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应用研究
2021-04-23李思鸿汤隆夏铎周益昭
李思鸿 ,汤隆 ,夏铎 ,周益昭
1.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长沙 410000;2.湖南省华容县中医院,湖南岳阳 414000
当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不断加重,老年疾病发病率出现不断上升趋势。 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因伴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 主要呈现不稳定性和粉碎性骨折[1]。 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危害性较大,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则会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 当前, 对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主要进行手术治疗,因为高龄人存在内分泌功能紊乱、骨质疏松和机体功能衰退等状况,提高了手术治疗难度[2]。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 具有非常好的生物力学特点, 临床应用价值高。 方便选取2016 年1月—2018 年1 月该院收治的84 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效果探究,希望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84 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纳入标准[3]:①年龄在60 岁以上患者;②符合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标准患者; ③符合手术治疗指征患者; ④临床资料完善, 可配合该研究患者。 排除标准[4]:①手术禁忌证患者;②合并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③其他免疫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④开放性或病理性骨折患者;⑤生活无法自理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n=42),男23 例,女 19 例;年龄 60~80 岁,平均年龄(65.4±1.7)岁;42 例患者,坠落伤 25 例,交通致伤 17 例。 对照组(n=42),男 24 例,女 18 例;年龄 60~80 岁,平均年龄(65.1±1.6)岁;42 例患者,坠落伤 26 例,交通致伤 16 例。 该研究患者同意,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①对照组进行锁定板系统治疗, 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及全身麻醉后, 手术切口取于股骨大粗隆部远侧部位,将骨折断段端充分暴露,对骨折外侧部分骨膜剥离,将大粗隆部位暴露。 牵引患者小腿,复位骨折,对骨折部位使用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固定。 之后,在大粗隆部位放置3 枚锁钉,在骨折远端部位放置3~4 枚锁钉,对骨折对为状况通过正侧位透视确认, 并将乳胶引流管放置,接下来逐层缝合[5]。 ②研究组进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叮嘱患者取仰卧位,对常规麻醉与消毒完善后,对患肢及躯干角度调整。直视下,对复位牵引操作进一步完善。取4 cm 切口于股骨大转子上方大约5 cm部位,对组织分离,当对大转子触及后,进针点取大转子偏顶端与偏外侧部位, 在大粗隆内侧及顶部中与顶部外三分之一部位进行开槽。 对进针方向明确后,将导针插入髓腔,对髓腔扩充,将PFNA 主钉旋入,并对其倾角调节。 通过锁孔将导针在股骨颈内放置,放置关节下方大约5 mm 部位,对股骨外侧扩张,螺旋刀片放置后,对位置锁定。 与患者具体状况结合,将静态锁钉放置在近端及远端部位,之后将主钉近端尾帽拧入。 手术结束后,对伤口冲洗,缝合手术切口。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包括肺栓塞、深层静脉血栓形成、切口感染、泌尿系感染、术后脱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并对并发症发生率计算。 发生率越低,治疗安全性越高。 ②分析两组手术状况,包括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手术切口、手术出血量等状况,术后引流及手术出血越少,手术切口越小,治疗效果越显著。 ③两组Harris 评分对比, 对术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评分分析,将患髋活动度、疼痛、畸形作为评价指标,待患髋能够完全或部分负重时,对患髋功能评分参考。评分越高,治疗效果越理想[6]。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予以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行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1%低于对照组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21,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2.2 手术状况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手术切口、手术出血量为(55.7±2.2)min、(24.9±6.1)mL、(4.4±0.6)cm、(50.4±20.4)mL、小于对照组(66.9±4.9)min、(55.9±9.2)mL、(6.9±1.0)cm、(110.4±25.4)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14、18.200、13.893、11.936,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状况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手术状况对比()
组别 手术时间(min)术后引流(mL)手术切口(cm)手术出血量(cm)对照组(n=42)研究组(n=42)t 值P 值66.9±4.9 55.7±2.2 13.514<0.05 55.9±9.2 24.9±6.1 18.200<0.05 6.9±1.0 4.4±0.6 13.893<0.05 110.4±25.4 50.4±20.4 11.936<0.05
2.3 Harris 评分
研究组术后 1 个月 3 个月 Harris 评分为 (48.2±10.2)分、(63.6±9.5)分低于对照组(65.3±6.6)分、(78.4±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22、7.564,P<0.05);研究组术后 6 个月、12 个月 Harris 评分为(82.4±8.2)分、(83.3±10.2)分与对照组(83.4±9.3)分、(86.9±9.2)分相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3、1.698,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 Harris 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患者 Harris 评分对比[(),分]
组别 术后1 个月 术后3 个月 术后6 个月 术后12 个月对照组(n=42)研究组(n=42)t 值P 值65.3±6.6 48.2±10.2 9.122<0.05 78.4±8.4 63.6±9.5 7.564<0.05 83.4±9.3 82.4±8.2 0.523>0.05 86.9±9.2 83.3±10.2 1.698>0.05
3 讨论
老年人为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病主要群体,因为患者群体较特殊,增加了围术期死亡率[7]。 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功能会不断减退,会合并较多心脑血管疾病, 增加了手术难度, 对患者临床治疗产生不利影响。 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比较,锁定板系统治疗伤口更大,术中需要切开复位,也会增加手术风险[8]。 对高龄人群来说, 容易出现内固定失败和髋内翻畸形现象,具有较低临床应用价值。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为新型内固定方式,近端髓内钉为其发展基础,特别适合高龄患者。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具有非常高稳定性和牢固性,设计合理,符合生物力学稳定性设计原理, 可对术后脱落和断裂发生率降低。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操作简单,安装时不需要与髓螺钉和防旋螺钉结合, 可获取稳定固定效果,操作简单。 该研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rris 评分变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Harris 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研究组Harris 评分改善幅度更大,研究组术后 1 个月 3 个月 Harri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结果表明,与锁定板系统治疗比较,对患者进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效果更理想,可降低Harris 评分,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进一步提升治疗有效率。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具有非常强抗旋能力,锁钉仅适合螺旋刀片,避免敲入固定设备引起扩张,可降低对局部骨质影响。选择圆形刀片进入骨髓,抗旋能力更可靠,增强了切割力度。因为PFNA 为空心设计,可在微创窗口主动插入,避免对骨膜和软骨组织剥离, 可对愈合及骨折复位时间缩短。 由于主钉尖端呈现细长杆状,存在凹槽,远端屈伸性有利于插入,可对局部应力减轻,进而减小断钉概率,可降低迟发性骨干骨折发生率,具有非常高安全性。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锁定板系统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21.8%,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7.0%,学者王路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并发症发生率探究,结果显示并发症发生率为6.8%,该研究与临床并发症探究结果相似[9]。 结果表明,对患者进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可改善手术结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安全性,改善患者预后。 该研究对锁定板系统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两种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手术切口、手术出血量小于对照组(P<0.05)。 学者张宏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切口探究,研究结果证实,手术切口为4.5 cm,与该研究结果4.4 cm 结果相似,可有效改善手术结果,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10]。 结果表明,对患者进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可缩短手术时间,改善术后引流,减小术后切口和手术出血量, 对患者临床症状恢复具有很好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对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效果理想,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引流量、手术出血量,降低Harris 评分。 同时,该治疗方法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所以,在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应进一步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