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统编教材谈初中语文“默读”教学
2021-04-22王星
【摘 要】语文教学中,“默读”教学必不可少,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写时对“默读”教学也有观照。本文從教材视角出发,尝试厘清教材对“默读”的基本定位,分析“默读”教学的目标和追求,并通过分析“默读”教学的注意事项,对初中“默读”教学提出注重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强化阅读方法指导的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默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1-0027-03
【作者简介】王星,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江苏无锡,214100)党支部书记、副校长,高级教师。
语文公开课、竞赛课,多见朗读、诵读的场景,却少见学生集体“默读”。而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却对九年四个学段都明确了“默读”的学习要求,如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默读”教学必不可少。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编写时对“默读”也有要求,本文尝试从教材视角对“默读”教学的设计作浅要分析。
一、教材对“默读”的定位
《现代汉语词典》对“默读”这样解释:“不出声地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从这个定义来看,“默读”是“阅读”的方法之一,并且被用作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抓手,其重点强调“默”,即“不出声”。
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在第三单元导语中对“默读”提出了具体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从这个表述来看,“不出声”是“默读”的第一要求,更是显著标志;“不动唇”,既能保证“不出声”,又规避了“喃喃自语”式的形式主义倾向,保证了不会将“默读”变成“默朗读”;“不指读”,是规避阅读的降速风险;“不回看”,是对阅读速度的进一步保证。四个“不”确保“一口气读完全文”。有意思的是,在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预习要求中,又有这样的表述:“默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有利于较快把握文章大意。试着采用默读的方式,不分心,不停顿,一气读完全文,了解课文大意。”这里又出现了“不分心”“不停顿”两个“不”,但仍然指向“一气读完全文”,同时还要求“了解课文大意”。
综合来看,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对“默读”的定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不出声地读书”,它对阅读效果和阅读速度也提出了要求,强调专心致志,一气读完,保证感知完整。
二、教材对“默读”的具体要求
洪宗礼、程良方于1981年《人民教育》发表了《谈“默读”》一文,其中明确:“默读训练既是一种语文基本训练,就必须有标准,有要求。我们要通过严格的训练,使学生在默读能力方面逐步达到‘懂、快、化三个字。”初中教材编者基本上也按照这个思想,对选编内容进行了整合排序,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用三个单元来进行专题学习、训练“默读”,具体内容列表如下:
[单元 单元导读内容 阅读篇目 能力
要求 第三单元 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还要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句,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0.再塑生命的人
11.《论语》十二章 理解 第四单元 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12.纪念白求恩
13.植树的牧羊人
14.走一步,再走一步
15.诫子书 理解 第五单元 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并学做摘录。还要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16.猫
17.动物笑谈
18.狼 运用 ]
从教材安排来看,“默读”对“快”(所谓“快”,是指速度)的要求,是基本前提。第三单元导读明确“一定的阅读速度”,并没有将课程标准中的量化标准直接照搬过来,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视学生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同时,除了要求“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教材并没有给出其他提高“默读”速度的方法。
对“懂”(所谓“懂”,就是要理解)的要求,是教材训练的重点。“懂”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等方式,看得出一篇文章的大意,厘得出一篇文章的脉络”。教材用第三、第四两个单元来完成此项能力的训练。同时还设计了预习及课后思考探究题来加强巩固。例如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讨论问题”,“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一想,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这照应了抓住开头、结尾关键句的能力要求。而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课后提示直接用了半页篇幅,解析课文标题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阅读文章,要关注标题,尤其是那些能揭示主旨的标题”。
对“化”(所谓“化”,就是运用)的要求,是指需要达到概括的能力层级。第16课和第17课继续训练重要语句和段落的筛选,要求学生学会“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第16课《猫》还设计了一张摘录或概括相关内容的填表题。而概括文章中心的能力训练任务,则交给了第18课文言文《狼》。这篇文言文字词难点不多,课后“思考探究”专门设计了“找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样的训练题,能力指向明确,也示范了如何通过文言文来训练“默读”。
虽然教材按照单元对“默读”教学进行了一定分割,但限于单元主题及选文文体的限制,“默读”习惯的培养,并不能靠这三个单元完全解决。在统编初中语文全部六册教材中,不少内容仍然与“默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厘清“默读”教学与其他内容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要厘清“默读”教学与读书技巧的关系。在“默读”教学中,读书技巧的训练实际是阅读的训练,要教会学生“化”,要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一些读书技巧。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关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句,第四单元勾画关键句、在有疑惑的地方做标记,第五单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并学做摘录等,都是常见的读书技巧,教材在相关课文的练习设计中专门加以强化。但要注意的是,这些读书技巧并不是“默读”所专用,在朗读、诵读时照样可以沿用。
其次,要厘清“默读”教学与其他读法的关系。“默读”仅仅是训练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教材中,各单元导语和习题中还涉及了朗读、诵读、熟读等专有名词。教材对这些读法、专业术语并没有进行严格而科学的定义和分类,像七年级上册第133页就明确提出:“精读就是细读”,可见不少术语本身就是同一种读法不同说法。在“默读”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厘清这些术语相互之间的关系,重点关注“默读”与快速阅读、精读、跳读、略读、浏览之间的关系。
三、对“默读”教学的建议
1.注重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因此笔者建议,初中语文教师也要通读小学语文教材,了解小学教材对“默读”教学的安排。例如,小学语文三年级对“默读”的要求是:通过默读,熟悉课文内容。而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要求,在保证一定阅读速度的前提下,“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从学段上来看,通过阅读把握文章内容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因为学段差异,对学生的阶段性能力要求又是不同的。初中“默读”教学应该继续衔接小学“默读”教学,对“默读”的能力要求进行巩固、强化、提升,在教学中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连贯性,同时突出初中语文教学更高的能力要求。
2.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意识。
朱自清1925年发表了论文《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其中专门谈及了“默读”能力培养过程中,运用一些适当方法的问题。洪宗礼、程良方《谈“默读”》一文也说“默读的方法很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还特地提炼出一个“三字诀”。“默读”是一种能力,在具体运用过程中,需要语文教师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笔者在听课过程中,经常能够遇到教师有“默读”的要求,但没有方法的明确,没有任务的驱动,有时学生的“默读”很有可能陷入不過脑的浏览,从而进入不了教学的情境。将阅读方法的指导与“默读”的任务相结合,作为教学课文的任务设计之一,这也可以为我们的任务型阅读提供一种思路。初中阶段,六册教材中的名著导读设计在这些方面有所体现,值得我们在整本书阅读中,以“默读”方式,对读书方法的指导方面多加尝试。
总体来看,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对“默读”教学的设计,与小学教材前后衔接,既体现阶段性又注重整体性,符合课标对阅读能力的学段学习目标要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鉴于“默读”能力在综合运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把默读与朗读同等重视,两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均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洪宗礼,程良方.谈“默读”[J].人民教育,1981(7):35.
[2]李杏保,方有林,徐林祥. 国文国语教育论典(上)[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