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养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研究
2021-04-20刘春倩
王 会,刘春倩
(衡水市中医医院,河北 衡水 053000)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也是脾胃科的多发病。由于饮食不善或其他疾病影响,胃酸分泌过多就会滋生幽门螺杆菌,导致胃黏膜红肿和损伤,形成胃炎,因此中医治以健脾养胃,消除幽门螺杆菌感染[1]。药理证实,白术具有保肝利尿、抗应激、抗幽门螺杆菌感染、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多种药理作用[2]。有研究[3]表明,白术经土炒制后,白术挥发油、内酯及多糖类成分会产生较大变化,其健脾益胃功能进一步增强。为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发掘炒白术的健脾益胃功效,我们观察了以土炒白术为主的健脾养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并与西医常规治疗进行对照,结果证实,经土炒炮制后的白术具有独特的健脾益胃功效,能极大地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减轻胃黏膜损伤。现将研究过程及结果总结报告如下,以期揭示炒白术增强健脾益胃功效的机制,为促进中药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应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中,选择203例为研究对象,男83例,女120例;年龄32~78岁,平均(42.32±4.71)岁;病程5.8~10.1年,平均(7.38±2.68)年。病例纳入标准为:①经胃镜检查,符合《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4]中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临床症状表现为腹部隐痛,胃脘憋胀,痞满不舒,嘈杂恶心,胃灼吐酸,纳谷不馨等;②自愿参加本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脑、肝、肾等基础疾病、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及精神疾病者;②对药物或食物过敏的过敏体质者;③服用治疗以外其他药物影响疗效判断者;④中途退出或失访者。将临床试验对象随机分为两个组,研究组102例、对照组10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平均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研究组:口服健脾养胃汤,配方为炒白术20 g,太子参、黄芪、茯苓、神曲、鸡内金各15g,厚朴、附子、当归、丁香各10 g。腹胀、舌质暗、苔白腻、脉滑者,加藿香、佩兰、苍术各8 g;伴嗳气、烦闷、呕吐吞酸、舌边红、苔薄腻、脉弦者,加半夏、旋覆花、代赭石、麦冬各10 g,腹痛加白芍15 g,延胡索20 g。其中,炒白术制法为先将白术拣净杂质,用水浸泡润透后捞出,切片,晒干;再取灶心土研为细粉,置锅内炒热,加入白术片,炒至外面挂有土色时取出,筛去泥土,放凉备用。上述药物配齐后,每剂头煎加水500 ml,取药液200 ml后加水300 ml二煎,再取汁200 ml,两次共取药液400 ml混合,每天服用两次,早晚温服,每次200 ml,每日1剂。
1.2.2 对照组:采用西药联合用药,先以奥美拉唑或雷尼替丁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减轻溃疡侵蚀;继以甲硝唑或呋喃唑酮加阿莫西林或克拉霉素杀灭幽门螺旋杆菌;再用胶态铋制剂覆盖,保护溃疡面。临床实际中可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三联或四联治疗,剂量、服法严格按说明书执行。
以上两组在临床试验期间均不得再使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其他药物,在治疗期间都坚持让患者注意休息,戒烟戒酒;合理调节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食物,忌肥甘厚味、辛辣刺激、生冷油炸食物;坚持少食多餐,勿暴饮暴食;对情志不畅者,予以心理疏导。两组均以30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症状:对患者存在的胃脘痛、胀满、泛酸、嗳气、纳差和上腹压痛等慢性胃炎常见临床症状表现的改善情况进行对照,其中,患者原存在相关症状,治疗后程度减轻视为缓解,患者原存在相关症状,治疗后不再存在相应症状视为消失;②生活质量:参照文献[5],采用炎症性肠病问卷(IBDQ),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该量表共32个条目。每个条目以7级评分,每级1分,满分224分;③由本院检验科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促炎因子IL-1β、抗炎因子TGF-β的水平,检测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4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4],分4类评定临床疗效。①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恢复正常,随访无复发。②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复查病灶部位黏膜明显改善,随访无复发。③有效:主要临床症状有所减轻,胃镜复查病灶部位黏膜有所改善,停药后部分症状出现复发。