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千年的古老釉色
2019-10-06肖旸
肖旸
【大国工匠】
王文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技艺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大师,曾获市级“技能大师”“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典型人物”等称号。
02
柳编业,焕发新生机
03
关键词:传承与创新
界首,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在这里,淮河的重要支流颍河穿境而过,沉积下大量的黄胶泥。极具弹性和可塑性的黄胶泥,在匠心独运的匠人手中,会呈现出怎样的形态呢?就让“界首彩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京胜老师来告诉我们吧。
界首彩陶又称“三彩刻花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被誉为“东方神秀”。
界首彩陶由当地特有的黄胶泥经手工拉坯、刻画、烧制而成,而它的烧制技艺,也是流传于界首民间的一种传统制陶技艺。
历史上,界首彩陶主要分布于安徽颍河界首段南岸的十三个村,这十三个村的村民们大都以冶陶为生,村落均以陶窑为名,因此俗称“十三窑”。
在外观上,界首彩陶多以圆形为主,取意“团团圆圆”。陶坛上刻有牡丹、梅花、莲花、喜鹊、鲤鱼等寓意吉祥、百姓喜爱的图案。2006年,“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过七旬的王京胜老师就是界首彩陶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走进王京胜老师的工作室,惟妙惟肖的彩陶人,神态逼真的彩陶马,生动形象的彩陶器具……各式各样的彩陶作品让人目不暇接。
“我和彩陶有着50多年的交情。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到河边玩耍,常挖黄胶泥做泥人、泥哨,我捏的东西比较像样,小伙伴们都抢着要。我感到很自豪,由此产生了兴趣。后来界首工艺陶瓷厂招收工人,我有幸被招入厂,开始学习陶艺……”
王京胜老师说,他进厂后刻苦钻研各项彩陶烧制的工艺流程,虚心向老一代艺人学习,先后拜名师学习拉坯、配釉、烧窑、全套制陶工艺和三彩釉下“刀马人”刻画技术。
他的勤奋赢得了老艺人的悉心指导。很快,年轻的王京胜便掌握了整套彩陶制作技艺,拉坯、修坯、刻画、上釉、烧制,无一不通,成长为厂里的骨干。
“制作彩陶,经验很重要。”彩陶匠人中流传着“大一寸,坏一寸”的说法,意思是彩陶制品每大一寸就意味着制作难度成倍增加;烧制时,毫厘之差便会让作品毁于一旦。凭着经验,王京胜老师成功烧制了长1米、宽28厘米的特大型三彩刻花瓶,获得了业内的极高赞誉。
当年,在工艺大师韩美林的指导下,两人还共同研制了硅硼系列彩釉,获“国家百花奖”“安徽省科技成果发明奖”等奖项。
如今,王京胜老师是全国唯一一位精通界首彩陶全套技艺的匠人。五十多年如一日,王京胜老师用近乎执拗的坚持将多年的制陶技艺和心得体悟无一遗漏地书写在案,工作日记和学习笔记达100余本。笔墨渐淡,感情愈深。怀揣对“匠人”二字的敬畏之心,他就像田间朴实的黄牛,一步一印,铭记来时路……
界首彩陶曾在历史上大放异彩,新中国成立后,也曾在韩美林大师的指导下到达高峰。而今,界首彩陶正在寂寞地等待春天。
面对界首彩陶的现状,王京胜老师的见解很精到:“发展界首彩陶,人才是关键。新生力量可以给彩陶艺术注入活力,促进彩陶产业的发展,更能推动这项技艺的传承!”
岁月没有磨蚀他的匠心,王京胜老师守护着土与火的艺术,为界首彩陶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发展默默奉献。退休后,他成立了“界首彩陶传承工作室”,带徒授艺,并且免费培训社会各界彩陶爱好者。2010年,王京胜老师注册成立彩陶艺术有限公司,公司年均研發新产品60多件,生产彩陶工艺品3000多件。此外,他还常去阜阳师范学院、阜阳科技工程学校授课,培养界首彩陶艺术新人,让更多的年轻人从泥土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作为界首彩陶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我愿用有生之年,守护着这片黄土地,将界首彩陶烧制技艺这一薪火相传千年的古老工艺,传承下去,弘扬光大!”
这,就是王京胜老师对与之相伴半个多世纪的界首彩陶最深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