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系统互动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对策

2021-04-23

关键词:养老老年人智慧

童 峰

(四川外国语大学社会与法学院,重庆 400031)

引言

《世界人口展望2019》预测结果显示,到21世纪中叶,65 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增速最快,预计65 岁及以上老年人比例在2030 年为11.7%,2050年为15.9%,2100 年为22.6%。在人口寿命普遍延长和生育率水平持续下降的双重背景下,中国老龄化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9 年年末,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1.76 亿,占比12.6%。中国未来将面临老年人数量和比例持续激增的情形,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老年人口(65+)规模将从2015 年的1.4 亿左右激增至2030 年的2.4 亿和2050 年的3.65 亿,2100 年老年人口比例仍将维持在30%左右的高水平。[1]在未来人口总量总体趋于缩减的背景下,老年人口总额不断增加将会带来养老需求的整体扩张,进而促进养老产业、产品和服务的发展;同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及家庭结构变迁将进一步促进老年人消费需求的持续升级。

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如何有效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社会治理的核心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在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正式提出“积极老龄化”理念,提倡老年人能更长时间地保持功能、拥有自主权和更高的生活质量[2]162-187。对大部分老年人而言,独立是一个关键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将面临跌倒、失能、孤独等与健康相关的问题;同时,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使健康较差的高龄老人被“救”活下来,但他们的平均躯体活动能力和认知功能残障率增高,这将给社会长期照料和亿万家庭生活质量带来严峻挑战[3]。在应对老龄化的过程中我们将面临有效控制医疗成本与满足老年人在居家环境中保持独立的愿望的双重目标,现代医疗体系的复杂性与目前支持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较好工具的缺乏,使信息技术有望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工具。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帮助老年人独立生活,促使他们尽可能实现居家养老;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也将有助于在护理人员数量与技能短缺的环境下提供医疗、照料护理辅助。

当前中国社会处于泛在计算①泛在计算是一种嵌入了多种感知和计算设备,并能根据情景来识别人的身体姿态、生理状态、手势、语音等,进而判断人的意图,并做出相应反应的具有适应性的数字环境。与环境辅助生活体系相融合的持续发展阶段。2019 中国云计算和物联网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快速推进,信息化进入以数据深入挖掘和融合运用为特征的智能化阶段。[4]智能设备可具备多种形式,从个人可穿戴设备到家庭监测设备,人们通过智能设备搜集的数据可对自己在固定场所的行为进行分析,并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做出更加精准的决策和采取相应行动。“智慧养老”是一个新兴的研究课题,对老龄化群体的社会福祉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概念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首次提出,即老人可不受时间和空间约束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和养老服务。美国是最早开展智慧养老发展研究,率先进行老龄化技术研发的国家。1991 年美国计算机专家马克·威瑟提出“普世计算”概念,尝试将计算机技术嵌入家庭环境中;德国开发的环境辅助生活系统,通过传感器实现电器智能化,致力于增强老年人的独立性;日本则利用其在机器人研发和制造领域的优势,开发多种针对老年人照护的服务型机器人[5]。整体而言,国外是从三个方面开展关于智慧养老的研究的。

一是关于老年人对于信息技术的接受度研究。首先,智慧养老技术的采纳度研究需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老年群体的自身因素;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对智能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关系的影响进行研究。二是智慧养老辅助信息技术发展的研究。一方面,部分研究旨在对优化家庭安全的技术和满足老年人的家庭安全需求方面的安全设备和技术进行分类;另一方面,部分学者认为基于物联网(IOT)的智能系统可帮助老年人预防认知能力下降[6]286-293。三是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养老相关的智慧生活环境建设研究。除了单纯的老龄化研究,还有一些项目共同关注在智能居住环境下的智能养老技术[7]65-79。

而在我国,关于智慧养老的定义,国内学者也有一些不同看法。左美云认为智慧养老是指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技术(如互联网、社交网、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技术),围绕老人的生活起居、安全保障、保健康复、医疗卫生、娱乐休闲、学习分享等各方面支持老年人的生活服务和管理,对涉老信息自动检测、预警甚至主动处置,并进行智能交互。[8]11杜鹏提出,智慧养老是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9]王志良认为智慧养老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的养老服务,为老人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10]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于2018年7 月3 日发布《智慧养老云平台应用系统——总体技术要求》(标准编号:T/CA 005-2018),将智慧养老定义为基于网络信息化技术,通过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与养老行业相结合,优化政府管理服务,为用户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

