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学生服产品质量监测分析报告
2021-04-20
根据教育部2020年5月21日发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在校生总人数约为1.94亿。如果以每生平均4套学生服计算(两套夏装,两套秋冬装),那么学生服正在使用中的数量约为7.76亿套。学生服巨大的需求量致使学生服的质量和安全一直备受政府和社会群体的广泛关注。
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生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受到疫情冲击较大;下半年正处于企业复工复产的恢复期,为支持学生服企业复工复产,帮助企业掌握相关标准规范、优化质量管控、提高产品质量,同时掌握学生服总体质量状况,发现质量风险,促进质量提升,9月到12月期间,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组织有关纤维质量监测机构在天津、河北、山西、辽宁、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四川、甘肃、宁夏、新疆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区域性学生服质量监测专项行动,采取在生产企业随机抽样的方式,共抽取学生服产品351批次,其中春夏装29批次、秋冬装322批次。
本报告仅分析秋冬装监测数据。322批次秋冬装学生服的内在质量和安全要求检验符合率为88.5%。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为产品耐久性标签、耐光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附件要求(绳带)、纤维含量、填充物原料等项目。其中,涉及强制性标准要求的安全性指标不符合的有33批次产品,占监测总批次的10.25%;涉及推荐性标准要求的服用性能指标(除安全性指标外的其他内在质量指标)不符合的共有37批次,不符合率为11.49%。
一、监测方法
目前,我国拥有学生服生产企业1600家左右,多以小微型企业为主。生产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有山东、江苏、浙江等省。企业多以订单式生产为主,生产时间相对灵活。
本次质量监测采取抽样与检验分离的组织模式,各级纤维质量监测机构负责学生服产品的抽样工作,检验工作由公开招标确定的4家检验机构承担,抽样机构不负责本省学生服的检验工作,彻底实现了抽样机构与检验机构的分离。省级纤维质量监测机构负责行动的组织实施,对全省任务批次的抽样工作进行统一安排。
(一)检验依据及项目
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与GB 31701—2015《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标准全项目检验;纤维含量、耐光色牢度、接缝强力、起球等按照明示标准检验。
当产品标注的产品标准明显不适用抽查产品或抽查产品未标注产品标准编号时,检验GB 18401与GB 31701标准全项目及纤维含量。
(二)判定
1.有明示标准的产品按照GB 18401、GB 31701及相关明示标准进行判定。检验项目全部符合,判定为被抽验产品符合本次专项行动要求;检验项目中任一项或一项以上不符合,判定为被抽验产品不符合。
2.无明示标准的产品按照GB 18401、GB 31701及GB/T 29862标准进行判定。检验项目全部符合,判定为被抽验产品符合本次专项行动要求;检验项目中任一项或一项以上不符合,判定为被抽验产品不符合。
3.产品明示的产品质量等级与执行标准规定的等级不一致或等级缺项时,按执行标准的最低等级判定。
二、学生服质量分析
本次学生服质量监测专项行动覆盖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取在生产企业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经企业检验符合或以任何方式表明符合的秋冬装产品,共抽验学生服322批次,具体分析如下:
(一)产品标识
产品标识即为产品的使用说明,是保证消费者获得购买使用服装产品的安全信息,对消费者选购服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服装产品的纤维含量标识可使消费者根据标识原材料种类了解购买服装的材料及性能。服装产品洗涤方法标识对服装的重复使用具有重要影响,洗涤方法对服装的性能影响很大,如果洗涤不当,将导致产品外观变形,严重者不能再正常使用,正确的标注将避免消费者因操作不当造成的产品损坏和日后产品质量纠纷。服装产品的执行标准、安全类别信息也非常重要,正确标注服装产品的执行标准,是企业对消费者的明示担保条件,说明产品符合标准的技术要求,同时也是市场监管部门判定产品质量合格与否的依据。
本次质量监测单独对产品标识进行了监测,不符合的有58批次,占总批次数的18.01%。标识不符合情况主要表现为:无标识或标识信息不完整;标识信息不规范,标识信息未按照GB 5296.4标准规范标注;标识信息不准确,在标识上标注的信息与实物信息不相符等。
(二)质量分析
本次质量监测共抽验秋冬装学生服322批次,内在质量和安全要求总体符合率为88.5%。
1.按区域分类统计
