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孕女性情感反应与抗逆力生成的质性研究

2021-04-22邱幼云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受访者经历

邱幼云,董 钰

(杭州师范大学 钱江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一、问题的提出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已婚夫妇中有10%~15%的患有不孕症[1]。作为生活中的重大压力源,长期不孕给个体的身心健康、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都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那些选择进行辅助生殖治疗的女性,更是承受了身体痛楚、心理煎熬、人生进程被破坏等多重困境[2]。近20年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着不孕女性的各种负性体验和消极问题展开。比如,面对不孕时产生的震惊、否认、无助、悲伤、绝望、愤怒、内疚、焦虑等情绪反应[3];由于治疗时间长、花费高等问题导致许多心理负担[4];由于无法生育而遭受歧视,产生病耻感[5],等等。总之,不孕患者比其他正常育龄女性的心理负担更重,主要表现为明显的抑郁和焦虑情绪[6]。

可见,现有研究多数假定不孕女性存在各种问题,侧重于不孕女性的消极面。事实上,并非所有患者都充满绝望,很多人在面对不孕的过程中,善于在负性情绪中看到正向的一面,找到平衡点并积极调适,这就是抗逆力在发挥作用。虽然无法像其他女性那般顺利怀孕生子,但努力“寻求受孕”的过程也是不孕女性抗逆力的生成过程。她们在进行辅助生殖治疗时,除了具有负面意义上的焦虑,同时还满怀着希望[7],带着希望进行治疗也是不孕女性抗逆力的体现。

对抗逆力的理解有个体为本视角,也有考虑到外在环境资源的系统视角(侧重家庭系统)。在个体视角下,抗逆力既指个体以积极心态克服困难、适应逆境的内在品质,也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所表现出的良好适应力[8]。抗逆力研究起源于西方,随着相关探索的不断推进与深化,挖掘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内涵、注重个体行动与文化契合已是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共识[9-10]。通过对现有抗逆力文献的梳理可知,目前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困境儿童、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很少有针对不孕女性的社会学研究,仅有部分医学学者看到了不孕女性的积极情感。事实上,对那些将生育子女视为社会角色和身份认同之关键的女性而言,她们在不孕困境中的奋斗历程和所作的挣扎,也是其抗逆力生成的过程。基于此,本文以不孕女性为研究对象,深入其日常生活世界进行观察和访谈,呈现她们面对不孕困局的情感反应及重建生活秩序的积极措施,进而剖析其抗逆力生成的动力机制。此外,本文还将挖掘中国文化资本在抗逆力生成中的运用,以期为探究个体视角下的抗逆力文化内涵作一些探索。

二、研究设计

情感反应和抗逆力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难以量化的过程,而质性研究注重受访者的主体性,给他们以表达和诉说的机会,使其有更多描述和解释自身经历的空间,并从中建构和发展出各种意义。因此,本研究采用质性的访谈分析法,通过受访者对不孕经历的回顾和叙说来呈现不孕女性的生命经验。受访的22名不孕女性通过微信平台公开招募和熟人介绍而得。她们都经历过因女方或夫妻双方生理原因造成的生育困难,属于被动的“非自愿无子女”,本文选择其中的12名受访者进行分析。她们都有过不孕治疗经历;的年龄介于27~37岁;在职业身份上,1人辞职备孕,处于无业状态,2人是自由职业,其他9人均为在职状态;在治疗经历上,7人仍在治疗中,4人已经通过治疗成功怀孕或生子,1人正在调理身体等待进入治疗,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受访者信息列表

三、面对不孕的情感反应

(一)震惊与否认:意外何人知?

对多数女性而言,怀孕生子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她们在备孕中一般先是关注月经周期,月经没有如期来就有可能怀孕,月经如期而至就宣判了当月备孕失败,她们常会感到失望和沮丧,只好继续憧憬下个月能怀孕成功。在此阶段,她们很少会质疑自己的生育能力。因为很多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生殖方面的生理不适,如果不是因为长期未孕去医院作检查,根本就不会想到自己会患不孕症。因此,当被确诊为不孕症时,多数人的第一感觉是震惊、难以置信、一时接受不了。

“晴天霹雳一样,从没想过这种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头脑一片空白,然后就是不知道怎么办,不知道怎么和家人讲。”(受访者4:璇子)