当前国内主要从两大视角对智慧养老进行研究:一是从技术层面出发,基于技术的发展与演变分析技术如何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中提供技术辅助与支持,并探讨老年群体对技术的接纳度变化;二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探讨老年群体通过使用智能技术寻求自己对生活的控制、良好的健康状态、社会联系的增强以及幸福感的提升。从信息化养老服务供给的角度看,信息化建设对于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提升服务效率至关重要[11]。首先,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与反馈性,依靠互联网重视用户体验的特性,为更多的老年人提供定制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12]。其次,居家养老服务交互的界面,从人与人之间互动,变为人与人互动加上人与计算机服务终端辅助互动,即当信息技术介入服务后,人机交互成为服务接触的最重要形式,在此背景下,需要对服务接触进行重新审视[13]。再次,以社区为单位进一步建立完善老人服务档案,详细记录老人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及联系方式;建立信息化服务平台,发挥12349 养老服务热线作用[14]。最后,未来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方向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主要包含完整的服务数据信息、监管体系以及监管评估[15]。

在我国,智慧养老作为新生事物,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但有关智慧养老社会治理层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文献研究聚焦在对智慧养老概念的界定明晰、服务内容及技术研究阶段,而目前市场的推动作用造就智慧养老的相关研究企业与技术先行的态势,智慧养老在社会治理的学理层面并未发展成形,仍处于摸索阶段。

一、基于多系统互动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运行架构

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领域,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与信息技术同步发展。当前中国正处于以物联网为基础的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结合的智能环境,在这样的数字环境中,计算设备以一种无处不在的方式嵌入现有的基础设施中,这些设备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可以有效地预测用户的行为习惯,响应自然的交互模式,并通过向普通对象注入计算能力来合并物理和数字世界。同时,人们通过自己的技能、价值观、目标、情感来赋予事物和数据意义。

本文将智慧养老理解为三个层面:(1)作用方式: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2)作用主体:老年人;(3)作用内容: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服务主要包括照料服务、医疗服务、精神慰藉三个层面。

图1 为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调整后的老年群体借助智慧养老技术所形成的多系统互动模型:

图1 基于多系统互动的智慧养老分析模型

随着以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的推进,以科技融合为基础的智慧养老发展涵盖四个主要领域,通过这些领域的信息技术改进将显著提高老龄化群体的生活质量:一是居住环境,利用智慧养老技术为老年人提供满足基本需求、独立和安全的居住场所,进行住房电子信息适老化改造,充分体现居住适宜性。二是心理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减少慢性身体疾病的风险,并促进长寿。心理健康受身体健康之外的许多因素影响,如社会和家庭关系[16]。三是社会联结,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将人们与远距离的亲戚、朋友或特定的共同兴趣群体联系起来,便于交流信息,实现如医疗、休闲、学习、社会服务、工作等方面的互动。四是身体机能,是指身体健康状态和身体活动方面的状态。

在新型的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通过智能技术作为媒介,与社会进行更深层次的联结,形成多系统互动模型,致力于构建一个整体框架,使智慧养老的发展变得更具目标性、更明晰:第1 级是家庭系统,老年人可能与成年子女或直系亲属生活在一起,成年子女通过智慧养老辅助技术承担照顾老人的主要责任;第2 级是非血缘亲属或朋友系统,对不再与血亲直接接触的老年人尤其重要,可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结;第3 级是社区及其他社会服务,通过智慧养老平台可进一步加强老年人同这些机构部门的联系与沟通;第4 级是其他外部系统,可能包括住宅护理设施、医疗服务提供者或行政管理机构等。该模型基于组织复杂数据、计划和优先干预的理论概念,从本质上假定许多问题都可在一个或多个系统得到解决。这里的系统是指作为一个功能整体进行交互的一组人,老年人及其产生的照料问题,首先最重要的支持系统是家庭,并且通过智慧养老技术可联结老年人自身及其家庭,提供技术辅助。

