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路径探究
2021-04-21辛凤吴颖琛
辛凤 吴颖琛
摘 要:耀州窑位于陕西省铜川市,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陶瓷生产区。悠久的制瓷工艺、民风民俗、陶瓷文化成就了耀州窑辉煌灿烂的陶瓷历史,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采用实地考察、文献查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探究陕西省耀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进一步发掘耀州窑陶瓷文化传承的历史意义与价值。通过对耀州窑的研究,寻找耀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时代数字化开发的路径。
关键词:耀州窑,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Research on digital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Yaozhou Kiln
Xin Feng, Wu Yingchen
Abstract:Yaozhou Kiln, located in Tongchu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is an important ceramic production area in Northwest China.The long history of the porcelain making technology, folk customs and ceramic culture contributed to the splendid ceramic history of Yaozhou Kiln, and made Yaozhou Kiln an importan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 By using a variety of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field investigati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terviews with inheritors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status quo of digital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Yaozhou Kiln in Shaanxi Province, and further explored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the inheritance of Yaozhou Kiln Ceramic culture.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Yaozhou Kiln,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the path of digital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Yazhou Kiln in the current era.
Keywords: Yaozhou Kiln, Ceramic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gitization
引言
耀州窑的来历,起源于在唐朝时,归耀州府管辖,因此而命名。耀州窑历史地位显著,是古代六大著名窑系之一。耀州窑在北宋时期是发展的最辉煌的时期,以瓷器品种种类多、生产数量多位居同时期的窑口之首。耀州窑瓷器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创新与变革,烧制了专属于耀州窑特色的橄榄绿色的青瓷,成为其最为标志性的创新产物。[2] 除此之外,耀州窑陶瓷形成独具特色的刻花工艺,留给世人巨大的文化艺术财富。耀州窑陶瓷以其独特的制瓷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承载着中华文明史上厚重的陶瓷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传统文化的振兴使得中国传统的手工技艺受到世界的关注。耀州窑陶瓷传统制瓷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以耀州窑陶瓷文化的历史发展为对象,从历史与传承、科技与文化等角度出发,剖析耀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路径,进一步发掘耀州窑陶瓷文化传承的历史意义与价值,为陶瓷文化的传播开辟新的思路,为当今耀州窑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契机。
1. 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意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描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是维系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基础。正因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在中华文明以及世界文明的传播中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关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五个关键词。一是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宏大叙事中,留下了数量巨大的非遗财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民族的才是非遗的归属。二是非物质。非遗是一种活态的、以人为本的文化遗产,它以非物质的形态存在,并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保持非遗的非物质特征,这是尊重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必要态度。三是文化。非遗的留存、申报乃至保护,都是基于对于文化的敬畏和尊重,文化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性质。四是遗产。在漫长的千年人类文明史中,劳动人民把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并且不断通过劳动进行创新,但始终不变的是对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五是保护。全球化、现代化和科技化,对非遗产生强烈的冲击感,使非遗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和社会环境,我们要做的是给予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动力和血液。
保护与开发文化遗产的方式很多,而数字化技术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数字化手段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快速渗透到人类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各个领域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就是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方式将传统的文化遗产进行技术性转换、再现、复原,变成可储存的、可再生的数字化形态的产物,采用的技术手段有数字采集、数字储存、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數字传播等,并以当下创新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技术性解读,以全新的方式加以整理和保存,以当下最新的时代需求加以利用,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技术性记录、保存和传播。[1]利用数字化媒体作为技术载体,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大众更简单直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2. 耀州窑的历史背景及现状