并且,由于对生殖相关的知识了解不足,一些人在得知不孕时,还以为不孕就是一辈子都生不了孩子,这会加剧她们内心的恐慌。

“很意外,我体质很好,为什么会不孕?当时以为就是这一辈子都很难怀孕了。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有不孕症,感觉挺不真实的。为什么会这样?我不相信,又跑到别的医院去复查。”(受访者8:Vina)

虽然现代女性扮演更多的社会角色,人生价值也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但母职仍是社会对她们的重要期待,很多女性也将此作为人生的重要甚至是核心价值所在,将生儿育女视为幸福人生的标配。不孕症的诊断结果,让女性遭到重大打击。面对这一打击,她们感到震惊,接着否认诊断结果,不愿面对自己不孕的事实,并反复纠结为什么会患上不孕症。

(二)内疚与愤怒:怎一个愁字了得!

受访者在经历了震惊和否认后,又因为生育困难开始怀疑自己,并质疑生活的意义,表现为自责、内疚。她们感到对不起丈夫和家庭,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合格的妻子,陷入“我不好”“我错了”的内疚之中。

“看到身边有人怀孕,羡慕的同时,也会为自己没有孩子而难过。心烦意乱,很有挫败感,难免伤心流泪,痛苦自责。”(受访者10:果果)

愧疚感让她们背负巨大压力,喘不过气来,“怎一个愁字了得”就是此时她们内心的真实写照。

除了自责,有些受访者还把不孕归结为命运的不公,陷入“怎么是我”的愤怒中。

“心情不好,有的时候会想当初为什么会嫁给这个男人,为什么别人生孩子顺顺利利,我生孩子这么费劲?是上天在惩罚我吗?常常会想为什么是我?为什么这种事会轮到我身上,不公平!!时间久了就失眠,脾气也变得有点暴躁。”(受访者6:项女士)

随着不孕治疗的展开,愤怒的感觉可能会越加强烈。不孕治疗是一个充满压力的过程,很多女性会出现情绪起伏,感受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和经济压力。J小姐谈到促排卵时的感受:

“打针阶段每天需要打上两针,打完针,腿又酸又麻非常难受。促排后期,卵泡多了,肚子也会发胀不适,担心卵泡走了还不敢有大幅度动作,连走路都要像小猫一样轻手轻脚。”(受访者2:J小姐)

受访者6项女士是自由职业者,收入不固定,她抱怨去一次医院,路费几百元,住宿几百元,治疗费用则要花费几千上万元,给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这些压力难以向他人诉说,特别是觉得无法与丈夫沟通内心感觉时,她们更会感到无助和无奈。种种压力让她们就像一颗随时会爆炸的炸弹,一点小事都可能引爆她们内心的愤怒。

(三)孤独与抑郁:谁与话长更?

虽然不孕治疗之路充满辛酸,但很多人认为这是难以向他人启齿的问题,尽量避免让别人知道,而女性间的聚会交流往往会谈到生育和子女教育话题。因此,不孕治疗过程往往伴随着原有人际交往的回避与疏离[11]。为避免被问及生育问题,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她们选择尽可能退出与熟人的交往,压抑情感,把自己封闭起来,这是一种消极应对方式。社交上的自我封闭状态会进一步导致社会支持的缺失,情绪无法得到宣泄,心理得不到放松,严重的可导致抑郁。有受访者表示:

“我本来性格还是比较外向的,但现在不太愿意和有小孩的朋友一起玩,尽量不跟他们有接触。一群女人聊天,总会谈到老公和孩子。别人谈论小孩时,我会不舒服,总是觉得难堪,不愿参加这样的聊天,久而久之,整个人好像自闭了。”(受访者4:璇子)

人际交往中的回避与退缩,与他人对不孕女性的误解和歧视也有关系。当女性婚后未能在标准“社会性时间”内完成生育时,很可能会遭遇身份被贬抑、人格被羞辱等污名化对待[11]。

“婆家那边不闻不问,甚至到亲戚那里说三道四。他们的反应让我感到很意外,感觉很不好。”(受访者1:小杜)

处于被污名环境中的不孕女性,不仅自身要承受巨大压力,夫妻关系还会因此受到冲击。一些因自身原因导致不孕的女性,还会感到对不起夫家,主动向丈夫提出离婚,或者是被迫离婚。比如,如果不孕原因在女方,妻子通常不被夫家接受,很可能会引发婚姻震荡甚至解体[12]。

如果她们有良好的社会支持,就能比较好地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13]。然而,如前所述,很多不孕女性在人际关系上是疏离的。经年累月的治疗充满了种种心酸,如果难以向他人倾诉,得不到尊重,那她们就很可能产生“谁与话长更”的无助体验,感受到孤独和抑郁。

(四)焦虑与无助:多歧路,今安在?