如图1 所示,智慧养老技术主要包含五个具体组成部分:(1)信息通信技术:为了支持老年群体更好地进行社会交流和社会联结,如老年群体可以通过信息通信技术联系看护人或医生;(2)电子医疗系统和设备:监测家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3)生物技术:改善生活系统和健康;(4)机器人技术:如使用护理机器人技术帮助老年人更好地生活;(5)物联网:联接电子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高速通道,实现人、机、物的互联。

智能养老技术的组成部分包括可穿戴设备、远程医疗、医疗卫生信息学、大数据与数据科学以及人类认知与可接纳影响因素等五个部分。通过可穿戴设备或远程医疗技术,均可收集使用者相关的数据,包括生理、行为、环境和成像数据[17];通过新技术对健康相关的数据进行搜集与分析,可提高老年人群的医疗服务质量,并提供精准化医疗和护理。目前大量的智能养老技术已被广泛开发以支持老年人的医疗护理保健,但由于技术运用会对现有的生活安排和生产方式产生影响,对现有的社会和生活系统运行也会产生冲击,因此需要对人的因素和认知接受度进行仔细的分析与评估。

二、我国智慧养老服务的发展及面临困境

全国老龄办于2012 年首先提出“智能化养老”的理念,鼓励支持开展智慧养老的实践探索;同年,成都锦江区就开始采用“长者通”为老人提供日常的生活援助;2013 年,北京、上海等地分别召开了全国智能化养老专家委员会和第二届沪台健康城市论坛,分别尝试了以智慧养老机构模式为主的“智慧养老”基地和以智慧养老的社区模式为主的“智慧养老社区”,而在兰州则以智慧养老虚拟模式搭建虚拟养老院,杭州则通过“关爱手机”的发放为老年人提供智慧养老服务;全国各地城市的探索都表明了政府和业界已经初步开始推进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而在政策上,2015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2016 年12 月23 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智慧养老”在国家政策文件中首次出现。中国信息和通信技术研究院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2016 年中国的数字经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预计该比例到2020 年将达到35%,到2030 年将达到50%;2018 年7 月27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指出要提升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养老、虚拟/增强现实、超高清终端设备产品供给能力,均为智慧养老发展的题中要义;2019 年4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5 号)指出:要促进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硬件等产品在养老服务领域深度应用。在全国建设一批“智慧养老院”,推广物联网和远程智能安防监控技术,实现24 小时安全自动值守,降低老年人意外风险,改善服务体验。政策的密集性出台表明智慧养老的发展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并在社会中形成广泛的肯定意识,智慧养老对于未来养老的支撑是强有力和可预见的。

智慧养老的发展虽然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并在社会中形成广泛的肯定意识,然而,但仍面临一系列困境。

一是以智慧养老为基础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尚未成型,除了相关政策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还有相关服务的平台顶层设计不完善,信息互联共享不通畅以及供需对接不到位等问题依然存在[18]。发达国家的智能居家养老系统大致可分为六个主要类别:能源管理和气候控制系统;安全和访问控制系统;照明、窗户和电器控制系统;家用电器控制系统;视听和娱乐系统;以及医疗和辅助生活系统,并根据居家养老系统的需求进行分级评估,将安全型需求放在最优先位置并配置相关系统[19]。然而我国目前并没有对现有的智能居家养老系统的需求进行分级,例如涉及安全型需求的技术,如自适应技术、环境感应装置、语音激活技术、漫步管理技术等,没有作为优先推荐并形成系统[20]。

二是当前关于智慧养老技术发展的定位仍未明晰,技术的发展是取代人力抑或是给予人力辅助,社会还存在争议,并未有定论,并由此带来了“技术恐惧论”。所谓智能家居的定位,即将智能技术融入住宅中,以获得舒适、医疗、安全、保障和节能,例如智能家居中的远程监控系统,使用电信和Web 技术来提供远程家庭控制,并从专门的援助中心远程支持患者。[21]然而技术的发展同时会带来隐私、伦理等系列问题,并会对原有的社会、道德、法律等带来影响和产生冲击,如何促使科技进步与伦理意识确立相同步,都是智慧养老发展中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然而,技术定位的初衷应该是促进家庭照顾者、医疗和社会服务提供者以及老年人自身之间的协调与合作[22]。

