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化教学:高中语文课堂转型的应然选择

2021-04-22刘正旭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1年2期

【摘 要】审美化教学是以培养完整的人为价值旨歸,基于教材文本,设计具体情境,以学生在情境中的审美体验为主要手段,重视师生情感交流,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思想和操作方法。在立德树人思想观照和新课标的背景下,审美化教学理应成为高中语文课堂转型的应然选择。

【关键词】审美化教学;课堂转型;应然选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1-0007-03

【作者简介】刘正旭,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37)党委副书记,正高级教师,无锡市学科带头人。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语文教学的“声讨”从未停止。教材本位、知识本位、应试本位,理科化知识解构、视频化课堂教学、政治化文本解读,教师讲得太多、学生参与过少等等,上述各种问题的确存在于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与当下对课堂、学习和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换言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1.立德树人背景下的课堂意涵。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课堂”的释义是:“教室在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叫课堂,泛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显然,这里将“课堂”理解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物理空间,这个空间的主导者是教师。百度百科解释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将课堂看成“学生学习成长”的物理空间。钟启泉则指出“课堂是儿童成长的场域”“是培育‘文化传递力与文化创造力的场域”“是儿童体验‘文化创造的共同体的场域”。他特别强调了课堂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是和教学内容、方法、师生关系等密切相关的“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空间”[1]。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再一次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因此,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最终要在课堂上才能有效落实。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审视高中语文课堂,不难发现,课堂不能仅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教师完成立德树人任务、学生实现知识提升及人格成长的空间,从根本上说,是学生“习得”的空间。因此,课堂要从教材本位、知识本位和应试本位转向知识建构、素养培育,面向学生成长。

2.核心素养视域中的学习理论。

“学科核心素养”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它明确了学生学科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规约了学校的课程发展和教学实践。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有赖于学生在具体的学科或生活情境中的锻炼。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需要学生积极地在语言实践中积累、构建,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沉淀、升华。从这个角度看,语文课堂应该提供更有效的情境供学生实践、运用。因此,课堂要从教师的知识解构功能变为学生的知识建构功能,从学生的听、看、记变为多感官共同参与的综合性活动。

3.“教育是服务”语境下的成长需求。

关于“教育”的定义见仁见智,但其使人在知识和思想上的成长是人们的共识。作为一种职业,教师服务于受教育者的成长是传统也是趋势。

在教育成为重要民生工程的今天,教育要为学生成长提供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受教育者个性化的成长需求促使学校尽力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学校要尽力提供适合每一名学生的课程,教师要努力给每一名学生提供课堂参与的机会。如此,过去教师“一言堂”“满堂灌”“一刀切”“整齐划一”的课堂再也不能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原有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自然地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二、高中语文审美化教学的内涵建构

进入21世纪以来,西南大学美育研究中心教授赵伶俐、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李如密、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九俊就审美化教学、教学美的价值和创造、语文审美课堂等专题分别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7年版课标颁布后,“审美鉴赏与创造”以语文核心素养的方式进入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视野,审美化教学引起了更多的关注,形成了一股实践、研究的浪潮。

1.高中语文审美化教学的主旨意蕴。

审美化教学以培养“独立完整的人”为立足点,关注教学全过程——从内容确定到教学实施到评价方法,都在审美化教学的研究视域中。就高中语文而言,审美化教学就是要指向语文核心素养,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采取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达成培养“独立完整的人”的目标。其核心要义是基于文本形式和内容,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塑造能感受诗意生活、会诗意生活的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在《教育必须关注完整的人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 要达到的任何一个具体目标,都应自觉地朝向这个教学的终极目标——完整的人的发展, 并且使任何一个教学活动与教学环节, 都能作为通向这个终极目标的步骤而存在。” [3]这就告诉我们,教学全过程都要以关注学生为根本。在教学内容和教学价值的确定上,要了解学情现状,清晰期待走向,明了达成路径;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切实有利于学生的“学”;在教学评价的考量上,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换言之,高中语文审美化教学,是将教学的全过程都看作是审美对象,使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语言文字美、欣赏思想情感美、反思观念价值美、创造成果表达美的过程,进而使学生沉浸在求美的教育生活里,享受学习的乐趣、成长的幸福。

2.高中语文审美化教学的基本遵循。

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审美体验是美学中的核心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审美体验是从感性到理性、感觉到素养的必由之路。因此,高中语文审美化教学特别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切体验,倡导以审美体验为核心,遵循文本特点,设计教学环节。

审美体验发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个人体验情境是学生自己主动阅读时的情感体验,一般来说,这部分学生有较好的阅读基础和想象能力,有独到的阅读体悟,他们愿意尝试不同的阅读方法,常有意识地进行文学创作;社会生活情境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文本内容及情感而设置的联系社会生活和文本的纽带,这种情境要面向所有学生,让他们在具体而微的情境中,理解作者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科认知情境研究的是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侧重在学科知识的认知与理解。2017年版课标明确指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主张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高中语文审美化教学应当以鼓励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审美体验为基本遵循。

3.高中语文审美化教学的课堂实施。

高中语文审美化教学在课堂实施的时候,要给学生留足阅读、体验、思考的时间,坚决摒弃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做法,以具体情境中的适切的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爱尔兰诗人叶芝说:“所谓学习,并不是往头脑里灌输知识,而是在心中燃起一盏明灯。” 高中语文审美化教学所期待的正是在课堂上先有点点星光,继而群星璀璨。

审美化教学在课堂实施中更强调情感的交融。这样才能产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学生与任务、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共情之美”。要引起重视的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策略的运用、媒介的使用,都可以刻意追求“美感”、专门加以“美化”,但渗透在日常教学中的情感很难“刻意”培养。在这样的立场上去反思“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有价值。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以为,审美化教学就是以培养完整的人为价值旨归,基于教材文本,设计具体情境,以学生在情境中的审美体验为主要手段,重视师生情感交流,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思想和操作方法。它关注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等在内的全过程,关注教材、教师、学生等的全方位,关注过去、当下、未来的全时空,既有追求目标,又有实践操作的方法。

三、审美化教学是高中语文课堂转型的应然选择

就语文学科而言,以“美”来统摄教学和育人,教学就有了更高的立意。无论内容、手段、方法还是评价,任何一方面要达到愉悦、解放与自由的境界,高中语文教学要做到心中有素养和育人两个“标”,目中有学生和教师两群“人”,手中有情境任务和情感交流两种“法”,脚下有发展学生和提升教师两条“路”。这样,假以时日,高中语文教學的积弊一定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把实施审美化教学的课堂称为“审美课堂”,并且已经连续6年面向全国高中进行审美化教学“同课异构”的课堂展示。笔者在多年观察、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高中语文审美课堂是立足审美化教学,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元素,以审美体验为主要手段,让学生在具体任务情境中品读语言、探究思辨、强化理解、解决问题的课堂。致力于审美课堂的语文教学实践表明,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语文素养的提升,还有格局境界、精神气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堂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2.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

[3]肖川.教育必须关注完整的人的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3):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