久的药效,显著提高治疗效果的稳定性[7]。 此外,该药物用药后血药浓度及生物利用度均较高,经口用药后,肝脏首过效应较低,安全性更好,对于减少不良反应及患者复发有重要意义。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痊愈率为8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0%;胡毅[8]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痊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0%(P<0.05); 该次研究结果与胡毅的研究结果相符;同时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雷贝拉唑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更为佳。 PG 为胃黏膜腺体分泌,胃蛋白酶原等相关指标也是此类患者波动较大的一个方面, 其血清含量变化能够对腺体分泌功能变化情况进行反映;当发生反流性食管炎时,胃蛋白酶原规律性进入胃腔的情况受到影响,表现出异常降低现象,因此加强对这些方面的干预调节极为重要。而HP 可在尿素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尿素并产生氨, 氨可中和胃内的酸性物质,提高胃内容物的PH 值,减轻反流时胃蛋白酶对食管黏膜的损伤;因此,临床上通常认为血清 HP 抗体、PG 水平检测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诊断及病情判断中发挥积极参考作用,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血清PGⅠ水平及HP 抗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雷贝拉唑治疗在改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病情中的作用更为理想。
综上所述,雷贝拉唑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治疗中可发挥积极作用,有利于改善患者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