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探索性研究

2021-04-19孟潇

社会与公益 2021年2期
关键词:可持续性本土化

孟潇

摘 要: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建立农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加强和优化民政基本社会服务。本文通过对四川省理县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进行个案研究,认为农村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应该是在外来社会工作的带领下,致力于本土人才的识别、挖掘和培养,并立足于“地方性知识”,整合内外部各种资源,完成引进、本土化和扎根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农村社会工作机构;本土化;可持续性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工作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工作的全人和全面服务与作用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认可。近年来,国家发布的多个文件都强调鼓励通过购买服务、开发岗位、政策引导、提供工作场所、设立基层社工站等方式,促进社会工作机构和专业人才发展,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优化民政基本社会服务。2019年,河北省民政厅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社会工作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这是全国首个地方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社会工作的政策文件。《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每个乡镇建成一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发不少于2个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有条件的农村应建立社会工作站(室)。的确,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对于解决农村社会问题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让社会工作机构扎根于农村,可以为当地的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等弱势群体提供长期的专业化服务。然而,相比城市社会工作机构,农村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缓慢且常常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为改善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相对滞后的发展状态,更好地促进农村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笔者将对四川省阿坝州理县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进行个案研究。由于该机构自成立起先后经历灾后重建期—项目服务期—本土化发展期长达13年的道路探索,得到了四川省民政厅等政府部门和社会工作协会的支持和表彰,获得了多项荣誉,因此,笔者认为该机构的发展路径值得探索。

二、相关研究回顾及问题提出

国内对农村社会工作机构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关于农村社会工作机构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现有研究看,农村社会工作机构主要有以下作用:架设基层党组织、政府和乡村居民的桥梁,增进政府、村两委和老百姓的情感;连接乡村治理的各方主体,协调治理主体的利益,促进各主体间的协同治理[1];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在解决农村社会问题方面作用明显。第二,总结了农村社会工作机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2],包括本土化问题、服务连贯性问题和行政化困扰。其中,本土化问题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实际情况相融合的问题,二是社会工作机构人才的本土化发展问题。服务连贯性问题,主要是由于社会工作机构扎根于农村,因地域发展不均衡,资源很难撬动,难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政府财政的投入成为农村社会工作机构运作资金的命脉所系,因此,其项目经费具有临时性、不确定性、领导偏好性等特点。行政化困扰,主要指社会工作与基层政府的不平等关系所带来的困扰。第三,提出了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策略建议:抓住民生之本,重视生计发展;加强专业性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稳步向本土社会工作服务组织转向;推动社工协助政府创新社会管理职能[3]。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关于农村社会工作机构的研究还相当有限。首先这些研究几乎是集中于农村社会工作机构的作用、困难和建议,缺乏对其道路的探索。其次这些研究几乎是对农村社会工作机构状况的一般概述,个案研究十分有限。再次,这些研究多是横向研究,缺少纵向研究。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文献法和深度访谈法对理县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进行纵向和个案研究,梳理和总结该机构的发展路径与困境,以期为农村社会工作机构发展提供借鉴,并为政府部门制定有关农村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政策和制度提供参考。

三、案例介绍

理县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在社会工作介入灾后重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本土化农村社会工作机构,其前身是支援理县灾后重建的湖南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務队。现主管单位是四川省阿坝州理县民政局,位于理县杂谷脑镇关社区五楼西大街99号。目前,该机构具有本土专职社工3名,其中1名是从事本土社工服务7年的社会工作者,1名是具有社工专业背景的专职社工,1名是助理社工师。

该机构自成立起先后经历灾后重建期—项目服务期—本土化发展期长达13年的道路探索。在此期间,其始终秉持着“敦爱笃行,助人自助”的理念,扎根农村,以灾区社区重建为平台,为民族地区的残疾人、青少年、老年人等需要关爱的群体提供服务,致力于加强和优化民族地区的民政基本社会服务。

笔者通过对理县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13年的发展道路进行梳理和总结,将其分为引进、本土化、扎根三个阶段[4]。

(一)引进:嵌入救灾体系

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汶川大地震后,为响应国家对支援灾区的决策部署以及认识到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性和紧迫性,长沙民政学院社会工作系成立了抗震救灾小分队,共有22名师生进入重灾区理县展开抗震救灾工作,其主要工作是协助政府工作人员安置灾民、稳定灾民情绪,并为灾区个人、家庭、社区等提供专业的有针对性的社会工作服务[5]。

灾后重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虽然当时灾后援建工程已经顺利完工,但由地震灾害造成的社会问题日渐凸显,尤其是灾区民众的生计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而这些问题都需要社会工作的长期介入才可以有效解决。因此,为更好地完成灾后重建工作,2009年3月17日,湖南对口支援理县灾后重建工作队将前期在理县灾区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长沙民政学院社会工作义务服务队、湖南娄底红十字残疾人爱心互助会、湖南芙蓉心理咨询中心、湘理相亲社会公益组织等进行有机整合,组建了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队,并于 2009年8月16日,将服务队申请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理县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服务中心成立之初,秉承“敦爱笃行,助人自助”的理念,以灾区社区重建为平台,以残疾人、青少年、老年人等为主要对象相继完成了“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与心理援助项目”“社会工作促进灾后和谐学校社区建设项目”“灾后理县克增村生计发展项目”“灾后残疾儿童社会融入项目”,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原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的认可,并于2009年10月26日被原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评为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示范试点单位”。

(二)本土化:稳步向本土社会工作服务组织转向

随着灾后工作的有序进行,一些外地社会工作者陆续撤离,这让理县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意识到,要想使社会工作机构真正在理县扎根,必须在地培养本土化人才。因此,2010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动与湖南省教育厅和四川省阿坝州相关部门协商,用长沙民政学院的单招指标,先后在理县招录了17名学生进入长沙民政学院社工系系统学习社会工作,并鼓励这些学生毕业回乡参与本土社工服务,负责湘川情运行管理[6]。