④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胃镜复查病灶部位黏膜无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胃脘痛、胀满、泛酸、嗳气、纳差和上腹压痛等慢性胃炎临床症状,治疗后上述症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但两组患者在症状消失方面存在差异。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临床疗效、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研究组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情况比较[例(%)]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在胃肠症状、全身症状、情感能力和社会能力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疗程后,除社会能力外,研究组在胃肠症状、全身症状和情感能力三个方面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细胞因子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疗程后,研究组患者血清中的抗炎因子TGF-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促炎因子IL-1β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pg/ml)
3 讨 论
慢性胃炎是临床中常见的消化道疾病,致病因子为主要幽门螺旋杆菌,因此,无论是采取三联或四联治疗,都是以西药杀灭幽门螺旋杆菌、抑制胃酸的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消除溃疡侵蚀,修复溃疡面为主[6],这种疗法针对性强,见效较快[7]。胃炎是难治性疾病,主要是其病程迁延反复,只注重控制临床症状的疗法有很大局限,表现在复发率高,易引起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慢性胃炎在中医中属“胃痞”“泄泻”“呃逆”等范畴,其与脾胃密切相关,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脾气健运,胃气和降[8]。本研究中,研究组采用健脾养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对症下药,疗效突出,方中白术、太子参、黄芪健脾益气,当归生血养血,茯苓、苍术、厚朴健脾除湿,和胃温中,神曲、鸡内金消食健脾,白芍、延胡索、藿香疏肝理气止痛,丁香、半夏、旋覆花、代赭石、麦冬温中降逆、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9]。全方攻补兼施,润燥相济,补而不滞,升降相宜,共奏健脾养胃、降逆止呕、补益气血、理气化湿、化痰消食之功效。因此,治疗前患者普遍存在的胃脘痛、胀满、泛酸、嗳气、纳差和上腹压痛等症状不仅有所缓解,而且基本消失。可见,采取中医药疗法不但副作用较小,且从整体调理入手,注重增强免疫功能,抗炎作用持久[9]。本研究中,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胃肠症状、全身症状、情感能力等生活质量评分和外周血中抗炎因子TGF-β水平也高于对照组,促炎因子IL-1β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这进一步证实对于慢性胃炎,中医药疗法从机体平衡上进行调理,体现标本兼治的优势,治疗效果优于西医的联合用药。
健脾养胃汤中的白术等补益得当,补不敛邪,攻不伤正。有研究[10-11]指出,白术归脾、胃经,味苦、甘而性温,可升可降,其用有四:利水道,有除湿,强脾胃,保进食。在《伤寒论》《景岳》《金匮》《良方》《局方》《世医》和《杂病源流犀烛》等历代医书中都有大量运用白术各种名方,其中最突出的在于疏肝理气、健脾和胃[12],现代药理研究[13-14]证实,白术根茎中除含有氨基酸和维生素A外,还饱含挥发油、酯类成分及多糖成分。动物实验表明,这些成分不但能直接杀灭幽门螺旋杆菌,抑制多种真菌,还有抗溃疡、抗应激、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保肝利尿、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多种药理作用[15-16]。由于白术质地坚硬,不对其作软化、浸润处理很难使用[17],而不同的炮制方法,其药用功效有很大区别,白术生用限于健脾燥湿、散寒除湿,焦炒白术侧重于健脾止泻、温中化痰,麸炒白术有补脾益气、固表止汗、养血安胎的功效[18],白术经土炒炮制后燥性大大降低,但挥发油、内酯类成分和多糖含量损失极少,更有利于健脾益气,运脾开胃、除食养胃[19-20]。在本研究中,我们运用的白术正是土炒白术,结果证实炒白术治疗慢性胃炎改善患者的胃肠症状和全身症状,增强情感能力,提高了患者的外周血中抗炎因子TGF-β表达水平,抑制促炎因子IL-1β水平。
本研究只限于观察土炒白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白术有效药用成分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结果来探求其健脾益胃功效的作用机制,对于药用成分变化与健脾益胃作用机制的关系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总之,《本草真经》曰“白术为脾脏第一要药也”,白术也是土炒代表药物之一,生白术燥性强,土炒炮制后燥性减少,辅料增强了白术的健脾益气、运脾开胃、止汗安神之功,以炒白术治疗慢性胃炎能抗疲劳、抗炎症,增强身体免疫力、增加身体抗细菌吞噬的免疫能力,纠正T细胞群的紊乱状态,充分发挥健脾益胃功效,值得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