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路径探讨

2021-04-19缪榕情

社会与公益 2021年2期
关键词:公信力发展路径

缪榕情

摘 要:我国慈善基金会主要分为公募基金会与非公募基金会两种类别。基金会公信力一直是社会公众关注的问题,公信力不仅对公募基金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是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因此,笔者以福建省恒申慈善基金会公信力建设为例,在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导下从内部治理、外部形象、慈善行动、合作伙伴四个维度对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路径进行论述。本文发现在基金会内部治理和机制运行有序的基础上,着重联系合作伙伴、开展有信誉的慈善品牌活动、树立可信赖的慈善组织形象,对我国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非公募基金会;公信力;发展路径

一、我国基金会的公信力危机

随着基金会的成立与发展,基金会在推动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和社会资源有效配置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中国妈妈”“天价帐篷”、壹基金计划等慈善丑闻的接连曝光,致使社会公众对基金会的信任度大打折扣,中国基金会整体公信力下滑,陷入了公信力危机。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曾评价中国的公益事业:“中国社会并不缺少善心,缺少的是对公益组织的信心。”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要“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而任何一个社会组织的成长壮大都与该组织的公信力提升相伴[1]。基金会公信力是基金会活动场域的组成要素,无论是建立之初还是争取社会资源以及慈善活动的运作开展,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社会公信力。因此,如何提升基金会的公信力,成为基金会发展中需要长期探讨的问题。

二、基金会公信力的理论梳理

按照2004年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基金会分为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两种,其区别主要是可否面向公众捐赠。我国非公募基金会整体发展较好,但内部管理机制、资金来源及社会公信力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2]。除此之外,非公募基金会还普遍存在投资管理水平较低、投资管理模式不完善等问题[3]。有学者提出非公募基金会要尽可能地借鉴国外成功基金会的管理经验,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吸引基金,扩大基金会规模;聘请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人才,建立交流平台,注重项目管理[4]。也有学者从政策方面对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提出建议,加大落实信息公开力度,打造统一便捷的信息公开平台,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体、民间评估力量参与的评估机制,推动从业人员的专业化与职业化[5]。

公信力的概念起源于英文单词Accountability,强调的是问责制;也有学者认为公信力对应于英文词PublicTrust,即公众的信任程度[6]。本文所论述的基金会公信力主要是指基金会对自身行为的责任感以及民众对慈善基金会的信任度,二者之间密切相关。公信力来源于形式合法性和实质合法性[7],可分为合法性、运作能力、恪守宗旨和使命、诚实守信等维度[8]。对公信力的研究从最开始大众传媒领域强调的社会责任[10],到政府行政的公众认同[11]、司法部门的司法行为[12]都涉及公信力的研究。周治伟则综合传媒、政府、司法等3个领域的公信力内容,将公信力界定为公共权力领域与公民社会领域中以组织形态存在的行动者(公共机构)及具有“公共性”的抽象存在物(语言、制度、权力、货币、真理等)因赢得公民的普遍信任而拥有的权威性资源[13]。基金会公信力有别于一般组织的公信力,其可以包括法律公信力、理念公信力、制度公信力、行为公信力和绩效公信力5个方面。公信力的培养和发展伴随着相关利益者的讨论。弗里曼(Fereman)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人,他们可能包括管理者、工人、股东、供应商及分销商等。他们作为合作者,因为组织自身的信誉而决定合作或者投资,而组织信誉的建设则涉及其内外部管理运行机制,对外行动与形象树立[14]。利益相关者理论支持者认为“企业是所有相关利益方之间的一系列多边契约”,相关利益方即契约的主体,可以是管理者、雇员、顾客、供应商等多种主体[15]。

由此,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相关内容,本文提出构建基金会公信力的框架,从内部治理、外部形象、慈善行动、合作伙伴四个层面入手探讨如何提升基金会公信力。

