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竞赛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困境及对策
——基于“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回顾与思考
2021-04-20兰文巧
兰文巧
(沈阳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一、“挑战杯”创业竞赛历程回顾
1999 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①“挑战杯”被誉为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奥林匹克”盛会,是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共同举办的一项权威性全国竞赛活动,其核心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和创业,推动大学生与社会间的交流与合作,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创新水平和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是“挑战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称“挑战杯”创业竞赛。的基础上,“挑战杯”扩容创办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竞赛要求参赛团队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并围绕该技术(产品或服务)完成特定的商业计划以获得风险资本。从2000年即第二届竞赛开始,“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每两年举办一次,历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相关情况如下表1所示。
表1 历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相关情况
续表1
回顾历届竞赛,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一)规格和影响提升
经过20余年发展,“挑战杯”创业竞赛成为大学与社会、大学生与企业间互动交流的载体之一,备受媒体、学者、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关注。①丁三青:《中国需要真正的创业教育——基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第87-94页。目前,“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已成为覆盖全国2000 余所高校,且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泛的大学生创业品牌赛事。从竞赛规模来看,首届参赛高校仅120 所,此后逐届增加,如第十届已增至2200 所;同时,参赛作品也呈整体递增趋势。此外,在借助风险投资运作、推动大学生创新成果转化方面成效显著,竞赛项目获得风险投资不断增多,到第九届达8.62亿元。总的看来,参赛高校、作品及获得风险投资额呈现递增趋势(如图1)。
图1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参赛高校、作品、风险投资额折线图
(二)突破与创新不断
历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参与主体、比赛设置、竞赛内容、政策支持等方面都不断实现突破与创新。
2002年第三届“挑战杯”竞赛,教育部作为主办单位加入。第一次设置了网站,开办了大学生创业论坛。2004年第四届“挑战杯”竞赛,我国台湾地区首次派代表队参加,香港和澳门地区高校也应邀参加了观摩。2006 年第五届“挑战杯”竞赛,香港地区高校首次正式参赛。并举办了首批中国大学生创业园区推介会和投资签约仪式。2010年第七届“挑战杯”竞赛,网络虚拟运营环节首次亮相。2012年第八届“挑战杯”竞赛在赛制上进行诸多创新,首次将参赛作品分为“已创业类”和“未创业类”两类,实行不同的评审规则。其中,已创业类作品更关注商业运营效果并视其实际运营情况在总得分基础上加分1%-5%;②崔玉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谋求突破》,《中国青年报》2012年11月22日,第8版。未创业类作品则更注重其市场发展潜力。2014 年,在原有基础上,第九届“挑战杯”竞赛升级为“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创建了新的“3+2”竞赛体系,其中,“3”是指由原先创业计划竞赛1 项赛事升级为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实践挑战赛、公益创业大赛3 项主体赛事,“2”是指加上MBA、移动互联网创业2项专项赛事。③共青团中央学校部:《数字里的挑战杯》,《中国共青团》2016年第10期,第42-44页。本届大赛首次设立了由经济学家、企业家、风投公司组成的指导委员会、国内“中国青创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和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①陈霂:《基于“创青春”竞赛平台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分析》,《中国成人教育》2015年第18期,第93-94页。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暨第十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首次邀请到美国、德国、荷兰等海外高校作品在终审决赛期间参展。2018 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暨第十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规定,愿意到主办城市——金华市落地孵化的项目,可享受金华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支持。
(三)重视和认可增加
