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科技融合的展示设计探究

2021-04-21蒲娇郭阳

创意设计源 2021年1期
关键词:展示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

蒲娇 郭阳

摘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濒危项目抢救到非遗保护的体系化发展,历经数十年的时间,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已步入“后非遗”时代,非遗开始逐渐适应新型媒介来获取更为广泛而有效的传播与传承方式。本文通过分析国际上前沿的非遗与科技融合的展示设计案例,探究非遗与科技融合的展示设计在拓展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可持续性动力,并深入挖掘以非遗为核心主题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展示设计实践。基于非遗与科技融合的展示设计也将成为“后非遗”时代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传承与传播,展示设计

Research on display design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protection of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gone from endangered project rescue to the systematic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over decades and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entered the "post-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ra,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gradually adapted to new media to obtain a more extensive and effective way of dissemination and inheritanc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nternational cutting-edge display design cas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echnology integration, explores the sustainable power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dissemination, and deeply explores the core theme of intangible heritage. Interdisciplinary and cross-field display design practice. The display design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echnology will also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of non-genetic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in the "pos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ra.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echnology, 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display design

一、引言

2003年,聯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概念开始引入中国,使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2011年11月,在“中国木版年画国际论坛”上,冯骥才先生正式提出了“后非遗”时代的概念[1],非遗保护工作开始进入科学化与规范化的阶段。

21世纪初期,国内部分地区的文化部门、机构在非遗保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非遗与前卫艺术、当代艺术、艺术设计的融合,特别是非遗与其他学科门类的跨界合作以及互联网和新技术的介入,使得非遗迅速融入大众生活,丰富了人们体验与感受非遗文化的渠道与方式。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虚拟现实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将非遗保护的主动权交给体验者,真正实现了自发广泛的传播。

二、日本“祇园祭”数字化非遗展示设计案例分析

近年来,国际上围绕非遗与科技融合的展示设计让大众重新感受到了非遗的惊艳与魅力所在,尤其是日本“祇园祭”数字化非遗展示设计以其独特的体验方式让人们在虚拟的空间中也能参与传统的民族节庆文化活动。

民俗节庆活动作为一种精神建构活动及农耕时期民众生活形态的载体,其中渗透着不同时期的文化观念、地域心理、民族特征、时代精神与审美,其中蕴含的象征性仪式与日常生活实践更是紧密结合,可以说是记录历史、文化、信仰、风俗、社会变迁等地域民俗风情的“活化石”,体现出浓郁的地域集体文化性格。日本京都的“祇园祭”具有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活动,于每年七月份举办,是京都夏季最热闹的祭典。2009年,日本“祇园祭”被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其历史悠久、规模空前、文化特质突出而闻名世界,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日本参与这一盛大的传统文化活动。山鉾彩车巡游表演是整个“祇园祭”的核心部分,装饰着日本传统工艺品的山车、充满着祈祷表演性质的鹭舞,以及舞伎们艳丽的身姿,使其享有“行走中的美术馆”的美誉[2]。山鉾彩车巡游活动不仅是日本古城京都文化的缩影,同时蕴含着许多外来文化元素,中国丝绸、欧洲织锦、波斯缎通、印度刺绣,参加“祇园祭”巡游的33辆山鉾彩车,时刻彰显着世界各国的前卫工艺和国际色彩。

日本对“祇园祭”的有效保护,一方面得益于一百多年来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法律制度的完善健全,使得非遗保护逐渐法制化、规范化,同时号召民间组织自发积极参与,形成了一支高专业、高水平的技艺教师团队和严密民间组织,使得非遗传承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日本科研团队在先进科学技术方面也进行着广泛探索和应用,他们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脉与社会条件等诸多因素进行深入剖析后,结合先进科技手段,对非遗进行全方位的记录、保护与研究,最终形成一套实际可行的理论研究方法。科研团队在对“祇园祭”活动的数字化记录中,利用虚拟现实、激光测绘、动作捕捉、三维声场等先进技术进行深入挖掘,整合、再现、再造整个“祇园祭”活动的动态过程,最终实现高精度的三维动态展示。不仅形成了完整的、精确的、多方位的动作分析数据,同时利用科技手段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初步实现了对“祇园祭”项目数据的精确保存、内容的生动再现、效果的便捷宣传和文化的有效传承等目标[3]。例如,科研团队成员们对“祇园祭”中的花车进行了三维测量,测量精度达到毫米级,通过数字技术精准再现船鉾的组装过程。再如日本研究者们对“祇园祭”中的一些花车也进行了透视可视化工作,通过三维测量手段获取到上千万个测量点,最终形成复杂的内部立体结构的透视可视化效果,记录下传统技艺的巧夺天工之处。