三是目前社会对智慧养老的接受能力和市场环境不容乐观。老年群体的电子接纳度亦呈现代际差别明显的特征,其对技术的接纳需要时间和推进,若在技术发展中未能充分考虑老年群体,反而会对老年群体形成“技术鸿沟”和“电子隔离”。目前养老领域的智能技术的市场采用率较低,存在障碍。部分研究者使用深度访谈法对影响老年人技术接纳度的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影响老年人技术接纳度的影响因素归纳为:技术的价值、技术可用性、负担能力、可访问性、情感、信心、独立、兼容性、可靠性和信任,并发现老年人与科技的互动不仅受到个体特征的影响,还受到相关的社会关系和语境的影响。[23]其实,智能养老更需要放在智慧城市框架下面去实现,在智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为老年人口提供辅助技术支持至关重要[24]。

三、提高智慧养老服务水平的对策建议

未来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和比例将双重增长,成为人口结构中的主流群体之一,老年人口应得到充分重视;未来应紧跟时代需要,不断调整智慧养老服务方向和设计,积极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的道路。

(一)明确智慧养老在当前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功能角色

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硬件等产品的使用在未来养老中的定位聚焦在两个层面:一是完全替代劳动力;二是作为辅助技术,进一步提升劳动效率,减轻劳动力负担。综合目前牛津大学、麦肯锡、普华永道、创新工场等对未来10—15 年内365 类工作被取代概率的预测结果:与养老服务相关的职业种类被替代的可能性均在5%以下[25]①其中,社会服务工作者的替代可能性为2.3%,福利专业人员为2.4%,老人看护为4.0%,健康辅助专业人员为4.0%。,由此可见,诸如养老护理员(从事养老看护的职业种类)等与人类感情交互越多的职业工种,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概率较低。

从智能技术在老年护理中对人员替换和成本效率方面的影响来看,未来人口结构变化以及护理人员短缺将对成本效益、护理需求产生一系列影响。一方面,智能技术的引入将减少需要护理的人与其他人接触的时间。作为一种辅助设备,而不是能实现互动的人的智能技术为孤独的老年人提供陪伴甚至友谊的观点将被质疑[26]。Berkman 和Syme 的研究表明,社会融合的缺乏对老年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负面影响,任何旨在提高老年人福祉和生活质量的智能技术的目标,或许都不是培养唯我主义的独立性,而是促进和维持人际交往和联系的能力[27]。因此,需明确技术的目的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而不仅仅是取代它,要仔细审查任何智能辅助技术系统的效力。另一方面,当下新技术的成本相当高,需重点关注单靠社会支持是否可能取得同样甚至更好的结果。介于当前智能环境辅助生活系统不太可能被用作单独解决方案的技术,未来的核心点在于要在社会环境中考虑动态充分交互的技术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社会结构。这一系列方案的前提在于需要对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进行评估和分类,并分级进行智能化居家改造。

(二)树立“人文型智慧养老”的理念

智慧养老的发展须充分考虑“人文性”,树立“人文型智慧养老”的理念,基于对社会和文化的了解,准确理解和把握老年人生活中对信息的需求。构建智能养老体系,需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智能化设备及大数据,充分了解老年人是“谁”,他们过去的经历、自身的生活观(即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的全过程以及包含的一系列中间步骤(满足基本需求和克服生活的挑战)。在进入生命周期历程的后期,老年群体会经常担心他们的选择和权利会因年龄增长而被剥夺;加之社会对老龄化消极的观念和态度,会使“老年无用论”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将进一步加重老年群体丧失对自身的控制感和掌握感。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可减缓老年群体生活的“被剥夺感”。因此,在技术的研发过程中需强调老年人参与技术原型开发的全过程,并坚持以下原则:(1)无害原则,任何使用技术的人都不得受到伤害;(2)自主原则(个人认同和自我决定),技术的使用符合用户的愿望、抱负和价值观;(3)福利原则,要求尽可能地优点最大化、缺点最小化,并尽可能改善处境;(4)平等原则,公平地提供资源,并且技术的发展可能促使对伦理原则的道德背景和社会完整性的重新审视。

