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护理中细节管理的应用效果

2021-04-22李招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34期
关键词:终末期医务人员肾病

李招

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血透室,湖南 长沙 410004

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是指患者病情进展到尿毒症期,主 要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对肾脏造成的不可恢复性损伤[1-2]。血液透析是常用的治疗方式,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多种因素会对血液透析效果产业影响,故需要采取适宜的护理管理方式进行管控,巩固治疗效果[3-5]。以往基础管理虽通过一系列管理起到管理效果,但具有局限性,缺乏对患者的针对性管理,易出现疏漏[6-7]。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血液透析患者管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基础管理已经不足以满足患者需求,需要寻找新的管理方式, 提高管理效果。基于此, 该研究选取2020 年9 月—2021 年9 月该院工作的40 名医务人员,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护理中细节管理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工作的医务人员40 名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签分组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参比组及观察组, 每组20名。参比组医务人员中男女比例为11:9;年龄24~44 岁,平均(34.00±2.00)岁;大专8 名,本科及以上12 名。观察组医务人员中男女比例为10:10; 年龄25~43 岁, 平均(33.00±3.00)岁;大专9 名,本科及以上11 名。两组医务人员性别、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于调查时间内在该院进行工作的医务人员;对研究内容充分熟悉,自愿参加并填写同意书的医务人员;各项资料齐全且详细记录的医务人员。

排除标准:不配合该次研究调查的医务人员。

选取同一时间段内该院收治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40 例进行调查,按照随机抽签分组法分为A 组和B 组,各20 例,分别由两组医务人员进行管理服务。A 组20 例患者中男11 例,女9 例;年龄42~78岁,平均(60.03±1.37)岁。B 组20 例患者中男10 例,女10 例;年龄43~77 岁,平均(59.99±1.3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比组医务人员应用基础管理,主要包括管理医务人员各项资料,管理医务人员认知水平,讲解管理注意事项等。

观察组医务人员应用细节管理。具体管理方法如下:①成立细节管理小组。由该院相关科室的医务人员组成,均学习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相关知识,如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等,也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护理知识讲解,展开护理操作培训,以此提升医务人员专业素养,保障管理服务质量。②规范细节管理流程。对患者情绪进行管理,利用成功案例,激发患者治疗信心,建议家属陪伴,给予充足安全感,多与患者对话交谈,了解不良情绪来源,展开针对性疏导,维持健康情绪状态。对治疗操作进行管理,穿刺前做好消毒工作,维持局部干燥,关注皮肤状态,减少感染风险;监测生命体征,观察面部状态,保障治疗安全性;对治疗仪器定期进行维护,做好消毒处理,减少交叉感染风险,注意管道管理,维持管道通畅情况,保障治疗有效性。饮食方面进行管理,以低盐、低脂食物为主,适当摄入优质蛋白,满足患者营养所需,多进食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新鲜瓜果蔬菜, 维持营养均衡,提高抗病能力,注意规避影响病情的食物,利于病情稳定。必要时,可采取静脉输注营养液,满足患者营养代谢需求。对并发症方面的管理,按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维持呼吸道通畅,降低误吸所致肺部感染风险;每日进行肌肉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降低静脉血栓风险;定时进行清洁和翻身,减少局部组织受压,降低压力性损伤风险。③完善规章制度。组员需要完全熟悉规章制度,对以往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找到影响因素,制订改进策略并将其编入规章制度中,便于医务人员工作时参考执行,提升工作质量;实施奖惩制度,对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溯源,找到具体责任人,予以扣除当月绩效10%作为处罚,提高医务人员重视程度和责任意识,保障管理服务质量。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医务人员管理后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疾病认知、血液透析护理理论认知、血液透析护理操作认知、工作能力、管理满意度进行统计。

①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疾病认知、血液透析护理理论认知、血液透析护理操作认知:评估工具为该研究自拟评分标准,分值范围0~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对应的认知情况越好。

②工作能力:包括对话交谈能力、应急处理能力、护理服务能力、安全防护能力等,评估工具为该研究自拟评分标准,分值范围0~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对应的工作能力越佳。