三、福建恒申慈善基金会公信力构建路径探析

恒申慈善基金会是由恒申控股集团发起的非公募基金会,属于福建省5A级基金会。该基金会成立于2013年,并于2018年加入基金会论坛组委会,本着“慈善有爱、义举济世、携手公益、共创和谐”的理念,以支持福建乡村妇女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为使命,以支持公益慈善事业、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企业公民责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为宗旨,成为恒申控股集团关注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窗口,多年来在救灾、助学、助医、扶贫、助残、援建等方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为更多有需要的人“创造美好生活奇迹”,传播“恒申大爱”。该基金会的公益项目主要涉及福建省内妇女群体、乡村学校教育和公益行业支持三个领域,具有“贫困母亲帮扶计划”“姐妹乡伴——乡村妇女自组织支持计划”和“力恒”模范小学三个品牌公益。在当地的慈善组织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得到了社会公众的信任以及志愿参与。本文以该基金会为例探讨基金会公信力创建的可能途径,以期為今后慈善基金会公信力建设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内部治理:创建制度公信力

我国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管理偏行政化,其内部缺乏有效的分权制衡[16]。内部治理是基金会建立社会公信力和赢得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政府、社会对基金会的信任程度主要通过其财务方面的信息披露体现,主要通过理事会和监事会两个部门来实现。而理事会规模、理事平均年龄、高级职务人员数、监事性别比例与基金会财务绩效显著相关[17]。恒申慈善基金会由恒申控股集团发起,主要由理事会、监事会和秘书处三个部门组成。理事会主要负责基金会重大事项决策;监事会则主要作为监督部门,对基金会各项事务明细进行监管和把控;秘书处下设项目管理部、财务和资金运作部以及综合管理部,分别负责项目运作过程中的调研拓展、资金管理、人事调动等。恒申慈善基金会现任理事成员共有8人,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3名、理事4名。就成员构成来说,不仅有恒申控股集团的负责人,而且包括其他公司及组织的负责人。这在决策上避免了基金会权利过度集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其结构组成相对来说是合理的。监事会成员有三名,机构团队人员各专其长,负责项目运作、法律、财务、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基金会的运作和成长需要组织内成员的共同努力、分工协作,工作能力和效率的提高是基金会内部管理成效的体现。基于此,从非公募基金会的组织构成来看,需要对各职能部门进行权责划分,建立行之有据的明文规范和制度措施,形成合理有效的基金会组织体系。除此之外,社会组织内的制度规范、工作原则、机构宗旨、激励机制也同样影响着基金会的发展,良好的人员组成、制度规范、机制体系是基金会获得社会、政府认同和信任的基础。

(二)外部形象:赢得良好的信誉

外部形象是指基金会在社会活动、公众讲话中给政府及社会公众留下的印象,包括基金会本身的宗旨宣传、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及可视化品牌等。外部形象塑造是基金会创建社会公信力的一个关键环节,良好的外部形象是社会公众了解基金会的重要途径。