在非遗数字化记录工作进行过程中,日本科研团队对非遗的活态传承也进行着多方探索。虚拟祇园祭山鉾巡行,便是“祇园祭”数字化科技保护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科研团队的研究者们利用虚拟现实、人机交互、动作捕捉等先进技术,再现巡游街道场景、人物形象,使观众置身其中产生坐在花车上亲历巡游的体验,体验者眼前的场景、耳边的声音、虚拟人物的方位都会随着体验者的视点变化、位置变化、姿态变化而变化,辅以声场旋转、三维影像、振动台小角度的倾斜等手段,利用多感官错觉,真正做到忠实呈现和实时交互,实现视听感触的全方位体验。同时,虚拟场景中的1000多种人物模型都是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绘制呈现,面容、体态、服装等也都可以进行变化,营造更加接近现场真实的体验。2020年4月20日,出于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综合考量,日本京都“祇园祭”的彩车巡游活动以及前祭活动全部取消,这也表明了日本科研团队开发利用一系列先进技术,对“祇园祭”的数字化保护是积极、有效的。

三、非遗与科技融合的展示设计应用空间探索

随着人们生活模式的转变,以及数字化技术的飞速普及和迅猛发展,我国以非遗作为田野调查、立档保存、抢救性保護对象的官方及民间数字化记录行为进入兴盛阶段。[4]一系列非遗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保护模式也逐渐得到发展。如我国在全面开展举国体制下的非遗普查同时,于2011年正式启动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承担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工程主要从数据库建设、数字化采集和数字化标准草案制定等三方面展开工作,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运行方法和工作模式,使得我国非遗的数字化采集标准更加合理、科学与标准。伴随非遗数字化工程的逐步发展与完善,现代数字技术也将其强大的辅助实现功能得到展现,数字资源展示出极高的呈现力与创造力,这有效地将科技与非遗间的壁垒打破,实现非遗的“无形”向“有形”转化,“有形”又向“动态化+科技化”转化。根据非遗既有的文化属性与保护策略,非遗与科技融合的展示设计可以结合科技所构建的虚拟空间营造,从虚拟体验空间、虚拟观览空间、虚拟研习空间等领域。

(1)基于虚拟体验空间的展示设计

天津妈祖祭典(天津皇会)在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皇会起源于民间“娘娘会”,是天津本地为纪念海神妈祖诞辰,在天后宫及周边街区举办的大型庆典活动,会期在农历三月二十三,不定年份举办。[5]然而,剧烈的经济一体化浪潮侵袭而来,大量萌芽、生发、发展、繁荣于农耕文明中的民间文化,所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与植根土壤被严重破坏。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习俗、信仰模式、审美惯习、消费方式的转变[6],以及交通、消防等外界因素的制约,天后宫作为皇会依附存在的重要文化空间日渐冷清,纵然是出会日亦难重现昔日盛况。而通过再现体验空间的模式可对此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缓解,一方面在尊重传统节日民俗所必须遵守的时令性、周期性等属性的情况下,在最大限度将其所表达的内涵进行重现,且并不局限于在某个固定时间内举办仪式的限制,以此吸引更大范围群体参与其中。如皇会民俗节庆的重现可以不局限于会期,而是随时为观者体验、感受天津皇会历史上“万人空巷”的盛景;一方面也可通过具有叙事性、故事性的手段与方式,不但对民俗节庆本身的仪式、场景等方面进行表现,同时也可以还原其背景、起源、发展过程等,增加其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特征。如皇会的起源与妈祖信仰有关,而关于妈祖信仰的民间传说与演绎十分丰富,但却多存在于文本与图片之上,通过动画、视频、视听媒体等技术手段所进行的多元化表达,在某种程度上可拓展人们想象空间。在实际操作中,尝试结合天后宫一带的建筑与空间结构,通过“实景造型”和“幻影”的光学成像技术,将所拍摄的影像(人、物)投射到布景箱中的主体模型景观中,演示故事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弥补历史上因为某些原因造成的资料缺失或文本不复,赋予人们无限畅想空间。今日的皇会难以再现昔日繁华的主要表现在于各道民间会组织不像历史上种类繁多缤纷,行会仪仗器物也因年久失修鲜有行会。

