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与颈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研究及临床意义 *

2021-04-23李毓吉唐能能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8期
关键词:节段椎间盘颈椎

李毓吉 唐能能

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 745000

脊髓型颈椎病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主要特征为因不同病因导致脊髓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患者会逐渐出现颈椎退行性改变,如未及时给予治疗,会延发为对全身系统造成影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健康均造成极大威胁[1]。随着医学者们对疾病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了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与颈椎间盘退变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2]。为探究两者之间到底有何关联性,及其相关性对今后临床治疗起到怎样的效果,特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共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颈椎间盘退变的患者,男52例,女28例,年龄58~76岁,平均年龄(62.70±8.11)岁,BMI 17.14~32.25,平均BMI 24.21±2.57。纳入标准:(1)患者在入院前均进行颈部磁共振检查,仪器显示出的图像资料都可以清楚地看出相应的部位,并确诊为临床颈椎病。(2)所有患者均是在本院完成第一次颈椎减压手术。排除标准:(1)曾受过严重的颈椎部位损伤患者;(2)患有脊柱炎为强直性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患者;(3)后纵韧带严重骨化患者。诊疗过程严格遵循伦理学原则,保障患者隐私和安全。

1.2 方法 给予本次实验的所有患者行专用电脑软件来完成本次实验所需的矢状位平衡参数,给予患者术前、术后颈椎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3],主要内容:(1)颈椎斜率(Neck tilt,NT):夹角(T1上终板中心位置、胸骨顶部垂直线、胸骨顶部三者连线之间);(2)胸廓入口角(Thoracic inlet angle,TIA):角度(胸1上终板中心位置与胸骨顶尖处、垂直胸1上终板两者连线形成);(3)T1倾斜角(T1 slope,T1S):夹角(水平面、椎体上终板切线两者连线之间);(4)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2~7sagittal vertical axis,CSVA):距离(C7椎体、C2椎体中点垂线两者之间);(5)C2~7Cobb’s角(C2~7Cobb’s angle,CL):代表C2下终板与C7下终板之间的多形成的夹角,角度若为前凸,则数据为负值。角度若为后凸,则数据为正值。以上所有测量数据为本次实验所用,测量由专业人员负责,测量次数为3次,最终结果为3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获取颈椎侧位X线的影像资料,先使患者行侧站位,面向摄影架,双脚分开呈站立位,耳朵外侧、肩峰之间的连线应在可控的范围内。脑袋微微向后倾斜,下颌略向前伸出,应尽量保持与摄影面板之间呈一个平行面,两侧肩膀应尽量下垂,有需要时还可借用外力向下拉伸。拍摄影像资料时,摄影距离应在100~3 800px。在第4颈椎中点处应用水平平行射入方式。同时应用MRI影像辅助:使患者行仰卧位,目测头顶正对方向,让患者头部保持平衡避免影响拍摄效果,胳膊可顺势放在身体两侧。

1.3 观察指标 (1)应用Pfirrmann分级方式对患者进行颈椎间盘退变程度等级划分[4],共分为五级,即Ⅰ、Ⅱ、Ⅲ、Ⅳ、Ⅴ,分级标准参考指标为结构、髓核与纤维环边、信号、椎间盘高度。(2)根据颈部各个节段椎间盘退变Pfirrmann的分级结果、性别、BMI、年龄与各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Spearman之间的关联性、C5/6椎间盘以Pfirrmann分级Ⅱ级为参考,各项TIA/NT数值比较情况、C4/5椎间盘以Pfirrmann分级Ⅳ级为参考,各项TIA/T1S数值比较情况、术前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与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Pearson之间的相关性等指标参数来观察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与颈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临床价值[5]。

2 结果

2.1 颈椎间盘退变性程度等级划分情况 将涉及本文所有患者的影像图像,将其分类并进行等级划分,共分为五级,具体分级标准及内容详见表1、图1~3。

表1 颈椎间盘退变性程度等级划分

图1 术前X光测量 图2 术后X光测量

2.2 颈部各个节段椎间盘退变分级情况 将80例患者,由Pfirrmann方式进行分级,结果显示椎间盘节段C2/3椎间盘Ⅰ级占比较高,Ⅲ、Ⅳ、Ⅴ分级人数占比为零,其他椎间盘节段分级如表2所示。

2.3 患者一般资料与各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Spearman关联性情况 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和BMI对椎间盘退变并无显著相关性(P>0.05),男女性别仅和C3/4椎间盘之间呈负相关(P<0.05),其他结果详见表3。

图3 核磁测量

表2 颈部各个节段椎间盘退变Pfirrmann的分级结果

表3 性别、BMI、年龄与各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Spearman之间的关联性

2.4 C5/6椎间盘Pfirrmann分级TIA/NT比较情况 颈椎各个水平椎间盘TIA/NT比较,C2/3、C3/4、C4/5、C6/7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数值显示C5/6椎间盘退变程度与TIA/NT之间存在差异性,Pfirrmann分级Ⅱ级与Ⅰ、Ⅲ、Ⅳ、Ⅴ级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C5/6椎间盘Pfirrmann分级TIA/NT比较情况