陕西省耀州窑,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耀州窑陶瓷以“青瓷”著名,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杰出代表作。耀州窑的历史开始于唐朝,兴盛于宋朝。宋朝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有六大著名窑系,耀州窑便是其一。耀州窑陶瓷烧造技术非常纯熟,品类繁多,青瓷生产也达到历史的巅峰。北宋时期,耀州窑瓷器畅销于古丝绸之路,成为中国陶瓷“六大窑系”中的一个重要代表。耀州窑有1300多年的烧造史,其中800多年是连续烧造史。耀州窑瓷器以“青瓷”为主,烧制的产品主要是生活日用品,包括生活厨具、生活寝具、照明具、生活装饰等用品。耀州瓷风格独特,与其他窑口瓷器差别很大,具有独特的釉色,独特的雕花、刻花技艺,整个风格独树一帜,堪称中国陶瓷文化史上的极为耀眼的明珠。2010年由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耀州瓷”实施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耀州瓷的兴起,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象征,是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的文化产物。
耀州窑遗址,是1988年国务院认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国家在耀州窑遗址上,建成耀州窑博物馆(见图一),这是耀州窑非遗传承的重要时刻。耀州窑博物馆的建立,成为我国收藏陈列陶瓷文物较为丰富的专业性陶瓷博物馆,是我国古陶瓷文化的见证。耀州窑博物馆共建有三个陈列室,展出古代耀州瓷20多个品种。尤为重要的是博物馆南侧为耀州瓷仿古作坊,是利用考古、科技手段研究利用古瓷传统工艺复仿制耀州瓷。参观整个耀州窑博物馆,就可以直观地欣赏到耀州窑陶瓷生产的全过程。
3.耀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最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要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因此,我们对于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抱着“敬畏”的态度,耀州窑非遗保护亦是如此。
首先,耀州窑非遗传承人技艺与遗产名录的数字化保护。非遗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活态传承的最完整体现。耀州窑是在继承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变革、创新,逐步走向陶瓷技术巅峰的。2006年,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技艺是世界陶瓷界唯一留存宋代陶瓷工艺的一条线索。技艺是依靠工匠世代传承的,截止现在陕西省总共有63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些非遗传承人把祖辈相传的技艺通过视频拍摄、数字存档、数字传播,借助新闻媒体、自媒体、抖音等各种方式,传承下来、传播出去,为非遗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非遗成果保护、理论研究、丛书编辑等方面,以孟树锋为代表的耀州窑非遗传承人,出版书籍、发表学术论文、录制耀州窑陶瓷烧制手工技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传播提供了真实且详实的依据和参考的范本。
其次,数字带来历史文化革新,科技为非遗传承赋能。依靠陕西省强大的高等教育资源,近年来围绕耀州窑非遗传承开展的各类课题很多,组建多个高水平科研团队。以陕西科技大学为例,陕西科技大学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轻工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是“十二五”期间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集团公司共同建设的重点高校,是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学校。陕西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瓷专家王芬教授的考古团队,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着手耀州窑的陶瓷色釉料及古陶瓷复仿制等研究,出版专著《耀州窑陶瓷》,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0余项,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奋战在耀州窑研究的第一线。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詹秦川教授的设计团队,主持多项耀州窑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等课题,获得多项重要奖项,围绕耀州窑的研究取得多项进展。并带领“画个小镇”乡村振兴实践团队运用设计的力量改造耀州窑陈炉古镇,践行科技为非遗传承赋能。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中国耀州窑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启动,该项目以耀州窑为依托,在全国范围遴选了来自制瓷领域及高校相关专业的31位优秀中青年学员来陕进行专业培训,为耀州窑系陶瓷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打造具有扎实功底和创作能力的中坚力量。
再次,耀州窑虽然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但是非遗传播的工作力度还比较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严重缺少非遗文化管理专业性人才,专业知识普及度不高;二是非遗数据库建设不完善,非遗数字化力度尚有很大的差距;三是非遗资料比较零散,非遗数字化传播有待加强。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内容亟待从目前的表面化、模式化、边缘化向更深层次推广。四是耀州窑非遗文化的海外传播缺失,面向耀州窑陶瓷文化的国际交流的工作尚未展开,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任重道远。
4.耀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路径
数字化技术在耀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的应用,与传统模式的非遗保护方法不同,也不是普通的影像资料配上文字解说。耀州窑非遗数字化有三个开发阶段:建立非遗数据库,通过AR新媒体技术手段实现图文、游戏、动画等终端交互展示;通过数字建模,建立耀州窑非遗纪录片、音像口述史、科普片等非遗保存路径;建立数字博物馆,实现实物复原、考古、仿古瓷的制作和数字化展示(见图二)。
4.1 完善非遗数据库,做好非遗建档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扎实推进非遗保护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健康发展。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目前非遗数据库建档形式普遍存在形式單一,并且时效性差。应发挥政府的统筹与指导作用,加快完善关于耀州窑的非遗数据库建设,利用数字化的新媒体手段对非遗工作开展全面的整理与记录。按照耀州窑的历史线、手工技艺线、非遗传承人线、耀州瓷的历史线等方面进行梳理,同时做到及时更新数据库的信息。使非遗工作能够与大众能够进行互动,使非遗真正融入大众,而不是静态放置。
