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与影视学教育的完型和重塑
——以实验室建设为切入口
2021-11-29沈国华魏联宇谢明博
沈国华 魏联宇 谢明博
(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戏剧与影视学有着自身的学理边界,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与时代的发展同步。面对新形势和新需求,我们需要具备两种思维方式:一个是“冷思维”,保持学术的定力;一个是“热效应”,积极回应变化和需求,不断地完型和重塑戏剧与影视学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本文在此只谈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即如何进行完型和重塑。
一、“两大时代背景”下的完型和重塑:使命与任务
目前,戏剧与影视学科面临着“两大背景”,一个是全媒体时代下的媒体融合,另一个是高等教育领域的“新文科”建设。
2019 年1 月25 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媒介已经进入了全媒体的时代。这是迄今为止中央关于媒介融合最系统、最全面、最权威的一次阐述。①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http://www.gov.cn/xinwen/2019-01/25/content_5361197.htm,2021-05-18。为推动这一决策部署的落实,2020 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提出了媒体融合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国家及地方各级媒体都在加快推进实施,在体制机制、平台建设、技术创新和内容生产等层面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②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新华网http://www.gov.cn/xinwen/2020-09/content_5361197.htm,2021-05-18。面对媒介发展的新趋势、新技术、新样式、新生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高等教育和媒介教育自身,如何回应好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如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使命。
与此相对应,教育部为了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在更高更广的视域提出了学科建设“四新”的要求。从2020 年5 月的“天大方案”到2020 年11 月的“山东宣言”,由启动到实施的“新文科”建设正快步向我们走来。此背景下的戏剧与影视学,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学术研究都面临着自身的垂直完型和跨学科交叉融合、破壁重塑的新任务。
二、课程体系和学术研究的切入口:实验室建设
要完成上述任务,本文认为切入口在实验室建设。理由如下:
1.以实验室建设为依托的课程体系改革具有可塑性
在进行课程体系和学术研究的完型和重塑过程中,我们会面对“三个问题”——学科的边界、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安排。由于前两个问题的复杂性和规制性,研究解决需要研究成果、时间积累和政策调整,而后一个就具备了一定的灵活性和可塑性。但在课程设置中,主干课和核心课又同样受复杂性和规制性的约束,而实验课部分以及选修课和通识课改革的可能性比较大。实验课的实现大致包括实景教学、业界体验和作品创作三个部分,其中实景教学和作品创作又与实验室的功能密切相关。因此,以实验室建设为切入口,倒推课程体系改革,实现由外及内的渐进式完型和重塑,可能就是比较现实和操作性较强的路径。
2.以实验室建设为途径是通向全媒体时代的最近入口
现代媒介依技术而产生,新媒体更是具有极强的技术驱动特点。对于其他人文社科类教育而言可能还不是很突出的话,那么对于戏剧与影视学等相类似的媒介教育而言,如果离开了场地、场景、器材、设备等因素,要完成教学几乎不可想象,因此有人戏言媒介教育是“站着学、干着学”,而不是“趴着学、听着学”。例如,作为当下热门话题的元宇宙,其底层支撑技术就包括了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和XR(扩展现实)等,以此作为实验室建设的内容,就是搭建真实物理世界与虚拟数字世界之间的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讲,实验室建设就是我们对接未来的最佳接口,也是通向全媒体时代的最近入口。
3.以实验室建设为支撑的教学与科研更具实验性