首先,捐赠者做出捐赠行为时更多关注的是捐款是否直接用于慈善事业,帮助到有需要的人,因此,会注重参考非营利组织财务绩效报告中的“慈善项目支出与总费用比率”指标,即公益事业支出率[18]。其次,公益品牌意识缺失是基金会壮大的一个障碍[19]。可视化品牌项目是群众注意到慈善基金会及其具体工作内容的直接路径。恒申慈善基金会在服务过程中致力于帮助乡村妇女儿童拥有平等、自主、美好的生活,支持乡村妇女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打造了三个主要品牌项目“贫困母亲帮扶计划”“姐妹乡伴——乡村妇女自组织支持计划”和“力恒”模范小学。并在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中不断探索,进行社会创新与变革,促进基金会、村民、企业、乡贤、村两委的能力建设,构建起完善的社群网络,跟进困难妇女儿童的陪伴工作。如“姐妹乡伴——乡村妇女自组织支持计划”是福建省恒申慈善基金会于2018年发起的,以挖掘和培养乡村妇女自组织为切入点,助力乡村妇女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有能力应对并解决她们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为目标的福建省乡村妇女成长支持计划。截至2020年6月,项目已经覆盖7地市22区县34乡镇37村庄的39支妇女团队,350多名妇女直接参与。基金会从团队发展、活动设计、村庄发展等多个方面开展培训、游学及分享会39场,2200多人次参与。妇女团队在各地乡镇从为老服务、青少年服务、文化保护以及环境美化等方面独自在村里组织活动1000余场,惠及上万人次村民。恒申慈善基金会通过支持、组织、培育当地的妇女团队,为妇女提供游学机会,将服务经验与当地实际结合,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妇女自助服务队伍,在帮助自身的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妇女的权利和能力。活动内容包括妇女健康、妇女权益法律宣讲、个人事迹分享、公益图书馆游学等,帮助乡村妇女相互支持和学习,提升对自我的正确认识,找到人生价值。随着各乡镇妇女团队的成熟,姐妹乡伴团队对乡镇的基础发展和治理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姐妹乡伴”计划中的很多妇女团队陆续参与到本村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或防控值班在一线,或承担后勤工作。“姐妹乡伴”团队通过入户或电话访问回乡人员、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协助村支书登记排查村内企业、为村民发放口罩并教授佩戴和处理方法、在村口值守车辆登记与测量体温、发布疫情相关资讯,及时疏导村民的恐慌情绪和不理智行为,帮助其掌握自我鉴别、自我隔离的基本方法,为工作在一线的人员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还有“创绿家环保公益创业资助计划”(以下简称“创绿家计划”),其是由SEE基金会发起的、专门支持环保公益团队创业期发展的资助计划。这些品牌项目获得了福建省大部分民众的认知和认同,并赢得了较高的慈善组织信誉。再次,组织的宗旨是基金会的理念,不仅需要本机构成员的认同,而且需要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可。恒申慈善基金会作为由企业集团发起的慈善组织,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媒介,具有特殊性。其支持公益慈善事业,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企业公民责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组织宗旨是社会大众所接受和认可的。

(三)慈善行动:扎根本地切实服务

恒申慈善基金会的贫困母亲帮扶计划项目主要是通过与民间公益组织、爱心企业、志愿者、政府建立合作关系,为福建省各地需要帮助的母亲提供物质、资金、情感和精神帮扶,让服务对象感受到社会的温暖,重拾对生活的信心。项目开展至今,共走访全省7个市、29个区县、177个乡镇,开展了4期就业培训,结对帮扶585名贫困母亲,87名贫困母亲的子女,累计捐助帮扶金450余万元。慈善基金会通过实地走访,了解每个受助人的具体情况,一方面可以杜绝一些骗取资助金的现象,另一方面可以更全面真实地了解受助者的情况。这不仅是对受助人负责,而且是对基金会以及捐助人负责。这些工作内容都是获得社会公信力的基本要素之一。

恒申慈善基金会贫困母亲帮扶计划公益项目的建立说明基金会公信力来源于社会群众,群众是基础,其次是社会资源,即社会捐赠。也就是说,基金会的工作任务是了解受助者的需求,促进捐赠者对弱势群体即受助者现状的了解,激发同理心和参与积极性。慈善基金会注重了解受助者的困境,以满足受助者的切实需求和帮助受助者走出困境为目标,这是基金会赢得社会公信力的基础,也是其得以继续生存、发展和壮大的硬性条件。恒申慈善基金会借助特殊节气和中国传统节日的契机,在各村干部的帮助下以志愿者小組的形式入户开展慰问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此外,恒申慈善基金会还针对乡村妇女经济来源少、社会支持缺乏的情况,设置“姐妹乡伴”世界农村妇女日小额资助申请,为乡村妇女开展服务型、学习型、科普类等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四)合作伙伴:依托学校增强公信力