随着竞赛的推进与实施、风险投资机构的关注和参与及其他外界因素的推动,“挑战杯”吸引了众多国内高校及我国港澳台地区部分大学的数百万大学生参与,在全国掀起创业热浪。为了参加省、全国大赛,各高校建立专职组织机构或活动平台,广泛发动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挑战杯”活动,探索构建“以赛代学”等“立交桥”式创业教育体系,突破创业人才培养的格式化模式瓶颈,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随着创业计划竞赛的社会成效日趋凸显,一些优秀创业项目获得关注。“‘挑战杯’遍地是金子”,这一评价得到越来越多风险投资机构的认可。每届“挑战杯”竞赛均有创业项目与风险投资有效对接的典型案例,成为竞赛的主要亮点。在“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风险投资机构作为连接大学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桥梁和纽带,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推动了优秀创业项目的市场转化。同时,学生参与创业竞赛的热情也得到充分调动。②商应美、周冰、刘馨璐等:《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典型载体研究——以“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例》,《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年第5期,第34-38页。历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吸引近20 亿元的风险投资,催生大批参赛项目进入市场化的实际运营。
二、“挑战杯”创业竞赛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强化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导向
青年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以创业为特质的企业家精神赋予青年学生人生梦想。团中央学校部部长周长奎在总结第五届“挑战杯”创业竞赛经验时指出,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之所以投入很多精力创设“挑战杯”这样的第二课堂,目的是为了增强知识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③叶铁桥、郑燕峰:《“挑战杯”成功不等于创业成功》,《中国青年报》2006年10月25日,第7版。
近年来,依托“挑战杯”创业竞赛这一载体,各高校在大学生创业工作的理念、模式、举措等方面进行了充分探索与实践,紧扣“虚功实做”这一重要命题,既要求做好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激发青年学生投身改革实践的创业理想等“虚功”,又通过强化创业教育的实践导向,切实将服务青年学生创业的工作“实做”。“挑战杯”创业竞赛成为全国历史最悠久、参赛规模最广、最负盛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其赛制和内容也更趋向符合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在促进大学生创业方面“好招”频现。
(二)促进了大学生创业实践的蓬勃发展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经济增长的提档升级,将大学生创业热潮托举到新的高度。在这一时代背景下,2014 年“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升级为“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④佚名:《“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回顾》,《中国青年报》2014年12月26日,第2版。强调“立足新起点,开拓新阶段”,不仅要办高质量的综合性赛事,更要通过大赛打造切实解决青年创业面临的难题与痛点,促进创业计划竞赛成为各类资源聚集、政策反馈和支撑的平台。如“3+2”的竞赛体系面向不同的大学生群体,每一赛事都有明确的定位和侧重点,力求更充分发挥赛事育人作用,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的蓬勃发展,通过竞赛对优秀创业项目“扶上马,送一程”。①贾雯帆:《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在2016 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复赛中获铜奖》,海外网,http://www.haiwainet.cn/2019-9-15。
“挑战杯”创业竞赛的改革和深化,一方面促进了赛事的多元化与精细化发展,更加适应了大学生创业发展的形势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利用电视等媒体展示和推广参赛的创业项目,加强与行业的对接,促进更多的创业项目获取社会资源支持,促进项目孵化。回顾历程发现,“挑战杯”创业竞赛经历了从关注科技创新到科技创新与创新创业并重、从关注商业价值到商业与公益价值并重、从关注创业计划到创业计划与创业实践并重的转变。②贾宜超:《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终审决赛开幕》,环球网,http://china.huanqiu.com/hot/2016-11/9689495.html/2019-9-15。
三、“挑战杯”创业竞赛面临的发展困境
自举办以来,“挑战杯”大学生创业竞赛取得了丰硕成果,但随着“挑战杯”活动不断深入,也显示出其发展面临的一些困境。
(一)组织形式不统一,弱化竞赛的实践协同效应
回顾发现,历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承办高校均为985 院校(“双一流”院校)。毫无疑问,985 院校(“双一流”院校)在承办全国性创业竞赛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近年来,各大高校均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创新创业工作成效显著。作为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共同举办的全国竞赛活动,“挑战杯”创业竞赛可考虑选择由多次入选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的不同层级高校承办,如此更能体现竞赛主办方的协同性,体现竞赛主办方共同托举大学生创业高度的初衷。
