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有效课堂的构建
2021-04-23施正文
施正文
【摘要】从当前初中阶段的学科设置来看,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学生而言十分重要。本文立足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分别从“引入生活元素,激发学习兴趣”“多样手段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实现合作共赢”这三个方面入手,针对初中化学有效课堂的构建进行了初步地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初中化学;有效课堂;构建
正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们对于教育教学的质量要求逐渐增高。化学又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身为教师更应该履行教学的职责,来为教学准备工作花费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来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也使得学生通过参与一定的活动和实践得到能力的提升和思維的发展,为促进学生化学素养奠定良好的条件支持。因此,任课教师想要获取更佳的教学效果,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优化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式,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问题,时刻谨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在教学过程之中爱护学生、帮助学生,以此达到提升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一、引入生活元素,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于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时,学生不仅会全身心投入其中,更会自主寻找学习资源,大大增加学生投入到学习之中的时间和精力。为此,任课教师可以从生活化教学情景入手,将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得学生运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又能提升学生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像学习“空气”为例,创设生活化情景:首先任课教师出示和介绍一些典型的空气污染事件,或者和学生讲解一些有关空气污染的事件,强调其严重后果,使得学生意识到空气的重要性,还可以和学生共同讨论一些防治空气污染的办法。随即,任课教师让学生分组了解学校附近的空气质量,并且对于空气质量进行记录和拍摄,让学生立足实际,认识到空气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有的学生说道:“没有空气我们会窒息,会死亡。”还有的学生说道:“呼吸有害的空气,我们的身体会受到伤害。”通过在化学课堂之中引入生活化元素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加深学生的认识。
二、多样手段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经了解,初中化学教学方式多半是“填鸭式”和“灌输式”,不仅强迫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使得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还十分打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这才导致学生学习成绩的停滞不前。因此,任课教师要使得课堂变得更加鲜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的教学手段实施教学,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从而有效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初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性。
像学习“溶液的导电性”为例,首先任课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自我预习时间,要求学生以“成语接龙”的方式说出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来活跃课堂气氛,使得学生快速投入到学习之中。像有的学生说道:“酸碱盐的水溶液都能导电。”还有的学生说道:“铁丝、铜丝等物质可以导电,原因是它们有能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学生们跃跃欲试,十分积极。在此基础上,任课教师在班级中开展实验教学,使得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不同溶液的导电特性。学生自主划分小组,一个小组负责一种溶液的试验,小组合作完成,并且报告试验结果,教师对各小组进行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实验步骤。这样,多样、不同的教学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三、小组合作学习,实现合作共赢
小组合作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被众多学生所欢迎和喜爱。然而,小组合作收益持续下降,在小组合作过程之中,不是成为优等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就是成为后进生偷闲的借口,这才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为此,任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小组之中合作学习,实现合作共赢,并且制定出更加合适的教学策略,来提升合作收益。
像学习“水的组成”为例,首先任课教师将学生划分不同的小组,要求学生在小组之中共同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任务一:观察实验,每个学生都要总结观察现象。(取出5mL水,放入试管中……)任务二:回答问题,找出原因(水由哪些元素组成?)随即,任课教师要求每个小组在班级之中汇报学习成果,其他组员可以提出质疑和问题,负责任务的学生进行解答,循环往复,学生不仅可以充分了解自己小组的任务,还能对于其他小组的问题进行了解和研究。教师还可以实施奖励机制,小组表现好的学生获得合作奖杯等,来确保合作的收益。
总而言之,虽然初中化学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有了一定的起色,但是任课教师还是不能掉以轻心,在教学期间要大胆尝试,寻找更为有效、合适的教学路径,为推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奉献出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还要多给予学生一些耐心和细心,了解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困难等,给予学生合适、及时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洪峰,杜希峰.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J].新课程,2019(6):129-129.
[2]张纪伟.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8,000(006):P.165-166.731BBF45-339F-422C-96A8-F86B6A736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