杜韫娇认为,公众对公益组织的公信力和透明度等缺乏信心,全民公益文化的氛围不浓厚,并且对公益组织的运作方式缺少了解,都与我国的公益基金会缺少公益项目传播和公关有很大关系[20]。当前,由于大众对于大部分基金会的公益项目不了解,就较难对基金会的公益项目产生信任。而学校作为教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场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很多家长的看法和态度。为此,基金会将公益项目建设的方向放在学校,对增强自身公信力、赢得大众认可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目前,恒申慈善基金会已在福建省内援建了10所希望小学。并在此基础上设立“力恒”模范小学公益项目,与各乡镇小学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招募高校及社会上的爱心人士进入小学开展素质拓展及生理卫生、安全防护等知识讲座。还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加强校园硬件设施配套、建立教育基金,更好地服务师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减少疫情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基金会联合小学对校内经济困难的学生开展“战疫情,送温暖”关怀慰问活动,提供一对一结对帮扶,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前提下,为无法参加线上教学的困难学生提供线下课业辅导。

四、结语

以往开展的基金会公信力研究大多是关于公募基金会的公信力研究,而较少关注非公募基金会公信力方面的研究。虽然非公募基金会不依赖公众的捐赠,但是其对外的慈善行动及理念与基金会企业形象和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关注非公募基金会公信力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先前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基金会公信力方面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与慈善组织相关的利益主体上,研究慈善组织与捐赠者、受助者、投资者、社會组织、政府等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和影响,在各利益相关者接触和合作过程中,各方的行为方式和利益趋向都会影响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而很少进一步探索基金会如何从实际运作上利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来提升基金会的公信力。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根据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现基金会公信力建设需要从慈善组织的自身建设出发,且从加强基金会的内外部治理、不断完善基金会运行机制、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打造可视化品牌项目等具体层面提高基金会公信力是可行且必要的。因此,结合先前研究综述以及实践,本文从合作伙伴、内部治理、外部形象、慈善行动4个层面提出了提升非公募基金会的社会公信力的具体路径。

综上所述,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在基金会内部治理和机制运行有序的基础上,着重联系合作伙伴、开展有信誉的慈善品牌活动、树立可信赖的慈善组织形象,对促进非公募基金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姚锐敏.困境与出路:社会组织公信力建设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13(1):62-67.

[2]苏程程.论我国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才智,2011(24):274-276.

[3]王崇赫,孙凌霞.非公募基金会投资管理模式选择:美国经验及启示[J].社团管理研究,2010(2):41-45.

[4]徐宇珊.非公募基金会发展刍议:以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为例[J].学会,2006(7):20-24.

[5]高功敬.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现状、困境及政策思路[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3-71,92.

[6]崔树银,朱玉知.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浅析[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9(4):15-17.

[7]吴威威.良好的公信力:责任政府的必然追求[J].兰州学刊,2003(6):24-27.

[8]杨思斌,吴春晖.慈善公信力:内涵、功能及重构[J].理论月刊,2012(12):158-162.

[9]何国平.论媒介公信力的生成与维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2):79-82.

[10]王向文.政府公信力概念的三个维度:以利益相关者价值网络为视角[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3):76-81.

[11]吕中行,谢俊英.新时代我国司法公信力的重塑[J].河北法学,2020(4):139-150.

[12]周治伟.公信力的概念辨析[J].攀登,2007(1):76-78.

[13]付俊文,赵红.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2):16-21.

[14]陈晓红.慈善组织信息披露机制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3(2):83-86.

[15]付俊文,赵红.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2):16-21.

[16]戚枝淬.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法律问题研究[J].理论月刊,2016(8):5-10.

[17]刘丽珑.我国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有效吗:来自基金会的经验证据[J].中国经济问题,2015(2):98-108.

[18]徐莉萍,刘洋,张淑霞.外部治理机制能有效遏制慈善基金会的费用错报行为吗[J].财贸研究,2019(10):93-110.

[19]周学荣.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思考与提升治理能力的路径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09-115.

[20]杜韫娇.“微公益”时代下公益基金会的品牌传播[J].中国传媒科技,2011(12):94-95.

猜你喜欢

公信力发展路径
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机构公信力探析
完善仲裁制度 彰显仲裁公信力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山东《支部生活》:党刊如何提升“四力”
提升政府公信力 打造诚信政府
提升政府公信力 打造诚信政府
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建设路径浅析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