在积极备孕之路上,很多女性首先会尝试运动、中医等相对轻松的方法。通常是这些比较“自然”的备孕方法都失败了,才不得已选择施行人工辅助生殖治疗。可见,辅助生殖治疗是不孕女性的最后一线希望所在。但是,治疗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不一定都能成功。与自然怀孕不同,人工辅助生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激素治疗、卵泡监测,到卵泡成熟后进行取卵、体外受精配对、胚胎移植、移植后等待妊娠测试结果等步骤,是决定受孕成功与否的主要环节,但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很多人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仍无法成功怀孕,会很容易产生焦虑感与无助感。

一些受访者表示,治疗的艰辛,尤其是反复的失败让她们感到焦虑。这些负面情绪如果一直积压,没有得到合理释放,还可能产生无助感和前途未卜的恐惧感,甚至走到情绪崩溃的境地。

“其他事情,只要自己努力,总是可以想办法解决。但是生育,努力了不一定有结果,真的只能听天由命。”(受访者2:J小姐)

“之前以为做试管就一定会成功的,没想到几次下来,都失败了,曾经想过要放弃,焦虑、无奈、害怕,不知道自己将要做什么、将要面对什么、下次会不会失败。”(受访者11:小林)

治疗还会导致心脏不舒服、身体发胖、疼痛等生理上的不适,加上失望与希望交织的情绪起伏,患者话语权的缺失等,都会加剧负面情绪。女性在身体的痛楚、侵入性的检查、不平等的医患关系与心理煎熬中不断反复地被拉扯[2]。此外,长期治疗还给家庭带来经济压力、干扰个人职业发展和其他安排计划。所有这些,都像大山一样压得人喘不过气。毋庸置疑,不孕女性的求子之路充满了煎熬与痛苦,一次次等待、期待和失望,让她们发出“多歧路,今安在”的心酸感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焦虑和无助的感觉会越来越强烈。

四、不孕女性的抗逆力生成

(一)接受现实,赋予不幸以意义

受访者在经历了初期的震惊、否认、内疚、愤怒、孤独、抑郁、无助、恐惧等情感反应后,逐渐呈现出接受的态度,开始以积极的态度看待不孕。她们意识到,与其执着于不切实际的期望与幻想,不如接受现实。一旦开始接受现实,治疗的艰辛与痛苦就得到了很好的消化。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精神,不将不孕缺陷与她人作对比的坦然,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敢等个人特质,是重要的抗逆力因子。有受访者谈道:

“学会放下、随缘,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如意的事情,已是无法改变,那就只有接受现实。如果特别想要孩子的话,还是应该相信科学,检查有问题的话,该治疗就治疗,以免耽误了时机。”(受访者3:两个世界)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随缘”,这样的说法看似消极,却是中国人应对逆境的真实智慧。这些富有智慧的启迪,让不孕女性看到生活不完美的一面,接受事实,从容面对。

除了接受现实,很多人还看到了“不幸”的价值与意义,即在突破不孕困境过程中个体得到的成长。她们将看起来不幸的事件转化为提升自己生命价值的机会,抗逆力由此而生。比如,J小姐看到了不孕经历带给自己的成长:

“一开始也是非常排斥和害怕,迫于压力终于迈出去医院治疗这一步后,在网上学习了很多相关知识。了解得越多,越觉得没那么可怕。治疗中也没有觉得有太多痛苦,有点后悔为什么没有早点开始去医院治疗,白白煎熬了这么多年。敢于去尝试之前不敢想象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也变得更加成熟了,很感谢这段经历带给自己的成长。”(受访者2:J小姐)

CC将不孕治疗经历视为一种人生挑战:

“这是新的人生挑战与考验,让我经历了更多不一样的生活。吃过苦受过罪,坚持下来还是挺有成就感的,毕竟我算是克服了一个困难,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孩子。怎么说呢?好事多磨。”(受访者9:CC)

“好事多磨”,即看到成功之路的曲折性,把不幸当作是人生的挑战和成长机会,这种赋予不幸以意义的认知也是抗逆力的体现。

(二)转变认知,作出适应性改变

良好心态是维持稳定抗逆力的关键。虽然逐渐接受了自己不孕的残酷现实,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孕女性任由命运摆布。为了让自己早点回归正常的生活,她们逐渐学着转变对生活的认知,用超然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去对待生育问题。J小姐表示,对待不孕要“尽人事听天命”。

