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策略探析
2021-04-23许菁
【摘 要】小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性较强的数学知识,还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摸索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升自主解题的能力。推理能力不仅是一种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还是学生在日后学习、生活、工作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以全面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推理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34-0214-02
数学是义务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学习数学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在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小学生如果具备良好的推理能力,不仅能够自主分析数学问题,还能高效解决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利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寻求新思路,以促进其推理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引导学生思考,培养推理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在教育理念上越发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创建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进行表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尝试与猜测——鸡兔同笼”的习题中,教师可以用问题“笼中有鸡和兔若干只,已知头有14个,腿有38条,问:鸡和兔各有多少?”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教师还可以在对题目进行講解时向学生提问,让其进行大胆猜想,如有学生回答:“我觉得兔的数量肯定没超过8只。”教师应当继续引导:“哦?为什么呢?”学生再次思考并给出回答:“假设兔子刚好8只,那么鸡就只有6只,腿的数量是32+12=44条,超出了6条,所以兔子肯定少于8只。”对于学生的大胆猜测,教师应当及时给予鼓励,同时继续加以引导,使学生得出正确答案。这一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的推理信心逐步增强,推理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2 创建教学情境,提升推理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还能全面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如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周长”时,可以使用之前所学的平面图形来进行课前导入,使学生理解图形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并且引导学生了解圆是一种具有抽象性的曲线图形。这一课时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直径存在的倍数关系。教师可以创建以下教学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假如有两只乌龟同时沿着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边和直径为1的圆的边进行爬行比赛,请问哪只乌龟能先回到起点?”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根据问题展开思考。同时,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些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拓展思维,再继续用问题引导学生:“正方形的周长与什么存在联系?圆的周长又与什么存在关联呢?”根据这一知识点,学生能够合理推理,从而找到解题思路。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大胆猜想,能够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推理能力[2]。
3 开展论证实践,升华推理能力
推理到论证的过程也是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通过实际操作验证逻辑推理的真伪,进而获得真知,是推理能力培养的途径。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特性,教师须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对推动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时,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S=πr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但绝大多数学生都不知道此公式的由来。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让学生体验圆的面积的推理过程。在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手工作业:首先使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形,将圆形平均分为16等份,然后将其拼接起来,观察所成图形的特点,最后推理出所成图形与圆面积之间的联系,并完成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2]。学生在裁剪与拼接的实践中可以发现,将圆形剪开重新拼接可以形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刚好是圆周长的一半,即πr,近似长方形的宽刚好是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可以推断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为S=πr。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不仅能够理解公式的由来,在将来的学习中还能使用此方法对其他公式进行推理,如此一来,学生的实践技能、动手能力及推理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高,同时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得以提升。
4 预设认知冲突,鼓励学生猜想
在类比推理的过程中,猜想是所有表现形式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也是探索规律的重要手段,数学学习离不开猜想,先猜想后证实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想要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就要先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不管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教师都需要给予足够的支持与鼓励,使得学生能够在尽情的猜想中满足自身的求知欲望,从而掌握与理解知识,获得推理能力的提升。
如在“数的整除”这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帮助学生了解能够被2、5整除的数的相关特征后,可再让学生类比猜测能够被3整除的数具备哪些特征。学生结合被2、5整除的数,猜测个位是3、6、9的数都能够被3整除。这个时候教师再列举一些不能被3整除的数,如13、16、19等,让学生计算,学生尝试后便能够证实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之后教师再提出问题进行引导:“那么能够被3整除的数不能够只看个位,那需要看什么呢?它们之间又具备什么特征?”通过类比推理后,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其中的差异。通过这种观察、类比、计算、推理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验证,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不断深化改革。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学科知识,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是数学学习中基本的思维方式,也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而数学推理是根据已知条件寻求未知答案的思维过程,在数学学习中占据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各方面知识都涉及推理,由此可见,推理能力是数学学科的标志性能力之一,也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手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为了让小学生在各科目上得到均衡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推理的方法,努力让学生做到思之有源,推之有理,使其推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立喜.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推理能力培养策略[J].山海经:教育前沿,2019(12).
[2]陈红娟.小学数学教学中推理能力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小学三四年级辅导版,2019(12).
【作者简介】
许菁(1994~),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