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以农村低龄留守儿童为导向的传播设计研究
2021-04-21刘梦茹刘雨阳
刘梦茹 刘雨阳
摘要:目的: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心理需求和真实生活环境,探索以低龄农村留守儿童为导向的有效传播设计方式。方法:首先将农村低龄留守儿童定为设计研究对象,利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展开分析,调查农村低龄留守儿童的心理活动、行为举止以及生活环境的满意度等问题。其次以低龄农村留守儿童需求为核心,通过农村支教体验的方式收集有效资料。最后基于前期调查和研究内容对书籍和视频进行创意设计。运用调查问卷、现场采访收集数据和引导儿童绘画,筛选出重要并且可行的关于低龄留守儿童的设计方案。结论:将该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低龄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传播设计中,对以农村留守儿童需求为导向的传播设计方法进行有效探讨。
[关键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农村、低龄、留守儿童、传播设计、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is used to study the communication design,which oriented by the rural young left-behind children
Liu Mengru 1,Liu Yuyang 2
(1.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Hong Kong 999000;2. 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dongguan523808)
ABSTRACT: The work aims to deep understanding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real living environment of research objects, and explore effective methods of communication design which oriented by the rural young left-behind children. Method: Firstofall,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is used to analyze the design research objects which focus on rural young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conduct a discussion on satisfaction of behaviors, psychologic status and living environment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 Whatsmore,Using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o find the start point of design. Focusing on the needs of rural young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collect effective information by aiding education. Finally,takingcreativewithbooksandvideosbased onpreliminarysurvey and research contents. Screening important schemes focus on the rural young left-behind children by collecting data, questionnaire and guiding children to painting. Conclusion: The theory and method applied to the special group of young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in communication design, and the communication design method oriented by the needs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discussed effectively.
[Key words]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rural area, young age, left-behind children, communication design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类需求五大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其中越低级的需求会对人造成越大的影响。人们想要实现高层次需求的前提,是必须满足低层次的需求。在马斯洛的五大需求层次中,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都属于为了满足人类精神性的需求,而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高一层次的安全需求都属于为了满足人类物质性的需求。根据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在心理上的缺失,笔者将以分析心理层面的需求为基础进行设计创作。
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目前围绕农村低龄留守儿童内容的书籍大多设定的阅读对象为成年人,而以农村留守儿童为阅读对象的书籍屈指可数,本文将以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心理发展状况为导向,通过乡村支教和调查问卷的方式设计趣味性书籍和交互设计,探索专属于农村低龄留守儿童的传播设计的创意理念。
一、农村低龄留守儿童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大部分青壯年为了获得更大的收入发展空间大规模选择进城务工,但是当为农村发展、家庭收入创造大量机会的时候,随之也带来了很多社会性问题,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生理健康发展。“留守儿童”就是指父母离开家乡,留下孩子外出到大城市务工,但由于“户籍”及“学区”、“务工时长”等问题农村进城打工的父母很难将孩子带到城市接受教育, 只能将自己的孩子留在老家由长辈抚养。由于与长辈年龄差距大,进而形成隔代教育等问题,并且留守儿童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少缺乏与家人的交流、沟通,长期以往造成自卑、缺乏自律等性格,留守儿童的心理偏差成为大众关注的重点。换而言之,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留守儿童的精神性需求很难保障。
据统计显示,我国儿童人数中,很大部分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成长年龄阶段正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需要及时关注他们。当看到同龄人得到父母照料时,心理难免会出现落差,随着年龄的逐渐成长, 可能逐渐造成性格扭曲。