实验室不仅具有实践性同时还具有实验性,如果实践性具有某些重复性与技能性的特点话,那么实验性就具有创新性与引领性。以神经电影学的发展为例,认知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方法论,其中,脑电即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①王宜文:《基于fMRI技术的电影学与认知神经科学交叉研究进展》,《当代电影》2018年第2期,第37-42页。、皮电、心电等和人工智能(数据驱动)技术的运用,已经使我们从传统的抽样调查(收视率)和当下基于搜索行为的偏好分析(算法),更接近人的内心世界。如此,媒介教育与科研在具有人文社科艺术属性的同时具有了科学与技术的属性。而以新技术、新方法为内容的实验室建设尤为重要和必要,可成为专业、学科的破壁利器,进而实现交叉融合的重塑,使教学与科研更具前瞻与引领价值。
三、以实验室建设为切入口的路径探索:活化与新建
在探讨了实验室建设对于戏剧与影视学教育完型和重塑的诸多优势之后,那么如何实现以此为切入口的设想,需要通过“三条路径”来解决“三个距离”的问题。
1.活化原有实验室功能,丰富教学实景内容,解决课堂教学离实践太远的问题
实验室建设是一个不断更新迭代的过程,旧的遗存就像是我们穿越了媒介发展的时光隧道,它的活化能够成为我们媒介教育的难得资源。具体而言,在实验室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积累了从早期黑白照片到老相机、电影、广播和电视非常珍贵的采录制作设备,这些器材都常年陈放在仓库里。在实验室建设中,首先是把这些少有问津的“宝贝”活化利用。以广播影视编导专业的选修课“融媒体传播概论”为例,2020年秋季学期32课时,主要是以讲授为主;到2021年秋季学期,课时调整为48课时,其中,讲授为16课时,实验为32课时。在实验部分,其中实景教学就是依托实验室建设的第一个组成部分——“实景教学实验室”。所谓“实景教学实验室”,就是将原来的不再使用的摄影洗印实验室、使用率不高的广播音频实验室和还停留在模拟阶段的电视演播实验室整合起来,将照片的洗印、声音的制作和电视模拟信号的对编以及演播室的录制重新启用,把媒介发展史的理论教学部分变成可见、可感、可用的过程,让学生们在动手过程中体会媒介发展的原理性、关联性和延展性。以现在的视角去观照过去,又从过去的角度来看当下发展,充分理解新媒体的“新”在何处、传统媒体中的“旧”又如何包含在新媒体的“新”中,让诸如“再媒介理论”“模拟与数字的区别”等晦涩难懂的理论学习变得形象化、生动化。最终使得“融媒体传播概论”这样的课程经过不断地打磨完善,能够浸润到主干课和核心课的设置当中。
2.增加实验室的新媒体功能,为新课程的设置提供技术支撑,解决课堂教学离业界太远的问题
2021 年春季,我们增加了两门通识课“影视艺术(科幻电影)与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与沉浸式交互艺术”。本来,科幻电影作为类型电影,没有独立成为一门课程,只是在一些章节当中有所介绍。但是从2019年,以《流浪地球》为代表的中国科幻电影进入了新元年。之后,2020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科协印发了《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了对科幻电影的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特效技术、人才培养等扶持政策,简称“科幻十条”。①新华网: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科协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8/07/c_1126340520.htm,2021-05-18。如何回应这一新的发展变化,除了丰富和完善讲授内容的成章建制,还应当有实现作品创作的技术支撑。现在有的学校的师生作品已经具备了非常高的进入水平,这背后都有数字化采录与制作设备的支撑,跨学科专业特别是计算机理工类背景的团队以及专业制作公司的参与。课程开展中,一方面着手进行“新媒体制作与采集实验室”的建设,另一方面协同信息学院相关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师资参与讲授,让这门课程能够由外入内,成为体现文、工、艺、理相互支撑、交叉融合的特色课程。
2019 年,还出现了另一个有关影视创作与实践的新元年。随着《古董局中局之佛头起源》《明星大侦探之头号嫌疑人》以及《他的微笑》等互动影视作品登陆腾讯、爱奇艺、优酷和芒果TV等新媒体平台,基于影游结合的媒介融合新领域——互动影视开始登场。交互性是这一新表现形式的最突出特点,多支线剧情和多选择结局,它不仅使传统的剧本创作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同时其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结合,更成为最具交叉融合气质的新载体。随着相关行业标准的逐渐制定中,互动影视正成为方向性的新风口,为戏剧与影视学提供了更大的探索和研究空间。从2021年4月,我们与这个行业的领军者——“互影科技”按照产教融合的思路谋划筹建实验室,在人才培养、作品创作以及学术研究方面展开合作。
