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湖州市生丝产品质量分析
2021-04-20
一、生丝产品基本情况
2020年湖州市纤维检验所对来自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湖州新宇丝织有限公司、丝绸之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中立纺织品有限公司4家公检企业申报的1197批生丝产品实施了质量检验,产品总净重718.2吨,交易经济总额近2.5亿元。证书100%用于交易结价依据。
2020年4家公检企业申报的公证检验生丝规格有20/22、27/29、30/33、40/44共4种,具体数量及占比见表1。
由表1可看出20/22规格检验量占比近95%,因此本文以下质量分析以规格20/22为依据。
表1 生丝规格分布情况
二、质量情况
(一)等级分布情况。2020年公证检验生丝年平均等级为4A45,正品率100.00%,说明目前企业对于生丝原料质量把控都非常重视。各等级产品分布情况见图1。由此可以看出,3A以上产品占98.59%,主要集中在4A和5A,没有出现A级和级外品的产品,但是6A的产品占比不是很大,只有8.19%,说明企业在质量控制方面相对统一,但是受各种环境的影响,好的茧源还是相对较少,无法生产出高等级质量生丝(详见表2及图1)。
通过对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和其他丝织企业的公证检验生丝产品等级进行对比分析,交易市场经公证检验的生丝产品中6A级共60批,占比6.54%;5A级共355批,占比38.67%;4A级共388批,占比42.27%;3A级共102批,占比11.11%;2A级共13批,占比1.42%。反观其他进行生丝公证检验的丝织企业,6A级共33批,占比15.14%;5A级共118批,占比54.13%;4A级共46批,占比21.10%;3A级共18批,占比8.26%。由此可见,交易市场和公检企业对生丝等级需求基本类似,主要集中在3A级以上。丝织企业对于生丝的需求级别总体比交易市场里的高,也是体现出丝织企业为了高品质产品,对原料的高要求(详见表3及图2)。
表3 交易市场与其他公检企业生丝产品等级分布情况
图2 交易市场和丝织企业生丝等级分布情况
(二)主要质量指标情况。根据GB/T 1797—2008《生丝》质量指标规定,2020年生丝主要质量指标离散系数都相对较小,说明20/22规格的各项指标相对保持稳定,各主要指标差异变化较小。其中均匀二度变化的离散系数比较大,说明大部分的均匀二度变化都在极小值0,小部分样本数值靠近极大值2(详见表4及图3)。
表4 生丝主要质量指标情况
图3 生丝各重要指标离散情况
(三)质量指标定级情况。对2020年经公证检验的生丝质量指标定级情况进行分析可知,生丝等级主要由洁净和纤度(包括纤度偏差和纤度最大偏差)两个质量指标定级。其中:洁净指标定级占比为80.19%,纤度指标定级占比为19.81%,两个指标的定级率与往年基本持平。各等级生丝指标定级情况分别为:6A级100%由洁净指标定级;5A级洁净和纤度指标定级比例分别为92.18%、7.82%;4A级洁净和纤度指标定级比例分别为77.65%、22.35%;3A级洁净和纤度指标定级比例分别为37.50%、62.50%;2A级100%由纤度指标定级。由此可见,缫丝企业在洁净和纤度方面定级率的控制上面没有有效途径,高等级生丝产品主要由洁净指标定级,低等级生丝产品基本上由于纤度偏差指标而降级。在分析定级数据中发现,企业在生丝产品质量检验中出现野纤度方面做得较为成功,表明企业对控制纤度最大偏差指标上有所突破(详见表5)。
表5 主要质量指标定级情况
三、相关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报验等级与检验等级不符。2020年度生丝公检报验等级与实际检验等级不相符的共计136批,占检验总量的11.97%,低于往年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其中不相符的全是报验等级高于检验等级,报验等级与检验等级差为1级的共计85批,占不相符等级总量的62.5%;报验等级与检验等级差为2级的共计48批,占不相符等级总量的35.29%;报验等级与检验等级差为3级的共计3批,占不相符等级总量的2.21%。由此可见,虽然报验等级和实际检验等级相符率较往年下降,但是还是有一定比例,且存在等级差3级的现象,说明企业在某些批次产品的质量控制上面没有完全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执行。主要原因:一是管理的欠缺,企业在某些批次缫丝质量控制中,没有严格把关;二是企业质控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没有经过系统培训;三是企业设备和生产环境比较差,没有得到改善。
(二)存在回潮率超标现象。据统计,2020年经公证检验生丝产品回潮率大于13.0%的共计59批,占总检验量的5.19%,其中有11批生丝产品的回潮率大于14.0%,回潮率超差现象和往年基本持平。主要原因:工艺条件不规范,仓储设施不完善和产品管理不严格。
(三)高等级生丝产品占比少。高等级生丝产品的供应问题一直困扰丝织企业,从生丝等级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丝织企业对高质量生丝原料的需求依旧十分迫切,但是从交易市场的数据可以看出,6A产品只占6.54%,远不能满足丝织企业的需求。主要原因:一方面缫丝企业收购不到优良的蚕茧,原料质量的源头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缫丝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