部分省份学生服生产企业GB/T 31888标准的执行率达到了100%,但还有个别省份标准推广宣贯力度不足,执行率较低。浙江省抽检20批次,仅有1批标注GB/T 31888学生服产品标准,标准执行率仅为5.00%;辽宁抽检23批次,仅有3批次标注GB/T 31888,标准执行率仅为13.04%。从产品符合率来看,江苏、浙江、广东等较发达地区学生服的各项生产工艺流程都较为成熟,规模化、自动化、品牌化程度高,学生及家长对学生服质量更加关注,检验符合率较高,多为90%以上,河北、河南、西北地区相对符合率较低。
2.按产品明示执行标准分类统计
执行标准为GB/T 31888的学生服占比最高,为78.32%,符合率为70%,该标准检测项目要求相对较高,尤其是耐光色牢度、耐汗渍色牢度、耐湿摩擦色牢度等指标出现质量问题比较普遍。执行标准为GB/T 22854与GB/T 23328的学生服符合率相对较高,分别为97.67%与100.00%。
3.按有无注册商标分类统计
本次专项行动抽验的学生服产品有注册商标的有139批次,占比为43.17%;产品符合率为75.54%,较没有注册商标的学生服符合率(71.58%)高3.96个百分点,表明有规范商标的产品符合率较高。其中,区域商标意识较好,注册商标比例超过50%的有5个省,比例小于等于20%的有4个省。总体来看,企业注册商标意识较上年的54.69%有所降低,但整体符合率与上年基本持平。
4.按企业规模分类统计
本次专项行动抽验的学生服产品企业规模微型企业占比最大,占比为50.31%,产品符合率为80.86%;占比最小的为大型企业0.31%,符合率为100.00%。可以看出我国学生服生产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本次被抽检企业中,人数最少的是5人,最多的达到1100人,人数在20~100人之间的企业最多,本次抽检学生服企业规模占比情况见图1。
图1 学生服企业规模占比
(三)监测项目分析
对所有产品不符合项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详见表1。
表1 各检验项目不符合批次统计表
本次专项行动共有57批次学生服内在质量和安全要求不符合明示标准要求。安全性指标(甲醛、pH值、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耐汗渍色牢度、耐水色牢度、耐干摩擦色牢度、耐湿摩擦色牢度、填充物、附件绳带等)共有33批次不符合,不符合率为10.25%。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和甲醛两项指标全部符合,GB 31701中第4.3条“填充物的要求”及第4.5条“其他要求”有2批次不符合;耐摩擦色牢度有1批次不合格,具体项目为湿摩擦不合格;附件要求(绳带)有11批次不合格。此外,天津、河北、河南、甘肃、宁夏安全性指标不符合率在10%以上,其他各省份均为10%以下。服用性能指标(除安全性指标外的其他内在质量指标)共有37批次不符合,不符合率为11.49%。
从单个指标来看,此次抽验学生服产品质量主要不符合项目有耐光色牢度、纤维含量、附件要求(绳带)、耐湿摩擦色牢度等。耐光色牢度和纤维含量不合格率占比较大,接近所有不合格项目的一半(见图2)。与2019年度相比,其他位置(耐久性标签位置)、附件(绳带)、纤维含量不合格率明显升高,耐光色牢度不合格率显著下降。
图2 检测指标不合格占比
特别指出的是,绳带指标监测不符合率居高不下,应引起高度重视。GB 31701 中对于绳带的定义为“以各种纺织或非纺织材料制成的、带有或不带有装饰物的绳索、拉带、带袢”,广义绳带包括功能绳、装饰绳等。多年来,由于我国在儿童服装绳带安全上认识不足,以至于出口欧美市场的儿童服装被召回的案例屡见不鲜。绳带过长容易造成缠绊、勾住、摔倒、勒伤等机械安全性危害,严重的可导致局部性组织缠绕缺血或窒息等危险。本次专项行动共有11批次附件(绳带)不符合标准GB 31701要求,不符合率为3.42%,表现为头部和颈部调整服装尺寸的绳带有自由端;腰部抽绳未固着,服装平摊至最大尺寸时,伸出的绳带长度超过140mm;平贴在服装上的绳圈其两固定端的长度超过75mm等。
(四)执行标准分析
学生服是学生日常在学校统一穿着的服装,穿着时形成学校着装的标志,其质量关系学生的安全健康。常用的学生校服标准有:GB/T 22854—2009《针织学生服》、GB/T 23328—2009《机织学生服》、FZ/T 81003—2003《儿童服装、学生服》、FZ/T 73021—2004《针织学生服》、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必须执行的强制性标准有:GB 18401—2010《国家纺织品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 31701—2015《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从标准体系讲,目前学生校服的标准体系较为完整,能够满足生产、检验的需要。
2015年6月30日,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GB/T 31888—2015,并于同日实施。该标准的发布实施,得到了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校服质量应符合GB/T 31888—2015。
本次专项行动共有253批次学生服明示标准为GB/T 31888,标准执行率为78.57%,相较上年降低了0.49个百分点。多数省份GB/T 31888标准执行率变化基本不大,其中天津、甘肃、宁夏等地执行率保持在100%,河南、四川、新疆执行率由上年的94.44%、88.42%、60.00%提升为100%。
