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实践维度分析

2021-04-23梁元

艺术科技 2021年24期
关键词:美学思想马克思主义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美学思想源于对古希腊美学思想、古罗马时代美学思想、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思潮以及德意志古典哲学中美学思想等的吸收。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对实践精神方面的美学更加注重,这也使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在当今成为人类实践维度中的重要指导思想。基于此,文章从实践维度分析马克思主义中的美学思想,以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指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和人类实践活动中的美学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实践维度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4-0-03

0 前言

随着经济、科技与文化等方面的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当今社会所发挥的指导作用越来越显著。尤其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更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美源于人类的劳动,审美活动是人类本质的真实体现,同时也可以充分体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研究人类美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研究,并将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合理融入人类的现代化实践维度中。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当今社会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导方向,让人类可以在不断追求美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并在不断的创造与创新过程中实现审美品位与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1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中的主要内容

1.1 美在劳动中产生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文学是在人类的生产和劳动中产生的,同样的,美也来源于人类的劳动过程。劳动指的是人通过自身活动引发、控制和调整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以此实现物质交换的过程。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是以黑格尔思想和费尔巴哈思想为基础改造形成的一种美学思想。在此美学思想中,马克思站在人类发展的视角,科学地揭示了美的来源,同时也让人类对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意义有了更加充分的认知。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的美学观点高度总结了人类的发展史,并将美放在人类发展的制高点上。对于美学发展而言,这无疑是一次飞跃[1]。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所具有的审美能力、审美感官、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活动等,都是在生产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与发展的。在不断开展的社会实践中,人类不仅对自然进行改造,同时也对自身进行改造。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类的审美能力、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感官不断得到改造。正因如此,马克思才认为美是由劳动创造的。

在资本主义时期,資本家无情地剥削工人的劳动价值,这也是马克思最为痛恨的一种行为。因此,马克思采用“异化劳动”的方式来对这种行为进行对比,当工人因为受到压迫而不得不劳动时,他们在被迫给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价值的同时也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这就使得很多的工人运动在欧洲社会出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工人运动便是巴黎公社运动。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这些工人运动证明了工人在实践活动中实现了反抗意识的进一步增强,这种从不平等发展到平等的过程也属于和谐审美中的一种[2]。这一过程的对比可以进一步证明美是由劳动创造的,只有通过人类实践活动加以推动,人类历史才能得到发展。

1.2 审美活动是人类本质的体现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美是通过劳动产生的,因此这种美也属于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性的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审美活动不仅可以揭示人类自身的存在价值,也寄托着人类的在世理想。这里的审美活动指的是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所进行的社会意义及各种有价值事物的创造。1884年,马克思阐述实践活动在主体和对象之间的生成作用,他认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由此可见,劳动对象其实属于人类生活本身的对象化。而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人类不仅能够像意识里的那样展现自己,同时也可以在现实中展现自己,进而实现世界的创造,并在这个世界中“直观自身”。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直观自身”指的是人类本质在审美活动里的具体体现[3]。在审美的过程中,人类自身意识会逐渐迁移到相应的审美对象上,而要让这两者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则需要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来改造客体,这一过程类似于将人的抽象心理转变为具体的某种客观形象,它属于本质反应中的一种。

1.3 审美活动可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

美产生于劳动过程,而审美活动又可以实现人类本质的体现,那么作为审美活动中的审美主体,人类自身的发展也会在各种审美活动中逐渐得以实现。在人类活动中,审美活动可以说是最高的一种形态,它是继物质和实践之后所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感受。在审美活动中,需要遵循人类活动的普遍原则,也就是克服人类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同时,审美活动也对普通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有限性进行了修正。因此,就审美的职能来看,其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否定并克服现实中存在的矛盾,二是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在任何时代,人类自身的发展都通过审美活动得以全面实现。从进化论这一角度出发,因为人类对自身形体方面具有相应的审美要求,所以人类开始锻炼身体,以此实现自身水平的不断提升。达尔文从生物视角进行的人类进化探索发现,美其实相当于一种特殊的生理机能,它会刺激人类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在康德的观点中,美属于真和善之间的桥梁,为实现真和善之间对立裂痕的修补,人类会按照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定义美。

为实现理性和感性之间的平衡,席勒提出了“游戏说”,以此来实现两者之间的统一。而这些都来自人类对自己现实生活产生的不满,为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人类会通过各种审美活动让自己不断升华,进而从痛苦中摆脱出来。而幻想在生长过程中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它可以为人类的前进提供动力,对其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在其推动下,人类便会具有改造现实状况的动力,人类本身也会在一系列的实践改造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如果将审美活动看成一个虚构的世界,那么人在寻找美的过程中,便可通过某种美的发现让自己原本贫瘠无味的生活得到一定的补偿。通过这样的方式,人类便可以在各种审美活动中实现美感和满足感的获取,再一次感受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并且在审美活动中,人类实现了不断发展,且发展也越来越全面。

