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故事怎样说”引导学生发现小说之美

2021-04-22张卓君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叙述视角叙事学

【摘 要】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审美课堂视域下的小说教学,引导学生从叙述视角进入文本情境,充分感知体验;跳出叙述视角做理性判断,揣摩作者意图,领悟小说意蕴之美;还原故事时序,与叙事时序做比较,鉴赏小说构思之妙。

【关键词】叙事学;审美课堂;叙述视角;叙述时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1-0013-03

【作者简介】张卓君,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37)教师,一级教师,江阴市教学能手。

小说是叙事的艺术,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小说叙事学,从“故事怎样说”的角度窥探小说奥秘。审美课堂视域下的小说教学,引导学生从叙述层面深入文本,发掘意蕴,鉴赏技巧,使小说教学更专业,让学生真正领略到小说之美。叙事学有叙述视角、叙述时序、叙述节奏、人称、结构、故事等内容,限于篇幅,本文仅以叙述视角和叙事时序为例,探讨如何借助叙事学引导学生发现小说之美。

一、转换视角叙述故事,体验人物丰富感受

叙述视角是一个人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的角度,分为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全知视角的叙述者了解作品中所有的人、事,包括人物的心理和命运,如《三国演义》的叙述者。限知视角又分为内视角和外视角。内视角叙述者知道的和故事中的人物知道的一样多,作者借助故事中某个人的眼光,以他的感觉和意识传达一切,如《孔乙己》中的“我”(咸亨酒店的小伙计)。外视角叙述者对故事比故事中任何人知道的还少,如海明威《杀人者》的叙述者。

视角不仅是作者叙述的角度,还是读者进入文本的钥匙。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内视角叙述者的“眼睛”进入文本,“看”叙述者观察到的世界,体验叙述者的感受,进入文本世界。也可以再引导学生转换视角叙述故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发挥想象,填补文本的空白,体验其他人物的丰富感受。

比如,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祝福》一课,这篇文章的叙述视角是“我”,可以要求学生用祥林嫂、鲁四老爷、四婶、柳妈、卫老婆子或鲁镇的某人的视角来叙述祥林嫂的故事。从学生习作看,学生的体验丰富多彩,使各个人物“活”了起来。比如,有学生以“鲁镇上的某人”的视角叙述:

秋天到了。听说鲁四老爷家又来女工了,还是两年前被强行掳走的那个祥林嫂。卫婆子之前说她改嫁了。啧啧啧!不守贞节,真是败坏风俗,亏她还有脸来!

…………

前几天我在街上碰见她了。“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原来她是丧夫丧子才来这儿的,唉,也可怜的,还是不笑她了吧。

可这些日子天天听到她讲悲剧故事,一遍又一遍,烦死了!她不觉得没意思吗?

今儿我又碰上她了。“我真傻,真的……”又来了!“是的,你单知道……”我不耐烦地接了下去……

帕克说:“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 [1]有了感知体验才能上升到审美理解和审美评价阶段。对文本中各个形象的体验,与相关人物共情,都是审美体验,体验了才能领悟作者意图。上述这段文字,还原了鲁镇人怎么看祥林嫂,呈现出保守、冷漠、自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批判意味也就逐步显露出来。

二、跳出视角理性判断,领悟文本意蕴之美

作者叙述故事时,“必须创造性地运用叙述规范和谋略,使用某种语言的透视镜、某种文字的过滤网,把动态的立体世界点化(或幻化)为以语言文字凝固化了的线性的人事行为序列。这里所谓语言的透视镜、或文字的过滤网,就是视角” [2]191,所以,视角是作者和文本的心靈结合点。作者为何选用某个视角,有其特殊用意。要发现作者用意,需“依据文本及其叙事视角,进行逆向思维,揣摩作者心灵深处的光斑、情结和疤痕” [2]204。具体操作时,可以在学生进入文本、熟悉相关内容后,再引导他们跳出文本,以自己的视角看相关内容,与叙述者的叙述进行比较,发现不同,探究缘由。

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全文以“我”和索科洛夫的对话构成,“我”说的话,以“我”为视角;索科洛夫说的话,以索科洛夫为视角。小说中,“我”是线索人物,没说几句,主要是索科洛夫在讲述。因为是回忆,且有听他说话的人,索科洛夫不仅能介绍自己的经历,还能陈述当时的心理感受。作者运用这样的视角叙述有何用意?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师:知道了索科洛夫的故事,体验了他的感受之后,你认为,索科洛夫是坚强的还是脆弱的?