GB/T 31888比现行有效的产品标准GB/T 23328、 GB/T 22854等同类标准一等品指标要求相当或更高。虽然企业对于国家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有足够的准备,但对GB/T 31888标准高要求考核还不适应,尤其是GB/T 31888对耐光色牢度、耐久性标签位置等项目的指标考核,这次的其他要求(耐久性标签位置)项目不符合情况比较突出,出现了19批次,占总抽检量的5.9%。
三、关于学生服相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监管部门
1.落实监管职责,形成监管合力。要积极探索学生服监管长效机制,在制度上强有力地保障各项监管工作落实到位。以市场监管机构改革为契机,整合监管资源,前移监管关口,延伸监管触角,扩大监管范围,联合教育部门等形成学生服市场监管合力,对生产加工、销售、招标投标、消费进行全流程监管。坚持从严监管,对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企业,重点整治、重点查处,存在违法问题的企业要坚决清除取缔,杜绝不安全的学生服产品流入市场。
2.精准帮扶,提供技术支撑。充分发挥监管部门检验技术及标准优势,深入企业、学校开展帮扶活动。科学运用质量监测、监督抽查和专项执法检查等数据,帮助企业分析质量薄弱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标准宣贯,指导企业落实原辅材料、成品出厂检验制度,优化质量管理,促进企业发展走上提质增速的快车道。
3.继续完善学生服标准体系。目前我国学生服执行的产品标准主要包括GB/T 22854—2009、GB/T 23328—2009和GB/T 31888—2015。3个标准均为推荐性标准,从法律意义上,企业可自行选择标注的执行标准,而GB/T 31888—2015考核指标明显严于另外两个产品标准,规范学生服标准体系,使所有生产企业站在统一标准线上,有利于学生服市场公平、公正、健康发展。
4.加强学生服质量安全宣传力度。执法监管部门应秉持“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通过多方渠道,对企业、学校、学生、家长、社会进行学生服质量安全标准、专业知识、专项行动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辅导,使得依法生产、依规采购、安全使用成为学生服质量安全监管的关键。执法监管部门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学生服企业生产质量状况,信息披露充分做到公开、透明,形成全社会人人监督的良好氛围,促进社会监督倒逼企业提升质量水平。
(二)生产企业
1.完善质量管理制度。生产企业要增强质量主体责任意识,严格执行原辅材料进货验收制度和原辅材料台账制度,在采购原辅材料时要严格把关,完善规范台账信息,通过索证、自检或送检等方式,确保投入生产的原辅材料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严格执行出厂检验制度,完整、准确标注产品标识。
2.重视学生服相关标准学习。学生服质量问题一部分是由于生产企业对学生服相关标准认识的缺乏,尤其是关于纤维含量、绳带、标识标签等检测项目认识不足。每年质量监测标识标签不符合率都比较突出,标识标签的使用说明属于服装外在质量,相比纤维含量、色牢度、pH值等问题更易于解决,只需把GB/T 5296.4标准条款了解清楚,然后关注相关产品标准有无其他特殊要求即可,通过学习相关标准,可一定程度地避免企业产品质量不合格。
3.强化品牌意识。生产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大力提升产品质量,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加强品牌建设,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在创建品牌的同时更要注意发展品牌、维护品牌,争取将产品质量做得更好,形成正向反馈,促进学生服产业提质增效。
(三)教育机构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对本地区的学生服生产企业或供应商进行深度摸底调研,实事求是地掌握学生服企业的生产能力、售后服务水平、社会信誉度、采购过程、相关生产信息和质量状况等。进一步建立完善学生服市场公平竞争采购机制,严格执行学生服的采购招标、监督评标程序,科学评估投标企业生产资质,在合同里明确需采购的学生服质量要求(如执行标准、产品等级、安全类别、纤维成分等技术指标)、验收依据及后续出现的质量问题相应的补救措施等。做好学生服进校验收,同时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检验机构进行验货检验,防止“问题校服”流入学校,切实维护广大学生的利益。
(四)广大消费群体
学生在穿着校服之前,应仔细查看该服装面料、制作工艺及标识标签使用说明等,让标签问题产品无法在市场上立足,购买到使用说明不符合标准规定的学生服时,应予以举报,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督促生产企业既注重产品安全性能、内在质量及使用性能,又兼顾GB /T 5296.4标准要求,一定程度促进学生服的产品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