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呼吸机不同通气模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
2021-04-21彭金香
彭金香
湖北省麻城市人民医院 (湖北麻城 4383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临床常见慢性肺部疾病,随着病程延长,病情可持续加重,并在外界诱因的刺激下并发呼吸衰竭,威胁患者生命[1]。目前,临床上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主要采取无创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效果良好。本研究为探索治疗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最佳无创呼吸机通气模式,开展前瞻性分组对照试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7月我院诊治的104例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按摸球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2例。对照组男26例,女26例;年龄58~75岁,平均(66.38±4.28)岁。试验组男27例,女25例;年龄58~74岁,平均(66.71±4.05)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接受我院伦理学委员会的审核与监督。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德国DEDAKJ呼吸机和DE-DM19医用全自动正压无创单水平呼吸器辅助通气,同时进行营养支持、平喘、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加压力支持通气模式,潮气量设置为8~10 ml/kg,通气频率为15~20次/min,吸入氧浓度为55%,呼气末正压为4~6 cm H2O,根据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适当调整参数,2~14 h/次,1次/d,连续治疗1周为1疗程。
试验组采用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将呼吸频率设定为12~18次/min,吸氧浓度为50%,呼气末正压维持在3~5 cmH2O,依据患者耐受程度、血气分析结果等纠正其通气百分比,2~3 h/次,2次/d,连续治疗1周为1疗程。
1.3 临床评价
(1)疗效判断标准为:治疗24 h内,气喘等症状明显改善,心率减缓,动脉血氧分压增加1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上,动脉二氧化碳分压降低10 mmHg以上,可停止无创呼吸机治疗,视为显效;治疗24~48 h,发绀、气喘等症状有所改善,动脉血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增加/下降均未达到10 mmHg,需要继续进行无创呼吸机治疗,视为有效;治疗48 h后,气喘等症状及动脉血氧指标毫无改善,或恶化,甚至死亡,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2)呼吸力学指标:检测治疗前和治疗7 d后患者的气道峰压、气道阻力和静态肺顺应性。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2.2 两组呼吸力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气道峰压、气道阻力和静态肺顺应性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两组气道峰压、气道阻力和静态肺顺应性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呼吸力学指标比较
续表
3 讨论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逐渐应用在临床治疗中,在该种通气方法中,患者无须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气管,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气症状、缩短通气时间,且通气安全性较高,在通气过程中,患者可说话、咳痰、饮食等,同时具有湿化氧气、加温和保护患者呼吸道过滤等特点,还可以充分避免气管切开与气管插管等并发症发生风险[3-4]。
无创呼吸机主要两种治疗模式:(1)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加压力支持通气模式保留并结合了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压力支持通气模式的优点,可改善呼吸肌疲劳程度,减少气道阻力,改善肺通气及血流,从而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和应激反应;(2)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可根据患者呼吸力学变化,及时调整压力输出水平,从而在保留通气的同时,有效支持患者自主呼吸,纠正其呼吸功能,大大减少了指令呼吸频率,从而可最大限度地支持患者的自主呼吸。李冰冰等[5]对老年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并采用不同通气模式,结果提示,采用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组患者的呼吸功能、血样应激反应、血气指标优于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的患者。徐淑光和况佳[6]亦对老年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取不同通气模式的无创呼吸机治疗,结果提示,应用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可进一步改善患者气道阻力和动脉血氧分压及静态顺应性等应激反应和呼吸功能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气道峰压、气道阻力和静态肺顺应性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总有效率较高,呼吸衰竭症状、血气分析指标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时选用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治疗效果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