在访谈中,理县湘川情负责人告诉笔者:“2009年至2010年,服务中心具有专职工作人员25名,全部都是外来社会工作者。2010年至2013年服务中心具有专职人员8名,其中3名是本土社工。现如今,服务中心已经完全由本土专职社工接手,机构目前具有3名本土社工。”当问到本土人才优势时,理县负责人说道:“理县是我们的家乡,我们懂这里的风俗习惯和语言,并且和这里的人都非常熟悉,在这里我们可以很顺利地开展工作,大家也都非常支持我们。而且我们有家乡的情怀,我们更能懂得家乡人需要什么,也知道哪些资源可以运用,我们愿意一直扎根于此,为我们的亲人服务,为我的家乡服务。”

除培养在地专业人才外,服务中心还建立了完善的专业组织架构,通过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和站务会,形成政府主导、内外参与、专家指导、社会支持、专业服务的架构模式,为社会工作介入民族地区、服务少数民族群众,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服务中心也结合当地文化,立足当地居民的需求,相续完成了“弱势儿童平台建设性支持项目”“藏羌文化传承社区项目”“同行与陪伴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社会救助对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爷爷奶奶一堂课”“社会组织参与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项目”等。

(三)扎根:尋找资源和打造品牌化发展道路

理县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理县第一家获准注册的民间公益机构。到2021年,理县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已扎根理县13年,其在政府的支持下,在专家督导团队的积极指导下,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化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为家乡人民谋福祉。但总的来讲,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想要长期建设与发展,除形成政府购买服务、组织承接服务的成熟模式外,还应不断争取行业协会、基金会、企业和相关组织的资金支持,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7]。

对于如何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理县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在访谈中提出了具体做法:“目前我们的机构是单条腿走路,因为我们处于民族地区,地域发展不均衡,资源很难撬动,难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现在机构所有项目都以政府购买为主,未找到相关基金会、企业家提供支持。因此,没有稳定的资源保障机构正常运行,我们为了应对这一困难,正在尝试用现代公益的方式,寻找资源和打造品牌化发展道路。同时,不断规范机构内部治理,营造有能力、有文化、有专业、有底线、有使命愿景的本土化机构。只有这样,机构才具有竞争力,才会赢得政府、基金会、社会组织和企业的支持。因此,打造品牌产品,提高机构能力,拓宽资源渠道,联合机构优势,引起政府关注,撬动政府、基金会资金是机构近几年来的规划。”

四、总结

社会工作机构要想嵌入一个农村地区,应找到合适的“契机”,寻求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理县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之所以在理县地区嵌入成功,也是由于当时四川灾害地区灾后重建的需求,并且该机构在介入灾后重建工程后,积极协助政府工作人员解决灾后突出的社会问题,在之后的灾后精神重建和生活重建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让政府官员认识到了社会工作的作用和价值,同时社会工作独特的方法和有针对性的专业服务也得到了灾区民众的认可。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而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社会工作大有可为[8]。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多个文件也都强调鼓励、促进社会工作机构和专业人才的发展,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加强和优化民政基本社会服务。这些都为社会工作嵌入农村地区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但相比城市社会工作机构,农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常常面临本土化问题和资金不稳定问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相比城市,农村地区更具有乡土中国特色,因此外来的社会工作要想在农村地区发挥自己的优势,解决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就必须经历本土化过程,这个过程应包含人才的在地培养。理由有二:一是保障机构的人才输入和避免人才的流失,促进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相较于外来社会工作者,本土的社工更能有效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特色,运用当地居民熟悉的语言与居民进行交流,以及使用当地居民愿意接受的方式提供专业化服务,这让居民感到更亲切,更能快速与社会工作者建立长期稳定的专业关系[9]。第二,农村社会工作地处偏远地区,资源很难撬动,而社会工作机构具有典型项目运作的特点,一般只能通过申请政府的项目来延续机构运行,但这种模式具有时效性,也就意味着当项目结束时,机构开展服务所需要的资金链就会断裂。因此,一方面机构应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打造品牌产品,赢得政府、基金会和社会组织的支持,引导社会资金长期投入;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建立专款专项渠道,将用于购买社会服务的费用稳定纳入当地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以保证农村社会工作机构资金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参考文献

[1]陈涛,胡沙,杨欣然.农村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乡村治理中的协同作用[J].社会工作,2020(1):108-114.

[2]程航.农村社会工作机构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老区建设,2016(6):17-19.

[3]陆士桢,漆光鸿,徐选国.植入性社会工作组织的生成路径与发展策略:以汶川“5·12”地震灾后五家社会工作组织试点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71-76.

[4]陆士桢,漆光鸿.融入: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路径探析(上)[J].中国社会工作,2017(28):28-30.

[5]“湘川情”灾后社会工作服务纪实[J].中国社会工作,2010(13):22-24.

[6]史铁尔,王松.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恢复重建的本土化探索:以理县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例[J].中国社会工作,2011(13):28-30.

[7]张和清,闫红红,尚静.社区为本的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探索:国内外农村社会工作研究文献的综述[J].学海,2019(2):79-86.

[8]陈涛.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J].中国社会工作,2017(34):28-28.

[9]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中国社会导刊,2007(12):16-19.

猜你喜欢

可持续性本土化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北京冬奥会的“六有”可持续性管理经验
企业可持续性的表征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咨询和建议委员会成立
室内空间的可持续性设计方式探究
我国工伤保险基金收支及可持续性分析研究
立人教育成就教师的本土化发展
“毒树之果”证据排除规则本土化的必要性分析
泰国神话与印度神话中神祗形象的对比研究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