2.5 C4/5椎间盘Pfirrmann分级TIA/T1S比较情况 颈椎各个水平椎间盘TIA/T1S,C2/3、C3/4、C5/6、C6/7椎间盘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数值显示C4/5椎间盘退变程度与TIA/T1S之间存在差异性,Pfirrmann分级Ⅳ级与Ⅰ、Ⅱ、Ⅲ、Ⅴ级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2.6 术前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与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Pearson之间的相关性情况 pre前缀代表术前,pos前缀代表术后,**符号表示在0.01级别,*符号表示在0.05级别,术前、术后的C2~7Cobb’s角、TIA/NT、T1S之间均呈负相关;且与TIA/NT之间的相关性更紧密于T1S;C2~7Cobb’s角与C2~7SVA之间呈正相关,T1S、TIA/NT与术前、术后、C2~7SVA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数值详见表6。

表5 C4/5椎间盘Pfirrmann分级TIA/T1S比较情况

表6 术前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与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Pearson之间的相关性

3 讨论

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且威胁性较大的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长期患有此病会对患者的颈脊髓、相关神经类结构造成损害[6],其主要临床症状不同程度疼痛、行动不便、椎间盘变性、出现椎体骨刺等。其发病的主要诱因为长时间过度使用颈部周围,进而引发颈椎骨骼变形、肌肉萎缩、神经混乱等。人们对颈椎间盘出现退变性症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是总体来看对引发颈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仍较少[7]。目前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腰椎间盘退变与骨盆倾斜角度、入射角、斜率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参与研究的学者还提出矢状位的改变是与腰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原因,且年龄、BMI也是与该病症出现有一定的关联性[8],所以临床上的医学者们受到了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化相关因素的启发,根据调查颈椎矢状位平衡因素,研究其相关性,并探讨是否能作为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术后矢状位平衡的预测因素,故本文为探究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与颈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并探究其临床意义,特做此研究分析。

本研究表明,椎间盘节段C2/3椎间盘Ⅰ级占比较高,Ⅲ、Ⅳ、Ⅴ分级人数占比为零;数值显示患者的年龄和BMI对椎间盘退变并无显著相关性(P>0.05),男女性别仅和C3/4椎间盘之间呈负相关(P<0.05);数值显示C5/6椎间盘退变程度与TIA/NT之间存在差异性(P<0.05);颈椎各个水平椎间盘之间,C2/3、C3/4、C5/6、C6/7椎间盘的TIA/T1S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数值显示C4/5椎间盘退变程度与TIA/T1S之间存在差异性(P<0.05);术前、术后的C2~7Cobb’s角、TIA/NT、T1S之间均呈负相关(P<0.05);且与TIA/NT之间的相关性更紧密于T1S;C2~7Cobb’s角与C2~7SVA之间呈正相关(P<0.05),T1S、TIA/NT与术前、术后、C2~7SVA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这提示了,降低患者颈椎间盘的压迫压力是很必要的[9],特别是对于C4/5、C5/6椎间盘尤为重要。究其原因,T1S、TIA、NT是影响矢状位平衡的主要因素,且进行影像摄影时可发现,人们颈部过度拉伸或屈伸很容易造成T1S、TIA数值 的变化,但是临床上单纯测量单个数据并不能作为稳定的参数,很容易出现偏差[10]。所以学者们提出利用TIA/NT、TIA/T1S比值来进行分析,避免了因患者体位不当或过度拉伸弯曲造成的误差[11]。结果也显示C5/6椎间盘与TIA/NT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这也提示了颈椎间盘退变与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并不仅仅为正相关或负相关的关系,还与患者不同的颈部形态密切关联,不同的患者因颈椎间盘受力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相关性[12-14]。

C2~7Cobb’s角也是作为颈椎矢状位平衡的指标[15-18],是临床上作为脊柱前凸的主要测量方式,这表明,术前生理曲度变直很容易加速患者颈椎间盘退变疾病的速度,因此我们可在早期颈椎间盘退变中及时发现病情,并找到相应预防措施,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可对后续手术治疗提高有效的帮助[16]。本文结果显示TIA/NT数值减小,则C2~7Cobb’s角增加,说明生理曲度变直有甚者会出现后凸等变形情况,这也提示了该疾病在进行手术时需要进行钛笼完成支撑,以便手术顺利进行[19]。

综上所述,影响颈椎间盘退变的因素与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但是更深层的意义,还需要临床更多去支撑,通过本文结果可看出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可以作为临床上提早预防及术后重建颈椎间盘退变的重要因子。

猜你喜欢

节段椎间盘颈椎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心脏超声在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中的价值
腰椎融合手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进展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CT、MRI特征及诊断准确性比较*
造成颈椎及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因素
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锻炼首选蛙泳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之:冠心病可能与颈椎有关
失眠可能与颈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