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究

2021-04-19高熙强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1年3期
关键词:分类整理核心素养

高熙强

[摘 要]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部分。古诗词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帮助学生深化思维认识、提高语文素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传承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优化教学设计,指导学生赏析古典诗词,形成创新、有效、开放的教学风格,提升教学效果,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关键词] 核心素养;诗词品读;诗词赏析;分类整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的诗歌神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是中华文化鉴赏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赏析古诗词提高语文核心素养,传承中华文化。2017年开始,福建省中考实行全省统考,中考语文试卷中把诗歌赏析题作为一个模块,教师对于古诗词教学的设计显得越发重要。本文对初中古诗词教学设计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名多年在一线教学的中学语文教师,深感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古诗词教学重视不够,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1.重视教师的讲解,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硬性地让学生熟背笔记。

2.重视背诵,忽视理解与鉴赏。不重视理解,学生死记硬背,错别字现象严重。

3.重视文本解读,忽视诗词的情感与意境,忽视古诗词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的作用。

4.重视课内古诗词的教学,忽视推荐的课外古诗词的教学。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究

古诗词教学应当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挖掘其中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情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情感培养。”因此,教师要从渗透背景、诵读诗词、把握意象、学习写法、赏析语言、提炼情感、分类整理等方面来设计教学过程。

(一)渗透背景,体会作者创作的动机与情感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很多学生从小就会背诵很多古诗,但却不理解诗歌作者创作时的情感。主要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了解古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教师通过介绍或让学生自己收集整理古诗词创作的相关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走近作者,更好地体会诗词的意境,更深刻地体会诗词的内涵与作者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如在教秋瑾的《满江红》时,教师必须向学生渗透此词的创作背景。教师可结合图片等多媒体工具介绍中华民族饱受欺凌的历史、秋瑾的家庭出身、封建婚姻的不幸、秋瑾的革命理想以及秋瑾的创作风格等知识。在这样的背景渗透下,学生才能顺利地理解、把握作者要冲破封建婚姻家庭和封建礼教的束缚的匡国济时的雄心壮志,当然也能理解她走上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

(二)诵读诗词,感知韵律

在古詩词教学中提倡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诵读,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读出作品的神韵,读出作品流动的美感,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更好地感受古诗词这种文化的美并传承下去。诵读这种方法可以让口、目、耳、心一起发挥作用,感知的程度大大提高,语感生成的品质自然也会得到提高。对文质兼美的古诗词进行方式多样的诵读、复述、精读,对语感生成和改造帮助很大,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提升大为有益。古诗词讲究韵律之美,可咏可唱,这使得古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也蕴含在古诗词特有的语言和韵律之中。诵读这个环节,教师要多指导,在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标出重音、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等。诵读时,教师可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助读,如:配乐诵读、绘图诵读、分角色诵读等。通过诵读,学生不仅可以记住古诗词的大意,也可以了解古诗词的音律特点,当然更有助于掌握古诗词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在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时,笔者先引导学生了解诗词内容,再在此基础上练习诵读。诵读前,先指导节奏的划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再指导情感、语调的把握,如:读“君问归期”这四字时要用盼望的感情,接着读“未有期”时感情就反转成失望而又无奈的了,记得当时是读了很多遍才读出点味道来的。读“巴山夜雨涨秋池”时,就要用舒缓的节奏了,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那种伤感又凄凉的心境。诵读诗词,无论是对于提高语言的建构素养还是对于提高审美鉴赏的素养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在诵读的基础上,要落实默写的环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默写时出现笔画增减、同音字代替、结构不当等错别字。教师应在指导诵读的基础上,及时、反复地对学生进行默写训练,及时批改,进行反馈,检查修改,收获成果。

(三)把握意象,理解诗情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对于古诗词意象的把握往往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古诗词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对诗词中的意象的分析和想象,让学生想象并描绘出古诗词的意境,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古诗词相较于新诗,应该是更显得含蓄而凝练的。作者的情感通常不会直接地流露,通常是先叙事或写景,进而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当然也可直抒胸臆。“意象”这个名词可能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点理解上的困难,教师要解释好这个名词: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就借助于诗词中的“景”“物”来承载,就是“意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凝结着作者的丰富思想感情,是赏析古诗词的重要着眼点。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品读来把握诗词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感情。通常情况下,诗词中的意象带有历史的承袭性和象征性。积累得多了,对于文化传承与理解是非常有益的。如:“杨柳”“长亭”寓离别,“月亮”“鸿雁”寓思乡,“梧桐”“斜阳”寓愁苦……学生如果掌握了诗词意象的象征性,理解起来就事半功倍了。

如在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时,就要引导学生理解“杨花”“子规”这两个意象的含义。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表明了暮春的时令;二是取其象征含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远走他乡的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通过这样的意象分析训练,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提高其鉴赏能力。

(四)把握写法,品味语言

语文学科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首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体验,进而培养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每一个汉字也都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优美审美对象,其审美价值与审美意味也是无与伦比的。教师通过对古诗词中具体语言文字的感受和品味来培养学生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悟的能力。可以从炼字、修辞、语言风格等角度来引导学生品味,这一点与记叙文的语言赏析比较接近。通过品味古诗词的语言,不仅可让学生提高“语言建构与应用”的素养,也能提高其“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

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准确把握古诗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动静结合、比喻、拟人、用典等。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分析,达成“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如“用典”这一方法,很多学生只记住了某一首古诗词中用了典故,至于怎样用却不去探究。笔者在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曾经问学生:“‘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中,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希望朝廷能重新启用自己吗?”学生纷纷点头,让笔者明白学生并未认真理解典故内容,只是学个大概。而这并非个别现象,很多学生不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学习只是蜻蜓点水,需要教师不断强调。

参考文献:

[1]吴晓艳.语文核心素养提升视阈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探析——以《山居秋暝》为例[J].语文教学之友,2019(9).

[2]罗光羽.品读诗词由象入境——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模式的创新[J].语文教学通讯:D刊,2020(2).

[3]张明欣.关于古诗词教学设计与创新路径的思考[J].甘肃教育,2016(19).

[4]吴晓瑞.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考试周刊,2018(71).

[5]王雅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4).

[6]李杰.初中語文古诗文字词的教学策略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4).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分类整理核心素养
小班探究式生活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分类整理,巧解分数应用题
试论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
儒家思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法探究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