现存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天后宫过会行会图》,作为反映天津祭祀海神娘娘盛会的生动写照,是一部以图文并茂、真实描述清代天津天后宫的盛会场面的重要档案资料。该图纸本设色,共有89幅,每幅、横113厘米,由清人无名氏绘,其中介绍会组织近百道,描绘人物4000余人,涉及“指挥协调类”“仪仗銮驾类”“公益服务类”“还愿归善类”“座会设摆类”及“玩意儿表演类”等多类民间游艺形式,并配以数万文字。然而,目前天津市现存的会组织不足五十道,且类型较为单一,历史上在皇会中某些具备功能性的会组织已经逐渐淡出民众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更具赏玩性质的会组织类型。因此,若想完整、科学重现皇会昔日繁华,可通过幻影成像的方式进行场景再现。如,以《天后宫过会行会图》中皇会出会的队形、队列、排序、设摆等内容为基础,通过以天后宫为主体的立体模型场景建设,结合造型灯光系统、光学成像系统(应用幻影成像膜作为成像介质)、影视播放系统、计算机多媒体系统、音响系统及控制系统组成,实现皇会场景的逼真展示,弥补图片或文本表达的单一与欠缺,实现情景化表达,是人们“穿越”回皇会现场,充分感受民俗节庆的体验空间之美。

(2)基于虚拟观览空间的展示设计

冯骥才先生于2015年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传统村落保护的两种新方式》一文中提出,要“加快建立露天博物馆,以利集中保护与展示”,并认为这是除却“名录保护”与“连片保护”之外,特别是对“那些有历史文化价值、零散的历史民居的保存”,是一种“收藏和展示历史民居建筑及其生活方式的博物馆”[7]。2017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优秀村落建馆工作的通知》,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相关数字化、科技化探索与尝试工作。因此,将传统村落丰厚的历史资源为依托,进一步推进数字博物馆在数据、功能、视觉、内容、宣传等方面的优化及提升,实现传统村落嵌入式三维实景、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展示。依托互联网及新媒体等媒介进行宣传、推广,同时通过与专业单位合作,借助纸媒、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多元媒介力量,进一步加大对数字博物馆的整体宣传力度,通过整体打包“传统村落IP资源”,实现衍生渠道扩展,不失为一条有效实现传统村落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保护的新途径。

此外,随着数字文旅产业的异军突起,特别是疫情等人力不可控因素的突发,为智慧旅游与村落资源两者的耦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社会各界对传统村落价值认知的不断加深,相关政策环境日益优化,支撑智慧旅游的技术逐渐成熟和完善,传统村落的“科技+智慧旅游”的时机已全面开启。智慧旅游是一种集合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为依托,以实现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面向未来的全新旅游模式。[8]因此前期必须通过对村落资源的调研与普查,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筛选,选取具备旅游价值的元素,如传统村落中的民间故事、口头文学、特色服饰、传统工艺及饮食文化等,实现传统旅游——数字旅游——智慧旅游的转化。传统的村落旅游业往往以观光旅游为主,产业层次低,过渡依赖门票经济,而数字旅游的确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复合型旅游的转变,电子技术的运用让游客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资源信息,但是归根到底也仅为提供旅游信息服务。智慧旅游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对旅游资源的全面整合与优化,快速实现定制化、人性化、互动化、共享化,并具有产业集聚、盈利多元的特性。

