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探索*
——以昆明市两家石岩村为例
2021-04-21王富佳
王富佳
(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41)
0 引言
自然资源部在2019年5月发布了《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提出整合村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乡村规划,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有机融合,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1]。2020年9月,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印发了《云南省“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指南(试行)》(本文简称编制指南),对编制省内村庄规划提出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昆明市两家石岩村为例,以编制指南的要求进行规划编制的探索,为国土空间规划大时代下的村庄规划编制提供参考[2]。
1 两家石岩村概况
1.1 地处昆明一小时交通圈覆盖范围内,交通便利
两家石岩村地处昆明市北部,昆明1小时交通圈范围内,通过昆倘高速、轿子雪山旅游专线可快速与区域连接;村庄距厂口5.1 km,距沙朗24 km,距五华区主城区域约35 km,可经乡道709、老昆沙公路与轿子雪山旅游专线、昆倘高速连接。
1.2 山地地带,东高西低,坡度大,呈现台地式的建设特征
村庄东侧高西侧低,建设用地坡度平均20%,如图1所示有明显的山地特征,现状建设呈现台地形的建设模式。
图1 村庄现状建设
1.3 村庄耕地面积大,伴随拦水坝的助力,种植基础条件较好
两家石岩村耕地面积21.04 hm2,人均耕地面积847.09 m2/人,耕地资源丰富(如图2所示)。现状主要种植核桃、蔬菜、玉米、豆类等作物。
图2 现状耕地资源
村庄北侧有一个储水量为500 m3的高位水池,用于村庄生活用水的供应;村庄的水系源于西北侧的小水库,水流量呈现季节性的变化;在水库下游修筑了2个拦水坝用于生产用水,拦水坝1蓄水量7 000-8 000 m3,拦水坝2蓄水量5 000 m3(如图3所示),伴随水库下游两座拦水坝的修筑,村庄的灌溉条件大大加强。
图3 水文条件分析
1.4 人均建设用地较大,一户多宅情况普遍
现状用地主要由村庄住宅用地、林地、耕地构成;规划范围内村庄建设用地面积为5.92 hm2,人均村庄建设用地面积为238.79 m2/人,人均村庄住宅用地面积为217.66 m2/人。
根据村小组标注数据,两家石岩村共有宅基地103处,其中一户多宅24户54处宅基地,多户一宅3处;考虑改善居住环境的需要,对多户一宅的3处住房需求予以满足,对一户多宅的情况按“一户一宅” 的规定进行整治。
1.5 现状建筑整体质量较好,但存在与底线要素冲突的情况
现状建筑层数为1-4层,少量建筑为5-6层,大部分建筑质量良好,部分建筑质量差的需要进行修缮或拆除。
零星建筑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及永久基本农田,其中占用生态红线农户1户,涉及附属建筑1栋,面积32 m2;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农户15户,主体建筑14栋,附属建筑66栋,面积3 840 m2。需对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建筑进行腾退。
1.6 有一定的基础与公服设施配套,但配套不完善
村庄多条道路因地基沉降及雨水冲刷,破损严重,多条道路未硬化,有多条断头路,如图4所示。现状社区服务中心、小学、卫生室、小卖部在村口集中分布,村庄东部的服务设施较少,缺少运动场地、养老等设施。现状配套设施, 如图5所示。
图4 现状道路
图5 现状配套设施
2 村庄的规划发展
2.1 立足自身条件及资源,提出定位及目标
根据两家岩石村的条件及资源,将其发展定位为打造昆明北部 “两家农业蔬果公社”“瓜果香.农耕乐”特色的美丽乡村。形象定位为“瓜果、农耕”。
2.2 全要素管控,对村域进行生态保护修复和综合整治
2.2.1 生态保护修复
结合本次研究区域自然资源分布的现状,将村庄研究范围划分为村庄建设区、农田生态保护区和山水生态保护区,如图6所示。
图6 生态保护分区
村庄建设区是村庄住宅建设、产业发展区,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对村庄内部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处理好生活污水排放、生活垃圾处理、公共环境绿化等问题。农田生态保护区为农田耕作区,为了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禁止向排洪渠倾倒垃圾,禁止污染性水体直接排入沟渠中,推广循环农业,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山水生态保护区为山林保护区,需加强生态林监管保护工作,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土流失治理,禁止在该区域大规模开发建设。