4.2建强非遗传承人队伍,丰富非遗互动形式
作为非遗活态传承的非遗传承人,在非遗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批一批的非遗传承人,在为非遗做着努力和贡献。只有建强这支非遗传承人队伍,才能将非遗最核心、最权威的内容做好,做扎实。要用好这支队伍,丰富每一位非遗传承人的传承形式,将数字化技术运用到传承工作中来。
笔者专程采访了“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首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孟树锋大师。孟树锋生于陕西省铜川市陈炉镇,这个地名是因“陶炉陈列”而得名。陈炉将耀州窑的炉火传承至今已有1400余年,是古耀州窑延续生产的唯一窑厂,并逐渐发展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最大、最重要的制瓷窑场和瓷业生产基地。我们甚至可以仅凭这个名字就能想象这个小镇在繁华时期“炉火杂陈,彻夜明朗”的繁忙景象。[3]千百年来,陈炉镇瓷业兴盛,炉火不熄,这在中国陶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堪称“东方古陶生产的活化石”,有“东方陶瓷古镇”之誉。孟树锋一辈子都在陈炉镇做陶瓷,他说:“从明代开始,到我的太爷、爷爷、父亲再到我,就是五代人。我用一辈子做它,虽然家里也有其他人在做,但只有我一个坚持了下来。”孟树锋是当前耀州窑最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影响力的传承人,他为耀州窑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四处奔走,通过多次举办耀州窑陶瓷特展、各种网络在线直播、线上陶瓷实物上手制作剖析、互联网论坛、云展览、自媒体、抖音等各种数字化的技术手段,积极加入到每一项能够促进耀州窑非遗进展的工作中来。笔者采访时,身为中国陶瓷大师联盟主席的孟树锋作为学术主持刚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中国互联网艺术大会“陶瓷空间艺术论坛”,将当今前沿的互联网发展与陶瓷文化紧密联系。这次论坛探讨陶瓷艺术与空间认识,用互联网来传播优秀中华文化,提高交流互动频率,带来新文化产业的变革,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的新思路。近年来,孟树锋多次在国际、国内学术论坛上为耀州窑非遗发聲,带着一份对陶瓷文化的至诚,不遗余力地奉献着自己所有的力量,丰富着非遗传承的形式。像他这样的非遗传承人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尊重和保护。
4.3利用新媒体形式,实现科技与文化融合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发展,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形式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更多平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手工技艺与数字技术的相结合,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注入了无限活力。[4]目前非遗与数字化相结合的项目逐渐增加,非遗在数字化领域快速扩张。例如借助AR技术,实现人民群众与非遗文化的实景互动,使非遗走进寻常百姓家,不再是冷冰冰的文物。数字化可以将非遗进行多方位的立体展示,能够让大众真实地体验到每一道制作工序,让大众在数字化语境中漫游,有效提高用户体验。不仅增强了非遗文化的吸引力,而且还加大了非遗的传播。从2010年开始,耀州窑博物馆以推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为导向,用数字化技术制造虚拟场景,与游客互动,增加文化旅游的观赏体验和历史穿越感,通过光影技术来宣传耀州窑的历史,推广耀州窑瓷器。
早在2016年,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APP“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就正式对外发布,这是目前中国第一款非物质文化遗产3D体验应用APP,集观赏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于一体,以交互式的图文信息,创造崭新的参观体验。用户只需通过触屏操控,就可选择了解耀瓷的制作流程、工艺技巧、代表作品、历史传承等相关内容,充分做到了内容与用户的互动、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4.4 非遗保护与开发并举,积极探索发展数字化新模式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应该既要继承历史,又要具有时代的“印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宁钢教授曾在访谈中表示,要深入挖掘陶瓷文化基因,探索保护与传承创新的新模式。非遗保护与开发同时进行,就要更为积极地探索数字化非遗的新模式。
一是数字化考古新路径,打造耀州窑影响力。数字技术传播速度的快速,实现非遗影响力的扩大和辐射作用,使文化传播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传遍世界,增强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大众性。例如考古直播。2020年6月,考古人员在西安发现北宋晚期的家族墓葬,并出土了近60余件耀州窑青釉瓷器。通过考古直播的形式,将考古的新发现对外发布,传播效果更快更直接。二是利用数字化平台扩大传播交流路径。只要通过数字化平台就能走近文化遗产,不受时间、地点、财力、体力等条件限制,使文化遗产变得容易接近,真正成为大众的文化遗产。三是数字化使耀州窑品牌活化。通过数字化技术,复活非遗品牌的旧元素,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创造新的品牌,推动区域经济与文化科学发展。[5]四是搭建一切可以展示耀州窑文化的网络平台,加强信息技术交流,提升耀州窑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6]政府与企业保持沟通,有针对性地为耀州窑设立专门的推广机构和推广方案,为当代耀州窑发展打开更大的市场。
5.结论
在对民族文化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通过总结以往创造实践的历史经验,分析文化作品的艺术成就,整理出传统的工艺制造技法(包括使用的材料和使用的技术),揭示其历史特点和艺术规律,从民间艺术中汲取到艺术传承的营养,学习民间艺术家的创造精神,这是传承与发展现代民族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直到今日,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耀州窑有了新的历史发展和艺术创新。耀州窑依赖传统文化的营养得以生存与发展,耀州窑的非遗工作更需要积极探索新模式去整体性地保护与开发。在保持传统文化多元化发展和地域特色的基础上,探寻耀州窑更长远的发展方向,让耀州窑的发展与现代人日常生活需要和审美文化发展需要相适应,使其在整体性文化生态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现代文明中产生新魅力,扮演新角色。
参考文献:
[1] 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王芬.耀州窑陶瓷[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 孟树锋.我家陈炉镇瓷[J].陶瓷研究,2020(2):22-29+130.
[4] 毕秋灵.基于短视频平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J].文化产业,2018(14):46-48.
[5] 王秀宏,杨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活化路径研究[J].标准科学,2013(6):34-36.
[6] 刘谦.耀州窑[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