生1:索科洛夫是脆弱的。他经常说自己很难过,知道妻女都被炸死时“感到穿心的悲痛”;知道儿子死后“眼泪在心里干枯了”。即使收养了凡尼亚,“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师:你是从索科洛夫讲述的心理感受来判断的,如果从索科洛夫的所作所为看,你认为他是坚强还是脆弱?

生2:我认为他坚强!他在战俘营里受尽折磨,却没有放弃斗争;他失去了妻儿,仍旧坚强地活着,还收养了凡尼亚,给凡尼亚一个家。

师:大家说得似乎都有道理,究竟孰是孰非?

生3:索科洛夫是坚强的。判断一个人,不仅听其言,还需观其行。勇敢的人未必没有眼泪,真正的坚强,是经历了灾难依然热爱生活,并努力把美好带给身边人。

师:精彩!索科洛夫就是这样的人。不过,既然他很坚强,作者为什么让他说了这么多伤心难过的话,为什么不让他多说一点振奋人心的话呢?因为作者要揭示战争给人带来的心灵创伤,思考战后如何重建。索科洛夫收养凡尼亚之后,“心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他再次寻回父亲的角色,精神有了寄托,情感得到了抚慰。作者以此表明,战后重建,不仅是家园重建,还有精神重建;恢复正常的人伦秩序,才能更好地安抚受伤的心灵。

以上片段,引导学生跳出索科洛夫的视角,以自己的眼光来判断索科洛夫是坚强还是脆弱,探讨视角选用意图。认为索科洛夫脆弱,是从他自述的心理感受来判断的;认为索科洛夫坚强,是从他怎么做来判断。阅读小说不仅要借助视角“入乎其内”,还要跳出视角,褪去视角的“有色眼镜”,以读者自己的眼光理性判断,以此反思作者意图,发现文本意蕴之美。

三、还原故事时间顺序,比较鉴赏构思之妙

时序是叙事学的重要话题。文艺评论家热奈特说:“研究叙事的时间顺序,就是对照事件或时间段在叙述话语中的排列顺序和这些事件或时间段在故事中的接续顺序。” 这里提到了“故事时序”和“叙事时序”。“故事时序”指所讲述的故事的自然时间顺序,“叙事时序”指文本叙事展开的先后次序。有的小说按照故事时序展开,不少小说为了表达的需要,以各种时间运行方式,干扰、打断或倒装时间存在的持续性,使之出现变异,常见的变异形态有倒叙、预叙、插叙和补叙。

学生要进入文本情境,了解情节的来龙去脉,必须将叙事时序还原为故事时序。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把祥林嫂的遭遇补充完整,帮助他们在心里建构起完整的文本世界,以进一步感知和理解小说。

叙事时序是对故事时序的艺术处理,隐藏着叙述者的态度,暗含着叙述评价。要让学生领悟其中之妙,还要找到时序变异的地方,结合全文思考其艺术效果。例如,《祝福》的叙事时序是:“先写祥林嫂询问‘我有关魂灵和地狱的事,接着写她凄然死去,然后叙述祥林嫂两次鲁镇做工的故事。她来鲁镇之前的经历,插叙在初到鲁镇做工部分。”和故事时序相比,作者采用了倒叙和插叙。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变化呢?

经过讨论,学生终于明白:运用倒叙,把祥林嫂死后被人嫌弃的场景写在前面,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祥林嫂是谁?众人为何如此冷漠?”同时渲染了小说的悲剧气氛,展现出“我”的悲悯情怀。运用插叙,把“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插叙在祥林嫂初到鲁镇做工部分,很是巧妙。如果按故事时序写,这些内容要费不少笔墨,以鲁镇人的口吻插叙,可以简洁许多。而且祥林嫂是逃出来的,不会和他人说太多婆家的事,她又勤于劳作,说话必少。不过,少则少矣,却不能沒有。这部分既交代了她之前的经历,又为后文她被婆婆绑回去卖掉埋下伏笔。这样,小说结构呈现有伏有应、前后贯通状态。

还原故事时序,有助于理清情节;比较叙事时序和故事时序,探究时序变异缘由,能够发现作者匠心所在,让学生认识到小说的构思之美。

【参考文献】

[1]帕克.美学原理[M].张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50.

[2]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叙述视角叙事学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On the using of flashback approach at the beginning of Nettles
国家是人民的国家:论《荒原蚁丘》中的叙事陌生化
《小卖店》的叙述视角分析
叙述视角与人物形象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外宣翻译研究——基于修辞叙事理论视角下的构想
论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百万英镑》的创作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