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石器时代平凉地区农业文化之考察

2021-04-22寇少丽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4期
关键词:彩陶玉器

寇少丽

摘 要:文章以平凉市博物馆馆藏新石器时代相关文物为中心,结合考古调查、发掘及研究成果,对平凉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文化做一系统梳理,建构这一时期平凉地域农业文明的基本面貌。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平凉地区;农业文化;磨制石器;彩陶;玉器;住宅石灰面标本

平凉是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①早在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平凉地区先民就已经开始了原始的农业生产,开启了这一地区人类文明的曙光。

新石器时代,是以农业为核心,以磨制石器及陶器为主要文化要素的人类文化时期,标志着人类已经进入“生产性经济”为主的生计阶段。与平凉接壤的天水秦安大地湾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稷,距今8000~5000年,其大段时间属仰韶文化层,是甘肃东部地区保存较完好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农业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也是最早开发的农业经济区域之一。②以大地湾文化为中心地域的农业文明在起源之时就以关陇地区为中心向四周波及③,同处于黄河中上游泾渭流域的平凉地区,以农业文化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亦广泛。

这一时期,气候温暖湿润,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自然灾害频率低,为农业耕作稳定奠定了基础。④据《平凉文物》记载,全市共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355处,泾川、崆峒、灵台与静宁、庄浪南部发现较多,华亭较少,大多分布于河流川道的台地和塬边(图1),有仰韶文化半坡型和庙底沟型、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及常山下层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发现了数量众多的石器、陶器、骨角器、制陶用具及居住遗迹,在齐家文化遗址中还发现有大量的玉器及装饰品等。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的堆积物中,还频繁发现狗、羊、猪、鸡等各种兽骨,说明这一地区的先民们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广泛饲养家畜,这些家畜主要靠农作物来饲养,需要发达的农业为支撑。平凉灵台县草脉殿齐家文化遗址有多个谷窖遗存,内含大量炭化谷子,也就是古代的黍或粟⑤,庄浪县的古洞门遗址还发现了仰韶文化窖藏的炭化粟⑥,另外,静宁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发现了粮食⑦,见证了这一地区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已经形成分布广泛的群居聚落,并经营着十分繁荣和规模可观的原始农业。

随着本地区原始农业的兴起,出现了种类繁多的农业生产工具。平凉市博物馆收藏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凿、石刀、石锛、石镰、石铲等石质农业生产工具(图2~图9),涉及农作物的开荒、砍伐、起土、深耕、谷物加工等生产程序。这些工具多为精细磨制,形制规整,刃部较为锋利,部分有钻孔,便于穿绳或装柄。磨制石器和农业有着直接关系,凡是农业经济发达的新石器文化,其磨制石器都比较发达,反之亦然。①这些石器清楚地表明平凉古代先民已经懂得翻土、深耕,预示着这一地区原始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由原始农业早期阶段步入锄耕农业阶段。

除以上石质农业生产工具外,平凉市博物馆还收藏有新石器时代的石球、石簇、石网垂等渔猎工具(图10~图13)。根据馆藏情况初步统计,这些渔猎工具所占比重很小,部分地点有出土,而且数量不多。这说明此时期平凉地区先民已基本以农业为主要生计,兼营渔业及狩猎。这也可以通过馆藏其他文物得以印证,如多个遗址中都出现陶网坠、蚌佩饰、羚羊等动物骨角佩饰等。其中,崆峒苏家台遗址附近出土的一件鱼形蟹纹骨饰,制作精美,刻画传神。苏家台遗址位于大岔河下游临近与泾河交汇处的台地上,靠近水源,有开展原始水产捕捞的自然条件,遗址内还发现陶网坠和石球等遗物②,生动地反映了先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智慧。

陶器是在农业产生之后,为了适应炊煮谷物性食物的需要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①原始农业的不断兴盛还可以从数量和种类繁多的原始陶器中得到印证。平凉市博物馆收藏并展出了数量众多的采集于不同地点的白彩尖底瓶、葫芦形壶、细颈瓶、彩陶壶、双耳罐和带流红陶盆等典型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齊家文化和常山下层文化代表性器物。其中有一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枝叶纹曲腹彩陶盆(图14),采集于平凉静宁县城关镇峡门村。器物上腹部绘三组连续图案,每组由一条竖线、四个小圆点、六条凸弧纹组成,由圆点向两侧对称引出凸弧纹,上下重叠,中间饰以简笔的枝杈图,形成枝繁叶茂的植物图案。类似于、这样的彩陶主题纹饰在平凉庄浪等地也有发现,大地湾文化陶器中也多有表现③,应与原始祈农活动有关,其形象应为当时普遍种植的粮食作物。包括平凉在内的整个陇东地区仰韶早中期文化是以易栽培的黍为主要粮食作物,仰韶文化晚期后相对高产的粟类作物开始广泛栽培,与栽培大豆、水稻④等作物一起组成了多样化农业。⑤