2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主要的实践维度

2.1 在劳动实践中产生审美活动

對于人类而言,审美活动是我们认识与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在此过程中,人类会以一种欣赏美的眼光看待相应的生产活动,然后根据美的规律进行一系列的创造活动。在马克思主义中,无论是审美主体,还是审美客体,抑或人类所具有的审美能力,都属于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物。而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形成和维持,它也属于人类劳动和实践的产物。

通过人类的劳动实践,审美主体及审美对象产生,比如用眼睛欣赏绘画、用耳朵欣赏音乐等。这里的审美对象主要借助相应的生产活动来创造,同时也包含欣赏美的人。对象主要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加以创造,人自身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加以创造,在这样的情况下,审美活动具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环境是由人创造的,人也是由环境创造的。人和对象之间所具有的审美关系也借助劳动实践的形式构成,审美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审美主体、审美对象,这些也都产生于人类的劳动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在实践维度的一个主要观点。

审美活动属于从具体生产活动中脱离出来,进而独立形成的一种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具有更高的层次。在此过程中,人类先产生审美意识,之后才可以进行相应的审美活动。但是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时期,人类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是实际生存所需。因此,美学意识的最初萌发其实属于人类在无意识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活动结果,虽然此类实践结果是在无意识的条件下获得的,但是人类相应的实践活动却属于审美活动。

例如,在旧石器时期,人类在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便将相关的制作工艺从制作生活工具转向了制作饰品。而在社会生产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人类的物质生产也逐渐发达起来,在劳动、交往过程中便逐渐形成了审美自由。在此类实践活动中,大多数人都具有目的,所以获得的实践结果也都属于有意识条件下的实践结果。

在此过程中,人类将自己的情感、思想融入相应的劳动产品中,这些产品已经不再仅仅为了满足人类的实际生存需求,它所满足的是人类在审美方面的实际需求[4]。因此可以将此类实践活动称为审美活动。

由此可见,审美活动主要是在人类的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它所反映的是人类在精神方面的追求,同时也属于超现实形式的存在。但是就本质而言,审美活动依然无法从劳动实践这一生产基础中摆脱出来。

2.2 在对象化劳动中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中,人类自身具有的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类的实践活动也就达到了更高水平。同时,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其审美能力也会随着对象的实践劳动而不断得到提升。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认为在劳动转换为对象化形式的劳动之后,劳动者不仅能够创造美的事物,也可以让人类在自身力量方面的感受得到丰富和发展,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审美的人。

所谓对象化,就是将人类本质的、能动的力量作为主体,通过相应的运动或活动使其转化成物质的形式存在,以此实现相应的客体创造。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人的审美能力可以在对象化劳动过程中不断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种劳动都能够提升人的审美能力。因为在对象化的劳动过程中,人类可实现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进而有意识、有目的地创造相应的客体。

如果一个人一直都在进行这种对象化形式的劳动,其潜能会得到无限的激发,而在此过程中,这个人所具有的审美品位也会不断提升,这种审美水平最终会发展为一种强大的审美能力,体现在人的审美活动中。例如,我们在欣赏蒙娜丽莎的微笑时,美术家通常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微笑蕴含的意义,这就属于一种审美活动。

但是一般人通常只会以一种盲目从众或趋炎附势的心理赞赏这是一幅名作,这仅仅是一种观看活动,并不是一种审美活动。美术家和普通大众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两者的审美能力不同,美术家将自己在美学方面具有的丰富知识及自身的想象力加以充分发挥,这样便创造了极具创造性的审美客体。基于此,在他们欣赏一幅画的过程中,其面前呈现的作品便不仅仅是一幅普通的油画,而是一个审美对象[5]。但是普通群众的对象化形式劳动中存在明显的不足,这样的不足便直接导致其审美能力不足,从而使其仅仅能够看出蒙娜丽莎在微笑,看不出其微笑中蕴含的其他内容。

由此可见,对象化劳动对人的审美而言至关重要,科学合理的对象化劳动可实现人类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3 结语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一直以来都是美学家们非常重视的指导思想,且此美学思想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曾一度在实践美学方面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派别,并逐渐成为我国主流的美学知识形态。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我国的美学研究开始吸纳西方的相关思想,同时也将西方美学思想不断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一种独属于中国的美学便实现了良好的发展。

对于我国现代美学而言,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是其实现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而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各种关于美学的观点,也都逐渐得到了我国美学家们的认同,且这些思想均已被纳入我国的美学思想体系,成为我国美学界中的重要原理。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幅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能力也逐渐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通过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正确引导,人们对美的追寻与探索成为创造、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动力,这对于社会整体审美能力的提升与实践维度的发展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可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孟娜.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基本向度与实践理路[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9):22-23.

[2] 张子程.论创新实践视阈下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发展[J].社会科学论坛,2021(1):52-59.

[3] 张敏.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逻辑起点的实践转向[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0,23(1):95-112.

[4] 赵紫亮.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与深层审美心理学分析:评《深层审美心理学》[J].高教探索,2019(12):2.

[5] 袁梅.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与深层审美心理学:《深层审美心理学》书评[J].中国美学研究,2018(2):238-243.

作者简介:梁元(1996—),男,安徽铜陵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猜你喜欢

美学思想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