对于父母而言,由于长期在外务工,从而忽略了孩子学习、生活上的互动与指导。大部分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中老人的溺爱,缺乏管束,学习自律性较差,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长大后大部分依旧重复父母的工作内容(例如:工厂打工、学历低、家中经济状况较差等),
没有让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导致留守儿童在未来职业发展上相比于普通孩子更加容易误入歧途。
二、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应用于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精神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研究专注于理论探讨的同时,还应该将该理论的研究应用于农村低龄留守儿童实际生活环境,因此,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所涉及的精神层面——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对留守儿童进行进一步剖析。
1、社交需求是指个人需要得到来自家庭、朋友、社会大众的爱,社交需求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是位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更高一个等级的精神需求,在实现物质需求的前提下,对心理的慰藉,它包含了对社交互动的欲望和归属感,希望自己在不同的团体都能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及时得到来自集体的关心与帮助,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性和家庭氛围的缺失性使得留守儿童在社交的需要中缺乏基本的亲情情感互动。
2、尊重需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尊重,留守儿童从小学会自我尊重可以增强自信,学会自我保护。在生活中,学会自我尊重也会产生被重视的感觉,自我尊重也会引导留守儿童对自己的生活、学习、交友有更高层次的标准,避免误入歧途。社交需要共同努力培育孩子的自信、自尊、自爱品质。
3、自我实现需求就是激发留守儿童的潜在能力,设定目标,朝着目标不断前进努力。留守儿童也需要在生活中承担一定的匹配他们年龄的责任。当然,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年龄较小,监护人文化程度有限,对于他们来说设定自我实现的目标对象是很困难的,需要通过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进行指导,从小在生活中展现自我的价值,例如:打扫卫生、帮助同学等,将自我价值从小事到大事逐渐得以实现。
在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精神层面进行分析后,笔者才能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计划实施。
三、针对农村低龄留守儿童的相关作品进行市场调查
为了更好的解决因忽视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发展而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我国各大学者和全国妇联密切关注留守儿童数量、区域等状况,根据全国妇联统计数据了解到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近年逐渐下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在2016年为902万,在2019年下降为697万人。
城乡行政区域加快发展的形势使留守儿童人数逐年下降;其次是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随父母一同进城。于此同时留守儿童的父母开始意识父母的陪伴对孩子的重要性,有利于孩子身心成长,但却没有提出剩余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方式。通过数据可以得知如今的留守儿童大多生活状况都是积极向上的,并且无论父母教育素养还是生活环境都大有改善。
1、文献分析法,整理出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和家庭教育问题,对其相关政策进行研究。例如南方周末出版社出版的《在一起——中国留守儿童报告》的书籍内容以留守儿童故事加照片的形式进行展现,从中国社会背景下剖析留守儿童心理、生理所造成的问题根源,属于调查分析类书籍,成年人能直观的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在我国的环境、心理状况。但书籍面对成年人,无论文字、照片表现形式更加正式,阅读人群有局限性。此外,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以孩子日记的形式记录成长,记录语言表达形式相对于上一本书更加新颖、有趣,能够引发读者共鸣,但图片表现语言较少,这两本书的读者对象大多都是成年人,以文字抒发情感,激发成年人对留守儿童的同情心,但却鲜少与留守儿童进行直面沟通。
2、问卷调查法,根据支教引导留守儿童完成相关问卷调查内容,收集有效数据并进行合理的分析。此次问卷调查涉及监护人的受教育程度、工作状况、生活环境等层面进行多方位调查,同时也对部分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涵盖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人际交往等因素。最终对问卷调查所搜集的信息进行数据筛选、分析。
3、通过家庭访谈法,笔者与监护人进行直面沟通,了解到留守儿童父母离开家的具体原因,不同的原因会直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有不同的心理成长状态。
为了获取有效的设计方案,需要分析低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和需求,将之前收集的资料进行重新剖析和再次整合,利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作为研究根本,结合关键素材,最终目的是将服务对象直面留守儿童,鼓励孩子自立自强。
四、以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为基础展开的设计过程
生活是设计的起点,改善生活环境也是设计的目标之一,作为与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其价值基础应当是也只能是他们的真实生活以及对这种生活的理解和企盼。然而,当前的设计实践大多暴露出不重视他们的行为及生活的倾向,设计者也并没有深入实践与留守儿童接触,通过真实记录和感受进行创作。而是推崇一些华而不实的设计方法或者引用网络上搜集的数据,将设计引入脱离现实的歧途,因此,深入实践研究设计方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且找到贴近真实生活的设计途径不可忽视。
我们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需求下的设计点进行分析,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即是减缓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陪伴、易造成孤独感、不安全感的问题,这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是存在于大多数农村低龄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其中相关的制约条件以及设计创作部分各不相同,且与家庭环境、文化程度、社会交友等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希望为这类群体设计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自我鼓励和自我感知周边美好的事物的特点。
