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支部生活》:党刊如何提升“四力”
2016-12-05李希武
李希武
内容提要 山东《支部生活》作为省委党刊,始终坚持党性原则,联系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传递中央和山东省委声音,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努力把刊物塑造成为山东期刊界的舆论旗帜。
关键词 党刊 舆论 传播力 公信力 支部生活
一、根植百姓生活,反映民众心声
多年来,山东《支部生活》积极开展“走转改”活动,组织采编人员深入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了解百姓的情感和期盼,深刻反映新时代的基层生态,全方位展现城乡新面貌和群众心声,用来自基层的声音搭建起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
建立固定联系点,为记者亲近基层搭建舞台。为利于采编人员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经多次协商和考察,杂志社在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拔山村建立了联系点,于2011年10月21日正式挂牌。当天,杂志社为村图书室赠送了1000余册图书,向村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赠送了刊物,全体采编人员与群众进行了亲切座谈。
随后,社里派出第一批记者到该村驻点调研,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千农家活,走村入户,俯下身子贴近农村、农民,深入采访,认真倾听民众的心声,了解农民生活的酸甜苦辣,问询农业发展的成绩和问题,每天早出晚归,探访民生民情、用心反映民生民盼。历时一周,他们写出了三篇通讯:《拔山情深——记者驻村侧记》《拔山村支部委员素描》《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再现了记者的见闻和感悟;用劳动体验的汗水,品味出百姓的艰辛和顽强;用生动感人的事例,展示了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魄力和信心。联系点的建立,不仅为采编人员植根百姓开辟了一条途径,也为宣传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建经验找到了鲜活素材。
以百姓为本,深入挖掘基层先进事迹。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宣传先进,鼓足干劲,是山东《支部生活》多年的传统。记者纷纷走进基层一线,写出了一批讴歌先进典型的好文章,比如,《当代“焦裕禄”式的好干部》《牢记母亲的叮嘱》《用信念书写人生》,等等。每篇文章,都述说着感人至深的故事;每一个典型人物的事迹,都感动着一个群体,进而影响着一代人。在鼓舞读者的同时,记者本身也深受感染,深入农村、厂矿、社区挖掘典型,是揭秘先进人物成长经历的过程,更是记者接受再教育的过程。
立足社会热点,打造勇担社会责任的主流媒体。深入基层不是简单到基层看看,仅满足于写篇文章。在沉下去抓新闻“活鱼”的同时,山东《支部生活》紧跟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及时准确做出反应,在选题上抓重点、写典型、盯前沿,对社会上的热点、难点、敏感点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及时宣传各地的新经验新做法,收到了政府满意、群众欢迎的效果。
二、打造名牌栏目,扩大党刊知名度
山东《支部生活》多年来树立名牌意识,努力打造名牌栏目,以提高党刊的整体形象和宣传力度,紧密结合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及时贯彻中央指示和省委意图,发挥了良好的舆论导向作用,“改革前沿”就是其中名牌栏目之一。
强化政治意识,立足工作大局,瞄准基层改革前沿。一是抓重点。在国企改革重点阶段,“改革前沿”栏目配合国有企业改制,刊发了大量文章:如《抓大放小》《五十三根擎天柱》《私家港浮出青岛海面》等,对推动国企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写典型。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针对“和谐社会”“县域经济”“循环经济”“自主创新”等主题,该栏目刊发了《西霞口:丛小渔村到人间天堂》《无棣:领跑三十个欠发达县》《争雄国际市场》等,得到了读者和当地政府的认可。三是盯前沿。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各地都在积极改革探索新路子,努力解决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并且取得了可喜成果。针对这种情况,编辑及时组织稿件,刊发了如《首位公推竞选“乡官”向人们走来》《青岛率先启动城市街道管理新体制》《向财权开刀——打造阳光政府》等文章,对推广宣传这些新经验新做法起到了重要作用。
行文坚持可读性、可信性、贴近性相结合。要把栏目做好,选题是关键,但是如果在行文上处理不好,也会影响宣传的实际效果,进而影响党刊的传播力。为避免这种现象,一要有可读性。改革报道要摈弃那种直接照搬数字材料的枯燥做法,减少套话、空话,尽量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深刻反映出基层党组织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新思路、新探索,进而折射出改革发展带来的成就,揭示出典型的普遍指导意义。
二要有可信性。对一些创新做法,人们总爱采取观望的态度,以关注其是否可行。所以,在行文时一定要想法消除人们的疑惑,这就要求不能就事论事,要作横纵向比较,甚至提供跨行业、跨地区的比较,即便是少量信息,也能拓宽读者的视野,增强文章的可信度。《看“最高限价”如何堵塞医疗黑洞》对济宁医学院实行单病种限价作报道时,没有简单地照搬医院的所有做法,而是和省内某些大型医院作了比较,用实实在在的事例告诉读者,究竟这项改革是否给患者带来了实惠。