在媒介融合发展中,新理念、新技术、新应用不断地在传统的广播电视领域得到体现。例如,河南电视春晚的“唐宫夜宴”和“端午奇妙夜”受到破圈点赞,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在舞台有新的呈现,这种沉浸式的舞台表现手法不仅仅是灵光乍现或只是辅助式的炫技,而是逐渐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表现手法。再如,湖南卫视的《舞蹈风暴》栏目,由128 台摄像机实现的360°时空凝结技术,全新维度的高光瞬间已经成为整档节目的核心看点。新技术的元素在节目的制作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包括新华网新媒体工场的MR 演播室已成为复合多种技术手段的最强表达,技术驱动正成为这支国家队在媒体融合实践中显著特点之一。为此,我们在实验室建设当中引进了轨道镜、投影仪和全息纱等设备和物料,虽然从投入上我们无法做到步步紧跟,但通过原理性的实践,尽可能缩短课堂教学与业界实践的距离,至少做到让学生走出校门能够一看就懂,再学就会。这是回应国家要求和业界需求的应因之举,体现“新文科”建设交叉融合的内涵之意,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任务使然。
3.扩展实验室的前沿技术含量,解决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离时代太远的问题
未来已来。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进入了3.0时代。作为戏剧与影视学科不仅仅是时代的守望者,还应该是时代的引领者。自大学诞生千年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很多的机构和事物都消失在了历史的演进之中。正如20世纪30年代,哈佛大学校长洛韦尔(1934)所言,大学之所以存在,是它始终忠诚于探索的精神,维持着传统与变革之间所建立的平衡。麻省理工学院MIT(The MIT Media Lab)实验室,以尼葛洛庞蒂为代表的学者所创造的理论(《数字化生存》)和应用,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深刻影响着媒介的实践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由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终身教授迈克斯·泰格马克和比尔·盖茨、埃隆·马斯克以及雷·库兹韦尔这样顶尖科学家等参与的“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把研究的视角放在更广阔的人类未来命运上。“新文科”建设当中所包含的中国学派、中国理论等内容也正是此要义之所在。我们除了归纳、总结和梳理,同时也要更多地探寻、发现和创立。在媒介融合中,国家级媒体新华网所建立的“新媒体工场”以技术驱动为特色进行了很多创新性的尝试,智能化的策采编发系统、虚拟主持人“新小萌”和为塔斯社定制的主持人“丽莎”、MR演播室多手段呈现、业界首家MOCO拍摄技术应用等,特别是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基于感知智能的皮电传感技术在戏剧与影视领域的应用,为影视分析与创作提供了更直接的数字分析依据。据此,我们从2021 年初开始与之合作,建成了“感知智能实验室”和“天地空遥感实验室”。一方面可实现细颗粒度的情感识别与情绪分析;另一方面可实现图像和视频的溯源、证伪。目前,已参与到“传感器新闻信息标注”的国家级标准制定中,实现了产教、业学的破圈合作。这两个实验室都是基于前沿技术而建立的,除了用于学术研究外,也将进一步反哺于课堂教学,使得媒介教育不仅具有适用性还具有超前性和引领性。
在实验室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建立对应匹配的工作室,如短视频工作室、纪录片工作室、剧情片工作室、数字媒体工作室、互动影视工作室等等。这些工作室既包含了既往的内容,也加入了目前在课程教学中还无法触及的范围,形成了实验室与工作室和课程内容、学术研究相互搭建的多层复式结构。
四、结语
在当今学科发展所处的两大背景下,无论是从国家的要求以及媒体发展的实践,还是门类与门类、学科与学科、学科内部之间的交叉融合等,都给戏剧与影视学的教学和科研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内容。①张阿利:《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科前瞻:时代需求、建设重点和核心价值》,《现代传播》2020 年第12期,第166页。以实验室建设作为切入口来倒推课程体系改革,可以减少规制的限制,探索尚未成型和体系化的内容,是以变来应不变的一个有效途径。一方面,先由外向内,从通识课入手,逐渐向选修课、核心课、主干课靠拢;另一方面,再由内向外,通过课程安排、教学大纲的调整,增加诸如算法新闻、短视频营销、直播带货等授课内容,让新的内容、新的技术、新的样态逐渐进入到课程和课题体系中。在可允许的范围内实现更大可能的学科、专业的垂直完型与破壁重塑,努力把戏剧与影视学教学与科研的“断头路”修建到全媒体时代和“新文科”建设的通衢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