2014 年第九届“挑战杯”竞赛即首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增加了MBA 专项赛,同年,共青团中央发起“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目前,面向研究生群体的“挑战杯”MBA 专项赛、面向本科生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及面向专科生的“挑战杯——彩虹人生”创新创效创业大赛,这种竞赛组织形式的划分虽都属于“挑战杯”系列,且有益于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群体,但实际仍隶属于不同的竞赛平台。高校共青团创业工作的对象是“具有高校学籍的本专科生、全日制研究生,毕业未满三年、在学校创业园区、科技园区等创业的大学毕业生”,③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关于高校共青团积极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国青年网,http://qnzz.youth.cn/gzdt/201501/t20150113_6403884_1.htm/2019-9-15。创业竞赛的起点在创业,创业“不唯学历凭能力”,由此可通过搭建“挑战杯”共同的展示、检阅和交流平台,允许各级各类大学生参加同一项赛事(而非分别参加三项比赛),通过统一比赛平台,促进研究生、本科生与专科生在创业训练上实现联动互补。
本文以CGDPA为基准,采用定量指标评价IMERG终级产品的精度,包括相关系数ICC、均方根误差IRMSE和相对偏差IRB,计算方法如下:
(二)功利化误区,稀释竞赛的创业教育功能
“挑战杯”创业竞赛每届均由一所大学与当地政府承办。政府行为的运作机制有利于赛事组织协调和有效推进,然而,政府主办的特点使赛事通常与政府对大学的评估挂钩,因此,竞赛不仅是学生创业能力的竞争,更是大学实力的较量,竞赛结果直接反映学校的办学实力与创业教育水平,最终对学校招生、毕业生分配等产生连锁反应,导致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创业竞赛活动变成了各所大学的功利性角逐,使参赛主体为竞赛而竞赛,稀释了竞赛的创业教育功能。
一些高校将竞赛结果与加分、保研挂钩,使得部分大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的动机具有极强的功利性——只是为了获奖或取得保研资格,忽视了参与创业计划过程而获得的能力锻炼和经验积累。一些参与者将竞赛作为参加其他评奖活动的踏脚石和增加个人荣誉的敲门砖,其自主创业动机远远低于获奖动机。显然,在此动机下,大学生参与创业计划竞赛是缺乏实践价值的。①丁三青:《中国需要真正的创业教育——基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三)跟进不足,阻碍竞赛的创业“孵化器”作用
与欧美较为成熟健全的自主创新创业机制相比,“挑战杯”创业竞赛在创业成果产业化的“孵化器”作用方面有待完全发挥,重视过程忽视结果等根本性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是一些“挑战杯”参赛项目“为了比赛而比赛”而受到诟病,这些项目仅停留在竞赛阶段,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与市场认可度。由于缺乏市场洗礼,很多项目在赛后迅速夭折,即使进入创业运营阶段,比赛赢得的奖金与积累的经验,对初创项目的启动成长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②骆骁骅、赖晓雯:《广东破解“挑战杯”之后的挑战》,《南方日报》2015年11月24日,第2版。
二是未形成自主创业的浓厚氛围,项目未发挥出应有的产业效能。一些创业成果获奖后长期“搁置”,甚至完全失效,即使以“自流”方式得到转化,但受转化条件限制,也未能发挥应有的产业效能。③刘得扬、赵林:《论大学生自主创新与创业的促进因素——从“挑战杯”创业竞赛到“斯坦福硅谷”之路》,《中国地质教育》2006年第3期,第113-116页。资本市场发育不良和民间风险投资欠缺导致“挑战杯”创业成果的自主创业过程缺乏有效催化剂,在投资银行、融资市场和基金机构等配套设施方面,也没有为创业成果产业化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
三是在手续办理、经营范围、融资渠道等关键问题上,对“挑战杯”参赛项目仍缺乏较为针对和具体的优惠政策,对其实施和转化缺乏完善的扶持政策。
四、推进创业竞赛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进一步发挥作用的思考
“挑战杯”创业竞赛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比赛,其举办宗旨与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相吻合,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目标一致。作为“以赛代学”的典型模式,有必要充分发挥这一赛事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功能价值,突破发展困境,进一步推进其强化创新创业、赛事育人功效的实现。
(一)弘扬“挑战”文化,实现创业竞赛对创业教育体系的优化作用
一是促进“挑战”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和示范功能。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广泛深入地开展“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和训练,促进创新创业人才不断涌现。⑤周频:《“挑战杯”竞赛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功能》,《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4期,第67-68页。高校要培育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依托自身校风建设和创业教育发展成果,培育企业家精神和提升创业素养。⑥张天华:《英国高校创业教育与价值观的融合对我国创业教育的启示》,《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第179-184页。针对目前“挑战杯”组织方式及功利性误区等问题,在“挑战杯”创业竞赛校级赛制中,可不断丰富“挑战杯”竞赛形式及拓展延伸活动,挖掘和弘扬“挑战”文化,促进“挑战”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注重校园舆论引导,通过开设专栏、举办论坛及知识讲座、校刊校报刊文等形式传播创业文化;重视创业实践基础设计,完善沙盘模拟教学,建立开放式创业实验室,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激发创业欲望;加强创业课程系统建设,实现专业学科与创业课程有效衔接,提高大学生对创业认同感;提高创业教师队伍素质,以言传身教的力量带动大学生学习创业知识技能的需求。
