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故事大道理

2021-04-22李蓉芳

成才之路 2021年10期
关键词:寓言语文教学

李蓉芳

摘 要:寓言故事短小精悍,寄寓深刻道理,它在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寓言的教学可以从初读课文,把握内容开始,再指导学生朗读,深入体会寓言的寓意,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进行寓言的续写。

關键词:语文教学;寓言教学;寓言;激发童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10-0114-02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动物或者植物等。寓言故事短小精悍,寄寓深刻道理。它被称为“理智的诗”,也被称作“穿着外衣的真理”,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寓言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感悟深刻道理,学以致用。现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的《坐井观天》为例,谈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寓言教学。

一、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找一找青蛙和小鸟各自的位置,学生很快就能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找到答案:“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它们的位置特点,笔者还在黑板上画了示意图,让学生来贴一贴小鸟和青蛙各自的位置。小鸟和青蛙一高一低,似乎在暗示学生它们产生分歧的原因,使学生的感受更加直观。

再读课文,笔者要求学生数一数,青蛙和小鸟一共进行了几次对话,学生发现:第二至七自然段运用了三次对话来展现故事的内容。第一次对话交代了小鸟从哪里来,来干什么。小鸟说“飞了一百多里”,使得青蛙对于小鸟的说法产生了质疑。第二次对话是青蛙和小鸟发生了争论。青蛙的一叹一问,小鸟的反驳,都鲜明且强烈地表达了各自的观点。第三次对话中,青蛙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十分无奈,只好叫这只青蛙自己跳出井来看看天到底有多大。

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后,再通读全文,就能为朗读、理解寓意打下基础。

二、指导朗读,深入体会

二年级课文的学习仍然以读为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要能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课文中的三次对话,揣摩青蛙和小鸟的语气,读好这三次对话是重点。

第一组对话要读好问句。其中“哪儿”是儿化音,也是问句的核心词,可以先单独练习,然后再放回到句子中,练习读出问句上扬的语调。“飞了一百多里”说明小鸟飞了很远,在这里可以动画演示小鸟漫游各地后,让学生说说小鸟可能飞过了哪些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体会小鸟飞了很远,见多识广,从而读好小鸟的话。

第二组对话情感很强烈。青蛙的一叹一问,小鸟的一叹,不同角色的情感通过小小的标点符号可见一斑。要指导学生读好带有感叹号和问号的句子,为揭示寓意打好基础。“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朗读感叹句时,要强调“别”字的劝谏意味;朗读第二句时要强调“井口”“那么远”等词语,语调上扬,读出不相信的语气。教学时,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语气语调的不同。如改成陈述句“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比较朗读中,学生能明显地感受到原文的感叹句和反问句在语气表达上更为强烈,突出了井底之蛙的自以为是。

第三组对话中,人物的对话前增加了提示语“笑了”。提示语相同,却有着不同的心情。可以引导学生交流:“青蛙笑了”和“小鸟笑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吗?它们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通过交流,让学生体会到,青蛙对自己的看法非常自信,所以在朗读青蛙的话的时候,要适当重读“天天”“一……就……”“不会”等词语,表现出青蛙是在非常自信地强调自己的理由。小鸟说的话中,“你是弄错了”中的“是”要重读,表示强调,加强语气。可以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然后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加以指导、点拨,使学生在不断加深理解的过程中逐步读好人物的对话。

学生读好对话的语气,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还能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这时,可以让学生通过个别读、小组读、比赛读等形式,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三、揭示寓意,联系生活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人物对话时的语气和想法,在理解语言、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揭示寓意。

在青蛙说的话中,“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天天”“一抬头”可以让学生思考: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挡住了青蛙的视线?经过引导,学生可以得出:是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从而了解到这是一只自以为是、目光短浅的青蛙。而从青蛙的神态和表情中,学生也能获得很多信息。一个“笑”字可以看出青蛙的自大,不听劝告,可引导学生领悟:不听劝告、自以为正确是青蛙弄错的重要原因,从而明白故事的寓意:认识事物、看待问题要全面,不要自以为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要想明白寓言故事的道理,除了读懂故事,还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内化。寓言往往采用夸张的手法,将人物的问题和缺点放大,让人读后能受到触动。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实现对寓意的领悟。如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像青蛙一样坐井观天的人?你会怎么去面对他?或者自己有没有像青蛙那样自以为是的时候?学生在分享交流中,可以将这个故事的寓意与自身相结合,学以致用。

四、角色扮演,激发童趣

学生年龄小,对活动性的事物更感兴趣。而在语文课堂中,分角色朗读课文、演一演文中的人物等都是常用的教学手法,也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当学完这篇课文后,回过头来再让学生分别扮演文中角色,课堂的趣味性也更浓厚。

《坐井观天》中人物角色清晰,只有青蛙和小鸟,而分角色朗读的好处是各自朗读各自的角色,能够将课文内容入情入境,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语调和内在的思想感情。青蛙和小鸟,一个自高自大,一个苦口婆心,让学生站在角色立场上,能降低学生对寓言故事寓意的理解难度。

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教师要予以指导,可以先看看课文对话里出现的提示语,对于缺少提示语的地方,学生可以加以补充,揣摩青蛙和小鸟的神情、动作等等。比如课文中第二次对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这里课文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提示语,那么就可以让学生给它们加上动作表情,演一演。青蛙可以是插着腰、一脸不屑,小鸟可以是很着急,在井沿边扑棱棱打转等,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给这两个角色赋予自己的理解和独特的演绎。

五、故事续写,思维创新

在这篇寓言故事的最后,小鸟让青蛙跳出井来,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时的青蛙会如何抉择,它是否会听从小鸟的话,到外面的大千世界去看一看呢?跳出井口的青蛙又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呢?还是说青蛙依旧故步自封,待在狭窄的井内不肯一跃?……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个寓言故事进行合理想象,对寓言故事进行续编,应肯定学生的想法和见解。学生续编故事,能够进一步体会寓意。

同时,故事的续写也是学生写话训练的一种方式,在续编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模仿文章的语言特征,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在故事续写中快乐写话。

六、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中的寓言教学大体可以从以上五个方面进行。教师要带着学生初读精读、揣摩感悟,从而理解寓意,了解寓言故事所蕴含的真谛。对于学生而言,寓言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袋,当我们教会学生打开它的正确方式,学生便能从中获得无限缤纷与可能。

参考文献:

[1]单玉娇.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反思与建议[J].语文建设,2019(04).

[2]杨永彬.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寓言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7(17).

[3]毛小仙.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教学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S1).

[4]孙建国.论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寓言教学的新路径[J].教育导刊,2010(05).

猜你喜欢

寓言语文教学
时装寓言
A FABLE寓言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