“看到周围很多病友都是作了好几个周期(的治疗)才成功的,有的坚持了十几年,我很佩服,也很感动。当时的想法就是努力尝试,到40岁就不再继续(治疗)了。尽人事听天命。这样,就算没有孩子,我也不留遗憾,毕竟已经努力过了……怎么说呢?这是上天对我的考验吧。”(受访者2:J小姐)

还有受访者认为要看到事情的两面性:

“福祸相依,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刚开始觉得不公平,上天为什么这么对我,心里很愤怒!几年折腾下来,感觉愤怒没有用,还是得调整心态。现在怎么想呢?晚几年生小孩,也让我多自由几年,这段时间夫妻慢慢磨合,承受能力也变好一些了。”(受访者6:项女士)

将不孕视为上天对她们的考验,看到事情的两面性,这也是她们生成抗逆力的积极体现。“尽人事听天命”“福祸相依”,这样的想法让不孕女性不再沉溺于负面的情绪无法自拔,而是看到事情的不可控和矛盾性。认知上的改变,让她们的抗逆力水平得到提升。还有受访者意识到除了扮演母亲角色,仍然可以继续保持和发展新的爱好、职业、教育等不同的生活安排,把注意力从生育转移到更多事情上,在其他方面追求人生价值,避免迷失自我。比如,J小姐谈道:

“正常生活,每天锻炼,该干嘛干嘛,不去想太多。尽量让自己忙碌起来,两年多的时间考了一个比较难考的证,每天忙于工作和学习分散注意力,忙碌也避免了让父母提起要孩子的事。”(受访者2:J小姐)

还有受访者通过宗教信仰来缓解压力:

“有一段时间,我感觉走投无路了……我不是那种真的佛教徒,但心情实在很差,也无处发泄。听说去寺庙拜佛效果好,反正有不少姐妹拜佛求子成功,我们也去烧香,去过普陀山、九华山等,当地的寺庙也去了很多。在我最痛苦的时候,还去参加寺庙里的禅修,听师父开解,回来后放下了很多。”(受访者12:Jenny)

虽然她们也知道这只是个心理安慰,但其发挥的疗愈作用有助于女性走出情绪低落状态。

在行动上,除了求神拜佛,还会做很多尝试——上网查找资料,找熟人朋友,找互助群,去医院治疗,是很多不孕女性的尝试路径。Jenny的经历很具有代表性:

“一开始是网上查找资料或查询,后来和姐姐、丈夫倾诉,最后找到一个有类似经历的闺蜜,向她求教经验,在她的帮助下找到了几个不孕不育QQ群,在群里学习了很多治疗信息。我再把这些信息跟丈夫说,一起想办法。总结下来,我的经验是,不要讳疾忌医,尽快去大医院检查治疗。”(受访者12:Jenny)

她们坚定地持有“一切都会好起来,努力一定会有结果”的信念,逐渐学会了更好地控制负面情绪,努力尝试多种备孕方法,寻找更加理性的解决之道。

(三)昂首向前,联结社会关系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很少有人会被诊断为“绝对”的不孕,只要有足够的信心和经济支持,可能下一个治疗周期就会成功怀孕。也正因为如此,受访者认为失败了可以从头再来,希望就在前方,除非年龄太大、婚姻破裂或经济上确实无法承受,很少有人会放弃治疗。尽管如此,艰难的备孕和治疗过程偶尔还是会让她们感到崩溃,此时,良好的社会关系就显得至关重要。

丈夫的支持是影响妻子抗逆力的重要因素。如果夫妻间有较强的情感联结,丈夫能给予安慰和包容,妻子就不是在孤军奋战,也就较能忍受治疗的艰辛。相反,如果丈夫是“若有若无的存在”,那么不孕女性也就更容易选择自暴自弃。有受访者谈道:

“老公一直照顾我,也比较理解我的难处和痛苦,在这期间他放下工作在家里陪着我治疗,这也是我坚持治疗的最大动力。”(受访者5:佳佳)