2.2.2 土地综合整治
村庄北部新修建两个拦水坝,可将西北侧小水库的水源通过工程措施引入农田,将旱地改造为水田[3]。规划将21.22 hm2旱地改造提升为水田,紧靠村庄西北侧,提升改造以工程措施为主,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方面为农田水利工程,工程为新建蓄水池、沟渠;另一方面为田间道路工程,此工程为改建田间道路及新建生产路;其他方面为布设排灌渠道以及进水闸门等。
2.3 构建产业发展三步曲,实现乡村经济振兴2.3.1 发挥优势
首先挖掘自然景观资源,利用好两家石岩村生态环境保护较好,植被覆盖度较高,小气候调节作用明显的优势。做强种植同时联动三产,优化餐饮、住宿等功能。
然后利用大片的耕地资源,目前两家石岩村产业类型以种植为主,现状拥有大片的耕地,应抓住现有土地资源,种植形成规模效应,塑造产业品牌以及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2.3.2 寻求突破
寻求突破的一个方面是明确发展方向。两家石岩村在五华区产业规划中,定位为蔬菜花卉核桃种植区,依托优越的区位、特色种植、丰富的耕地资源、交通条件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以“两家农业蔬果公社”为主题,完善基础设施,把两家石岩村建设成为以绿色瓜果蔬菜种植、绿色观光农业、农耕体验为主的农耕体验特色村。
寻求突破的另一个方面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打造“1+X+N”的经营管理模式,“1”为政府工作领导小组或村集体,主要进行农业产业发展总体统筹,平台搭建、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X”为入驻项目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作为项目的建设主体,承担主要投资及经营,包括产业平台、管理平台的创建,项目建设以及针对从业人员(包括原住民)的培训,实现企业与当地农民共同增收;“N”为生产、加工、销售、运营、流通功能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新型主体实施产业项目的落地建设和经营管理,可有效带动当地农民共同参与、共同增收。
2.3.3 打造产业体系
首先聚焦三大产业,强化产业链聚焦精品粮油、有机果蔬、乡村渔产三大产业,规划提出产业培育的模式链,同时提出了产品模式、生产模式、经营模式。
然后构建产业分区,规划将两家石岩村划分为3个产业发展区,分别为乡村渔产养殖区,精品粮油种植区以及有机果蔬种植区。乡村渔产养殖区是依托两个拦水坝的建设,在水坝下游区域养殖鲟鱼、鲑鱼、黄辣丁等乡村渔产的区域;精品粮油种植区是采取油—粮—菜等种植模式,在发挥现状已有的核桃种植基础上引种油菜花、向日葵、花生等多种油粮作物种植的区域;有机果蔬种植区是选用“春季蔬菜+夏季蔬菜+秋冬蔬菜”或“春季蔬菜+夏季水稻+冬季蔬菜”等种植模式,为五华区乃至昆明市提供有机蔬菜的区域。
2.4 强化底线控制,科学划定村庄建设边界
村庄建设边界的划定,是剔除基本农田范围、生态保护红线等底线要素后,在现状建设用地的基础上,根据需要适当扩大,两家石岩的村庄建设边界确定的范围约9.42 hm2。村庄建设边界的划定,是用于限制村庄的无序向外蔓延,以做到集约用地。
2.5 优化建筑布局,腾退占用底线要素建筑
将建筑整治类型分为:拆除建筑、新建建筑、原址重建建筑。
拆除现状危房及临时建筑7栋,拆除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建筑83栋,拆除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建筑1栋。规划新增建筑共14栋,其中因规划人口增加而新增建筑2栋,拆除新建建筑12栋。原址重建建筑5栋。
2.6 强化交通支撑,建设通达安全的路网体系
对现状道路进行梳理,对狭窄路段进行扩宽,保证村庄交通的顺畅;结合村子现状需求在南部规划了两条入村道路,减少交通拥堵,提高入村的可达性;完善村庄对外交通、主要道路、次要道路交通体系,对内部质量较差的道路进行提质和升级。规划新增4处停车场,可容纳48辆车。
2.7 增补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产业设施
新增运动场地、托老所、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并且新建民宿、农家乐等产业设施,如图7所示。
图7 村庄规划管控
2.8 强化边界管控,细化土地利用
通过盘活用地,管控一户多宅建设,从而规划人均村庄建设用地面积226.56m2/人,比现状减少12.23 m2/人;同时规划人均村庄住宅用地面积控制为173.44m2/人,比现状减少44.22 m2/人。
3 结束语
本文以编制指南的要求为前提,通过问题为导向的方法,主要探讨产业、用地、宅基地建设、基础及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问题,这是昆明市内关于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的一次实践,可为今后的村庄规划编制“抛砖引玉”。本文探讨的问题没有覆盖问题的全部,需在后续工作中逐步解决[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