三要有贴近性。只有踏踏实实,深入基层,多选取和群众息息相关的话题,着眼于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将当地的变化与他们的生活情感结合起来,以普通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为切入点,才能写出成功的作品。该栏目刊发的《章丘“零赋税”让农民增收轻装前行》《农民看病也能报销了》等就是很好的例证。记者在写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报道时,顶着30多度的高温,在田野里寻找采访对象,农民一边种地,一边和笔者交谈,说的都是真心话,让人一读就有一种亲切感。
文章要饱含思想火花,有深度有力度。刊物和报纸、广电媒体相比,在时效性上明显处于下风,这就要求党刊必须在深度上做足做好文章,以深度弥补时效上的不足,依靠权威性和思想性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一是有思想。前沿报道要以深见长,要多层次、多侧面反映党内和社会生活,对一些重大举措和成功经验要做调查性、解释性和分析性报道,不能拿到材料就是新闻稿子,也不能依照材料“画瓢”,而是要进行深加工,站在更高的层次,吃透改革的实质内容,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样才能对各地有更深层次的示范作用。
二是多角度。深度报道要求对新闻事实作由表及里、跨越时空的综合反映,因此采访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不仅要在现场采访,还要采访事件涉及到的其他地方,不仅要采访当事人,还要采访其他相关人员;不仅要采访新闻事实本身,还要对相关事实进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阐明事实的本质意义。
三是加背景。要让读者对报道内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就必须尽可能提供一幅全面的“画面”,不仅要告诉读者新闻事实的现在,也要告诉他们过去和展望。所以背景材料应该成为深度报道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这就要求在采写时,要善于用昨日之背景,阐释今日之事态,判断明日之意义,力求把错综复杂的事情说清楚,讲明白,从而给读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策划深度报道,提高党刊传播力
围绕中心工作策划。省委党刊以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宣传贯彻好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2008年,国际金融风暴爆发后,山东《支部生活》开辟专栏,策划了《站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前沿》《科学谋划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新举措》《省直:在应对危机中担负起重要角色》等8篇系列文章,全方位宣传了全省上下应对危机的做法及经验,鼓舞了士气,为各地走出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围绕阶段工作策划。地方党委政府抓好中心工作的同时,往往还要根据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特点确定临时工作重点,即阶段工作。每逢此刻,山东《支部生活》总能紧跟步伐,贴紧省委、省政府工作特点,及时策划专题报道,为省委、省政府工作鼓与呼。2009年10月16日,第十一届全运会在山东举行,济南是主会场。全运会的宣传无疑是当年的重头工作。山东《支部生活》刊发《首届全运会揭秘》《十一运会安保透视》《“有我,全运更精彩”——志愿者在行动》《一届盛会一次聚变》等系列文章,客观准确地报道了这次盛会。其中《十一运会申办的台前幕后》是独家报道,详尽记述了这次盛会落户山东的背后故事,无疑是送给读者的一道精神大餐。
围绕典型事迹策划。宣传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气,是各级党刊宣传报道的中心工作。山东《支部生活》围绕一个时期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加强策划,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出学习典型、争当典型的良好氛围。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改革促发展思路中,加大金融改革力度与促进广大中小企业发展是两项重要举措,这与山东“金改22条”的内涵不谋而合。随后,山东一些金融改革试点也开始走向前台。《支部生活》及时策划了山东金融改革惠泽民生系列报道,推出了《普惠金融的理念解读》《临沂:民间融资服务公司的实践探索》《齐鲁股交中心:打造区域性股权市场中的“航母”》《广饶:农民资金互助的县级范本调查》等文章,报道了一些成功试点经验,为各地金改提供了范例。
围绕热点难点策划。在改革发展进程中,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会出现诸多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针对这些,山东《支部生活》精心策划,解疑释惑,受到读者好评。针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山东《支部生活》刊发了《农民看病也能报销了》《看最高限价如何堵塞医疗黑洞》《医改纷呈剑指看病难》《医患关系看单县》《先看病后交钱——开辟医改新途径》等文章,从不同角度报道了政府所作的努力及取得的实效,对解决看病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编辑 梁益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