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追问策略
2021-04-22潘虹
【摘 要】语文课堂中,提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追问是提问中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师再次提问体现的就是追问。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在回答完教师首先提出的问题的情况下,教师再次提问能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内容,有效激活学生思维,为学生获得深刻感悟指导方向,进而逐步推动学生深度学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追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36-0198-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重视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学动力的课堂建设。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必然离不开课堂之上教师的提问及有效追问。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回答为依据,不断提问,能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深刻体验。而在学生深入解读、体会、感悟文本的情况下,学生的智慧能得到启迪,课堂教学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及追问的有效性不足,所以针对如何有效追问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在理解困难处追问,启迪思维
小学生因知识积累不够、社会经验不丰富,所以在理解一些语文阅读文本时会遇到一些困难,此时教师抓住时机进行追问,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能使学生有效突破理解困难。与此同时,因小学生并不具备较强的认知能力,所以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时,难免会有肤浅或不完整的情况,甚至部分学生无法回答问题[1]。面对此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抓住时机,通过追问为学生的深入思考提供有效引导,借此拓宽学生思路、激活学生思维,为学生展开深度阅读提供帮助。
如在《跳水》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本文倒数第二段内容进行深入解读。教师可抓住学生的疑问心理进行提问:“孩子是船长的儿子,船长为什么要逼自己的儿子跳向海里呢?为什么儿子不跳就要开枪?”学生在不理解孩子爬上桅杆顶端这种危险行为的情况下,很难回答这一问题,此时教师就需要及时追问:“同学们可以自己想象一下原因,阐述自己读完本段的体会、感受,以及为什么觉得会是这个原因。”应用这种追问方式,利于降低问题的难度,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萌发独特想法并阐述自己的观点,由此理解船长的急中生智才令孩子转危为安,这不仅是一种智慧和丰富经验的体现,同时也是父亲对孩子深切的爱,是一种人格魅力的展现[2]。
教师的有效追问使问题难度大幅度降低,同时也为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表达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因此,在学生出现理解困难时,教师要把握追问时机,促使学生的思维走向
深刻。
二、在情感深刻处追问,引发共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达到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深度阅读这一目的,教师可在文本情感深刻处追问学生,引导学生逐步升华对文本的解读,借此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取得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3]。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也充分考虑到了教材文本的丰富情感,同时借助情境创设或角色表演等方式。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身处于情境或某一角色中时,才会有一定共鸣产生,但一旦脱离情境及角色,情感共鸣也会逐渐消散,而通过有效追问能改善此种情况。
如教学《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首先,教师可指导学生对故事梗概进行了解和掌握,作者通过几个小故事描绘了童年难以忘怀的“祖父的园子”和“园子里的一切”,体现了作者和祖父之间浓厚的亲情。对此,教师就可抓住时机进行追问:“同学们在阅读课文时肯定也会产生一种怀念、一份感动,老师相信你们内心深处也有很多感受想要表达,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勇敢、大胆地说出来。”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开始畅所欲言,有学生说:“我看到了作者的童年十分幸福且有趣,虽然有不懂的地方,但是有祖父的悉心教导。”还有的学生说:“我也怀念我的童年,虽然没有手机、没有电视,但是依然玩得很高兴。”甚至一些学生说:“再也回不到那样的童年了。”
从学生的种种回答来看,本文引发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是引导学生走向深度阅读的良好机会,教师要促使学生向文本深处过渡,与作者展开深度对话。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文本情感深刻处进行追问,以有效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深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三、在思考偏差处追问,加深体验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在面对某些内容、某些知识点时,学生难免会出现理解偏差。面对此种情况,如果教师一味否定学生,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信心,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会逐渐丧失。然而,受传统教学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极为严厉,不允许学生犯错,或者是学生犯错后给予批评的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越来越惧怕回答教师的问题,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形成,久而久之,部分学生会产生消极甚至厌学的心理。为改变此种情况,教师在面对学生的理解偏差时,要抓住学生理解偏差的关键所在,进而通过有效追问引导学生转变思维路径,使学生正确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深刻感悟及体验。
如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的教学中,从课文题目来看,学生很容易会理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相对应的反义词,不免会觉得二者在一起很矛盾。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上述两个短语,教师就需要先引导学生对母亲和父亲的人物特征进行分析。学生经过分析就能够发现,“精彩极了”是母亲慈祥的爱、鼓励式的爱的表现,而“糟糕透了”体现了父亲严厉的爱、严格要求的爱,通过父亲和母亲这两种爱的激励与鼓舞,才推动了作者努力走向成功。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会产生深刻印象的自然就是父亲的严厉、严苛等[4]。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讨论文本的环节,不同学生在对父亲的理解上自然会持有不同的见解,如一些学生认为父亲的“糟糕透了”实在太打击“我”的自信心了,不仅没有鼓励,还伤害了“我”。这些学生的理解显然存在一定偏差。此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追问学生:“同学们,我们先思考一下,如果没有父亲的‘糟糕透了’,而只有母亲的‘精彩极了’,作者会不会过于膨胀、过分自信而走入歧途?如果没有父亲‘糟糕透了’这种要小心、要注意、要总结的提醒,作者的写作会不断提高、不斷进步吗?”通过这样的追问,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母亲的爱是作者灵感及创作的源泉所在,但其并不是全面的,极有可能会使人误入歧途,平衡这一问题的就是警告,而父亲的“糟糕透了”就是这样一种警告。
因此,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出现了理解偏差,教师就可借助有效追问来引导学生,为学生获得正确的体验、认知提供帮助,使学生能够全面考虑问题,深化体验及感悟。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学会全面考虑问题的情况下,有效追问也能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看待事件,挖掘事件背后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充分体现教师教学智慧及教学艺术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就是课堂追问。在教师追问的过程中,要想提高追问的有效性,必然要对学生的发展情况予以关注,在倾听学生所说、所想的基础上,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而立足学生的错误、偏差,将其当作一种新的教学资源来利用,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策略的优化与调整,达到激活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的目的,使师生能够在课堂这一舞台之上共同创造,深化课堂之上的教与学。
【参考文献】
[1]贾春燕.追问文本,向“深度”漫溯——谈小学语文课堂
的有效追问[J].科普童话,2016(11).
[2]梁敏燕.“节外生枝”才能“展翅鹏飞”——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追问的有效性[J].中外交流,2017(25).
[3]贾敏燕.咬住“提问”不放松,立根原在“教学”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探究[J].新课程·小学,
2017(1).
[4]王月美.论小学中年级“课堂追问”的有效性训练[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8(11).
【作者简介】
潘虹(1987~),女,汉族,上海人,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立足语文要素,在“课堂深度时刻生成”实践探索中提升学生言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