针对于年画在传承方面的日渐式微,本文认为可利用科技手段,通过建立研习空间,通过“以画过年”“活起来”“传下去”“走得远”,完成其当下的传播与传承。第一,建立与年画相关的年文化博物馆,将与各地年画相关的年文化进行动态展示,如包括各地年文化风俗、历史传说、民俗心理与文化禁忌等无形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年画的文化内涵与情感逻辑,而并不仅停留在年画作为物质载体的本身,实现“以画过年”;第二,年画作为一部厚重的“民俗百科全书”,画面背后的深层含义应该更为人们关注。以传统戏出类年画为例,很多民间戏曲因历史原因传承被迫中断,甚至多数已无人会唱,仅存戏名,而以年画按图索骥式的研究,可对其中人物造型、妆容服饰、建筑场景等方面有更深刻了解,并填补学术空白与缺憾。某些至今仍在流传的戏剧,也可以通过场景再现的方式,或与现有音频、视频进行交互展示,或与观众进行互动体验,让年画真正“活起来”;第三,年画制作工序复杂,流程繁多,除却前期通过矿石、植物、中药等制作印绘颜料之外,往往还要自行制作纸张,而印制过程也需通过勾、刻、印、绘、裱等多道工序完成。而科技与非遗的结合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打造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空间,通过科学技术记录传承艺人在制作工艺时的步骤与流程,学习者可以根据需求无限次重复体验,且通过互联网交互技术的广泛推广,可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随地通过虚拟现实的技术学习和掌握此项非遗技术,让年画“传下去”;第四,传统意义的年画传统方式基本以师传、家传为主,这与传统手工艺在农耕社会的存在价值有很大关系。然而,随着共享经济时代的来临,更多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者期望将包括“身体的技艺”与“脑海的记忆”在内的奥义传递给更为广泛的群体,以获得社会的普遍价值认可。因此,各地群艺馆、传习所便可搭建此非遗传承研习空间,以科学技术为指导,制作可以供手机、电脑下载的共享系统,学习者可以通过虚拟VR技术跟随传承艺人学习非遗技术、知识,并进行互动与交流,真正实现文化全民共享,让年画“走得远”。此类技术还可广泛应用于传统手工艺的非遗类型,并可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通过手工艺作坊的还原,完成技艺的传播。

四、结语

社会转型期内,面对非遗传承与保护所面临困境时,或许并不能强制逆转、停止或者改变其固有发展规律,但借助一定的时间、场合、手段帮助其散发出最大的文化魅力,提振其自身活力以抗击巨大经济冲击,应是良性发展可选之路。在非遗保护中非遗与科技融合的展示设计手段无疑是当今时代极其重要的呈现方式之一,但究其根本,历史文脉与人文素养依然是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主体因素。对这些文化遗产及其背后的历史阶段、社会背景、宗教因素等信息进行深入挖掘、真实保存,才能确保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非遗与科技融合的展示设计不只是把文献材料进行数字化整理再现,而是要尊重非遗自身发展规律,在科学保持其原真性、本真性、活态性、地域性、传承性、民族性等基本特征基础之上,实现还原化、可视化、动态化、情感化,建立全面的信息數据库和交互系统,最终达到释放非遗物质和精神潜能,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方式进入主流文化市场,使之更为广泛地融汇于当代民众的生产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祝昇慧.从“非遗前”走向“非遗后”时代的民间文化保护——冯骥才先生民间文化思想研究[J].民间文化论坛,2012(04):57-67.

[2] 张琳.非遗保护中的法制化管理和先进科技的应用——以日本“祇园祭”保护为例[J].大舞台,2018(06):86-89.

[3]同上。

[4]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记录的利弊与策略[J].文化遗产,2015(02):11-13.

[5]蒲娇.民间庙会稳态性研究——以天津皇会为例[D].天津大学,2013-05-01.

[6]历史上皇会除却具备信仰功能,并且具备强大经济功能,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大量的供需关系集中在一起,通过各种交流方式,进行商品上的买卖产生经济效益及产业联动效应。虽然在明弘治六年(1493年)天后宫前的“宫前集”有正式记载,但天后宫附近的商贸活动早在天津筑城设卫之前就早有记载,并被认为是本地域范围内最早集市之一。

[7]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类文化遗产[N].人民日报,2012-12-07.

[8]冯骥才.传统村落保护的两种新方式[N].人民日报,2015-06-19.

[9]https://baike.so.com/doc/5644420-5857054.html.

作者简介

蒲娇,(1982— ),女,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

郭阳,(1995— )女,天津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展示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馆展示设计的思路与创新
基于服装橱窗静态展示设计研究
现代展示场景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应用研究
基于市场经济的陈列设计研究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