另外,平凉市博物馆还展出一件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的堆贴日月纹陶缸(图15),通高56.3厘米、口径52.8厘米、底径26.5厘米,采集于平凉静宁县贾河豆家坪。泥质橘红陶,内杂羼和料。敛口,宽平沿,内唇尖,外唇圆,颈微鼓,深腹,上腹鼓,下腹斜收,小平底。口沿及上腹抹光,下腹饰斜绳纹。腹中部饰一圈附加堆贴掐塑纹,以此相隔,上下堆贴搭配有序的弯月和圆饼形日月纹。此缸体形大而规整,保存基本完整,属于仰韶文化瓮棺葬具,主要作为成人二次葬具来使用。因在同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的河南伊川附近出土较多,故又称为“伊川缸”①。以圆圈或半圆形表示太阳或月亮,是最简单、最古老、也是人类早期最为普通的观测天体的符号。远古时期天文立法、气象气候、天体运行、季节变化,均以太阳、月亮的盈亏、圆缺为基准。日为众阳之宗,月为太阴之象。②陶缸堆贴日月纹内涵精深,蕴含着有关天体天象、阴阳变化的原始宇宙观,反映出仰韶文化时期先民对天象已有一定的认识,“观象授时”的科学意识正在萌发,原始的农业气象体系已经用来指导人们进行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原始农业聚落的出现意味着先民们通过农耕种植解决了粮食问题,实现了定居生活。原始农业的不断发展、兴盛也使得群居聚落不断发展壮大,并出现了制陶、玉器加工等基础手工业的社会分工。平凉地区河流主要是泾河、渭河两大水系,六盘山以东为泾河水系,有泾河、汭河、达溪河、黑河等,六盘山以西为渭河水系,有水洛河、葫芦河、清水河等。这些大小河流网布全区,形成或宽阔或狭窄的川道河谷,将黄土塬地或丘陵切割成大大小小的台地或塬边,靠山面水避风向阳,是先民理想的家园,现今保存有数量众多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这些遗址虽未进行大的系统性发掘,但通过近些年的考古调查,在齐家文化遗址和部分仰韶文化遗址中可以找到白灰面房屋居址残迹(图16),保存较好的可看出呈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屋,如泾川泾明的宋家遗址,石灰面多达四层。庄浪岳堡乡大嘴梁遗址共发现白灰面房址10余处,其中一处占地面积200平方米,白灰面厚度10毫米,位置险要,规模较大,为一处高台建筑,可能是原始部落中集会议事或祭祀场所。遗址中还发现有贮藏史前白灰的地窖,应为房址加工的剩余原料。大嘴梁遗址同一居址的白灰面有三层,每层薄厚不一,从4毫米到6毫米不等,每层都处理得光滑平整,加之烧制大量的白灰,需要运用特殊的工具和较为复杂的工艺,是当时手工业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③

随着定居发展起来的不仅是原始建筑工艺,还表现为当时发达的制陶业。在本区域仰韶文化遗址的一些断面上发现不少烧窑的残迹。④如灵台百里乡的齐家岭遗址发现烧窑一处,长1.7米,高1.8米,残烟道35厘米,地表及灰层内有大量红、灰陶片。⑤另外,庄浪县赵墩乡王家高塬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一件较为完整的制陶托盘⑥,说明当时制陶业可能已经有了轮制技术。在静宁县的杨家源遗址发现的窑址是迄今发现的全国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彩陶遗址。⑦

随着齐家文化的兴起,产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前文中提到的大嘴梁遗址还采集到10余件玉器残料,其中有一块和田青玉,玉料上有切割、钻孔、琢磨痕迹,直接反映出当时玉器加工的基本状况。⑧出土于静宁的齐家文化玉器“静宁七宝”,3件大玉璧和4件玉琮,选材精良,器形硕大,制作工艺高超,堪称齐家文化玉器中的极品。另外,灵台西屯乡桥村齐家文化大型聚落遗址出土了玉钺(图17)、玉璧、玉璜及绿松石项饰等大量玉器。这些玉礼器的大量出现表明当时已处于文明社会的前夜。

农业的发展使渔猎和采集经济退居到次要地位,大量的男子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提高了男子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仰韶文化晚期的苏家台遗址发现了陶祖,这是男性崇拜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入父系制的一种标志。其后齐家文化遗址墓葬陪葬品多寡悬殊,有的墓葬中发现卜骨,卜骨有羊、猪的肩胛骨,有灼无钻,这些都指向贫富差距和阶级的产生,说明当时氏族制已逐渐瓦解,文明时代即将到来。

猜你喜欢

彩陶玉器
彩陶绘画·鹳鱼石斧图
基于美学的角度探讨玉器鉴赏
古代玉器皮色、沁色和染色鉴定的难点及方法
彩陶·远古
流传千年的古老釉色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
浅析彩陶文化与彩陶纹样的发展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留白
玉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