为了能找到生育困难的解决办法,不孕女性积极获取相关信息,联结多种有利的社会关系,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社会支持体系。丈夫的支持很关键,与病友群里的不孕姐妹建立起来的支持关系也很重要。有病友创建了不孕姐妹的网络交流群,在群中分享摆脱困境的途径和方式,还有人专门开设公众号,分享治疗经历、医疗资讯等等。受访者通过与有类似不孕经历的病友进行交流和分享,了解到更多与治疗相关的信息,这让不孕女性对治疗更有信心。

“加入了一些相关的群组,和相同经历的人比较有共鸣,能得到慰藉,同时也会得到很多经验和信息。”(受访者7:小希)

由于拥有相同的经验和经历,更能感同身受,当不孕女性将不愉快的遭遇在群里倾诉时,往往能得到群友的理解与共鸣。不孕病友的经验分享,使她们建立起新的有意义的人际关系联结。这种相互支持和分享,使她们对不孕治疗有了更多的了解,不孕治疗不再是一个未知的黑洞。同时,情感上也得到慰藉,内心的创伤逐渐被疗愈,也就更有底气和信心去面对未来。由此可见,不孕女性采取积极行动寻找解决方案,进一步明晰今后的治疗方向和人生规划,这也是生成抗逆力、焕发生命潜能的最好展现。

五、小结与讨论

不孕及其治疗是充满挣扎、奋斗与痛苦的历程,对那些将生育子女视为社会角色和身份认同之关键的女性而言更是如此。经历不孕的过程中,既有医疗力量的介入,也有家庭权力的改造,同时也逃脱不了文化的影响。所有这些,都让不孕女性遭到强力拉扯,并由此带来性别角色、家庭结构、夫妻关系、职业角色等的剧烈变迁。本文通过深入的个案访谈,了解到女性在面对不孕时的情感反应——被诊断为不孕后感到难以置信的震惊与否认,对自己生育能力受损的内疚与愤怒,难以向他人言说的孤独与抑郁,因治疗结果不确定而生出的无助与恐惧等等。然而,不孕女性并非任外界力量打造和支配的消极客体,而是灵活应变的积极主体。她们在摆脱不孕的努力中,重构生活秩序,在逆境中展现出良好的心理韧性,抗逆力由此而生——接受不孕的事实,将其视为丰富人生经历、促进个体成长的机会,想方设法赋予不幸以意义;同时积极调整心态,转变认知,作出适应性改变;寻找丈夫、家人、病友等的支持,昂首向前,展望未来,期待早日摆脱不孕,重新掌握生育主导权。在此过程中,积极的人格特质、良好的家庭支持、广泛的社会资源等因素,都有助于她们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14]。以上这些是本研究对于理解不孕女性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心路历程作出的经验性贡献。

在理论反思方面,本研究发现,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一些不孕女性善于用社会关系网络和文化资本来生成抗逆力。就社会关系网络而言,在面对不孕的不同阶段,都会有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涉入;若能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就可以缓解女性的压力困境。作为一项重大危机事件,不孕使女性与丈夫、其他家人、熟人朋友等的社会关系联结受到冲击,使社交秩序变得更加复杂和矛盾,带来夫妻关系、代际关系、朋友关系等的重新调整。因不孕引发的人际关系变动,会进一步让女性产生消极情感体验。一些人继而努力尝试关系的重建与联结,尤其是与其他病友建立起来的新联结。在这种治疗性或自助性的病友团体里,因为有过类似的经历,她们之间更容易感同身受,建立起信任关系。她们之间分享互动,形成相互理解和支持的积极社会关系联结,提升了女性应对不孕的能力,同样是抗逆力生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对访谈的分析可得,我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信仰是不孕女性抗逆力生成的重要文化资本,使她们得以呈现出既接续传统又涵摄现代观念的调适潜能。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文人创作的诗词,还是民间口口相传的俗语,这些传承下来的、仍留存在我们身边的思想文化资源,都是治愈国人心灵的“灵丹妙药”。例如,受访者口中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随缘”“好事多磨”“尽人事听天命”“福祸相依”等,都在抗逆力生成过程中发挥作用,抚慰了每一颗受伤的心。此外,一些传统的宗教信仰、文化仪式、民间偏方也被女性用于缓解压力或提升受孕机会,例如通过求神拜佛、禅修来缓解心理痛苦,通过艾灸、泡脚等来调理身体等,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与我国传统文化联结的意涵。这提醒我们,在研究抗逆力生成机制的时候,需要具有一定文化自觉意识,深入挖掘在地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受访者经历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留下还是离开?
认识亚健康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在经历和见证中成长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