二是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的培育与宣传。近年来,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中国青年报社、KAB全国推广办公室共同开展“寻访年度大学生创业英雄活动”,选树了一批通过奋斗实现梦想的创新创业典型人物。这些年度创业英雄回母校进高校,通过创新创业讲堂、学习交流沙龙等形式,用自己的创业历程、创业精神启发、激励并影响更多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①陈璐:《寻访大学生创业英雄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中国青年报》2017年4月24日,第5版。鉴于此,可对“挑战杯”竞赛中获得高级别奖项特别是持续运营的项目进行宣传,形成辐射效应,通过榜样的单一个体凝聚群体的力量,进一步提升校园“挑战”认识,弘扬校园“挑战”文化,积极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及创新创业活动层次提升。
三是积极鼓励高校教师示范“挑战”文化。“挑战杯”创业竞赛的每一项获奖项目,均由高校指导教师指导。倘若只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而学校和教师行动迟缓,高校则难以营造和形成良好的“挑战”文化氛围。因此,不仅要鼓励“挑战杯”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案例研究,还要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将自身的学术技能和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市场化商品,从而带动学生创业。
(二)挖掘内在契合性,实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二者具有内在契合性。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②张欣、张瑞:《基于“挑战杯”平台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科技信息》2009年第12期,第397页。参加“挑战杯”创业竞赛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摆正心态,克服急功近利或形式主义思想,真正实践竞赛所倡导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获得更多创业的实战经验,以创业促就业”的宗旨,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要利用好“挑战杯”的精神荣誉动力、物质经济动力、升学就业动力等动力机制,放大“挑战杯”的创新创业意识的激发功能。
从本质上讲,“挑战杯”创业竞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形式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理念、创新思维、创业品质和理想信念等方面的一种有效教育。参加“挑战杯”创业竞赛的师生表示,“从中体会到了分工协作、团结配合的重要性,体会到创业的酸甜苦辣”,“很多参赛团队都积极将自身创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③赵秀红:《150个创业计划竞逐“挑战杯”》,《中国教育报》2008年11月17日,第1版。作为一种创业教育形式,创业竞赛将企业强调的协作意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集体主义精神有机结合,因此,可在“挑战杯”创业教育的外延上,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创业教育中。
创业计划竞赛根本目的在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和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而非催生公司成立。要基于“挑战杯”这一平台和载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宗旨,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使之自觉学习创业知识,积极提高创业技能,从被动就业转变为主动创业,帮助其形成正确的生存意识和职业向往。
(三)聚焦就业创业工作着力点,实现创业竞赛可持续性发展
20 余年的实践与探索证明,“挑战杯”创业竞赛这一运行模式已形成良好社会声誉。不断扩大创业竞赛覆盖面与影响力,实现创业竞赛的科学高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可从以下三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扩大创业竞赛参与主体的范围,不断创新竞赛方式。除大学本身、教师和学生这些主体参与外,竞赛可进一步突出企业行业、社会资本、风险投资和其他机构的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到竞赛的项目评选、落地孵化等环节中,使创业竞赛成为一项集教育功能、实践功能和社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活动。在原有创业竞赛环节基础上,通过经验介绍、实地考察、讲座培训、模拟创业等形式,扩大竞赛覆盖面,提升竞赛普及程度,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氛围。
二是加强创业竞赛项目的跟踪与辅导。创业要看数量,更要重质量,要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从数量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转型。①于振宇、刘玉梅:《大学生创新创业看数量更重质量》,《湖南日报》2017年5月22日,第3版。在竞赛运行期间,组建由学者、高管、创业者、公务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组成的咨询团队,为参赛学生提供诸如评估创业项目、摸清市场行情、规避运作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等多维智力支持。由此,可深入高校各类创业社团调研大学生创业情况,建立工作站对项目实施全面指导和全程追踪,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联盟,以指导竞赛项目,提高创业服务的专业性。
三是破解“挑战杯”之后的挑战。通过召开优秀作品推介会,创新“挑战杯”竞赛校企合作方式,促成参赛项目与企业洽谈交流并签订合作协议,加快推进参赛项目的落地转化。在夯实市场资金自发培育机制的同时,推动设立专项资金,资助培育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开展科研实践,孵化种子期大学生初创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