③管理满意度:包括对管理服务满意、对管理服务比较满意、对管理服务不满意等,评估工具为该研究自拟调查问卷,分值90~100 分即对管理服务满意;分值70~89 分即对管理服务比较满意;分值0~69 分即对管理服务不满意。管理满意度=(满意例数+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医务人员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疾病认知、血液透析护理理论认知及血液透析护理操作认知对比

观察组医务人员管理后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疾病认知、血液透析护理理论认知、血液透析护理操作认知均好于参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医务人员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疾病认知及血液透析护理理论认知、血液透析护理操作认知对比[(±s),分]

表1 两组医务人员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疾病认知及血液透析护理理论认知、血液透析护理操作认知对比[(±s),分]

组别观察组(n=20)参比组(n=20)t 值P 值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疾病96.12±3.68 92.45±4.01 3.016 0.005血液透析护理理论 血液透析护理操作96.16±3.73 92.51±4.08 2.953 0.005 96.14±3.72 92.49±4.06 2.964 0.005

2.2 两组医务人员工作能力对比

观察组医务人员管理后的工作能力强于参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医务人员工作能力对比[(±s),分]

表2 两组医务人员工作能力对比[(±s),分]

组别观察组(n=20)参比组(n=20)t 值P 值对话交谈23.34±1.26 21.09±2.42 3.688 0.001应急处理23.39±1.29 21.11±2.45 3.683 0.001护理服务 安全防护23.43±1.31 21.15±2.47 3.647 0.001 23.48±1.32 21.18±2.49 3.650 0.001

2.3 两组患者管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管理后的管理满意度高于参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管理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属于内分泌科或肾脏内科诊治范畴[8-9],典型症状有高血压、脚踝水肿、大量蛋白尿等,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0-12]。血液透析是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常用方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机体内环境,纠正电解质紊乱情况,避免病情加重,维持患者病情稳定[13-15]。在治疗的同时展开科学的管理方式有助于管控影响病情的因素,巩固治疗效果,保障管理服务质量。基础管理虽有一定管理效果,但不是十分理想。细节管理是一种理想的管理方式,主要通过成立细节管理小组,学习疾病和护理相关知识,提升医务人员专业素养,保障管理服务质量。通过规范细节管理流程,包括对患者情绪管理,对治疗操作管理,对饮食方面管理,对并发症方面管理,以此维持患者健康心态,满足机体营养均衡,保障治疗效果,规避危险因素,提升管理安全性。通过分析不良事件,制订改进策略并将其编入规章制度中,以此完善规章制度;实施奖惩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工作能力,保障管理服务质量,管理价值较高[16-20]。

该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医务人员管理后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疾病认知(96.12±3.68)分、血液透析护理理论认知(96.14±3.72)分、血液透析护理操作认知(96.16±3.73)分均好于参比组(P<0.05),说明应用细节管理能够丰富医务人员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疾病知识,锻炼医务人员血液透析护理能力,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观察组医务人员管理后的对话交谈能力(23.34±1.26)分、应急处理能力(23.39±1.29)分、护理服务能力(23.43±1.31)分、安全防护能力为(23.48±1.32)分均强于参比组(P<0.05),说明应用细节管理能够增强医务人员的对话交谈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有利于构建良好医患关系,提高救治效率。还可提高医务人员护理服务能力和安全防护能力,规避危险因素,保障患者稳定恢复。观察组患者管理后的管理满意度为95.00%高于参比组的70.00%(P<0.05),说明应用细节管理能够提高管理服务质量,且已经获得患者的普遍认可。

综上所述,对医务人员使用细节管理进行管理的效果更好,能够提升医务人员疾病认知和血液透析护理认知,增强其工作能力,提高管服务质量,值得研究推广。

猜你喜欢

终末期医务人员肾病
探讨心理干预在终末期肿瘤患者康复中的临床作用
腹膜透析在有腹部手术史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的应用
预防肾病,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肾病防治莫入误区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重女轻男”的肾病
姑息护理在终末期心衰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的心理支持
提升医务人员职业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