(三)充分考虑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与智能技术的发展

个体老化过程中,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老年人对自主选择权、尊严和权力感的诉求不同,老年人世代的更迭将进一步放大这一差异。老年人与科技的互动不仅受到个体特征的影响,还受到相关的社会关系和语境的影响,而社会对老龄化的定义和公众对老龄化的看法又反过来影响着老年人与科技的互动[9]。由于文化、经验和知识的差距,技术的设计和开发往往依赖于老年人需求、特征和期望的刻板印象,导致许多现有的系统尚未被欣然接受。应让老年人尽早参与到开发过程中,识别他们的需求并评估设计规范,提升技术的用户吸引力。

虽然个体老化是一种客观与可量化的现象,但确切的老年开始是一种主观体验,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中亦各不相同。老龄化被认为是一种社会角色意识的重新建构,它代表着一个时间段内的包括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转变。当个人处于初老阶段时,需提供智能辅助技术,让其更充分地参与社会活动或贡献自身价值和力量,强调较强的社会参与感;当个人处于高龄阶段(80 岁及以上)时,他们对保健的需要,包括对慢性病的管理和日常生活活动的协助频率会显著增加。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9 年7 月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数据显示: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导致的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成为制约健康预期寿命提高的重要因素,其中人口老龄化发展亦成为催化的因素之一。在老年慢性病的控制中,治疗并非核心手段,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十分重要,这将增加家庭照顾者的照料负担,然而,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致使家庭照料劳动力存在短缺,照顾者为维持老年人有尊严地生活时将面临更多挑战。为帮助减轻紧张的家庭护理人员的负担,建议探索辅助技术设备的使用和应用。

(四)厘清老年人与智能技术间的博弈关系

从当前智慧养老市场发展的角度看,智能技术和相关服务的购买和维护成本均很高,应重视老年人个体、政府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互动。一方面,老年人在做出接纳决定时,会根据潜在的收益来评估成本[28],因此,充分帮助老年人进行分析和进行沟通是关键之一,促使老年人将服务成本视为“明智的投资”而不是“负担”,促使智慧养老技术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从公共政策支持的视角看,在智慧养老发展中提供激励和补贴的政策举措也可能增加技术的采用度。如:在美国,只有不到5%的潜在市场采用了个人紧急报警系统,而在英国,这一比例为15%,部分原因是由国家卫生服务提供的全额补贴[29]。智能技术的发展涉及各方利益的协调,已有研究表明,老年人对智能家居技术的态度是积极的,可通过适当的支持以克服老年用户中存在一些普遍的技术障碍。同时,政府在智能技术的发展与推广中所起的作用不容低估,其可通过市场监管、执行标准制定、隐私保护协议、补贴试点项目或初始投资成本支持等措施,提高智能技术的使用率。

(五)制定并完善智慧养老中的伦理规范

人工智能伦理与规范对于未来智能社会发展尤为重要,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9 年5月发布的《中国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报告》显示:截至2019 年上半年,中国已有82 个省级、副省级和地级政府上线了数据开放平台;其中,数据是数据开放的核心,法规、组织、标准方面的准备度是数据开放的基础。智慧养老发展过程必然会面临伦理与规范问题,应加强针对数据开放的法规、政策和标准的制定举措[30]。

总的来看,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以智慧养老为基础的居家养老服务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第一层面是指运用养老服务供给的技术与产品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各自技术的发展及相互融合;第二层面是指运用不断更新升级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养老服务产业投资和生产经营;第三层面是指这些应用于养老服务的新技术对人类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等。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及劳动力数量与结构的发展趋势,使智慧养老服务的供给将经历“可选”到“首选”再到“必选”的变化过程,因此,应动态看待老年人选择的行为、养老服务资源配置和养老服务业运行的变化。

猜你喜欢

养老老年人智慧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