设计作品从爱、积极的正能量为起始点,创造属于留守儿童观看的作品,更多的激发留守儿童积极向上的一面,农村留守儿童与同龄人、环境之间构成潜在的情境动态关系,这些关系是在满足留守儿童的物质性需求后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精神性需求。相关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與同龄人这种相互吸引的关系,其实体现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互的关系。通过观察交互关系的强弱可以了解到,交互关系强时,留守儿童在很大的程度上就能弥补亲情的缺失,交互关系弱则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产生敏感多疑、孤僻自卑、缺乏安全感及归属感等心理问题,因此,鼓励留守儿童主动增强并感知与周围亲人、朋友的互动性,正是此次设计的关键点。通过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群龙小学、重庆市红旗小学支教的方式拍摄视频和照片深入留守儿童真实生活的情景,遵照真情实景,引导留守儿童完成调查问卷和绘画作品表达内心情感,绘画内容以《家》为主题从三个不同角度绘制,包含物品、人物、时间空间跨度分析,从抽象到具体,以留守儿童自身内容传递悲喜。“量变引起质变”,在收集足够的素材之后,对素材进行评估和筛选,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以上素材收集、整理过程,得出最终的最佳设计方案:
选择手绘故事异形剪裁与照片再创作、视频交互、日历与日记记录的形式作为关爱留守儿童书籍设计的载体,留守儿童通过对异形书籍、照片视频等内容进行观看,使书籍展示形式与传统纸质文字书籍有所区别,吸引低龄留守儿童沉浸在书籍中,作品内容以农村留守儿童为故事主角,讲述为了家庭在外辛苦工作的父母、家中和蔼的长辈、活泼的朋友,以这三点串联为故事线,让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到即使父母不能陪伴,身边依旧充满关爱,减少内心的不安全感,拥有快乐的童年。
五、基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传播设计成果
我们此次推出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设计的成果包括:书籍设计类、照片设计类、视频设计类:
1、书籍设计:留守儿童虽然没有与父母一起居住,但是依旧能得到来自长辈、同学、老师的关爱,因为此次设计目的是提供给留守儿童观看的书籍,所以希望能提供给留守儿童正能量的部分,引导留守儿童积极阳光的一面。通过设计温暖的故事线讲述插画内容:留守儿童与隔代长辈在农村幸福地一起生活——偶尔会想念父母——父母为了提供给留守儿童更好的未来生活环境,在城市辛勤务工——假期留守儿童进城与父母相聚的过程,整个过程简单却温馨,留守儿童在观看的同时理解父母的辛勤付出,對所处的生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因此手绘采用暖色插画,结合留守儿童实际生活特点,创造温暖、阳光的基调,用真实的故事去给人产生共鸣,画面主要以植物,森林,和农村的自然场景为主。
在裁剪方法上,采用手绘异形剪裁法,此次书籍设计打破了传统书籍形式和内容的局限性,增强了书籍活泼感,更加贴近低龄留守儿童形象与信息接受程度,有声音效增强书籍阅读趣味性,使内容更加丰富,书籍形式多样化,加入有声读物,融入听觉效果,视听结合,以有声异形立体书籍剪裁方式设计形态为主,将部分图案凸出纸面,呈现出半立体的经折装状态,且图案凸出纸面,画面不再单纯地平整,伴有故事讲述声音,凸显了儿童类作品的活泼生动,也更好的适用于低龄留守儿童阅读。
2、照片设计:留守儿童的愿望很简单,也许只想要一件新衣服,也许只想陪爸妈几天,也许就想在父母面前撒一次娇,每一个简单的愿望都表明了他们对家庭的期盼。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流露的真实表现总能唤起心理冲击,我们在照片的选取偏向于找寻与留守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物的内容。在选取支教拍摄照片的基础上,对照片进行再创作,通过剪裁创作突出照片重点信息传递,增添表达内容和趣味性。图案的扭曲、童趣感打破常规摄影作品呆板的展示形式,为作品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3、视频设计: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为留守儿童与外出打工父母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由于诸多因素尤其是经济因素的制约,视频成为他们之间交流的首选,在支教过程中拍摄了大量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他们想对远方父母诉说的画面,作为打动观众的首要因素,虽然大部分视频展示的是留守儿童的普通生活,但从中影射出他们与远方父母强烈的情感的交流。同时通过视频交互展示法,利用数字多媒体形式进行交互设计,引导观众将手放入指定展示区域,视频通过传感器由黑白逐渐变化为彩色。通过这个形式,观众既能观看留守儿童视频又能增强代入感与互动性,融入观众对于留守儿童事件参与感,丰富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的表现形式。
六、结语
通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低龄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发展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的传播设计方法研究,旨在探索出符合农村留守儿童需求的传播产品创意设计,有效地解决因社会、环境、家庭等因素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复杂心理问题,使目标用户在精神上自我鼓励,得到更好的满足。此外,在设计内容设定中,通过支教形式和家访形式更直观的了解到大部分留守儿童性格乐观、开朗,在以留守儿童为设计的目标对象时,积极展示他们生活中的美好部分,通过此次传播设计中的内容让留守儿童感受到身边充满关爱的部分,积极正能量得生活,不仅是学校老师和家长的责任,也是每一位设计者的责任。与此同格,此次研究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在于个体状况不等同于群体状况,因此,还须针对这一群体的需求进行多方位的考察和更深层次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迎丹; 刘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空间环境设计探析 [J].美术大观,2017-12-15.
[2]马菲,何嘉,蔡煜渲,李天赐,胡康 以农村留守儿童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创意设计方法研究[J].包装工程,2020-2-20.
[3]曹洁; 倪春洪基于儿童群体特征需求的导视系统设计 [J].包装工程,2018-12-20.
[4]邓纯考农村留守儿童社区支持的资源与路径——基于西部地区四省两区的调研 [J].教育发展研究,2013-01-10.
[5]宗苏秋; 汤淑红精准扶贫视野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9-08-20.
作者1:刘梦茹 出生:1996.03 性别:女 籍贯:四川 研究方向:设计学 研究生 电话:15213067541 qq及邮箱:854418304@qq.com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荷富路803号丽日名都15座2304刘磊转 邮编:528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